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25001/0-17092768162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内能的概念。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3)知道热量的概念。
2.科学思维
通过物体温度的改变间接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这里用到“转换法”。
3.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温度、内能、热量及内能改变途径有关的具体事例进行描述,主动纠正生活中的错误认识。
4.科学态度和责任
知道内能是自然界中能量的一种特殊形式,科学看待周围事物和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判断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的条件,内能大小的变化。
2.难点:理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不停地用力搓手,或不停地用力跺脚,手和脚都会发热,手和脚为什么会发热呢?
(二)新课教学
1.内能
教学情境: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
总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教学情境:树上的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
总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
知识归纳: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J)。
说明:
(1)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
分析问题:
(1)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是否发生变化?
(2)0℃的冰是否具有内能?
(3)1kg的铁块和100g的铁钉,温度都是15℃,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4)0℃的冰加热熔化变成0℃的水,它的内能一样大吗?
2.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1)热传递改变内能
教学情境:
提出问题: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发生变化,内能就会发生变化,那么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
引导学生分析:一根粗铁丝,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等方法让它的温度升高,能量是从其他高温物体转移过来的。
由此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传递。
引导学生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温度如何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低温物体的内能和温度又发生哪些变化?
知识归纳: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则相反。
(2)做功改变内能
教学情境:教师演示实验,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蘸了乙醚的棉花燃烧起来。
分析:压缩空气,对筒内的空气做功,使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该棉花的燃点。
教学情境: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瓶塞跳出时,瓶内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原因: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液化。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知识归纳:
①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②做功: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③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差。
3.热量
教学情境:根据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热量的定义是什么?热量、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知识归纳:
(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热量通常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耳(J)。
(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说明:(1)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而不可以说“具有”。
(2)热传递的实质: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
(3)热传递转移的是能量,不是温度。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区别,热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探究与点拨,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