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选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15636/0-170913298284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地理】选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15636/0-17091329829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地理】选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15636/0-17091329829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地理】选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15636/1-17091329872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地理】选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15636/1-17091329872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地理】选修一 5.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分层练习)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15636/1-170913298725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优秀习题
展开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1)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2)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多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水分
3.垂直分异规律
(1)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会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垂直自然带。
(2)成因:随着高度上升,水热状况发生垂直变化。
(3)垂直自然带的差异:阴坡和阳坡差异明显。
4.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表现为有序性和重复性。
(2)成因: 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②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注意】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最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区分的依据
植物群落的特征。
2.洋流
热量和水分条件。
主要的陆地自然带
四、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意义
认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核心点一 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反季节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蔬菜。云南地理环境独特,被誉为冬季的“天然温室”,夏季的“天然凉棚”,是我国最大的多种反季节蔬菜供应基地。下图示为云南反季节蔬菜产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Ⅰ~Ⅲ区域( )
A.有明确的边界B.区域内部的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D.为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而划分
2.反季节云菜外运,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 )
A.差异性B.整体性C.层级性D.开放性
【答案】1.D 2.A
【解析】1.区域一般分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的划分则综合了地形、气候两大自然要素。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内部自然特征不可能完全一致,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B错误;一般行政区划之类的区域是有明确界线的,自然区域没有明确界线,A错误;图中I~Ⅲ区域属于同层次的不同区域,C错误;图中I~Ⅲ区域是云南反季节蔬菜产区分布图,是为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而划分,D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2.云南地理环境独特,是我国最大的多种反季节蔬菜供应基地,反季节云菜外运,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区域之间热量、水分差异,导致农作物类型存在差异,A正确。综上所述,故选A。
青藏高原是我国典型的高山区,坡向和海拔对高寒山地草甸植被分布影响较大。某科研团队选取青藏高原东段的巴卡台衣牧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平均海拔3700米,平均坡度为6°~9°。下图为不同样地累积物种丰富度和植被功能群相对多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不同样地累积物种丰富度现状是( )
A.阳坡>阴坡>山脊B.阳坡>山脊>阴坡
C.阴坡>山脊>阳坡D.阴坡>阳坡>山脊
4.右图中I、II、III分别代表的植被可能为(注:禾本科多数为草本植物,少数为木质植物;莎草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A.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杂草类B.莎草科植物、禾本科植物、杂草类
C.杂草类、莎草科植物、禾本科植物D.杂草类、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
5.关于影响巴卡台农牧场小尺度山体植被分布格局特征的因素,正确的是( )
A.海拔只是影响土壤热量的变化B.海拔和坡向共同调控水热再分配
C.坡向只是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D.河流和气候共同调控水热再分配
【答案】3.D 4.A 5.B
【解析】3.读左图可知,不同样地累积物种丰富度阴坡>阳坡>山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该地平均海拔3700米,海拔较高,影响植被的主要因素为水分条件,禾本科植物多数为草本植物,少数为木质植物,对水分条件要求更大,山脊水分条件差,右图中,山脊相对多度里I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因此I为禾本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影响土壤热量,水的流动方向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影响土壤含水量;阴坡、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有所差异,会影响土壤的热量,进而影响蒸发量,影响土壤含水量;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不同,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海拔和坡向共同调控水热再分配,B正确,AC错误;气候是大气环流,小尺度上气候相同,D错误。故选B。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
7.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答案】6.B 7.D
【解析】6.图中地理环境变化过程为:①阶段当地地势较为平坦,发育森林植被;②阶段当地地壳(山脉)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山脉)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形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形地势变化的结果,地形地势是由地壳(山脉)隆起导致的,即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西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发育森林植被;东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发育草原和荒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与图示不符,A错误;天山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与图示南北走向山脉不符,B错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C错误;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西风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与图示相符,D正确。故选D。
