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宁德寿宁县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福建宁德寿宁县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看拼音写词语, 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诸葛亮,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积累与运用。
1. 看拼音写词语。
hóu lng lòu xiàn wéi ɡān huì wù huá xià
【答案】喉咙 露馅 桅杆 会务 哗笑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喉、露、桅、哗”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盾之坚 坚持不懈B. 道旁李 人行道
C. 守株待兔 遵守纪律D. 事故 问其故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多义字。
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A.吾盾之坚:我的盾坚固无比。坚:坚固。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意志坚强,坚韧不拔。
B.道旁李:旁边道路上的李子。道:道路。人行道:马路两旁供人步行的便道。道:道路。
C.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守:守候、蹲点。遵守纪律:既是应当履行的义务,又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守:遵循;遵守。
D.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故:事情;事故。问其故: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故:缘故;原因。
3. ( )(70岁)的老爷爷仍然坚持打球、爬山,不得不令人佩服。
A. 花甲之年B. 耄耋之年C. 古稀之年D. 不惑之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
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花甲之年:指60岁。
耄耋之年:指80到90岁。
古稀之年:指70岁。
不惑之年:指40岁。
4. 诸葛亮( )三天造不出十万支箭,( )要受到重罚。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就……B. 因为……所以……C. 即使……也……D. 虽然……但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诸葛亮三天造不出十万支箭”和“要受到重罚。”句子之间是假设关系,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相连接。
5.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下面对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C.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划分节奏时应联系句意,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正确划分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 对下面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
A.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B. 骆驼身体具有适应沙漠的能力。
C. 骆驼的外形特点。D. 骆驼的鼻孔可以阻拦风沙侵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含义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结合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得出概括最恰当的是B项,主要写了骆驼身体具有适应沙漠的能力。
7.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毯。”这句话放在哪里最恰当?( )
①北风吹,雪花飘②雪花像鹅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③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④雪停了,小红和小丽拿着扫把去扫雪。
A. ①句之前B. ①②句之间C. ②③句之间D. ③④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句子排序。
要求学生根据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的试题。
本段描写的是下雪的过程,首句为“北风吹,雪花飘”,紧接着写雪花飘落下来了,然后写景物的变化,再写“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毯。”,最后写了“雪停了,小红和小丽拿着扫把去扫雪”。故把“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毯。”放在③④之间。
8. 元宵节快到了,老师要求我们搜集一些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词、歇后语、对联等资料。我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这些资料。下面关于搜集资料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查找图书B. 网络搜索C. 请教他人D. 自我思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搜集资料途径:网络、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视、专家。搜集资料方法有:上网、看报纸、看书、看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咨询专家等。
9. 班级要组织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本次活动以“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为主题,你认为下面名言最适合用于本次主题的一项是( )
A.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B.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C.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的理解与分类。
A 不适合。“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少年时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B 适合。“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意思: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C 不适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意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D 不适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0. 如果给下图配上一句诗,下面哪句合适?(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图写诗句。
要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根据图中描绘的人物、景象,写出符合图片内容的诗句。
图画中一个人站在墙外,墙头有一枝杏花伸出来,由此可知,最适合的诗句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是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11. 诗词填空。
①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案】 ①. 五千仞岳上摩天 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默写,注意不写错别字。
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翻译: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代王之涣《凉州词》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理解与欣赏。
