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项脊轩志完美版课件ppt
展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归有光(1506——1571年)
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文学上,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其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文风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无故意雕凿痕,感情真挚,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本文和《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是他的代表作。选材上,多着眼于家庭琐事,以此表达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清淡朴素,自然亲切,感情真挚深沉,细节生动传情。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点拨】情境诵读要注意音量轻重,节奏缓急,语调变化;细节点评可以着眼内容(景、人、物)与形式(描写方法、语言)角度。
黄宗羲云“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项脊轩志》这篇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的文章有何动人之处?请你从文章找出两三处最有感触的细节做点评。
任务一:情境诵读,感受细节
分析本文的行文结构,并简要概括。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串。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译文】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灰尘泥土向下渗漏,雨水直往下滴。每当挪动一下桌子,环顾四周也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译文】(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渗漏下来,前面开了四扇窗,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文】又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美景。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我或俯或仰,高声放歌,大声吟诵,有时则静默独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译文】然而庭院台阶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墙上,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品读记物——“一间书房”
这是怎样的“一间书房”?修葺前后有何变化?赏析能体现作者志趣的描写。
(学生朗读一遍,思考2分钟,自由回答)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环境之可喜(修葺项脊轩)、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坐”)、景色之可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赏析能体现作者志趣的描写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此句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写书房外部环境,更写出轩中幽静气氛。写出了作者的读书之乐。
【文眼】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统帅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一句话。它常常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联系下文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有何妙处?
“满”——突出作者好学。读书人以书多为荣,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半”——项脊轩是朝北的,由于建筑物的遮挡,月光不可能全照在墙上,用“半”字符合事实。因为是半照,不会给人一种白板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朦胧感。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官守法 二者必居其一昂其值,居为奇货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这样。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译文】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译文】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对我说:“这里,曾是你母亲站立过的地方。”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译文】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故而无法直接写。而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会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 所以从老妪的角度写母亲,不仅能通过他人叙述突出母亲的温婉慈爱,也更显真实自然。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
【译文】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的成功,那是可以期待的吧!”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内容与情感是否一致?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景为主,以“喜”贯穿。第二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并回忆与家人的往事,以事为主,以“悲”贯穿。
品读记物——“两位亲人”
作者写了两位亲人哪些事?分析在归有光的笔下,她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品味归有光对她们的感情。
(分组分任务,自由朗读一遍,小组内讨论交流,整理展示)
“抚之甚厚”“儿寒乎?欲食乎?”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他日汝当用之!”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疼惜关爱孙子;期望孙子功成名就
想起慈母,归有光是“泣”,而提到“大母”则“长号不自禁?”这是为什么? 这份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提示:请联系归家家族变迁及归有光自身的人生际遇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 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殷切期望之情,夫妻的深情,回忆这些时,作者内心无限伤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悲”。亲人一个个离归有光远去,物是人非,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文】】我已经写完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回来后转述她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译文】】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小轩也破败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因生病卧床很长时间,心情无聊,于是叫人再次修理了这间南阁子,格局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我以后大部分时间出门在外,不常在这里居住。
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夫妻情深可见一般。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妻子的到来给常年孤寂的项脊轩带来了欢笑声,给归有光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夫妻的感情如何,何以见得?
【译文】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8岁,爱妻离去,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对于妻子的亡故,作者的心情应该更为悲伤,但文中反而没有了“泣”“长号”或“悲”之类表达伤感的字眼了,你能找出作者表现这份说不出的伤痛的文字吗,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室坏不修”——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伤怀,物是人非,作者把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表达得蕴藉含蓄,深远绵长。
品读记物——“悼念亡妻”
正所谓“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以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任务二:留白补写,深味至情
1.活动探究:王锡爵评“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益于感人,而欢愉惨淡之恻,溢于言语之外。”情感溢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留白艺术。归有光在文章情感极为节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请尝试以第一人称写下对此情此境的所思所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心境。
2.探讨:“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本文的主旨句,你觉得可喜者为何,?而可悲者又为何?可喜,指读书之乐;可悲,指诸父分家、母亲早逝、祖母期望、爱情失落之悲,真的仅仅如此吗?
【点拨】《项脊轩志》是归有光两个时期所写,前三段是写于18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或更晚的时候,这样的时间跨度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变化、人生的跌宕起伏,而在不同的时间所看到的同一件事,就带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吾念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大行不顾细谨
大母过余曰人往,从轩前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轩东,故尝为厨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顾视无可置者内外多置小门墙
吾妻来归吾妻归宁主人忘归客不发
动词,返回,“归宁”指回娘家
垣墙周庭客逾庖而宴乳二世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前辟四窗东犬西吠时至轩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在前面,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状语后置,状语“于此”置于“居”后
省略句,“读书”后省略介词“于”
被动句,语意上的被动句,没有标志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赤壁赋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1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赤壁赋优秀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赋,吃货日记,才华横溢,“赋”,整体感知,夜游赤壁赏美景,活动一,研读第一段,饮酒悲歌叹悲情,活动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8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教学课件ppt</a>,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4学时,寻促织赏情节,品变形析人物,知深意探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二单元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7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教学ppt课件</a>,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学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