核心点二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随着气温下降,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展现多姿多彩的秋天,吸引着人们。下图是美国本土赏秋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沿图示MN一线各地区赏秋时间差异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
9.造成MN一线各地区赏秋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B.热量C.地形D.植被
【答案】8.A 9.B
【解析】8.读图可知,沿MN一线由北向南的赏秋时间越来越晚,这是纬度差异导致热量差异造成的,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由所学知识可知,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内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①②③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地方性的分异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D.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11.该区域温带落叶阔叶带深入内陆分布,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纬度B.地形C.土壤D.海陆位置
【答案】10.D 11.B
【解析】10.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自然带是由于经度差异导致的水分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D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ABC错误。故选D。
1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B正确。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A错误;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影响较小,同时与土壤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其边缘分布着众多绿洲。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地形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3.图示绿洲的主要补给来源有( )
①降水②湖泊水③河水④地下水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12.D 13.C
【解析】12.根据图中信息,该地区分布有沙漠、绿洲、盐沼等,这些自然带的分布并未呈现出明显的纬向、经向变化的特点,由此排除A、B;图示绿洲、沙漠分布区的海拔较低,相对高差较小,因此排除C;图示绿洲主要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地区,靠近河流的出山口,因此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故选D。
13.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的新疆,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内降水较少,降水对绿洲的补给较少,排除①;据图可知,绿洲多位于山麓地带,主要沿着河流分布,因此其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水、地下水,③④对;图示绿洲分布区主要靠近河流的出山口、盆地的边缘地带,湖泊较少,排除②。故选C。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5.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16.与甲、乙两图相比,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B.海拔高度高
C.处于阴坡D.处于背风坡
【答案】14.A 15.A 16.A
【解析】14.据图可知,丙基带以上为常绿阔叶林,说明其基带可能为热带植被,说明其位于热带;乙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说明其位于温带;而甲山地针叶林以下可能为针阔叶混交林,说明其位于温带纬度较高的地区,由此可知,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为甲-乙-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根据上题可知,三处山地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为甲-乙-丙;而影响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但热量因素是主要原因,热量越充足,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则越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据图分析可知,苔原带一般分布在灌丛之上,而丙图最高处分布为灌丛,说明该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无法发育苔原带,A正确;虽然丙山海拔高于甲乙山,但不是其缺失苔原带的主要因素,B错误;该图中未体现坡向和自然带的倾斜方向,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出阴阳坡和迎风、背风坡,CD错误。故选A。示绿洲分布区主要靠近河流的出山口、盆地的边缘地带,湖泊较少,排除②。故选C。
核心点三 主要陆地自然带
玉山位于台湾省中部,主峰(海拔为3952m)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台湾玉山西坡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类似于图中的( )
A.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⑩
C.②→④→⑤→⑨D.⑥→⑦→⑤→④→⑩
18.图示②⑧两自然带植被差异较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土壤D.地形坡度
19.图中⑩自然带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西岸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受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B.以高原为主,地势较高,气温低
C.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D.受寒流降温作用强,热量条件差
【答案】17.B 18.B 19.D
【解析】17.玉山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山麓地带终年高温,西侧为迎风坡,加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降水丰富。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山麓地带形成类似于热带雨林的季雨林,向上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图中①为热带季雨林带,②为亚热带阔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⑩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②为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⑧为在地中海气候影响下形成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比,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尤其是夏季降水稀少,因此与②相比,⑧自然带植被的最大特点是耐旱性较强。B正确,热量差异不大,A错误;土壤对于植被类型影响较小,C错误;地形坡度无法通过图判断,D错误,故选B。
19.⑩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区的纬度较高,在大陆东岸分布区的纬度较低,因为中高纬地区大陆的西岸受暖流影响,大陆的东岸受寒流影响。D正确,主要受气温影响,与降水关系不大,海拔差异小,土壤肥力对植被分布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B.上部林带C.山体海拔D.基带类型
21.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B.降水多C.风力大D.气温低
22.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B.土壤C.温度D.光照
【答案】20.B 21.A 22.D
【解析】20.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所以选B。
21.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
2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图(图中数字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关于图中坡向及自然带对应正确的是( )
