3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3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地里钻出的竹笋B. 恐龙蛋化石
C. 不断长大钟乳石D. 珊瑚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珊瑚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因此珊瑚不是生物。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地里钻出的竹笋”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属于生物;而“恐龙蛋化石”、“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都没有生命,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用显微镜观察“上”字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详解】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所以,用显微镜观察“上”字玻片标本,旋转180度后,视野中看到的是B选项所示的图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 据统计,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B. 生物影响环境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相互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旦离开生活环境就无法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详解】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也较凉爽,形成良性循环;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生物(森林)能影响环境;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公园里的所有生物B. 汾河里的鱼类和水
C. 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D.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公园里的所有生物,缺少非生物部分,A错误。
B.汾河里的鱼类和水,缺少生产者、分解者,B错误。
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缺少生物部分,C错误。
D.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5. 植物的根毛细胞能够从土壤中吸水,主要原因是( )
A 根毛细胞数量多B. 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C. 根毛细胞吸收面积大D. 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植物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则失水;反之,植物细胞则吸水,根毛细胞也是如此。
【详解】AC.根毛能否吸水不取决于根毛细胞的数量和根毛吸收的面积,而取决于植物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液的浓度,AC不符合题意。
B.根毛细胞与土壤溶液相接触后根毛细胞能否吸水主要是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是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B符合题意。
D.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根毛细胞失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下列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
A 维生素B. 糖类C. 水D. 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详解】在六大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都不能提供能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如图表示四类食品中四种不同含量的营养成分,若某同学长期以其中的一类食品为主食,则最容易患佝偻病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识图题,图中用坐标的方式给出了四种食物所含有的部分营养成分。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
【详解】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和骨骼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因此佝偻病患者可能缺乏含钙的无机盐或维生素D。从图中看出选项D中的钙含量和维生素D含量少,不能长期作为幼儿主要食物。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佝偻病的病因,注意理解和掌握。
8. 如图为人体部分器官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流入④中
B. 脂肪在②中开始消化
C. ③能分泌消化液,可将脂肪进一步消化
D. ④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为消化系统模式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
【详解】A.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流入小肠后,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正确。
B.②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
C.③是胰腺,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还能分泌激素,胰腺上有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C正确。
D.小肠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因此,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D正确。
故选B。
9. 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
A. 狐→鹰→食虫鸟→蚱蜢→草B. 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C. 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D. 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由食物链的定义可以知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A、C不是绿色植物开始的,D的箭头指向错误,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的书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熟记食物链的特点。
10.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⑤是细菌和真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B. ②是生产者,③、④是消费者
C. ②→③→④→⑤构成一条食物链
D. 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①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C.食物链反映的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可见,图中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即②植物→③虫→④鸟,⑤细菌、真菌不能参与食物链的构成,故A正确,C错误。
B.图中②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③虫、④鸟都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故B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①太阳能,故D正确。
故选C。
11. 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农作物→蝗虫→蜘蛛→食虫鸟”这条食物链。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这四种生物体内杀虫剂残留的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丙对应的生物是( )
A. 食虫鸟B. 蝗虫C. 蜘蛛D. 农作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在食物链“农作物→蝗虫→蜘蛛→食虫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越来越多,故该图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丁→丙,因此,丙对应的生物是食虫鸟,A正确。
故选A。
12. 某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 )
A. 乙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 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
C. 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
D. 甲、乙、丙、丁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合成的有机物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另外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也为其它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同时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摄取的有机物,有的参与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在它们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题图中,甲分解者,乙生产者,丙、丁消费者;①光合作用,②③呼吸作用。
【详解】A.分析图示,生物部分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双向箭头,结合生物的生理作用,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故乙表示生产者。再结合分析,消费者(主要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因此,丙、丁属于消费者,A错误。
B.乙中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因此,B错误。
C.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题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乙→丙→丁,C错误。
D.题图中的甲可将生物遗体和排泄物转变为二氧化碳等,故甲表示分解者,再结合选项A的详解,可知甲、乙、丙、丁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D正确。
故选D。
13. 现将一密闭透明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
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水蒸气D. 氮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的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植物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
【详解】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24小时后测定气体分析。0点深夜没有光,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随着早晨太阳出来以后,光照逐渐增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光合作用弱于呼吸作用。植物不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0~6时,氧气含量减少。但当6点以后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降低,氧气的含量逐渐升高。到了约18时,氧气含量最高。随着太阳西沉,光照减弱,呼吸作用又超过光合作用,植物不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升高,氧气的含量减少。因此根据曲线的趋势得知该气体是氧气。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 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模拟了课本中的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组可以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 Ⅱ组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Ⅲ组中乙的温度比甲高
D. 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可以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详解】A.Ⅰ组中甲瓶是萌发的种子、乙瓶是煮熟的种子,将燃烧的蜡烛各放入甲、乙瓶中,发现甲熄灭,乙继续燃烧,氧气有助燃作用,可以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A错误。
