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宣城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含解析(含听力)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宣城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宣城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宣城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宣城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宣城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无答案
展开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材料二:
我们重新认识乡土,是在寻找乡土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个性,发现乡土中曾经被遮蔽但有助于现代社会建设的物质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
首先,乡土是特定的地域生态空间,具有特定的物质价值。物质的乡土是承载山水、土地、动植物等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特定地理单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乡土这一地域空间中,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密切结合,休戚与共。特别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方面,土地不是外在的,土地是人的“无机身体”,土地都有名字,甚至都有故事,人们对于世代耕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情感。人与大地的紧密依存是乡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美国农业学家富兰克林·金在其《四千年农夫》中说,中国人像整个生态平衡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与“土”的循环。
其次,乡土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具有特定的社会团结参照价值。乡土中的人依赖村社或者家族生成社会关系,他们世代如斯,熟悉历史,熟悉当下,以人情作为社会的胶合剂。人情是相互扶助之情,是权利、责任与义务一体的利益之情。人们彼此熟悉,让情感变成文化资产,可以横向扩展与代际传承。随着岁月的流淌,世代的延续,人们无论是在情感还是利益上都处在紧密关系的扭结之中,人情成为一种共享的文化资产,或者说人情是一种人们相互联系且含义丰富的文化象征。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再次,乡土是特定精神状态与价值观念的载体,是我们重建生活美学与生活伦理的重要参照。柏拉图说:“美是善”“美是恰当”。这种善与恰当,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和谐的生活状态符合美学的本质。乡土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基调,自然、宁静、平和、亲密是乡土精神状态的一般表现。乡土不需要标新立异。乐天知命、享受日常生活的乡土生命态度,对于奔波、焦虑的城市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清醒剂。因此,乡土成为离开乡土漂泊的游子的乡愁意象,是现代人批评现代生活和人的异化问题时的参照。
但如果乡土仅仅是一种精神意象,那它只有认识价值与精神批判意义,而不会实际改变或者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如何将乡土的审美还原于日常生活,这是一批奔向乡村、从事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人的理想。
(摘编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在中国基层社会中土地与人的关系,都认为围绕土地产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B.材料一费孝通引用一位从事语言研究的朋友的观点,论述世代定居是乡土社会的常态,中国乡村的人口是固定不变的。
C.材料二指出,乡土作为特定地域生态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乡土价值需要被重新认知、重新定义。
D.材料二认为,在正确认识乡土价值的基础上,应将乡土的审美还原于日常生活,切实改变或服务于生活,推动乡村振兴理想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乡土中国,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习俗来进行的,习俗内化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B.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两者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C.“人情”包含内在的情感关怀和外在的交际规范,如果漠视“人情”,那么乡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就会消失。
D.乡土在现代社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空间;“乡愁”中的乡土是一种审美性质的乡土,是乡土文化的抽象表现。
3.下列文学描写镜头不符合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C.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茹志鹃《百合花》)
D.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铁凝《哦,香雪》)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愿景,为实现这一愿景,该怎样挖掘和传承乡土社会有价值的资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用功博物馆
[乌拉圭]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
每天下午我都到无用功博物馆去,借出一卷馆藏目录,在那张大木桌前坐下。我喜欢不紧不慢、一页一页浏览,如同翻动时间的书页。我从没见过其他人来这里看书;恐怕正因如此,我引起了那位女员工的注意,她对我十分关照。
尽管我基本上总是知道哪一件“无用功藏品”是自己有兴趣参观的,我还是会去借馆藏目录,让那个姑娘有点事儿做。
“请问您想借阅哪一年的?”她礼貌地询问我。
“一九二二年。”打个比方,我会这样回答她。
不一会儿,她就捧着一大厚本深紫色封皮、笨重不堪的书出现了,把它放在我座位前方的桌子上。如果窗户里透进来的阳光太暗,她就会打开那盏绘有绿色郁金香图案的铜灯,把它的角度调整到灯光恰好照在书页上。偶尔,我在归还目录的时候,会简短地评论几句。比如,我对她说:
“一九二二年真是紧凑的一年。很多人都做了无用功。这一年的目录总共有多少卷来着?”