A.A坡为南坡,⑤为高寒荒漠带B.A坡为北坡,⑥为高山草甸草原带
C.B坡为南坡,②为高山针阔混交林带D.B坡为北坡,④为高山灌木林带
24.自然带⑦在A坡下限更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高差B.温度C.海拔D.降水
【答案】23.C 24.D
【解析】23.读图可知,此山地海拔超过8000米,最有可能是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水热状况较北坡好,自然带数量多于北坡,故A为北坡,B为南坡,结合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可知,A坡⑤位于4000—5000米间,为高山草甸草原带,⑥为高寒荒漠带,B坡②为高山针阔混交林带,④为高山灌木林带,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⑦为积雪冰川带,⑦在A坡下限更高,是因为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核心点四 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一高原一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26.不同区城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人文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高寒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发展种植业为主
【答案】25.C 26.C
【解析】25.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A错误;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B错误;受夏季风(主要为东南风)影响,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C正确;我国河流多以降水补给,南方河流径流量大,北方河流径流量小,但河流水量并不是从北向南依次增大,D错误。故选C。
26.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降水越来越少,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减小,A错误;三大区域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微弱的是青藏高寒区,B错误;青藏高寒区因其特殊的地形,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C正确;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发展畜牧业为主,D错误。故选C。
黔东南苗岭山区居民,在山高坡陡、谷深河长的自然环境下建造了稻作梯田,并形成了世代相传的耕作实践方式和区域“森林一河流一稻田一村落”管理维护的文化体系。黔东南苗岭山区的稻作梯田存在三种自上而下的空间形态,即“林—田村河”“林村田一河”“林—田一村田—河”。下图为黔东南苗岭山区稻田村落空间组合类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黔东南苗岭山区存在多种稻作梯田空间组合类型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存在地域差异②农业经济发展侧重点不同③村落布局差异较大④稻田管理维护文化体系不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8.黔东南苗岭山区稻作梯田空间组合类型反映出( )
A.人类活动过度,人地矛盾加剧B.森林面积扩大,林业取代稻作
C.水田转为旱地,河水用量减少D.因地制宜,促进人地和谐共生
【答案】27.A 28.D
【解析】27.该地区山高坡陡,谷深河长,依据地形等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形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①对;山区重点发展农业,缓坡稻田发展种植业,河流发展渔业,因此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侧重点不同,②对;黔东南苗岭山区都属于山高坡陡,谷深河长的地形,自然地理环境相似,村落布局差异较小,③错;该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形成世代相传的耕作实践方式和区域“森林一河流一稻田一村落”管理维护的文化体系,稻田管理维护文化体系相似,④错;①②对,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8.黔东南苗岭山区稻作梯田空间组合类型反映出该地区人类活动改造地理环境,人地和谐,A错;该地区森林面积缩小,原来部分森林改成稻田,林业没有取代稻作,B错;该地区水田没有转为旱地,该地区耕地就是水田,C错;该地区依据地形等自然因素,森林一河流一稻田一村落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D对。故选D。
下图为“美国本土农业灌溉抽水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美国农业灌溉抽水量大的地区均为( )
A.气候非常干旱地区B.商品谷物农业区
C.商品农业发达地区D.亚热带水果种植区
30.甲、乙之间自然环境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29.C 30.B
【解析】29.读图可知,美国农业灌溉抽水量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央大平原及西部灌溉农业区,是美国农业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C正确;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并不干旱,西部山地农业区并非商品谷物、亚热带水果,ABD错误。故选C。
30.上图所示,甲、乙纬度基本相同,海陆位置差异显著,降水量差异显著,其自然环境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青藏高原某地区冰川积雪带边缘正不断退缩……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某地区冰川、岩石、草甸、河湖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特征B.阶段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2.下面是对材料中“……”的补充,其中错误的是( )
A.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岩石裸露、风化崩塌加速 B.草甸草原分布的海拔下降,面积缩小
C.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不断扩大 D.冻土层变薄,土壤发育速度加快
【答案】1.D 2.B
【解析】1.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大气圈的变化,而大气圈的变化导致了水圈(冰川、河湖)、岩石圈(岩石)、生物圈(草甸)的变化,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圈层发生变化,这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的表现,D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与区域性特征、阶段性特征、差异性特征无关,ABC错误。故选D。
2.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积雪带边缘正不断退缩,积雪冰川退缩之后,其下部的岩石裸露,受地表温度变化差异影响更大,所以风化崩塌加速,A正确;冰川积雪带边缘不断退缩之后,由于气候变暖,原有的积雪冰川带可能生长草甸草原,所以草甸草原分布的海拔上升,面积扩大,B错误;全球变暖,冰川积雪加速融化,融水量增加,河流补给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不断扩大,C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层变薄,土壤速度加快,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B。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部分关联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最能反映黄河“地上河”形成原因的虚线箭头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热带雨林带土壤贫瘠,图中实线箭头与之关联度较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B 4.B
【解析】3.黄河“地上河”是因为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后,携带的泥沙在下游地区华北平原地区大量沉积形成的,体现的是河流水文与地貌之间的联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热带雨林带对应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降水及径流对地表冲刷作用强,湿热的环境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由此可见,其土壤贫瘠与大气、生物、水文都有密切关系,但与地貌关联度较小,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完成下面5-6小题。
