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通)
展开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
考点一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知识点1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基础)
聚落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一般分为城镇和乡村
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一般而言,上游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地势相对低平的河谷、河漫滩平原、洪积扇和冲积扇地区;中下游地区,受地形、航运条件影响,聚落多沿河或沿海呈条带状分布,而在平原地区多呈团状分布。
乡村与城镇聚落的不同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
(2)根据水源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
(3)根据交通判断。聚落布局应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
(4)根据灾害判断。聚落布局应避免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
(二)乡村
乡村的外延比村落大,乡村包括村落及其周边的农业用地
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村落:乡村人口主要聚居的地方
乡村和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什么不同?
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地为主
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
空间结构:聚落内部各个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状况。
功能区:同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使这一空间形成了相对突出的功能或职能,从而形成功能区。
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依据农业生产,土地用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从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乡村聚落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来看,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密集(集聚)型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相对清晰,居住区较为集中,多数房屋和院落集聚在一起,根据乡村的形状,又可分为团块状村、带状村和环状村,生产区分布在外围;
分散型乡村生产区分散在居住区之间,居住区内的房屋分散。各功能区位置分散,造成各功能区之间及功能区内部联系不便。
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①乡村形成初期:内部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单一。
原因:除了农业用地和居住外,人们需求较少
②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原因:为满足居民社会需求出现一些公共设施(医院、学校、道路、商店、公园、村委会等)
一定规模村落会有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公共设施,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
乡村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内部空间结构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A.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村落驻地以居住、商业、交通、行政等用地为主,其外围则以农用地为主。
B.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从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来看,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C.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村落多为所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一般建有学校、卫生所、村委会、商店等服务设施。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乡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乡村规模小时,中心向外:居住用地——农业用地
乡村规模变大时,中心向外:公共服务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①内部空间结构简单 ;
②功能分区简单;
③生产用地比重大,村庄点缀其间。
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好乡村土地
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的空间结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思考:合理利用好乡村土地的措施有哪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A.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提升传统农业价值;
B.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C.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乡村转型成为热点。西安市长安区上王村,在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上,抓住西安市发展秦岭旅游的机遇,积极开办农家乐,成功转型为典型的专业化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图为上王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围,完成下面小题。
1.土地资源会随生产方式改变而重新配置,近年来上王村土地利用类型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 )
A.公共服务用地B.产业用地C.住宅用地D.耕地
2.推动上王村成功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
A.市场需求B.政策支持C.资源禀赋D.协作条件
3.与秦岭金丝峡景区旅游专线沿线的4个自然景区型旅游村相比,上王村的城郊乡村旅游( )
A.游客季节特征明显B.自然资源依赖性强
C.服务接待时间更长D.外部形态呈条带状
知识点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重点)
(一)城镇
概念:通常指的是以非农牧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
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的区位因素
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气候: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部地区优越。
③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在工业革命之前,河流的运输功能最为重要。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此外,古代城市为了安全,利用天然的河道进行防卫。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工业革命之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②交通: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立在主要的交通线附近。
③政治:许多城市都是其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
④此外,还有因军事、宗教、科技、旅游而兴起的城市。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河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提示: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即城市密集地区必然是人口密度高、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三)城镇外部形态
组团式与条带式或放射状的区别是一个易错点其形成的共同因素一-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式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条带式和放射状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每个城市的形态虽然有各自的特征,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科技、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城市地域沿高速公路,向环境优美的方向不断扩张,城市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四)城镇土地利用
(五)城镇内部功能区
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出现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集聚效应:指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因为对用地空间和位置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而集聚在同一类城市空间上的效应。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
功能区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实质:同一类土地利用的聚集效应
功能区成因:
①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占据或利用一定土地 ②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
③各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各不相同