“十四卷。”她的回答十分专业。
我仔细查看了那一年的几个无用功案例,有尝试飞翔的孩子,有挖空心思想发财的人,有从来没能动起来的复杂机械,还有一些情侣间的事情。
“相比之下,一九七五年要丰富得多。”她的语气略带悲伤,“我们到现在都还没登记完所有的藏品。”
“分类员的工作很繁重啊。”我心里想着,不由得说出声来。
“噢,确实是这样,”她答道,“最近他们在忙于整理字母C打头的资料,已经出了好几卷了。这还没算上那些重复的。”
颇有意思的是,总有人反复做些没用的事情,不过目录里不会重复记录,那样太占空间了。一个男人曾经七次尝试飞翔,而且是借助不同的装置;一个女人想画一幅画;有人想丢掉恐惧心理;几乎所有人都想长生不老,或者像不朽者那样活着。
女员工肯定地告诉我,只有很少一部分无用功能够得到博物馆的收录。主要是因为公共管理部门缺乏资金,实际上既没有钱购买,也没法做交换,更不可能在国内外宣传博物馆的藏品。而且,收藏不断产生的海量无用功需要大量人力,也不指望得到公众的回馈和理解。
博物馆建在城郊的一片荒地上,到处是流浪猫和残渣废料。地底下稍微一挖还能找到旧时战争遗留的炮弹、生锈的剑柄以及被时间蚕食的驴颌骨。墙上的钟总是指向错误的时间,通常是走慢了,陈旧的钟框上积满灰尘。
所有的“无用功”先是以字母编目,字母用尽了,就增加数字。排序方式冗长复杂。每一件都有专门的文件柜、介绍页和描述文字。弗吉尼亚(就是那个时常与我交谈、彬彬有礼的女员工)灵巧地游走于藏品之间,如同一位女祭司,属于某种已经老得与时间脱轨的信仰。
有些无用功是美好的;有些则是阴郁的。有的人长途跋涉只为追寻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追寻无可挽回的记忆。有的孩子为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抛洒热血,如同挖掘一口不断被水淹没的井。不过,我们不是总能在这种区分上达成一致。
“我比较喜欢看那些旅行者的故事。”弗吉尼亚对我说。
博物馆里有一整个分区是关于旅行的。我们在纸页上重述这些旅行:畅游重重海域,深入层层树林,认识不同城市,路过各色商场,穿过高架桥,在火车站月台的长凳上入睡,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旅人们已然忘却旅行的目的,却依旧不停出发。最终,某一天,他们悄无声息地消失,没留下任何痕迹与回忆。
有的时候,她一边做着工作,一边发点儿牢骚。“我真的受够了成天跑来跑去,”她说,“分类永远也做不完。这一堆报纸,上面全是无用功。”
比如那个拳击手的故事:他五次尝试重夺桂冠,最终因为眼部受伤失去了参赛资格。他现在指定是在某个脏兮兮的街区,从一个咖啡馆游荡到另一个咖啡馆,追忆眼睛还健康、拳头还能攥紧的硬朗时代。
搬大部头搬累了,弗吉尼亚就坐在一摞积满灰尘的旧报纸上,高声提出自己的想法。
“有必要再招一位员工。”她无奈地说。
或者:“不知道这个月的工资什么时候发。”
我曾邀她一起在城市里散散步,喝杯咖啡或者看个电影。可她不乐意。她只愿意在博物馆积满尘土、陈旧灰暗的墙壁之间与我交谈。
在这里,我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每个下午都过得饶有兴致。
博物馆晚上八点闭馆。弗吉尼亚把简陋的金属钥匙留在门锁里,不作任何戒备,反正也不会有人想要打劫。唯独有一次,有个人偷偷摸进来,弗吉尼亚告诉我,他是想把自己的名字从目录上删掉。他还是毛头小伙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件无用功,现在感到很丢脸,不希望留下关于那件事的痕迹。
“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个人。”弗吉尼亚说,“劝阻他真是件难事。他坚称自己的无用功是个人隐私,希望我们能够归还给他。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的态度斩钉截铁。那可是一件尤为罕见的藏品,收藏价值极高,要是那个男人达到了目的,博物馆会蒙受巨大损失。”
博物馆关门后,我都会失魂落魄地离开。最开始,我觉得等待第二天的到来漫长得难以忍受。不过,现在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同样,也习惯了弗吉尼亚的存在——要是没有她,博物馆的存续在我看来就是无稽之谈。我想馆长先生也这样认为,因为他已经决定给她升职。既然法条或者规定里没有高一级职务的名称,馆长就自创了一个,其实和原来的职务在本质上没有两样,但是名称是新的。他任命弗吉尼亚为神庙女祭司,想必是考虑到这一使命的神圣性——在博物馆的入口处守护着生者那些转瞬即逝的回忆。
(李洋洋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每天下午都到无用功博物馆去,是该馆唯一的参观者,因为害怕没有访客而失去工作,馆员弗吉尼亚对“我”热情周到。
B.作为馆员,弗吉尼亚对博物馆的藏品非常熟悉,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着热爱,非常尽责,虽然有时她也会抱怨分类整理工作的繁重。
C.无用功博物馆中,关于旅行的收藏最多。“我”发现,无论什么形式的旅行,最终旅人们会忘记旅行的目的,也没人再提起他们。
D.倒数第三段“唯独有一次,有个人偷偷摸进来”这一情节,既刻画了一位男人成熟理性的形象,又为后文弗吉尼亚升职做了铺垫。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标题“无用功”与“博物馆”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衬托出人们的急功近利和异想天开。
B.文中多次写到人们的无用功,它们经过博物馆收集、分类收藏,有“我”参观、翻阅,意在提示读者思考“无用功”是否都无用。
C.第一段中“我喜欢不紧不慢、一页一页浏览,如同翻动时间的书页”,表现了“我”翻阅馆藏目录时既用心珍视又无奈遗憾的心态。
D.小说写作似生活实录,偶尔稍事铺陈,显示了高超的表达技巧,如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我”与弗吉尼亚的对话富有现场感。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在2021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奖演讲中说,自己是“通过寓言与想象的力量”介入现实,“创作的并不是高堂之上的文学”。请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意图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当》)
材料二: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四方贤士A多B归之C使D乐羊E伐中山F克之G以封H其子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原指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百姓,与材料二中的“庶人”意思相同。
B.疾,意为快速、急速,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相同。
C.何笑,即笑什么,与《赤壁赋》中“而又何羡乎”的“何羡”结构相同。
D.臧,意为褒扬、称赞,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臧”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国的相人者认为自己并不擅相人之术,而是能通过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来辨识其为人。楚庄王赞成他的说法。
B.群臣都称颂魏文侯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不赞同,魏文侯不以为忤,亲自将他追回,下堂迎接,奉为上宾。
