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它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3分)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内容上的联系。(4分)
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 桃树,阿毛真是爱极了。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爸爸,你还要上街去一趟不呢?
“今天太晚了,不去,——起来。” 王老大歇了水桶伸手挽他的阿毛。
“瓶子的酒我看见都喝完了。”
“喝完了我就不喝。”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这时月亮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更锣响了。
“爸爸,这是打更吗?”
“是。”爸爸是信口答着。
“我要喝茶。”阿毛说。
灯是早已吹熄了的,但不黑,王老大翻起来摸茶壶。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是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给我吃吗? ——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
“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酒瓶放在一角,居然会亮了起来!王老大怒目而视。
阿毛说过,酒都喝完了。瓶子比白天还来得大。
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引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低头丧气的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拿瓶子来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
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路上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碎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1927年9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是王老大痛苦无奈的呼喊,也暗含作者对阿毛的同情。
B.“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装满”二字既让人想象出阿毛一双明眸炯炯有神,又凸显夜月之皎皎。
C.阿毛如在梦中般说道“桃子好吃”,其实阿毛并不是在回答父亲的提问,只是沉浸在过去纯真梦幻般的回忆中。
D.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月光本是透明无形,但在作者笔下变得可触可感可闩,显得空灵而有诗意。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和少女阿毛这一内视角展开叙事,既能自由灵活地叙述,又能具有代入感,增强了真实性。
C.《桃园》无论是意象的设置,还是文章结构的建构,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有着耐人寻味的审美艺术效果。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围绕王老大、阿毛父女在“桃园”中的生活,重点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感受。
8.《桃园》一文在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上,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桃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技法,在画面的凝练和跳跃中,留下了许多省略、空白之处。请据此赏析小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帝宴丹霄楼,酒中曰:“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
(《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卿所陈A谏B前后C二百余事D非卿至诚E奉国F何能G若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有“领,邀请”之意,和《苏武传》中的“虞常果张胜”中的“引”意义不同。
B.“责”有“责备、责怪”之意,和《促织》中的“因责常供”中的“责”意义相同。
C.“瞿”是像鹰隼一样睁大眼睛惊视之意,文中是惊惧,大惊失色的意思。
D.“萃”有“汇聚,聚集”之意,与成语“出类拔萃”中的“萃”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彦博认为作为臣子应该注意行迹,远避嫌疑,但魏征认为作为臣子如果只注意个人行迹,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说了。
B.魏征认为良臣和忠臣有不同的地方,良臣对君臣皆有益,忠臣对君臣皆有害。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太宗,他也因此受赏。
C.魏征不随意逢迎圣上的旨意,意见不同时,更不会当面顺从背后又有所议论,他认为这不是作为一名臣子的本分。
D.庆历中钱君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后来司马光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他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讯,非是。
(2)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14.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作为一名合格的谏官应具备哪些品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秦州杂诗·其十八
杜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注]国,何得迕天威。
[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僻”“山高”表现戍边环境的艰苦,“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
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变少的边塞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的声威不足。
C.“常”“屡”以频度之密凸显军情紧急,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
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16.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 “ , ”两句描写了太阳红如朱砂,下面又有红光承托的壮丽景色。
(2)同学们周末去拜访高老师,看见老师将小书房命名为“容安斋”,李华同学迅速背出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
(3)《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米脂小米虽然生长于贫瘠的黄土高原五陵沟壑区,但其营养成分却不比 ① 差。它富含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钙、铁、锌、硒等多种营养物质。用它熬成浓稠的小米粥可补脾养胃,强筋壮骨,易于年老体弱者消化吸收。小米粥中色氨酸含量在谷类中出类拔萃,对调节睡眠 ② 。老乡们说它比“人参还强”,在“解火,防高血压,补身子”方面 ③ 。尤在产妇坐月子期间,米脂小米粥更是每餐必备,连续要喝四十多天。米脂小米确实能滋养人。出生在米脂河西的李继迁寨的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是米脂小米滋养了他的勇猛、他的识略,让他在明末动荡不安的情形下轰轰烈烈地举起“闯”字大旗,唱响“均田免赋”的口号,推翻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建立大顺政权,在历史的滚滚河流中闪烁着谷穗一般金灿灿的光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 。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预防便秘。此外,绿豆中钙的含量在杂豆中也算优秀,分别是红豆和白扁豆的1.1倍和1.2倍;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素食主义者 ② 。
绿豆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它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导致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特别是在绿豆皮中存在的类黄酮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还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绿豆常被人称作是“夏季解暑小能手”,闷热的三伏天儿, ③ ,不仅能“带走”热气,还能补充水分和营养,简直美妙极了。绿豆中的钾和维生素B族营养都不错,正好可以弥补高温出汗导致的这部分营养流失。所以,绿豆汤“解署”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应该在“怎么写”上多用些心思,努力尝试独特的表达。
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D.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叫“牛市”;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叫“熊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引起了关注和热评。在毕业典礼上,王树国校长谈到了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更是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王校长的三点感悟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3.D
4.①话题一致。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话题相同。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内容互补。②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和基础。材料二是材料一的纵向深入。
5.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②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中和之美……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错。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这里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错,材料一第三段是说“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C.“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错,材料二第一段是说“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
