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4 微生物的“功”与“过”教案设计
展开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5 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17.2 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最后一课,是学生经历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认识微生物、了解霉菌后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进一步思考。通过相互交流、阅读资料、利用乳酸菌自制酸奶活动等方式感受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害关系。
总体而言,本课围绕微生物的“功”与“过”这个中心,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总”,指导学生谈论微生物的“功”“过”,即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此活动的设计为先指出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然后安排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分析微生物在具体事例中的“功”与“过”;通过观察苹果腐烂变质的视频思考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会怎么样,从中领会一件事情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其影响。
第二个部分为“分”, 组织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这个部分由两个并列的活动组成,其中,第一个活动主要呈现青霉素的发现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医疗领域利用微生物“功”的具体事例;第二个活动,组织学生交流人们消灭病菌、自我防护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消减微生物“过”的一些具体事例。
第三个部分又为“总”,通过自制酸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酸奶制作过程中一些具体操作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微生物造福生活的。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已经对细胞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对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类型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知晓的微生物多属于致病菌,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微生物是一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这一错误概念。同时,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愿意积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因此,本课在教学中重在通过基于事例的交流与辨析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迷思概念,让他们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同时建立起微生物兼有“功”和“过”的观点,并通过亲历制作酸奶的活动过程、评价制作效果来反思应当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帮助制作酸奶。进而进一步感受到如何利用微生物的习性特点造福人类生活这一主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微生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微生物对人类“功”“过”的辩证关系。
2.知晓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举例说明。如青霉素的发现,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等。
3.知晓防护自身,减少病菌侵害的具体方法。
科学探究:
1.通过自制酸奶活动感受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用,体会一些微生物对人的价值。
2.能在自制酸奶活动中反思制作步骤中蕴含的与微生物特性相关的科学原理。
3.注重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交流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史学习时,能意识到科学家所具有的善于发现、大胆求证、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2.在体验操作时中,乐于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操作,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成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
能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生活有“功”也有“过”,并能举例阐述。
【教学难点】
能认识到应当辨证看待微生物的“功”“过”。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教师提前自制发酵的酸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微生物
人
过
研究
了解
功
【知识要点】
谈微生物的功与过需要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之下,例如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才能有的放矢。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同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尽相同。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益,有的则是有害的,分别对应着微生物的功与过。而随着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愈发深入,我们能更好地趋利避害,运用研究成果来造福人类。
火眼金睛找微生物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流程图】
(通过寻觅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呈现已知,认识微生物与人的密切关联)
畅所欲言话分类
(通过分类探查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程度,引导分析功过的辩证关系)
阅读资料明历史
(通过青霉素、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的历史资料和有害菌防护,体会通过微生物研究造福人类的意义)
品味酸奶推原理
(在品尝自制酸奶的同时,鼓励学生分析操作背后的原理)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活动一:火眼金睛找微生物
1.讲述:同学们,昨天,我和班上的XX同学聊了聊天,他向我分享了他愉快的校园生活。我当时就觉得他和微生物特别有缘。怎么个有缘法呢?我来简单地向大家描述一下他的经历,请大家来找找他的一天都经历了哪些微生物。好不好?(板书:微生物)
教师陈述:(一本正经)
早上,XX去上学。走在路上,边啃馒头,一边把小石头踢进了旁边的水沟,差点被水给溅到。
上午,他的同桌他感冒了,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中午在午托班,午餐挺丰富。吃了香菇炒肉片,喝了木耳汤。
晚上回家,顺便帮妈妈到超市买了一瓶酱油。到家后本想吃个橘子,结果发现可能放太久了,有些长霉了。于是,他改喝了一瓶酸奶当点心,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教师提问:在XX的一天中,你们找着了哪些微生物?
2.教师补充完整并追问:看着这么些,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讲述,尝试找出微生物。
2.学生进行汇报:酵母菌、草履虫、感冒病毒、真菌、霉菌、乳酸菌。(教师及时贴板贴)
3.学生回答:微生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人)
[设计意图:通过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寻常一天经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火眼金睛活动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双管齐下,既考查了学生对前三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同时为本课的主题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二、初探:微生物的功与过
活动二:畅所欲言话分类
1.教师提问:这么多微生物,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可以通过对人类的价值进行分类,分成有功和有过两类。
2.(学生达成一致后,教师手指霉菌提问)我想问问,为什么说霉菌是有过的微生物呢?
3.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教师播放苹果腐烂视频)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适时追问)为什么腐烂的苹果变小、萎缩了?最后会变成什么?(再次追问)你认为,这是功还是过呢?你应该如何评价这种让苹果腐烂的微生物呢?
6.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微生物也像霉菌这样?
