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2,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共9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传统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支撑。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是礼与法。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如《唐律疏议》中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即道德,更多的是人心由内而外发挥的“善”,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唐律疏议》认为道德的缺陷在于难以形成统一的秩序,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保证了外在秩序的稳定。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使得思想家普遍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艺文类聚》中载“治国无其法则乱”。“法治”最为突出的要件就是“立法为公,一断于法”。而实现公正、平等,要立有良法,且良法能得到妥当施行。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其建议后成为晋律的内容。在晋律影响下,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的制度。至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这对于限制司法专横具有重要意义。在具引法典条文前提下,还强调罚当其罪,而非一味机械地征引。例如,《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专门有一个条例要求“务须详核情罪”。“详核情罪”就是要求罪刑相适应。与此相应,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量刑亦不可畸轻畸重,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
中华传统法律中处处彰显着民本理念。在民本理念成为治国理念前,天命和神权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天命鬼神”并不能延续商朝统治,殷商终究因为统治者奢侈无度、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被周推翻。西周统治者则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孟子也曾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管子也曾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我国法律在立法上,历来重视“保民”“养民”“富民”原则。法典中常见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的条款。如唐律规定,各级政府如果遇到旱、涝、霜、雹、虫、蝗等灾害,相关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汇报或者错误汇报的,要杖七十。在司法上,突出表现为对生命的重视。唐太宗确立“三五复奏”这一死刑复核制度,规定“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法律,秉持矜老恤幼的人文特色。先秦时期的“三赦”“三宥”之法,就是恤刑原则的体现。《唐律疏议》中要求,凡年龄在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即便有死罪,也不处死刑。法律对于老幼病残情况的认定条件都相对宽泛,体现了人道主义色彩。《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也都规定了优恤老幼病残的原则。对于妇女犯罪,同样有一系列矜恤措施。
总之,在中国传统法律发展史中,这些理念、思想、策略及其制度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为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今天,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宋玲《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是古代治国之本,能保证外在秩序的稳定,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B.《唐律疏议》中既有关于“礼”“法”二者关系的阐释,也有对“法治”重要性的介绍。
C.《大清律例》中的“务须详核情罪”要求司法部门要罚当其罪,体现了法律平等性原则。
D.“三五复奏”制度是统治者“保民”的具体表现,是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重要工具,但二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地位也有差异。
B.周朝君主从商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意识到“民”的重要,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
C.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蕴含丰富的理念、思想和策略,可为现今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D.依据刘颂提出的量刑应秉持依法论罪、平等慎刑的原则,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制度。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陈宠传》曾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这可作为第二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B.颜师古曾说的“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和许慎的“法,平之如水”均可作为第三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C.《尚书》曾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可以作为第四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D.《商君书·赏刑》曾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可作为第五段的论据来支撑该段的相关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一个小时前,我才认识布莱恩。他发现我是科学家后,开始向我解释他发明的电动磨刀机。他说他的发明会掀起剃须刀革命,因为从此所有人只需要买一次刀片。我狐疑地望着他,这时候我就不得不和他谈谈钢以及它背后的金属了。直到20世纪,科学家才对钢有深入的了解,这实在很怪,因为锻铁这门技术已经代代相传了数千年。尽管在19世纪,人类对天文、物理和化学已经有了惊人的理解,但工业革命所仰赖的铸铁和炼钢还是全凭经验和运气。
