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三)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三)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三)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三)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三),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_____(, ;)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_______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1.给加点字注音:琼浆( )
    2.给第③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在横线上 。
    3.“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一句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请将“ ”改为“ ”。
    4.第③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
    5.给第④句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6.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再仿写一个句子。

    二、综合性学习
    7.完成下列小题。
    (1)元宵节猜灯谜,是传统习俗之一,请根据小贴士提供的知识,任选下面一个灯谜,判断其灯谜设计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灯笼一谜语:左边缺一半,右边空一半(打一字)
    灯笼一谜底:缸 灯笼二谜语:重逢(打一字)
    灯笼二谜底:观
    小贴士:灯谜设计的方法(1)会意法:按谜面文字所表明的意义设计。例如:谜语“掌”打一字,谜底:“拿”,表“合手”之意。(2)离合法:按汉字笔画结构的分解、组合来设计的。例如:“一半甜,一半辣,打一字。”谜底“辞”,“甜”的一半“舌”,“辣”的一半取“辛”,合为“辞”。
    我选灯笼( )谜语设计,我认为这个灯谜设计的方法是 ,理由是
    (2)对下面灯笼上所写文字的书体及特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平盛世”四个字是楷书,字体方正,笔画横粗竖细。
    B.“太平盛世”四个字是隶书,字体扁平,笔画蚕头燕尾。
    C.“吉祥如意”四个字是草书,笔画牵连,运笔潇洒飘逸。
    D.“吉祥如意”四个字是篆书,笔画流畅,笔势强健有力。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白居易为这首诗自注:“《卖炭翁》,苦宫市也。”诗中“宫使”表面上是用红纱和绫交换炭,实际上就是掠夺。
    B.“满面尘灰”“两鬓苍苍”是精当的外貌描写,将卖炭翁劳作的艰辛、身体的衰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C.“心忧炭贱愿天寒”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心理。
    D.“辗冰辙”既写出了雪天路难行,又写出了牛车承载之重,意在赞美卖炭翁勤奋劳作的优秀品质。
    9.第二节诗歌对宫使进行了细致描述,其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试举例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0.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11.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 。
    12.第(2)节中画线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13.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4)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5)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8)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9)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10)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11)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2)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B.探察物体
    C.追求最高理想D.追问自己的内心
    15.下列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路清晰,说理缜密。B.列举事例时,采用正反事例。
    C.举例论证与比喻论证相结合。D.漫谈式的演说。
    16.文中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意在说明( )
    A.王阳明敢于继承和践行儒家传统思想。
    B.探察自己的同时也要探察外界。
    C.中国的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中国传统教育弊大于利。
    17.“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下列不属于被支配表现的一项是( )
    A.强调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B.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D.单纯以“个人的经验”为证。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②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③而驰,初不甚疾,比④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⑥,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⑦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啖:吃。③介:披上战甲。④比:等到。⑤褫(chǐ):解除。⑥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送,这是它能吃能喝但又不乱吃滥饮,力量充足而不求逞一时之速,⑦秣:喂食。
    18.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才美不外见(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日啖豆至数斗( ) ④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初不甚疾。
    21.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22.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结合两文就如何对待人才说一说你的看法。(能说出一点即可)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3.《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
    (1)初极狭,才通人(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3)便要还家(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6.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现在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
    六、名著阅读
    27.《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照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梳理了《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以及《文第十三》等经典内容。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本学期,你一定阅读《经典常谈》了。请你从13篇中任选其一,谈一谈你阅读的过程和收获。100字左右。
    七、作文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游让我们放松身心;出游让我们开拓视野;出游让我们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你有什么难忘的出游经历吗?写一写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为游记;②注意使用多种描写方法,体现游记的特点;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qióng 2.; 3. 阻塞 阻挡 4.比喻 5.只有 6.示例: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
    7.(1) 示例一:一 离合法 它是按照汉字笔画结构的分解、组合来设计的,左边“缺”一半取“缶”,右边“空”一半取“工”,组合成“缸”字。示例二:二 会意法 它是按照谜面文字所表明的意义来设计的,“重”是“又”的意思,“逢”是“见”的意思,组合成一个字就是“观”。
    (2)B
    8.D 9.示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写出宫使来掠夺时趾高气扬的情态,蕴含了诗人对其憎恶之情。
    10.C 11. 赤潮频繁出现 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2.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13.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14.B 15.C 16.C 17.A
    18. 同“现”,显现,显露。 相等,等同,一样。 每天。 流汗。 19.C 20.(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地,开始时它(们)并不很快。 21.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22.言之成理即可。
    23. 东晋 陶渊明 24.(1)只。(2)交错相通。(3)同“邀”,邀请。(4)请。 25.(1)(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6.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在当时来看,这只是作者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它带有原始的共耕痕迹,表现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一种空想。(言之有理即可)
    27.示例:我对汉字很感兴趣,根据我的兴趣我选择阅读《说文解字第一》。通过阅读,我不但了解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也知道了汉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也称“六书”,如象形、指示、形声等,这些都加深了我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我发现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历史悠久,我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了。
    28.参考例文
    清明上河园游记
    深秋的一个周末,老师带着我们班的全体同学到清明上河园游览,我开心极了,夜里好不容易才睡着觉呢。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到清明上河园。一进门,就看见一座汉白玉雕像,他就是张择端,就是他画的清明上河图。石像后面就是叔叔阿姨们用工具刻在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再看看下面,真是一片菊花的海洋,菊花们争奇斗艳,有白的,有红的,有紫白的,有黄的,真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往里面走,还有更惊奇的呢!我们来到一个亭子里,里面到处都是菊花,有线菊,有大头菊,多姿多彩,芬芳迷人,美不胜收。
    其中,有一朵线菊更引人注目。它的花心是黄色的,然后渐渐变成绿色,最外层的花瓣是红色的,红红的花瓣向下舒展着,末端往里一弯,就像美味的方便面,又像小姑娘美丽的头发,随风飘舞,漂亮极了!
    还有一朵不知名的菊花,它的直径大约有三厘米,长度一分米,花是有红色和深红色组成,外面是深红色,里面是红色,真奇怪!路边,有骑马的人,有演习的人,到处都是以前宋朝的热闹情景。我们来到磨坊,每一个同学都推了推这个沉重的磨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推得动,连力气最大的胡晨明也没能推动。我们还看见羊拉着小车,背上还拖着“齐天大圣”---一直穿着衣服的小猴子。一路上我们都非常开心,嘴巴笑得像绽开的棉花桃一样合不拢嘴。
    老师还领着我们去了虹桥,山洞,还有一座石桥,这些建筑都别具一格。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虹桥低下没有一根柱子,远看就像一条巨大的火龙盘绕在碧绿的湖面上,真好看!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清明上河园。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么大的园子,蕴含了古代人多少的智慧,建得这么壮观,真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二):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一),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一轮复习试题(十五),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