功能区特点:①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②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③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商业区
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主要设施有高级百货商店、各类专业商店和金融中心等。
分布:商业区多在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中小城市商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特点:
①交通便利,通达性高;
②人流量大;
③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
中心商务区(CBD):位于城市中心部位,担负着商业和服务双重职能的地区, 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高端服务功能。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密,形成了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但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心商务区的基本特征: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2)住宅区
组成:住宅区有成片的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设施。
分布:住宅区大多分布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占城市空间的40%~60%。
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
(3)工业区
形成:现代工业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城市中的大部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相互靠拢布置,可以共同分享集聚利益 。
分布: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特点:由工业厂房及其配套设施组成,占地面积较大,污染物排放较多。
选址要求: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远离住宅区,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中心区、文化教育区、混合功能区、休闲娱乐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者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
(4)三种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5)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的思路
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
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
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③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1)住宅区:一般住宅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其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
(2)工业区
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3)商业区
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六)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城镇内部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了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拓展,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拓展的趋势。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外拓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居住拥堵等原因,使得郊区开始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城市(外部)形态 VS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关注侧重点不同】
狭义的城市形态着重研究城市用地的几何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城市空间结构着重关注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影响因素上】
就中学地理学习而言,城市形态受地形、河流、交通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空间结构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当然二者都会受到政治、宗教、文化、自然等的影响
(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成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经济、社会、历史、行政四方面,它们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1)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城市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如故宫博物馆。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城市形成初期,一些早期的功能区延续下来,往往自然地发展成现代城市某种功能区。
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区分布状况;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的。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表现为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其中,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能够付出地租的高低。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高低影响
B.交通通达度:城市不同区域,交通的通达度不同,土地租金存在相应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镇内部地租分布如图所示。
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3)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如唐人街、富人区等。
(4)行政因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或规划不同职能区。
(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①城市发展初期:地域面积狭小,功能区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②城市发展后期:地域面积扩大,功能区分异明显。
表现:市区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原因: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在后期城市功能区出现分异,其实也是体现了城市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
(九)常见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3)等值线图的判读
题型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沈阳等老工业城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受政府调控下的城市公共资源分配影响较大。某研究小组对沈阳市1450个住宅小区的房价进行调查,制作了沈阳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及重要功能区分布图(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房价分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沈阳市房价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C.乙丁甲丙D.乙甲丙丁
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趋向于( )
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棋盘状模式
3.近年来沈阳市政府利用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招商引资,引入到甲区域的产业类型主要是( )
A.高科技产业、旅游业B.钢铁工业、石化工业
C.纺织工业、服装工业D.物流业、仓储业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共享汽车出行逐渐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新潮流。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共享汽车入市不仅提高了小汽车使用效率,间接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还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了居民对出行便捷度、舒适度和私密性的要求。下图示意2018年上海市某共享汽车公司在工作日和休息日每小时共享汽车订单数量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该市休息日共享汽车被更多地使用于( )
A.工作通勤B.休闲娱乐C.长途出差D.批发商品
5.该市投放共享汽车数量最多的区域最可能为( )
A.商业区B.工业区C.高速公路出入口D.住宅区
6.该市夜间共享汽车的单次用车时长短于白天的原因是夜间( )
A.通行距离较短B.共享汽车数量较少
C.通行速度较快D.共享汽车布局分散
知识点3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基础)
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等。
