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课件、教案、学案多份
202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共24页。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 诵读原文注释诗歌理解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歌理解【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唯有明月解人意,来陪伴我。王维(约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诗人,兼通音乐,工书画,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其作品主要为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有《王右丞集》传世。作者·背景诗歌理解《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己怀。本诗是诗人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悠然相会,而写成的。诗歌理解主旨点拨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诗歌赏析诗歌鉴赏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琴以抒己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长啸一声。后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月光给幽暗的竹林镀上了一层银色,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入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诗歌赏析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说明这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诗歌赏析原文注释诗歌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最后两句是说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哪个人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诗歌理解【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折杨柳》的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有《李太白集》传世。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作者·背景诗歌理解主旨点拨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赏析诗歌鉴赏起句即从笛声落笔。“暗”字为这一句的关键,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程飞来给客居他乡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满”字由“散”字而来,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城之静。后两句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第三句强调“此夜”,是针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蓄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的感触之深,思乡之切。诗歌赏析原文注释诗歌理解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歌理解【译文】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没有纸笔,烦劳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岑参,唐代诗人。唐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多年,颇有雄心壮志。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传世。作者·背景诗歌理解此诗写于天宝八载(749),这一年诗人因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就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二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个口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诗歌理解主旨点拨此诗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渴望功名和思念故乡、亲人之情。诗歌赏析诗歌鉴赏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深情。第三、四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十分传神,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全诗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诗歌赏析原文注释诗歌理解晚 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歌理解【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万紫千红,争芳斗艳。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随风飘落,如雪花般漫天飞舞。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韩昌黎集》传世。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作者·背景诗歌理解主旨点拨这首诗通过描写晚春情景,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诗歌赏析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前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熔景与情于一炉: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后两句写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在纷纷飘落,如雪花般漫天飞舞。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感觉。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表现的其实是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和留恋之情。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