在石器时代,金属非常罕见。铜和金是当时仅有的金属来源,因为地壳中只有这两种金属是自然存在的,其他都必须从矿石中提炼。在冶铁技术出现之前,铁这一金属主要来自天上的陨石。关于从天而降的金属,没有人比家住波斯尼亚北部的拉伊奇体会更深了。2007年到2008年,他家就至少五次遭陨石击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发生这种事的概率实在微乎其微,拉伊奇说外星人锁定了他家,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他在2008年发表这个看法,结果他家又遭陨石击中一次。科学家调查后证实是陨石没错,并开始研究他家附近的磁场,希望找出这非比寻常的高频率背后的原因。
少了金、铜和陨石铁,我们石器时代的老祖先就只能用石头、木头和兽骨制作工具。木头一敲不是碎了、裂了,就是断成两截,石头和兽骨也不例外。金属跟这些材料不同,金属可以锻造——加热后会流动且有可塑性。不仅如此,而且金属越敲越强韧,金属在敲打时迸发的火星就是金属中所含的碳杂质,经过提纯的金属,晶格更加致密,硬度更高。
金属由晶体组成,这个想法可能很怪。因为提到晶体,我们通常会想到透明的多面体矿石,例如钻石或翡翠等。金属的晶体特质从表面看不到,因为金属不透明,而且晶体构造通常小到必须用显微镜才看得见。晶体里的原子都按特定方式堆积,将这些原子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一个空间格子,叫做晶格。金属键把原子固定在位置上,使得晶体变得强韧。但我们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晶体时,晶体内部却有着驳杂的线条,称之为“位错”。位错是金属晶体内部的瑕疵,表示原子偏离了原本完美的构造,是原子的断裂。位错听起来很糟,其实大有用处。金属之所以能成为制作工具、切割器和刀刃的好材料,就是因为位错,因为它能让金属改变形状。你不必用到锤子就能感受位错的力量。拗弯回形针,就是把金属晶体弄弯,要是晶体不弯,回形针就会像木棍一样碎裂折断。金属的可塑性来自位错在晶体内的移动。位错移动会带着微量的这种物质,以超音速从晶体的一侧移向另一侧。换句话说,当你拗弯回形针时,里面有将近10×1013个位错在移动。虽然每个位错只移动一小块晶体,但也已经足以让金属成为具有超级可塑性的物质,而不像岩石那样易碎。
金属的熔点代表晶体内金属键的强度,也代表位错容不容易移动。铝的熔点不高,其晶体内金属键易断裂,因此位错移动容易,这使得铝非常柔软。铜的熔点较高,位错不易移动,因此较坚硬。加热会让位错移动,让金属内部的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之一就是让金属变软。摩擦会生热,而不管以电动或其它方法摩擦,都会使金属变软而非变硬。我这么跟布莱恩说,布莱恩说他知道,但是他坚称他的电动磨刀机不会产生热量。
(摘编自马克·米奥多尼克《迷人的材料》)
材料二:
淬火——这个词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在许多行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涉及一个将材料转化为所需形式的迷人过程。那么,淬火工艺到底是怎样的呢?和我一起潜入淬火世界并揭开它的秘密!
淬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涉及快速冷却金属或合金以增加其硬度。但淬火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深入了解细节。在淬火过程中,金属或合金被加热到称为奥氏体化温度的特定温度。该温度既根据所处理的材料性质而变化,也根据材料的用途而变化。一旦到达奥氏体化温度,材料的晶体结构就会从铁素体或珠光体转变为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奥氏体。这时候将加热的材料浸入水、油或盐溶液等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淬火介质的选择取决于材料用途所需的硬度和变形控制等因素。当金属与这种冷介质接触时,它再次经历相变——从奥氏体到马氏体。马氏体的特点是硬度高。它是由于淬火过程中的突然冷却而形成的,将碳原子捕获在其晶格结构内。
淬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现适当的冷却速率,并避免可能导致所处理零件破裂或变形的过度热应力。为了确保受控的冷却速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搅拌技术等。
掌握淬火的工作原理又有什么用呢?至少这个原理对于优化汽车制造和工具生产等各个行业的热处理工艺至关重要,这些行业需要硬化材料来增强性能特征。
(摘编自《淬火的过程与方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天而降的金属”是指从空中坠落下来击中位于波斯尼亚北部拉伊奇家的陨石。
B.“晶格”是指将金属晶体里按照特定方式进行排列的原子连接起来所形成的空间格子。
C.“位错”是指晶体内部驳杂的线条,表示原子偏离了原本完美的构造,是原子的断裂。
D.“奥氏体化温度”是指将金属加热到可以产生奥氏体的一个温度点,这一温度并不固定。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多次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如将金属和兽骨等作比较说明金属具有可塑性,将铜和铝作比较说明金属的位错与熔点有关。
B.材料一中“我”从金属性质的角度向布莱恩解释了电动磨刀机不会成功的原因,但他对“我”关于金属性质的介绍并不认可。
C.材料二既解释了淬火这一工艺的原理,也向读者介绍了淬火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因素,最后点明了解淬火工作原理的重要性。
D.两则材料都注意拉进与读者的距离,材料一以“我”和布莱恩的交谈引发读者的兴趣,材料二多次运用设问引发读者的关注。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铁匠打铁的这一过程涉及到了哪些科学原理?(6分)
