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评课课件ppt
展开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020年1月的哈尔滨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湿润趋向干旱。
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
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交换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同学们想想,由于纬度差异的不同形成的景观是不是也不同呢?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其中,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差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同学们想想我国针叶林景观和雨林景观分别分布在哪呢?
地表的植被是否都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呢?
自然环境存在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以及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
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例如,按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在温带湿润区应该发育着落叶阔叶林。但是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地域差异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1、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区域水系及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间低四周高,地势起伏较大 B.河网密布,水运发达C.河流水量丰富,一年两汛 D.甲地热量条件优于乙地2.该区自然带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1、答案:1.D; 2.C解析:1.由图中地名和经纬网位置分析,该地位于秦岭中段,河流分别向南北流,中间高南北低,A错误。河网密布,但该地位于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急,不适合水运,B错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一月0℃等温线附近,冬季积雪有限,河流水量丰富,但一年一次汛期,C错误。甲地位于山脉南坡山麓,海拔较低,甲地分布阔叶林,乙地位于山顶附近,海拔较高,分布针叶林,甲地热量条件优于乙地,D正确。故选D。2.该区为秦岭南北,中部高,南北低,自然带的空间变化呈现南北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变化特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 )A.热带雨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草原带2.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
2、答案:1.C; 2.A解析:1.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纬度较北坡低,夏季时,其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故选C。2.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是因为南坡是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分布海拔较低,因为北坡是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差。 故选A。
3、黄山短尾猴,因分布于黄山风景区和尾长不超过6厘米而得名,受气候和植物物候期(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下图示意黄山短尾猴不同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中Ⅰ、Ⅱ、Ⅲ、Ⅳ代表四个季节黄山短尾猴活动的海拔范围)。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符合黄山短尾猴随季节(按春、夏、秋、冬顺序)垂直迁移的规律的是( C )A.Ⅰ、Ⅱ、Ⅲ、Ⅳ B.Ⅰ、Ⅱ、Ⅳ、ⅢC.Ⅳ、Ⅲ、Ⅱ、Ⅰ D.Ⅲ、Ⅳ、Ⅱ、Ⅰ2.图示S植被最可能是( B )A.山地硬叶林B.山地灌丛C.山地苔原D.高寒荒漠
3、答案:1.C; 2.B解析:1.由材料分析可知,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图中Ⅲ所示黄山短尾猴栖息地活动范围小且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1000~1500米),位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这种植被只有在夏季枝叶才比较茂密,因此该季节是夏季,短尾猴选择在海拔较高、植被茂密、食物更丰富、气温更适宜地区活动;冬季气温最低,在海拔500m到1000m的位置为常绿阔叶林,冬季植被相比落叶林茂盛,故冬季黄山短尾猴分布的海拔最低Ⅰ区域;春秋季的气温处于冬夏季的过渡,故黄山短尾猴春秋季节处于海拔500m-10500m之间。故选C。2.读黄山短尾猴不同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结合图示右侧自然带的图例分布可以判断,图示S植被最可能是山地灌丛。故选B。
4、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处的典型自然带为( C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自然带B→C→D的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A→B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自然带A→B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4、答案:1.C; 2.B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选C。2.自然带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C为温带草原带,自然带D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A→B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B→C→D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
5、“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D.海拔高度2.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A.①B.②C.③D.④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完整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5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完整版课件ppt</a>,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自然带的命名,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气候类型,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地方性分异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要陆地自然带,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大尺度,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影响变化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评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学习目标,地域差异,望天树,板状根,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