意义
(1)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城乡。
(2)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城乡。
(3)处理好各种关系,建设和谐的城乡等。
措施:①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②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③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2023·北京卷) 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考点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识点1 地域文化(基础)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它是一个地方独特文化资源,更是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源泉。
地域文化的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地域文化景观: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按照地表要素是否受到人类影响,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如自然山水,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和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雕塑等),其中人文景观被称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
地域文化造成了特色各异的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地理景观。通常人们可以从城乡景观入手感受地域文化。
知识点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基础)
(一)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留传了众多独特的景观风貌,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同时聚落的建筑形式也更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
(1)村落景观:村民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乡村可分别形成农村、牧村、 渔村等村落类型。
(2)土地利用景观:①不同的生产活动往往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景观,主要有耕地作物、草原牲畜、水面渔船等。
②同类生产活动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产方式下,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
(3)房屋建筑景观:传统房屋景观,造型独特,各具风格,这些传统民居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影响。
客家土楼:客家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西晋以来几经战乱,他们辗转南迁,直到宋元时期迁到闽粤交界处,形成独具特点的客家民系。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松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均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二)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城镇一般从聚落发展而来,许多城镇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镇景观。
城镇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城镇景观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成形,独特的城镇景观又加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城市色彩等方面。
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以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
城镇的色调、色彩体现文化底蕴。
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如我国江南城镇、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等。
不同的环境、信仰、历史、风俗孕育着不同的色彩偏爱。
一些海岛小城,多是渔民的后代,人们希望让航行归来的家人从远方就能看到家,因此喜欢用明艳的强烈对比色粉刷房屋。
徽州以”粉墙黛瓦“闻名天下,其原因是:
①传统思想方面:徽州深受儒家及老庄思想的浸润,当地人喜欢素雅洁净的色彩风格;黑瓦白墙对应“天地”之意。
②建材选用方面:灰黑瓦由当地土壤烧制,刷墙用的白灰也取自本地。
③采光角度方面:白色墙壁还能增加院落和室内的光线,适应徽州多云、光照不够的特点。
另外,城镇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沿海、沿江、沿湖城市多利用水体表现城市特色。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宗堡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建筑类型,目前现存的遗址及遗迹仅60多处。江孜宗堡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海拔4020m的宗山上,相对高度125m,四周土墙(墙体高4m,厚约1m)环绕,是现存保留最完整的一处宗堡。下图示意江孜宗堡周边地形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江孜宗堡建设之初最可能是为了( )
A.仓储B.御寒防风C.圈养牲畜D.军事防御
2.江孜宗堡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
A.规模较小B.中轴对称C.依山就势D.楼宇层叠
3.江孜宗堡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太阳辐射强烈B.昼夜温差小C.气候温暖湿润D.土壤较肥沃
彭家寨是“山一河--田-村”的生态居住典型代表,坐落在湖北武陵山北麓。下图为“彭家寨(核心区)地域环境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住宅布局有利于( )
A.交通出行B.田间管理C.生活取水D.防洪避险
5.彭家寨拥有“占天不占地”独特的吊脚楼建筑群,主要原因( )
A.气候湿热B.节约土地C.防寒保暖D.通风防潮
6.图示区域农业生产模式是( )
A.资金密集的集约农业B.规模经营的商品农业
C.精耕细作的立体农业D.休闲观光的城郊农业
01 川西林盘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稻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为了( )
A.改善环境B.节约土地C.减少污染D.便于耕作
2.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 )
A.水运便利B.水源广布C.人口分散D.气候湿热
3.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
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
知识点拨: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聚落形式,是由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等所组成的聚居场所。
在川西平原广袤的农田当中几丛竹林围成一团,竹林中一般就是几户或十几户甚至一户人家,这种乡村聚落形式就是林盘。
成都平原西部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林盘是四周水渠环绕的田间"绿岛",随田散布。传统林盘中的林木高拔繁茂,种类多样,由林木围合的宅院形成独立的空间,宅院多为木结构、泥土墙、小青瓦坡顶。林盘是集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散居聚落单元。
一个完整的川西林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心的建筑区域,及川西民居。第二个部分是围绕在建筑周围的林地,主要是以竹类植物为主。第三个部分是最外围的农田,一般是水稻田。但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川西林盘所具有的这三个部分很难全部完整的保存下来。
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资源条件这三方面优越条件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形成川西林盘地域文化的自然环境。
①优越的地理条件:川西平原主要以岷江水系冲积平原为主体,加之沱江水系冲积平原,以及附近众多的冲积扇、洪积扇等连片组成。
川西平原地势平坦,发展自流灌溉的地形优势非常明显。
川西平原的土壤来自山区河流沉积作用,肥力较高,时刻为土地输入新鲜物质,是天然的农耕良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及历代维护,解决了农业发展赖以存在的灌溉问题,保障了林盘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更成为维系川西林盘千百年生存发展的命脉。
②适宜的气候条件
川西平原地处四川盆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全年降水较为充沛,夏季天气炎热,冬季天气温和。
川西平原地形闭塞,北部有秦岭、大巴山等多重高山,削弱了南下的强冷空气,而盆地内部热辐射因四周高山围拢聚集,难以散失。
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相比之下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③丰富的资源条件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川西地区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其中,家畜家禽的养殖历史悠久。植物方面,十分适合竹子和高大乔木的生长,形成林盘民居独特的植被环境,可以实现建筑材料自给,比如竹、木都是常见的建材,可以搭建竹屋木屋。
林盘内常有漆树、桐树种植,生产出的土漆、桐油又是林盘民居最常见的建筑涂料。
此外,广泛分布的紫土和潮土,可以用于晒制土砖,是林盘民居的主要建材之一。民居所用的石材都可以就地取材。
02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船型屋,是海南岛黎族传统民居,形如倒扣木船。建造过程费工费料,以竹木搭架,茅草铺盖,盖檐宽而低矮,用木板隔墙或者用稻草混合泥土制成墙体。当地船型屋经历了从干栏式(图1)到落地式(图2)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黎族人建造船型屋的最佳时期是( )
