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教案(共2课时)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5396592/0-17088682093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教案(共2课时)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5396592/0-170886820940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教案(共2课时)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5396592/0-170886820943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6.1.1 反比例函数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数学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具体实际问题的情景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
你吃过拉面吗?知道在做拉面的过程中渗透着什么数学知识吗?
(1)将体积为20 cm3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长度y(单位:cm)与面条的粗细(横截面面积)S(单位:mm2)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某家面馆的师傅手艺精湛,她拉的面条粗1 mm2,则面条总长是多少?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例1】某项工程需要沙石料2×106 m3,阳光公司承担了该工程运送沙石料的任务.
(1)在这项任务中,平均每天的工作量v(单位:m3)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t(单位:天)之间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阳光公司计划投入A型卡车200辆,每天一共可以运送沙石料2×104 m3,则完成全部运送任务需要多少天?如果工作了25天后,由于工程进度的需要,公司准备再投入A型卡车120辆,那么在保持每辆车每天工作量不变的前提下,是否能提前28天完成任务?
【解析】(1)根据题意,得这项任务中平均每天的工作量v(单位:m3)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t(单位:天)之间的关系为v· t=2×106,成反比例函数关系;(2)用待定系数法可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再进一步求解可得答案.
【解】(1)成反比例函数关系,v=eq \f(2×106,t).
(2)把v=2×104代入函数解析式,得t=100,
即完成全部运送任务需要100天.
根据题意,得(2×106-2×104×25)÷[(200+120)×100]=46.875.
∵100-25-46.875=28.125>28,
∴能提前28天完成任务.
【方法总结】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
探究点二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2】某乡镇要在生活垃圾存放区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这样就必须把1 200 m3的生活垃圾运走.
(1)假如每天能运x m3,所需时间为y天,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若每辆拖拉机一天能运12 m3,则5辆这样的拖拉机要用多少天才能运完全部 垃圾?
(3)在(2)的情况下,运了8天后,剩下的任务要在不超过6天的时间内完成,那么至少需要增加多少辆这样的拖拉机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解析】(1)根据每天能运x m3与所需时间y天的积就是1 200 m3,即可写出函数解析式;(2)把x=12×5=60代入,即可求得天数;(3)首先算出8天以后剩余的数量,然后计算出6天运完所需的拖拉机数,即可求解.
【解】(1)y=eq \f(1 200,x).
(2)把x=12×5=60代入函数解析式,得y=eq \f(1 200,60)=20.
故5辆这样的拖拉机要用20天才能运完全部垃圾.
(3)运了8天后剩余的垃圾是1 200-8×60=720(m3).剩下的任务要在不超过6天的时间完成,则每天至少运720÷6=120(m3),则需要的拖拉机数是120÷12=10(辆),所以至少需要增加10-5=5(辆),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方法总结】在解决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中,若题目要求“至多”“至少”,可以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来解答.
课堂训练
1.矩形的面积是2 cm2,设长为y cm,宽为x cm,则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
2.学校锅炉旁建有一个储煤库,开学时购进一批煤,现在知道:按每天用煤0.6 t计算,一学期(按150天计算)刚好用完.若每天的用煤量为x t,则这批煤能维持y天.
(1)y与x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画出函数图象;
(3)若每天节约0.1 t,则这批煤能维持多少天?
答案
1.y=eq \f(2,x)(x>0) 【解析】根据等量关系:长×宽=矩形面积,得xy=2,∴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y=eq \f(2,x).根据x的实际意义知x应大于0.
2.解:(1)煤的总量为0.6×150=90(t).
∵x·y=90,
∴y=eq \f(90,x),y与x之间有反比例函数关系.
(2)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3)∵每天节约0.1 t的煤,
∴每天的用煤量为0.6-0.1=0.5(t),
∴y=eq \f(90,x)=eq \f(90,0.5)=180,
即每天节约0.1 t,这批煤能维持180天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常见的与实际相关的反比例:
(1)面积一定时,矩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
(2)面积一定时,三角形的一边长与这边上的高成反比例;
(3)体积一定时,柱(锥)体的底面面积与底面上的高成反比例;
(4)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5)总价一定时,商品单价与商品的件数成反比例;
(6)溶质一定时,溶液的浓度与溶液的质量成反比例.