铁匠将加温到一定程度的铁料夹到铁墩上,之后举锤反复敲打,然后再将锻好的铁件放入水内,“哧啦”一声,即可将之取出来。
答: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一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掌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①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或婉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霍去病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
献愁供恨,本来就是传统文人的拿手戏。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样可怕,这里有迷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火热的生活:“市虚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市场繁华,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进入彼时的天空和大地,道路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八方习俗。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是一株苍劲虬曲的古藤,诗词便是纷披摇曳的枝叶;是一个窗口,诗词便是自里向外望见的天光云影,四时变幻,任意舒卷。
二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交融无间:“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柏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两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大千世界的复杂性,美的不同风格和范式,内化成为一幅经纬交织、花纹斑斓的彩色织锦。
三
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
暂且收拢目光,只向水边泽畔,寻觅有关的诗句。汨罗江,屈原于此怀石自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赴身清流,以身殉国。“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后世文人的景仰凭吊,也如同江水一样奔流不竭。
古诗词中,还时常借助自然形胜,提供一种启示。这样的地名,有关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这一次,不妨将目光改换方向,自滔滔滚滚,移向莽莽苍苍。大山无语,峰峦悄然,把深沉的蕴涵,留给那些睿智的灵魂,来破译和解读。《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的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性上升为智性,形象转化为哲理,倚仗的是深刻的功夫修为。
②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于此隐居,喻示着操守高洁;烂柯山,樵夫看童子下棋,一局未终斧柄已烂,比况了沧桑巨变。
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
四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拨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
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幅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
认识到这一点,便会从眼前望到遥远,自此刻看见过去。今天和昨天之间,被一条无形而坚韧的纽带牢固地缩结。写字楼里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眼神里闪动的,分明是《诗经》里桑中淇上的炽热:机场海关入口处,送多年故交远赴域外,也难免会念及唐诗里的渭城相送。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表明,地名看似单调寻常,但一旦进入古诗,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就能发现其容量巨大、景象奇美、内蕴丰富。
B.句子②表明,并非所有的地名都能成为一种意象,但一旦上升为意象,比如首阳山、金谷园等,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为写作起点,以诗词为写作重心,着力表达对古典诗词、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D.文章语言形式多变,比如整句之中兼有散句,长句之中间杂四字短语;使文章具有典雅之美,又摇曳生姿。
8.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看似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
9.《光明日报》评价彭程散文“善于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生命意蕴”,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
二、古文诗歌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含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替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围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①’,戒之以‘六邪②’,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富,指使……富裕起来,“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斗”指……自相斗争,两者用法相同。
B.今,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与《归去米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今”词义不相同。
