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展开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
通过动态演示大气受热过程,学生据此分析得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与根本热源。
通过大量生活、生产现象,调动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并解读现象、成因。
通过对比地月昼夜温差,学生深刻体会大气热力作用对地表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绘图,培养学生文图转换能力和比较思维。
通过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实例,培养学生用综合思维和发展变化的视角看待人类活动,用可持续理念思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观察青藏地区景观及人物图片,读“全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说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及最弱的地区?思考为什么暑期藏区旅游既要防晒又要保暖呢?
我们来一同学习《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说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在青藏高原,最弱地区在四川盆地。
知道暑期到青藏高原旅游光照强但气温低,为什么,可能一知半解。
将生活常识与等值线图联系起来,创设情境
PPT
3分钟
承转过渡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明确我们本节课所关注的大气是近地面大气,即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因为近地面大气的温度直接影响着地表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读图,明确研究对象。
明确研究对象
PPT
2分钟
新课讲解
(环节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这一过程中,大气中的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能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这是大气的散射,散射使得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而散射是具有选择性的。
读“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少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观看PPT演示,理解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约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47%。
区分哪些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及其主要表现。
通过动画演示,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及深入思考。
PPT
10分钟
小结
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地面直接反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约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47%。
但对流层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很少,所以说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明确太阳辐射不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归纳总结,理清思路
PPT
2分钟
现象解读
“两小儿辩日”、“日出前,日没后,天空仍然明亮”、“红灯停,绿灯行”等现象分析。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四川盆地则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请尝试运用今天所学内容来解释。
体会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对地表环境有很大影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说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小,大气洁净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辐射强。四川盆地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故太阳辐射弱。
运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PPT
12分钟
承转过渡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验证了太阳辐射并非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我们进一步探究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思考
引发质疑和深入思考
PPT
1分钟
新课讲解
(环节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进而地面升温,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辐射。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波长越长。地球表面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要长得多。相对而言,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量集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区域。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只有极少数的地面辐射能回到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该层大气升温,所以说地面辐射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要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却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观看PPT演示,建立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
比较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及其能量集中区域。
通过分析,明确说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的动态演示培养逻辑思维,对三种辐射的分析培养比较思维。
PPT
10分钟
现象解读
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运用所学,解释该现象。
同理,北方的同学们,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你会选择在晴天还是阴天里,早上上学穿的更暖和些呢?
尝试解释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分析,说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较弱,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所以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晴朗的夜晚气温更低,易发生霜冻。
说出:晴天的早上要穿的更暖和些。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含量低,对面辐射吸收作用弱,故大气获热少,气温低。
运用所学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体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PPT
7分钟
承转过渡
我们研究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它们被称为大气的热力作用。我们每一天都深受其影响。
思考大气热力作用对我们的生活乃至地球环境的影响。
引发思考
PPT
2分钟
新课讲解
(环节三:大气的热力作用)
读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出现的时间,并解释其成因。
分析说出:一日中最高气温大约出现在14:00,最低气温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中午的太阳辐射最强,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最强,进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达到大气最高温度,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一日中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后2~3点钟的时候。日出前后,由于夜晚地表持续辐射放热,得不到太阳辐射的补充,故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温度都在持续下降,日出后才能再次通过获得太阳辐射而升温,而从太阳辐射到地面辐射,再到大气升温,也需要时间,因此日出前后,大气温度就达到最低。
通过对资料的解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
PPT
8分钟
实践操作
对比地球、月亮的昼夜温差,绘制示意图来比较说明地、月的昼夜温差,并解释其成因。
规范画图,运用图示法比较分析大气层的热力作用
知识反馈,培养图文的思维转换能力
绘图工具
15分钟
分享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表达、讨论、评价
规范绘图,查漏补缺
实物投影仪
10分钟
归纳总结
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表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思考,回味
1分钟
拓展提高
太阳辐射接近一半的能量透过大气被地面吸收,而地面辐射的75%-95%被对流层大气吸收,无法回到宇宙空间,大气的热力作用与温室的保温原理十分相似,因此,我们也常常把大气的热力作用称为“温室效应”。而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来阅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想一想,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会造成哪些影响呢?进而想一想,从政府,企业,个人的不同层面,能为低碳减排做些什么贡献呢?
读图说出全球气候变暖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思考从政府、企业、个人的不同层面,为低碳减排可采取的措施。
关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综合思考它的成因、影响及人类的应对措施。
PPT
9分钟
板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1624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导入,新课讲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