A.2-4月B.5-7月C.8-10月D.11-1月
2.船型屋盖搭铺茅草时采用多层结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茅草多B.雨季长C.蚊虫多D.冬季冷
3.与干栏式比,落地式船型屋( )
①方便起居②冬暖夏凉③更能承重茅盖④更能抵御强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知识点拨:
(一)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1)降水
①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②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2)气温、光照
①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
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较薄,房屋高度大于北方,出檐比北方深远,有时山墙坡度也相对较大,门窗较大,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
云南一种两层楼的小型院落民居的名称,因建筑外形方正,而墙面较高,造型上犹为一枚方印,因而得其名。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间四耳是最常见的宅制,即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②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室内空间,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
③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防渗),院心挖坑井(积蓄雨水,污水排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便于采光),屋内设火炕(除湿保暖)。
分布地区:地坑院在河南、山西、甘肃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
与黄土层堆积深厚、气候较为干旱且气温年较差大有关。
(3)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
北方地区易受寒潮侵袭,避风就是为了避寒,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或开窗比较小,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
西北地区风沙比较大,房屋一般开窗比较小,且院落比较狭窄,院墙较高。
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如大理白族传统民居)
(4)地形、水文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案例——四合院
建筑风格特点: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分布地区: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
与自然环境关系:
四合院(北京),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加高。
案例——阿以旺
建筑风格特点:阿以旺(新疆),在维吾尔族语中,"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
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
分布地区:新疆地区
自然环境的关系: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
案例——碉楼
建筑风格特点: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楼。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
自然环境关系:西藏大部分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碉房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时受地势制约及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占用耕地而选用高山或峡谷地带。
案例——海草房
建筑风格特点: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这便是当地渔民叫惯了的“海草房”。
分布地区:胶东半岛近海边缘
自然环境关系: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不仅冬暖夏凉,居住舒适,而且结实耐用,百年不毁。
案例——地窝子
建筑风格特点: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简陋棚屋。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分布地区:新疆地区
自然环境关系: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案例——马头墙
建筑风格特点:院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以堂屋为中心,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天井居中,石雕木雕、砖雕别致,质朴中流露出清秀。
分布地区: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典型地区在江苏,安徽一带。
自然环境关系:徽州地区群山环抱,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因此依山傍水,桥多路窄。为防火而修建马头翘角,建筑错落有致。以堂屋为中心,高墙封闭,以天井解决内采光和通风问题。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黑瓦白墙,与自然和谐一体。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
徽州文化是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因此民居紧凑,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体现谦逊避让的君子之风,浓厚的移民文化、儒家思想。
徽商经济厚实,徽州文化全面发展,民居装饰雕刻精致。
案例——船型屋
建筑风格特点: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分布地区:黎族船型屋,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
自然环境关系: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分析思路
(2023·6月浙江卷)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地貌B. 环境保护C. 开发成本D. 防灾安全
2. 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 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B. 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 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D. 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A.AB.BC.CD.D
(2022·广东卷)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下面3-4题。
4.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政策引导B.产业结构转型C.消费需求推动D.建筑布局调整
5.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
①土地租金上涨②商业规模缩小③消费群体减少④文创功能收缩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2021·北京卷)图为某特大城市四个地铁站(非换乘站)工作日进出站人数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6.最可能位于居住区的站点是( )
A.①B.②C.③D.④
7.(2020·北京卷)下图是采用手机信号定位获取的某市新建城区工作日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图中甲地最可能是( )
A.办公区B.商业区C.住宅区D.生态区
考点分布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命题趋势
乡村和城市空间结构
2023湖北卷,1-3题,9分
2023浙江6月,7-8题,4分
2023山东卷,11-13题,9分
2023北京卷,20题,7分
2022广东卷,13-14题,6分
2022广东卷,18(1),6分
2022浙江1月,9题,2分
2021北京卷,11题,3分
2020全国Ⅰ卷,4-6题,12分
区域认知:归纳不同功能区分布的区位;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城市功能区等图文材料,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结合某城市具体图或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
人地协调观:分析地理环境对乡村和城镇外部形态的影响;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等知识的实践应用,考生备考时需掌握世界和中国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等相关基础知识。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3海南卷,3-4题,6分
2022江苏卷,1-3题,9分
2022湖南卷,3-5题,9分
城市功能区
小微绿地行点
商业区
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
居住区
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
工业区
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1讲 海水的性质和海水的运动(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1讲 海水的性质和海水的运动(讲通),文件包含第11讲海水的性质和海水的运动讲义原卷版docx、第11讲海水的性质和海水的运动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文件包含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原卷版docx、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