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课题
化学方程式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年级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引入:木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质量减少了。蜡烛燃烧后留下的蜡油很少,质量减少了。
问: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小了?
图片展示:生锈的铁钉质量比未生锈时的质量大。
问: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大了?
问:真相究竟是什么?
学生思考
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思考: 我们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反应前后试管的总质量会如何变化?
如果把反应生成的氧气收集起来,加上氧气的质量,总质量又会如何变化?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比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讲述:科学是基于实验证据的,所以接下我们进行几个实验。
活动1:如图所示,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取下锥形瓶,将瓶塞上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后,接触引燃白磷并立即塞紧瓶塞。待反应结束冷却后,重新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是否平衡。
活动2:如图所示,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把滴管内的溶液滴入瓶内,使两种溶液混合,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再将锥形瓶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是否平衡。
活动3: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活动4: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思考: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加以分析。
教师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木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质量减少了。蜡烛燃烧后留下的蜡油很少,质量减少了?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蜡烛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3、进行有关的计算
计算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
氯酸钾24.5克与5克二氧化锰混合后共热,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为19.9克,求生成的氧气多少克?
4、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依据
配平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回答:
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学生完成活动,得出结论:无数实验表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学生通过铝和氧气的微观反应得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里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选项中:一定会改变的有___________;
一定不会变的有______________;可能会改变的_________。
A.物质种类 B.物质总质量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原子种类 F.原子数目 G.元素种类 H.原子质量 J.物质状态
学生解释:木头和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释放到空气中了。
一定有的元素:碳元素、氢元素
可能有的元素:氧元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 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回顾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微观解释: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初中第3节 神经调节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第3节 神经调节第1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2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