7.教师小结: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才能合理评判微生物的功过。
1.学生尝试对黑板上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并陈述分类理由。
2.学生解释:霉菌会让食物腐烂、发臭,腐败,无法食用。
3.学生观看苹果腐烂的延时摄影视频。
4.学生回答,视频中的苹果被霉菌分解腐烂了,长出了白色的毛。苹果逐渐变小,萎缩了。这是因为苹果的果肉被分解了,最后会消溶于泥土里,形成腐殖质,为为土壤增肥。
5.学生回答:从这个视频的分析来看,有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也有价值。
6.学生举例:例如大肠杆菌能平衡肠道菌群,但如果进入胆囊和膀胱等处就有可能引起局部发炎。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交流丰富、完善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理解,明确微生物对人类有功也有过。在此基础上,以“苹果腐烂”事件中霉菌的功过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意识到功与过不能简单割裂开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
三、辩证看待微生物的功过
活动三:阅读资料明历史
1.教师讲述: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种微生物。这是霉菌的一种,通常我们可以在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中看见它。它会引发引起柑橘、大米的霉变,产生的毒素对动物的神经系统、肾、肝脏均有毒害。
2.教师提问:结合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3.教师讲述: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微生物学家,英国的弗莱明。他是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之一。想知道他是怎么获奖的吗?这和他在1926年的一次实验有关。(播放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视频)请你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弗莱明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什么?
4.教师提问:青霉素的发现和什么微生物有关?(教师追问)你如何评价这种微生物?
5.教师讲述:同学们,这两则事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其实是同一种。知道这个事实后,你心中又会产生什么想法?(了解微生物,)
6.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经过对微生物科学研究后,造福人类的例子?
7.教师补充: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中国研发的疫苗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
8.教师讲述:现在,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没有止息,大家也更加注意日常对病毒的防护。你知道哪些方法?或者见过哪些防护方法?
9.教师讲述:我们会根据微生物的特点来发挥长处,造福人类。而对于一些对人有害的微生物,如致病细菌、病毒,我们则会想方法来抑制灭除它们。你知道哪些日常生活中杀菌的方法?
1.学生聆听并观看图文资料。
2.学生回答:这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会带来比较大的危害。
3.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视频。
4.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弗莱明获奖是因为他发现了青霉素可以杀死细菌,并因此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5.学生回答,青霉素与青霉菌有关。青霉菌对人类有极大的贡献。
6.学生回答:只有深入研究,了解微生物后才能更好地扬功抑过,让它造福人类。
7.学生交流:人类科学家攻关新冠肺炎病毒结构,并借此研发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8.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自我防护的方法,如: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坚持锻炼身体、及时注射疫苗等。
9.学生交流常见的杀菌方法,如:高温、紫外线、消毒药水等。
[设计意图:由于青霉素以及后续众多抗生素的发现对治疗细菌性感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以此为例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深刻感受微生物的“功”,并了解一些科学史的知识。对于新冠肺炎疫苗的介绍,既贴合时事,又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设计意图:从人的健康角度而言,消灭病菌意义重大,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并关心的事情。让学生掌握一些讲究卫生以及防病知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四、自制酸奶的启示
活动四:品酸奶 聊原理
1.教师讲述: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点小奖励。昨天老师制作了一些酸奶,想要分给大家品尝一下,和你常喝的超市里的酸奶比比看。希望大家如实告诉我你的感受和发现。
2.教师介绍:想不想自己也动手试试?老师告诉你们制作方法吧!(播放制作自制酸奶视频)
3.教师提问:你觉得制作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教师追问:如果要给大家提到的这些注意事项排个顺序的话,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项?
5.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交流了微生物的功与过这个话题。微生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希望大家能运用好今天课上学到的知识,扬功抑过,让这些微小的生命更好地造福我们的生活。
1.学生分发、品尝自制酸奶。并进行品尝后的交流:比较粘稠,能品尝出酸味和奶味等。
2.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自制酸奶的步骤。
3.学生交流自制酸奶的成功关键。(教师及时贴板贴)
4.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认识到沸水消毒、盖盖子等操作能避免其他菌污染,是比较重要的。
[设计意图制作酸奶是比较容易达成的有益菌繁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制酸奶,感受细菌(乳酸菌)的繁殖速度和作用,体会到细菌(乳酸菌)对人的益处。考虑到自制酸奶耗时较长,难以在当堂课上呈现,因此采用教师先出示自制酸奶成品让学生品鉴引发学生关注,后提供酸奶制作步骤鼓励学生分析的方式,从技术层面引导学生解释其中一些做法的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仿生8 我们来仿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2382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 仿生8 我们来仿生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5 生物的启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2381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5 生物的启示教案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落实,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4 微生物的“功”与“过”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2381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4 微生物的“功”与“过”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