C.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昌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
D.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3分)
答:_______。
(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4分)
答:_______。
14.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并陈述你的观点。(3分)
答: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殊不恶斋秋晚闲吟五绝
范成大
市声汹汹鼓催阵,日影骎骎①潮涨痕。
消磨意气默数息,把玩光阴牢闭门。
夜坐有感
范成大
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
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
[注]①骎骎: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鼓催阵”“潮涨痕”描绘声音和时光,使无形之物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B.面对喧闹市声、时光飞逝,诗人内心很不宁静,只能调整呼吸强压内心的躁动。
C.第二首诗描写静夜,家家闭户而眠是以静写静,满城风雨天骤寒则是以动衬静。
D.两首诗都用了叠词,“骎骎”写的是主观感受,“家家”是对环境的客观描写。
16.两首诗都写到市井之声,表达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生命短暂之悲,表达了对滚滚长江东流不尽的羡慕,生发了“_______,_______””的梦想。
(2)登高常有所感,王之涣诗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登飞来峰》吟唱“_______,_______”,二者寄寓的哲理相似。
(3)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们临风而立,眼前的风景和种种人生感慨便涌上笔端,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我不是“娇小姐”
你们都认识我,但了解我吗?在博物馆,你们叫我“文物”,视作传世珍奇;在宾馆,给我戴花打扮,让我迎朋友会亲戚;在餐厅,美酒佳肴要我先品滋味……
您是谁?敢问芳名。
陶瓷,该称有点名气。
圣经说人是上帝用泥捏的,[A]谁信?但我却实实在在是人用泥土捏成。别嫌我出身寒伧,土里土气。大家叫我陶器,七、八千年前就是人类的好朋友。[B]不信?五千多年前的中国河南“仰韶文化”不是称为“彩陶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不又叫“黑陶文化”?我被视为文化历史的标志,当之无愧。
聪明的炎黄后裔,三千多年前就对我进行改良,选纯净瓷泥把粘土代替,高温烧炼前又让我先穿上漂亮的釉外衣。从此我名扬天下,谁不知道中国瓷器!?“( )”倾倒了世上多少男女?China-中国,China-瓷器,我的名字与文明古国融成一体。我为此骄傲自豪,但也曾感到过羞惭。因为人类一度只是看我精巧俏丽、晶莹光洁,尽让我在餐厅、厨房和卫生间里周旋,囿于赏玩摆设区区天地。但你们可知道我的性格脾气:虽然我“脆”,其实不弱。硬度超过任何金属;耐高温,上千度也不在意;拒腐蚀抗污染,酸碱不能动我毛皮。
人啊人!你们对我可了解?
我蹒跚历史数千年,如今二十世纪终于扬眉吐气,氧化锆烧结瓷使我又开新天地,我唱着“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躺在铁砧上任大锤敲击;制成车刀、钻头、轴承在机械制造上大展雄风。①氮化硅陶瓷更加争气,②摄氏一千七百六十度高温下工作的发动机,③从气缸,活塞、连杆到摇臂,④全部阵地由我陶瓷占领。坦克、船舰和飞机,如今装上了碳化硼陶瓷防弹装甲片,连枪管炮筒也加了陶瓷衬里。“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不拨上三万四千块陶瓷盔甲,休想冲出大气层。时代的骄傲是电子计算机,我作为磁芯装在电脑里……上天、下海、钻地,到处数我神气。我陶瓷再也不是娇小姐,千万不要忘记!
18.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B.我爱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
C.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D.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19.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老李人很好,有什么事找到他,总肯热心帮忙。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母亲拉住她的手说,注意休息,别把人累坏了。
20.标点符号有表示语气和情感,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分析句中的问号是怎样增强该句表达效果的。(6分)
答: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2分)
答:_______。
22.某出版社即将为小学生读者出版一本《中国科学小品选》,请你向出版社推荐《我不是“娇小姐”》,在下面推荐信的横线上写出推荐理由。要求:结合选文内容和表达特点,语言准确流畅,字数不超过70个字。(6分)
尊敬的出版社领导:
您好!获悉贵社即将为小学生读者出版一本《中国科学小品选》,我向您推荐《我不是“娇小姐”》。______。请考虑选用。
答: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一个人与自己相遇,于是,孔子有了三千弟子,唐太宗有了贞观盛世,曹雪芹有了《红楼梦》,陈景润有了《哥德巴赫猜想》,郎朗有了《纽约狂想曲》,大国工匠有了可百年传承的独门秘技,中华民族有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多少次遇到自己、重建自己、耐心地与自己对话,才有可能打磨出一些不枉此生的东西?一个人最难得却也最值得的,就是终于找到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北二外成都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北二外成都附中2023年高2021级秋季入学考试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答案pdf、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