D.“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错,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A.园林艺术使用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虚虚实实的景致,这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
B.“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这是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体现了“中和之美”。
C.《唐宫夜宴》是将“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和之美”。
D.《思想者》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审美观,并没有表现具有和谐审美观的中和之美。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从两则材料的题目“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可知,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话题相同。
从“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可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当今的现代意义;
从“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结合两则材料的论证重点,可知材料二是在材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分析,所以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和基础。材料二是材料一的纵向深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可知,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从材料二“‘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可知,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
从材料二“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可知,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
【答案】6.D 7.D
8.①王老大妻子已死,奄奄一息的阿毛寄希望于庙中菩萨,梦中用酒瓶换来安慰阿毛的“玻璃桃”遭孩童撞碎,都给人一种苦涩沉重的感觉;②但文中阿毛爱桃树,栽花招女孩子们来玩,不在乎游人们摘她家的桃子,甚至还慷慨相送的纯真善良品性,以及阿毛生命后期父女相依为命,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 9.①开头先呈现阿毛生病半月的画面,接着跳跃到王老大在临近杀场的桃园种桃为生;②画面间的省略、空白让人想象:小女孩的妈妈呢?生病半月的阿毛是如何治疗的?王老大是如何和妻子相识并生下阿毛的?桃园是如何形成的?③丰富了小说意蕴,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是因为妻子去世,孩子病重的情况下,酒瓶也空了,暂无办法排解内心的焦虑”分析错误,王老大怒目于月光下的酒瓶,应该是来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些年来耽于喝酒,疏于照顾女儿的深深愧疚。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分析错误,《桃园》是一篇情节弱化的小说,没有背景介绍,更没有有始有终的人物命运交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1)“苦涩沉重的生活底色”的表现:依据原文“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可知,阿毛的妈妈早已过世,而阿毛此时又奄奄一息,非常可怜;依据原文“后天,十五我引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可知,父亲面对阿毛的病无济于事,只能寄希望于菩萨身上;依据原文“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王老大捧着桃子往回走”“乒乓,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可知,王老大在梦境中去用自己的瓶子换得“桃子”,结果却被孩子们打碎,美好的梦境就这样结束了,不得不回到苦涩沉重的现实中来。
(2)“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情”的表现:依据原文“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桃子吃。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可知,阿毛天真可爱并且很善良,愿意把桃子和花这些美好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依据原文“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可知,父女两个相亲相爱,虽然生活艰辛,但依然乐观对待,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创作技法的能力。
(1)画面的跳跃体现在:文章开篇先交代了“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但接下来并没有叙述阿毛有病这件事,而是写到“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有那一座‘照墙’,照墙外是杀场”,交代了王老大在临近杀场的桃园种桃为生。
(2)留下的许多省略、空白之处体现在:依据原文“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可知,在这里对阿毛妈妈的一些事情只是一带而过,会让读者想象妈妈是怎么去世的?和王老大的关系怎样?还有这个桃园是在阿毛妈妈去世之前建造的还是之后?等等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这种写法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产生想象的空间,读者会带着很多疑问去解读;这种写法更能增强小说本身的表现力,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而深沉,更有利于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案】10.BDF 11.B 12.D
13.(1)大臣有诽谤魏征包庇自己亲人的,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不是这样。
(2)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就如同在利益方面贪求的人一样,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14.①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②勇于面谏,言行一致。③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项,不是您诚心诚意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
“前后二百余事”指的是前面陈述进谏的事的数量,应与前面内容分开,在“前”前B处断开;
“非卿至诚奉国”表意完整,与下文构成假设关系,其前D处断开;
“何”,“怎么”,表反问,一般用在句首,其前F处断开,
故应在BDF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领,邀请;牵扯。句意: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虞常果然牵扯出了张胜。
B.错误。责备、责怪;要求、责令。句意:也应当受到责备。/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C.正确。句意:太宗大惊失色说。
D.正确。汇聚,聚集;草丛生的样子。句意:都汇聚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出于那一类,超出那一群。比喻超过聚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有误,原文表述为“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于石”,意思是“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里的“我”指作者司马光。选项中“他”是人称代词,可指代前文“钱君”和“司马光”任何一人,此处设题表述产生歧义,指代“钱君”是明显错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毁”,诋毁,诽谤;“阿党”,袒护,包庇;“按讯”,审问、调查、讯问;“是”,代词,这样。
(2)“汲汲”,热衷,急切追求的样子;“去”,距离;“何”,多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种魏征说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由此可知,谏官要勇于面谏,言行一致;
材料二说到“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由此可见,身为谏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刚正不阿,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就殚精竭虑为他服务,知道的事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太宗曾经慰劳魏征说:“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项,不是您诚心诚意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那年,太宗又升任他为尚书左丞。
大臣有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的,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不是这样。温彦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被魏征深深地打动,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太宗在丹霄楼举行宴会,酒席间说:“每当魏征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说话他就不立即回应,为什么呢?”魏征说:“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不听从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施行。”太宗说:“你只管答应一声,随后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再另找机会陈说,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稷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
材料二: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汇聚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就如同在利益方面贪求的人一样,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警戒啊!