1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___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作者主要通过人物外貌描写突出“他”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跳水》的作者是_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船长的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老舍 ②. 骆驼祥子 ③. 健壮、朴实、吃苦耐劳、充满生气,对生活充满信心 ④. 俄 ⑤. 列夫·托尔斯泰 ⑥. 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能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小说讲述了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所选片段中的“他”就是指祥子。作者主要通过人物外貌描写突出“他”健壮、朴实、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特点。
2.《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通过对船长在紧急关头,果断命令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的描述,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
阅读课文片断,完成习题。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3. 选段所描写的是( )
A. 拇指B. 食指C. 中指D. 无名指
14.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的“左右屏障”是( )
A. 拇指、食指B. 食指、无名指C. 无名指、小指D. 中指、小指
15. “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这句话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他”写得________。横线上应填( )
A. 夸张 借物抒情B. 比喻 条理清晰C. 排比 点明中心D. 拟人 灵动生趣
16. 选段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用下面哪个成语来概括?( )
A. 贪天之功B. 首当其冲C. 避让三分D. 默默无闻
17. 选段中描述的手指“养尊处优”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C 14. B 15. B 16. A
17. 手指“养尊处优”表现在永远不受外物冲撞,做事不出力。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可知,这是描写中指。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的“左右屏障”是”可知,中指的左边是食指,中指的右边是无名指。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本句中将“中指”比作“关公”,将“无名指”“食指”分别比作“关平”“周仓”,运用比喻的手法,凸显了中指地位最优的特点,条理清晰。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A.贪天之功:是把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由于自己的力量。后指抹杀别人的作用,把功劳归于自己。符合文中句子的意思。
B.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C.避让三分: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D.默默无闻: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
【17题详解】
考查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从“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可知,这体现手指“养尊处优”。
阅读说明类文章《筷子中的文化》,完成习题。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作者 朱启新 有删改)
18. “筷子”的称谓始于下面哪个朝代?( )
A. 商代B. 春秋C. 宋末D. 明代
19. 第④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
A. 作比较、打比方B. 列数字、打比方C. 列数字、作比较D. 作比较、下定义
20. “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
A. 没有菜的羹用“箸”B. 有菜的羹才用“箸”C. 羹内菜不多用“箸”D. 夹羹内大块菜用“箸”
21. 第⑤自然段中“真是很美”赞美的是“箸”的( )
A. 称谓B. 器形C. 长短D. 文化特征
22. 下面哪句诗与“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这首诗所讴歌的精神相似?(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3. “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句中加点词“约”“一般”“左右”能去掉吗?结合语句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文章题目是《筷子中的文化》,文中主要介绍了筷子哪几方面的文化?在传承筷子文化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D 19. C 20. B 21. D 22. C
23. 不能去掉。因为“约”“一般”“左右”表约数,在句中起限制作用,能准确地说明筷子,如果删去,就变成了确数,这样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约”“一般”“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4. 文中主要介绍了筷子名字的由来、悠久的历史、筷形的变化、制作材料、文化内涵、筷子的精神等方面介绍了筷子。我们要在古人的筷子文化上,取其精华,不断创新,让筷子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从“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可知,“筷子”的称谓始于明代。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从句子中“约20厘米左右、在0.4厘米左右、不会超过0.6厘米”可知,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句子“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比今日用筷要细”可知,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可知,“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有菜的羹才用“箸”。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可知,“真是很美”赞美的是“箸”的筷子的文化特征。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 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那从枝头上凋落下来的红色花朵,并不是无情之物,待春天到来,它会转化成富有养分的春泥呵护下一代花朵的开放。
B.“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意思: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意思:不要旁人来夸‘梅花’的颜色好,只需要亲新的香气留在这天地间就足够了。这句诗和题目的诗句的精神相同。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先表达观点:不能去掉。然后再分析词语的含义。“约”“一般”“左右”表约数,在句中起限制作用。再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如果删去,就变成了确数,这样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约”“一般”“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本文是一篇介绍筷子的说明文。从中国筷子名字的由来、悠久的历史、筷形的变化、制作材料、文化内涵、筷子的精神等方面介绍了筷子。在传承筷子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在古人的筷子文化上,取其精华,不断创新,让筷子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习题。
[材料一]病毒表面有五种蛋白,其中棘突蛋白(S蛋白)使其形如冠状,因而得名。
图一:新型冠状病毒的超微结构图
[材料二]流行病学知识
1传染源:目前认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材料三]降低感染冠状病毒的风险
1用肥皂和清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
2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
3避免与任何有感冒或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4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