C.魏文侯能听出编钟的乐声不协调,但是田子方认为国君有自己的职责,不必懂得乐音,而应该懂得任用乐官。
D.子思引用《诗经》讽刺卫国君臣自以为是,他们都自诩为圣人,这就像无人能分辨乌鸦雌雄一样让人难辩是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
(2)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14.魏文侯和卫侯是“吉主”吗?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评说。(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湓浦早冬
白居易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
只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
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①。
【注释】①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著名游览胜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孟冬月”即农历的十月,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本诗的开篇就直接呼应诗题中“早冬”二字。
B.诗人虽然身处湓浦,却联想到此时凉风习习的长安城中,应如八月时节一般凉爽宜人,产生了无尽的怀想。
C.诗人先以“未全衰”勾勒草木之状,后以“始”“稍”状写蓼花、蒲叶初衰,点面结合写出了湓浦的早冬景象。
D.全诗语言平易浅近,写景多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与后来他在杭州任上作的《钱塘湖春行》一诗风格相近。
16.本诗与《琵琶行》均作于贬谪江州期间,诗中表达的情感与之有何相近和相异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以水喻情,如李煜《虞美人》中写愁情的句子,“______”;又如秦观《鹊桥仙》中写恋人间情意的句子,“______”。
(2)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感慨是古代文人共通的生命体验,比如“______,______”。
⑶“猿”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代诗人常常借其啼鸣之声抒发悲伤凄切的情感,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与许多科考英雄骤得大名之后寂寂无闻不同,苏东坡的一生极其精彩。在苏东坡的朋友圈里,帝王、将相、僧道、田夫、野老、丐妓……无论与谁交往,他都 ① 。这种为人处世的所谓“不成熟”,让他虽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却也收获了一大批朋友。宦海浮沉中,苏东坡不断遭受贬谪,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黄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在这丰富的履历里,苏东坡放下文人士大夫的身段,修堤坝、兴文教、为各地特色农产品“代言”,把豪迈的诗词写在了这片大地上。今天,苏东坡深受国人喜爱,甚至被网友称为“顶流男神”。人们爱苏东坡,除了他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书画俱有的才华,还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一生秉持为民请命、兼济苍生的家国情怀。朝堂上,他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 ② ,力求造福一方百姓。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名头大,官位大,人生起伏更大,但他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处处闪耀出超然物外、达观豁达的人格魅力。这种文化人格的力量,让“苏东坡”成为千载永流传的文化符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在评述苏东坡时,使用了“代言”“顶流男神”等词语,请简述其含义并分析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并不影响语意完整,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社交”,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甲】______?可以理解为具有相同爱好的几人组成的兴趣小组,在特定场景下的精准社交。如“饭搭子”主打吃饭陪伴,“运动搭子”便于组队健身,“考研搭子”互相监督等。【乙】______?因相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等特性,恰巧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对兴趣爱好的追求打破了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局限性;不同的“搭子”满足了当代青年多样化的陪伴需求;人们因兴趣集结,自由平等地交流:这便是年轻人向往的社交状态。【丙】______?搭子社交的升温离不开技术的助推。互联网时代,个体只需将自己的爱好、需求或目的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便可以通过算法推荐搭建桥梁,实现精准匹配。
但是,①虽然是精准匹配的搭子,也有可能不达预期。②“搭子社交”里彼此之间的低情感投入和强目的性,必然带来低质量社交和更深的孤独感。③而且不能忽视的是,这种独特的社交方式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之下“被迫”产生的,④社会应想方设法解决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⑤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交观。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问题,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歌德在《浪游者之夜歌》中说,“一切的峰顶/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丝儿风影/小鸟们在林间无声/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甲
乙
丙
2024自治区赤峰红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自治区赤峰红山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无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清远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清远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语文无答案,共9页。
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