2.反比例函数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利润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其中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使学生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联系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公式确定反比例关系,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情景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并解决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的 问题.
3.通过探究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的构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情景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
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湿地.为了安全、迅速地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任务.
问题思考:
(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
(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单位: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强p(单位:Pa)将如何变化?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反比例函数在力学中的应用
【例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利用铺垫木板的方式通过一片烂泥湿地,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单位:m2)的变化,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强p(单位:Pa)将如何变化?已知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 N.
(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 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4)画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解析】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明确压强、压力及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1)根据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可解得;(2)将S=0.2代入函数解析式,计算压强即可;(3)令压强小于等于6 000 Pa,求得面积即可;(4)根据函数解析式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注意其取值范围.
【解】(1)由p=eq \f(F,S),得p=eq \f(600,S),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令S=0.2,则p=eq \f(600,0.2)=3 000,
∴物体受到的压强为3 000 Pa.
(3)∵p≤6 000,
∴p=eq \f(600,S)≤6 000,
解得S≥0.1.
故压强不超过6 000 Pa,木板面积至少要0.1 m2.
(4)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探究点二 反比例函数在电学中的应用
【例2】在某一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电流I(单位:A)与电阻R(单位: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I与R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结合图象回答:当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12 A时,电路中的电阻R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解析】(1)根据图象可知I与R之间的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I=eq \f(U,R),可知U保持不变,把图象所经过的点A(6,6)代入函数解析式,求出U的值等于36;(2)当I=12时,R=3,∴求出R的取值范围是R≥3.
【解】(1)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由图象可知,I与R的函数解析式为I=eq \f(U,R).
将点A(6,6)代入,解得U=36,
∴I与R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I=eq \f(36,R).
(2)∵I=eq \f(36,R),∴当I=12时,R=3,
∴当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12 A时,R≥ 3Ω.
【方法总结】解决跨学科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建模:根据等量关系,将跨学科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3)解模: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课堂训练
1.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单位:kPa)是气体体积V(单位:m3)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20 kPa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 ( )
A.不大于eq \f(5,4) m3 B.大于eq \f(5,4) m3
C.不小于eq \f(4,5) m3 D.小于eq \f(4,5) m3
2.某汽车的输出功率P为一定值,汽车行驶时的速度v(单位:m/s)与它所受的牵引力F(单位:N)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这辆汽车的功率,并写出v与F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它所受的牵引力为2 400 N时,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3)如果限定汽车的速度不超过30 m/s,则F在什么范围内?
答案
1.C 【解析】设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单位:kPa)和气体体积V(单位:m3)的解析式为p=eq \f(k,V).∵图象过点(1.6,60),∴k=96,即p=eq \f(96,V).在第一象限内,p随V的增大而减小,∴当p≤120时,V=eq \f(96,p)≥eq \f(4,5).
2.解:(1)设v与F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v=eq \f(P,F).
把(3 000,20)代入v=eq \f(P,F),得P=60 000,
∴这辆汽车的功率是60 000 W,函数解析式为v=eq \f(60 000,F).
(2)将F=2 400N代入v=eq \f(60 000,F),得v=eq \f(60 000,2 400)=25.
故汽车的速度为25 m/s.
(3)把v≤30代入v=eq \f(60 000,F),得eq \f(60 000,F)≤30,
解得F≥2 000.
故F不小于2 000 N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1.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的解题思路
现实世界、其他学科在数学中的问题情境→抽象出公式→列出反比例函数→性质→应用解题
2.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在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跨学科问题时,一定要注意y=eq \f(k,x)(k≠0,k是常数)这一条件,结合图象说明其性质,根据性质大致画出图象及求函数的解析式.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跨学科问题时,要根据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公式建立函数关系式,再根据需要进行变形或计算;还学到了转化思想及数学建模思想,如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课堂反思
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强调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给出问题后,让学生体会实际情景,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使知识内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再给学生总结出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找到反比例函数关系→建立模型→求解,以便让学生更加清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