5.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B.整体性C.区域性D.单一性
6.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推断下列环境特征与其相符的是( )
A.光照弱B.风力大C.冰川冻土广布D.河流多,流量丰富
【答案】5.B 6.B
【解析】5.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改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B正确。单一性和差异性无法体现,AD错误。区域性强调区域内的趋同性,C错误。故选B。
6.因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云量也少,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A错误。因为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在地貌上沙漠广布,而不可能是冰川广布,C错误。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的补给量少,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量也小,D错误。由于气候干旱,地面缺少植被阻挡,在冬季风力大,B正确。故选B。
下图所示区域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发现,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当地出现“小老头树”,其体现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B.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C.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D.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8.“小老头树”现象启示我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需要( )
A.尽可能提高植被覆盖率B.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C.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D.适当加大人工干预力度
【答案】7.A 8.B
【解析】7.“小老头树"的出现,与当地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作用(如水分不足、冬春季节风力大、土壤贫瘠等)息息相关,是当地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A正确。“小老头树”的出现,没有体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BCD错误。故选A。
8.在降水量不足的地区,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生长不良,出现“小老头树”,此现象启示我们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而并不是一味的加大人工干预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栎树为落叶或常绿乔木,少数为灌木。秦岭山区栎类树种资源丰富,属山地落叶阔叶林。重要值是衡量物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标,常采用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来衡量。下图示意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北坡不同栎类树种重要值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9-11小题。
9.随海拔升高,太白山南、北坡栎类树种的垂直分布格局是( )
A.栓皮栎—辽东栎—锐齿槲栎B.栓皮栎—辽东栎—刺叶栎
C.栓皮栎—锐齿槲栎—辽东栎D.锐齿槲栎—辽东栎—刺叶栎
10.下列对太白山坡向的判断及其依据,正确的是( )
A.甲坡为北坡,栎树起始海拔较低 B.甲坡为南坡,栎树分布海拔跨度较大
C.乙坡为北坡,栎类树种类型较多 D.乙坡为南坡,栎类树种重要值高
11.太白山南、北坡栎类树种重要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风速大小B.人类活动多少C.海拔高低D.伴生树种多少
【答案】9.C 10.A 11.D
【解析】9.读图可知,栓皮栎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区域。辽东栎分布在1800m以上区域,锐齿槲栎分布在1200-1800m之间,故随海拔升高,太白山南、北坡栎类树种的垂直分布格局是栓皮栎—锐齿槲栎—辽东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据材料“秦岭山区栎类树种资源丰富,属山地落叶阔叶林”,读图可知,甲坡栓皮栎分布起始海拔较乙坡低,说明热量条件较差,为北坡(阴坡);甲坡栎树结束海拔较乙坡高,说明栎树分布海拔跨度较大,A正确,B错误;乙坡为南坡,由图可知,乙坡相对高度较北坡小,但栎树种类较北坡多,故重要值较甲坡低,CD错误。故选A。
11.据材料“重要值是衡量物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标,常采用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来衡量”,由上题可知,太白山甲坡(北坡)重要值较乙坡(南坡)高,说明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较高,反映树种纯度较高,伴生树种较少,故太白山南、北坡栎类树种重要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伴生树种多少,D正确;与风速大小无关,A错误;人类活动多少、海拔高低对栎类树种重要值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D。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下图中的甲、乙两图。据此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A.甲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B.乙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13.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A.自然带为热带疏林草原带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答案】12.A 13.D
【解析】12.甲图中横轴表示积温,纵轴应是纬度,热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少,反映了由赤道向两极分异,A对,C错。乙图反映的年降水量变化,符合我国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的变化,体现了由内陆向沿海的分异规律,B、D错。
13.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年积温达8000℃以上,位于热带,B错。年降水量1200mm左右,光照较少,C错。水热条件充足,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D对。我国缺少热带疏林草原带,A错。
读我国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图,完成14-15问题。
14.该山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
15.下列关于该山峰雪线高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B.北坡气温高,降水多,雪线低
C.南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高D.北坡气温低,降水少,雪线低
【答案】14.B 15.A
【解析】14.该山基带是荒漠,在我国对应的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山地海拔可知该山峰为天山,针叶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南坡多,所以该山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B正确;天山南坡的热量和光照条件较北坡更好,但没有生长针叶林,说明光热条件不是影响因素,AC错误;据图示可知天山南坡与北坡海拔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15.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和气温有关,年降水量越大,气温越低,雪线高度越低,据前题分析,天山南坡降水比北坡少,且南坡为阳坡,气温比北坡高,因此南坡雪线高于北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光滩、芦苇和翅碱蓬是辽河口潮滩湿地最主要的自然景观。翅碱蓬耐盐碱,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辽河口潮滩植被类型的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 D.干湿度地带分异
17.翅碱蓬在保护河口湿地中体现的主要生态价值有( )
①净化水质②保护海岸③观光旅游④调蓄洪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16.B 17.A