B.Ⅱ组中甲装置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是煮熟的种子,甲装置中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Ⅱ组中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
C.Ⅲ中甲装置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是煮熟的种子,甲装置中的种子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因此甲的温度比乙高,C错误。
D.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要相同,D错误。
故选B。
15. 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 白天阳光充足,蒸腾作用旺盛
B. 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也强
C. 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
D. 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新疆地区瓜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地区的光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能促进光合作用,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同时,新疆地区的夜间温度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使更多的有机物得以剩余,提高了瓜果的甜度。所以,新疆蜜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 “小草依依,踏之何忍”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不但会踩折小草,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B. 植物缺少水分,影响光合作用
C. 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D. 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
【详解】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空气减少,导致氧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而与无机盐、水分和气孔都无直接关系,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 如图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呼吸道能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B. 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③
C. 痰形成的主要部位是④、⑤
D. 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鼻、②是咽、③是喉、④是气管、⑤是支气管,⑥是肺。
【详解】A.人体的①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具有清洁作用;①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A正确。
B.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②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B错误。
C.④气管和⑤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C正确。
D.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⑥肺由许多肺泡组成,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 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B. 给农作物的土壤松土
C. 将粮食晒干后再贮存
D. 温室栽培植物时夜间适当降温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影响。
【详解】A.结合分析,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会抑制呼吸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给农作物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B符合题意。
C.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C不符合题意。
D.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夜间降低大棚室温,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流感病毒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引起肺部感染,该病毒在呼吸道内的“旅程”为( )
A. 鼻→喉→咽→气管→支气管
B. 鼻→咽→喉→支气管→气管
C.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D. 鼻→喉→咽→支气管→气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详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引起肺部感染,该病毒在呼吸道内的“旅程”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 下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中的某种气体,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
B. D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C. 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D. C是氧气,D是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含量比血液中的氧含量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比肺泡中含量高,肺泡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
【详解】人体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含量比血液中的氧含量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比肺泡中含量高,肺泡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故图中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图中C代表氧气,D代表二氧化碳。故 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21. 如图一表示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图二为“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看图分析回答问题:
(1)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步骤D中滴加的染色试剂是___________。
(3)图二为叶片中光合作用的过程,其中乙表示_____________。
【答案】(1)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淀粉
(2)碘液 (3)水分
【解析】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图二中;光合作用的原料是甲二氧化碳和乙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丁有机物和丙氧。
(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的就是对照组。
(4)图一中:A显色观察、B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C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D向叶片滴加碘液、E用清水漂洗叶片、F酒精脱色、G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然后放在光下照射。
【小问1详解】
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植物进行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小问2详解】
图一中步骤D滴加的染色试剂是碘液,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该实验中:遮光部分,滴加碘液不变蓝色,没有淀粉生成,说明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变蓝色,有淀粉生成,说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可得,光是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小问3详解】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由分析可知,图二中甲表示二氧化碳,乙表示水,丙表示氧气,丁表示有机物。
22. 牛奶主要成分有水、脂肪、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喝牛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图甲是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牛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变化过程。
请回答:
(1)牛奶中的乳糖是一种糖类,据图推测,消化乳糖的主要器官是图甲中的_________(填写序号)。
(2)据图乙可知,牛奶中的蛋白质会经过________次分解,最终被消化[d]___________。
(3)胆汁是由__________(填写器官名称)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
【答案】22. ⑦ 23. ①. 2 ②. 氨基酸
24. 肝脏
【解析】
【分析】(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2)图甲中:①口腔、②食道、③肝脏、④胃、⑤胰腺、⑥大肠、⑦小肠、⑧肛门。图乙中:①表示口腔、④表示胃、⑦表示小肠,a表示多肽、b和c表示葡萄糖和半乳糖,d表示氨基酸,e和f表示甘油和脂肪酸。
【小问1详解】
乳糖是牛奶中的一种糖类,据图推测,消化乳糖的主要场所是⑦小肠,因为小肠内有消化乳糖的酶,把乳糖消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小问2详解】
牛奶中蛋白质在④胃开始消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把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蛋白质和多肽进入小肠后,小肠的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蛋白质被2次彻底消化为d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吸收。
【小问3详解】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有消化酶,贮存在胆囊中,通过胆管流入小肠。因此小肠中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它是由③肝脏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牛奶中的脂肪在小肠中,先被胆汁乳化为脂肪微粒,最终被肠液和胰液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3.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人体气管的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动作图解如图一。图二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当异物经过喉后堵住患者的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一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异物冲出。
(2)呼吸道通畅后空气进入肺,重新进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该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___实现的。
(3)由图三可知,在ab、bc、cd三段曲线中,表示吸气的是___________。
【答案】23. 大于 24. 气体扩散作用
25. bc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图2中的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
【小问1详解】
呼吸道是获得氧气的重要通道。当阻塞物经咽、喉后,堵住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1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
【小问2详解】
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呼吸道通畅后,空气进入肺,气体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小问3详解】
据图三可见:每次呼吸大约用2秒,在ab、bc、bd三段曲线中,bc段肺容量增加,表示吸气,ab段肺容量减少,表示呼气。bd表示一次呼吸运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月考),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