5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25. 从图一可以了解到,新冠病毒因( )而得名。
A. E蛋白B. M蛋白C. S蛋白D. R、N蛋白
26. 阅读材料二,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患者才会传染。
B. 经呼吸飞沫和密切接触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C. 粪便及尿液也有可能存在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D. 不管男女老少,身强体弱,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染人群。
27. 为了降低感染冠状病毒的风险,下面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出回家、饭前便后勤洗手,且用肥皂或酒精;
B. 到公共场所尽量带上口罩,学会正确戴口罩;
C. 生、熟食可同时用一块切板,只要洗干净即可;
D. 家里门窗勤通风,经常用84消毒液勤消毒。
28. 结合材料三内容说说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病毒感染者,我们应该如何做?(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5. C 26. A 27. C
28.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及时到医院治疗;用肥皂和清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佩戴好口罩。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从“病毒表面有五种蛋白,其中棘突蛋白(S蛋白)使其形如冠状,因而得名。”可知,新冠病毒因S蛋白而得名。
【2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从“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可知,经呼吸飞沫和密切接触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粪便及尿液也有可能存在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不管男女老少,身强体弱,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染人群。BCD说法正确。A说法错误。
【2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用肥皂和清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避免与任何有感冒或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可知,ABD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生、熟食可同时用不同切板,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
【2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用肥皂和清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避免与任何有感冒或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可知,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病毒感染者,我们应该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及时到医院治疗;用肥皂和清水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
29. 交流与表达。
请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写校园的某个角落。(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的学校风景优美,而学校的绿色长廊更是景色诱人。绿色长廊位于操场东边,只要你细细观察,一定会领略到它的美。长廊入口处有一棵挺拔粗壮的梧桐树,像一位威武的战士守卫着长廊。春天,梧桐树满枝叶苞,点点鹅黄,片片嫩绿;夏天,它枝叶繁茂,仿佛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就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给我们遮挡阳光;秋天,几场秋雨几阵秋风,把它的叶子染成金黄色。忽如一夜秋风来,黄叶纷纷落下来,我和小伙伴经常在这大自然铺就的金黄的地毯上互相追逐嬉戏;冬天,梧桐粗壮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枝桠倔强地挺立在那儿,顶严寒斗风雪,缩颈袖手的人看到它会挺起胸来,敬意油然而生。
【解析】
【分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解答时,需要紧扣题干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再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体验与积累作答。题干要求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写“校园的某个角落”的情景。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动静结合”是一种写景手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使得意象在意境中和谐统一的手法。
30. 习作。
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和蔼可亲的老师,聪明睿智的同学,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这些人中总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请仔细回忆,选择一个人,运用本学期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他(她)鲜明的特点。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400字。
【答案】范文:
一个印象深刻的人
在夜空中,总有一颗最闪亮的星星。在花丛中,总有朵最漂亮的花朵。在沙滩上,总有个充满阳光的贝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许多不同的人,但是有一个人,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就是我们班的小明。
小明今年十一岁了,和我同岁。他长得还挺英俊:黝黑的皮肤,浓黑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里,闪动着热情的光芒,透着机敏和灵气。我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他的外表,而是他的为人。
他学习不算好,但他乐于助人。假如你忘记带什么东西了,他准会在第一时间内借给你。他有时甚至会将自己唯一的英语书借给别人,自己却甘愿受罚。而我对他的印象深刻,是因为那件事。
那一回,是下课时间。我正做着老师布置的习题,突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令人恶心的“香”味。我放下笔,寻找气源,哦!原来是一位同学吐了,呕吐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些呕吐物不堪入目,班长问:“谁去收拾一下?”大家都无动于衷,这时,有的同学鬼鬼祟祟地溜了出去,有的同学面面相觑,还有的同学若无其事。身为班干部的我,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我的心里很矛盾,这时,小明站了出来,把拖布和簸箕拿了出来,把呕吐物一点一点装进簸箕,倒进厕所。又坦然地回到自己的座位。
他做得是那样轻松,那样自然,没有一点儿嫌弃的意思。顿时,他的形象在我心中高大了,我由衷地佩服他!
【解析】
【分析】
【详解】本次习作为自命题的写人作文。
要求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想想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让你难忘,为什么难忘?以事写人。
写作构思:写作时可先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然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要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福建莆田涵江区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福建福州闽侯县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福建福州福清市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看拼音,写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