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展开知识结构图
课标要求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重要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战争;了解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目标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
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略郑和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2016)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的主题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件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明代对外关系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二是在面对侵略的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从而感受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气度与骨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可以让学生从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中归纳其特点,并通过分析教材与补充材料着重分析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壮举的理解,并从中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预习准备了一些资料,整体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郑和下西洋学生以自豪的感受去体会,戚继光抗倭以愤怒的爱国心去体会。
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法 、 图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自主预习
郑和下西洋视频导入,教师问“他们是谁,来自哪里”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到明朝,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通过温故知新科举制的发展脉络
通过课中学生对图片及旧知识回顾和新知识的了解完成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内容
环节
一郑和下西洋
一、【情景创设】
教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学生:郑和下西洋。
总结: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郑和下西洋视频播放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快速融入新课
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分析史料得出背景。并且通过完成表格梳理明朝建立的概况。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二、巩固家业——强化皇权
一、【情景创设】
教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学生:郑和下西洋。
总结: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范围?
2.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3.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评价?
【组内研学】
1.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
2.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自学展示】
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范围?
(1)时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2)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范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欧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评价?
(1)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 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2)经过: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得出原因
激发思维冲突,提高探究兴趣,培养史料分析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尝试从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
从图片入手,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与历史意义进行历史评价,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客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
结合现实生活,从历史中探寻发展方向、总结经验教训。
从台州之战中两个重要战役着眼,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分析戚家军军歌与戚继光写的诗句,提炼戚继光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锻炼对比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理解的核心素养。
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会合作讨论,综合分析问题,最后整理汇报
从中西方对比角度适当引申本课内容,为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并且通过对待海洋态度的转变引出下一主题。从图片中直观感知历史事件,结合教材与史料解释历史现象。
通过对比,认识到开放是处理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史料、读图识史、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学习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氛围。
从图片中直观感知历史事件,结合教材与史料解释历史现象。
从台州之战中两个重要战役着眼,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分析戚家军军歌与戚继光写的诗句,提炼戚继光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锻炼对比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理解的核心素养。
课后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的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总结本课,增强学生的中外历史联系的意识。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围绕教材和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采取要点详讲、重点精讲、一般内容带过讲、关键内容补充讲、疑惑问题讨论讲的形式,力争教材无遗留、学生无遗漏。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传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讲究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但是在问题的设计技巧上还需要改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有待提高。内容量大,不够精炼。
为了更好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新课讲授,小结和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反思,共2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