【解析】16.根据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可知,从陆地向海洋,辽河口潮滩的植被依次分布是光滩—翅碱蓬—芦苇,这体现了入海口附近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是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纬度地带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低纬到高纬陆地自然带的更替。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通常表现为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变化,随着降水的不断减少,陆地自然带不断更替。综上所述,ACD错误,B符合题意,故选B。
17.根据材料和图示可知,翅碱蓬分布在河口地区,对于河口湿地而言,翅碱蓬可以净化水质,且减少海浪侵蚀,保护海岸,①②正确。观光旅游并非生态价值,而是经济价值,③错误。翅碱蓬调蓄洪水的功能有限,河口湿地处的洪水主要依靠防洪堤坝等工程措施,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18-19小题。
18.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B.巴塔哥尼亚沙漠
C.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苔原带缺失
19.①自然带的成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纬度②暖流③东南信风④地形⑤东北信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18.C 19.B
【解析】18.澳大利亚东北部受到赤道低压带的影响,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形成了热带雨林带,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自然带成因相似,C项正确;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A项错误;巴塔哥尼亚沙漠居安斯山背风位置,降水少,B项错误;南半球苔原带缺失,是由于海陆分布因素,D项错误。故选C。
19.①自然带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其成因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处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东部附近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作用,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①⑤错误。故选B。
20.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1)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受季风、几内亚暖流和地形的影响,湿润的水汽从河口深入到盆地内部,在赤道低气压的影响下,辐合上升,全年降雨丰沛,因此形成热带雨林。
(2)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当地水土流失加剧;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解析】(1)由图可知,图示地区在赤道附近,且大部分海拔位于500米以下,应属于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在赤道低气压的影响下,盛行辐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当东南信风北移时,该地又受来自海上西南季风影响,加上沿岸几内亚暖流和地形的影响,湿润的水汽从河口深入到盆地内部,该地全年降雨丰沛。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
(2)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通过植被变化分析河流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变化。水文: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大,水质变差。气候: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土壤: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加强,肥力下降。生物: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等。
21.我国国土辽阔,跨经纬度广,海陆差异、地形起伏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景观。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某杂志社策划了“三纵一横”四条路线寻访秋天的活动,路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标注的日期为各地入秋时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5天小于等于22℃时的第一天)。
(1)图中②线路体现出了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说出其影响因素。
(2)“寻访秋天”活动计划驾驶越野车或自行车沿线路一路“追秋”,从四条线路行程安排的时序性角度考虑,不可行的是哪一条,试说明理由。
(3)归纳我国入秋时间的空间变化规律,并从地带性和地方性角度解释原因。
【答案】(1)纬度地带性。热量。
(2)③不可行。经过地区的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
(3)规律: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
原因:东部地区相对地势低平,受纬度地带性影响,太阳辐射从南向北递减,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一地方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入秋早,海拔低处入秋晚。
【解析】(1)②线路沿线自南向北随纬度变化,植被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2)由图中时间可知,③线路经过地区中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因此入秋时间先早后晚,随后由晚变早。故沿③线“追秋”不可行。
(3)由图中时间可知,我国入秋时间东部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入秋较早,塔里木盆地入秋较晚。原因:东部地区相对地势低平,因此入秋时间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从南向北太阳辐射递减,气温逐渐降低,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入秋;西部地区受地形这一地方性因素影响,海拔高处气温低,入秋早;海拔低处,气温高,入秋晚。空间尺度
分异规律
大
全球性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
小
区域性地域分异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主要陆地自然带
分布地区
主要类型
典型分布地区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带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洲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洲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加拿大、俄罗斯
寒带苔/冰原带
北冰洋沿岸、南极地区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带
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带
亚欧大陆中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阿根廷等地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热带荒漠带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沙漠
温带荒漠带
亚欧大陆内部、美国中西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测试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一册--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一册--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优秀当堂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图中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推测全球雪线分布高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课时训练,文件包含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解析版docx、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