【答案】15.A 16.同:忧国伤时。
异:一为怒,《秦》诗尾联痛斥吐蕃冒犯大唐天威,表达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一为痛切,《登》诗尾联写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错误。“山高客未归”是说“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可见,“客未归”是诗人自叹流离,表达的是诗人归家无期的忧伤。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是说“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表达了对吐蕃不断侵扰大唐边境的愤慨,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可见,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情感上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不同之处在于:结合注释“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可知,“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诗人痛斥了吐蕃多次冒犯大唐天威,表达了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诗人忧国忧民,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17.【答案】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倚”“审”“邪”等。
【答案】18.山珍海味 大有裨益 功不可没 19.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米粥中色氨酸的含量之高,表达了作者对米脂小米营养丰富的赞叹。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上下文“它富含维生素、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钙、铁、锌、硒等多种营养物质”分析,可知米脂小米富含营养,不比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差,故可填写“山珍海味”。山珍海味:意思是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第二空,语境是指对调节睡眠作用显著,故可填写“大有裨益”。大有裨益:比喻有很大益处。
第三空,语境是指米脂小米在“解火,防高血压,补身子”方面功劳极大,故可填“功不可没”。功不可没:功劳极大,不可抹灭。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小米粥中色氨酸含量在谷类中出类拔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出类拔萃”是形容人的特征,意思是超出某一类,高出某一群,用来形容“小米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米粥中色氨酸的含量之高,表达了作者对米脂小米营养丰富的赞叹。
【答案】20.B 21.①绿豆营养丰富 ②可以常吃来补一补铁 ③喝上一碗绿豆汤 22.这让它具有了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抑制淀粉酶活性,对缓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预防糖尿病都有帮助。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讽刺、反语;D.表示特殊称谓。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填写总括句,通读文段可知,陈述的对象应是“绿豆”,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闪光品质,还富含膳食纤维”“绿豆中钙的含量……绿豆的铁含量……”是说绿豆的营养成分。所以这里可填“绿豆营养丰富”一类的句子。
第②空,前句说“绿豆的铁含量是鹰嘴豆的近2倍”,所以素食主义者可以用绿豆来补铁。这里可填“可以常吃来补一补铁”一类的句子。
第③空,依据后文“所以,绿豆汤‘解暑’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知,这里可填“喝上一碗清爽的绿豆汤”一类的句子。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导致”一词使用不当,往往指不好的结果,此处应改为“让”;二是成分残缺,“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缺动词,在前面加上“缓解”。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事实阐述,王树国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引起关注和讨论。第二句是王校长的发言重点:关于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我们重点看第二句。“情怀、毅力和创新”是做好一件事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三者间又有其逻辑关联。情怀是精神内驱,是价值引领。奋斗的人生首先要有高尚的情怀,但情怀崇高又抽象,情怀若想“落地”,还需要坚定的毅力支撑。毅力既来自对情怀的认同,也依赖理性的力量。如果说“情怀”“毅力”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力量,是价值观层面,那么“创新”就是方法论。有了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埋头苦干,不懂创新,仍然难以成就辉煌的人生。写作时,最佳的角度是,以某一个关键词为主,以另外两个关键词为辅,但三个关键词必须形成合力,相辅相成。对于这三个关键词,毫无疑问可以直接结合现实,说明我辈青年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比如,对于“情怀”,可以结合当下引出“家国情怀”这一对象,既引用过往先贤的事迹,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的感人力量,也引发我们思考,今日之青年,应当拥有怎样的家国情怀。然后,则可结合上述分析,说明家国情怀往往需要人们拥有高度的牺牲精神,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毅力。而对于“创新”,则重点可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说明今日国家之争,就在于创新能力之争。而我辈青年的家国情怀,更应着重放在创新能力的锤炼上。立意:①情怀在心中,敢为天下先。②青年不怠,国家不衰。③胸怀家国,方可行远。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22页。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和答案,共19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材料一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