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原卷版).docx
    • 讲义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解析版).docx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原卷版)第1页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原卷版)第2页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原卷版)第3页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解析版)第1页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解析版)第2页
    第23讲  城镇化(讲义)(解析版)第3页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3讲 城镇化(讲通)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3讲 城镇化(讲通),文件包含第23讲城镇化讲义原卷版docx、第23讲城镇化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23讲 城镇化
    考点一 城镇化进程
    知识点1 城镇化概况(基础)
    概念
    城镇化: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人口、空间地域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是前提,人口的集中、空间地域的转化则是第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的结果。因此,城市地理学家认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引发了城镇化。
    城镇化本质:第二、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二)城镇化的标志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镇人口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④城镇数量增加,等级提升
    ⑤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城镇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此衡量、综合分析城镇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特别提醒】
    (1)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重大。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
    区域经济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城镇化驱动力——推拉理论
    区域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四)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 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城市景观的变化,如道路繁荣、高楼林立被称为景观城市化;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文明建设、人口素质提高被称为人文城市化。读某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指数越大,表示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B.乙区域C.丙区域D.丁区域
    2.当城市景观发展速度大于人文发展速度时,会形成“过度城市化”,反之,则形成“滞后城市化”。下列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景观城市化建设亟待加强
    B.乙区域——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丙区域——人口素质高,城市规划合理
    D.丁区域——景观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
    【答案】1.A 2.B
    【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城市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曲线判断,甲地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最大,结合材料“指数越大,表示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可知,甲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最高,A正确;乙区域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小于甲,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误;丙、丁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是负值,城市化水平很低,CD错误。故选A。
    2.由题干可知,当城市景观发展速度高于人文发展速度时,会形成“过度城市化”,反之则形成“滞后城市化”。读图可知,甲区域的人文发展指数与景观发展指数接近,发展基本协调,不需加强,A错误;乙区域景观发展指数低于人文发展指数,应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B正确; 丙区域人文发展指数低于景观发展指数,说明人口素质较低,城市规划出现过度城市化,C错误;丁区域的景观发展指数在四区域中最低,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加重等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等。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交通和居条件,如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工业区,适当分散污染源等。
    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值可以反映城市的用地效率,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4个超大城市的用地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以下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①2000-2010年广州城市用地效率低②深圳城市发展模式粗放
    ③2010-2020年北京城市用地效率高④上海城市发展日趋紧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推测导致深圳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低的主要因素是( )
    A.户籍政策B.主导产业C.土地面积D.地理位置
    【答案】3.C 4.C
    【解析】3.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00年到2010年广州城市用地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较大,说明城市用地效率较低,①正确;2000年到2010年和2010年到2020年,城市用地扩张率和人口增长率的比值均较小,说明城市用地效率较高,发展模式集约,排除②;2010到2020年,深圳市城市用地效率高,排除③;上海市2000年到2010年与2010到2020年对比可知城市用地效率提高,城市发展日趋紧凑,④正确。故选C。
    4.根据所学知识,导致深圳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市土地面积较小,需提高土地利用率,C正确;户籍政策、主导产业以及地理位置对其影响较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过程。城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加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发展速度较快,城市问题突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减缓。
    知识点2 世界城镇化进程(重点)
    (一)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变化
    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2/3。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般城镇化发展的实际
    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一般认为城镇化比例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
    二战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如何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提示 ①所处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或后期阶段;②城市化水平高低;③城市化速度快慢;④城市化起步的早晚;⑤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思路
    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拓展】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和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伴随着郊区逐渐繁荣,中心区人口数量下降,并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萧条、衰败等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出现了多次逆城市化的潮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新现象。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小城镇和乡村,结果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针对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西方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促使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例如,英国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于1985 年开始出现微弱增长。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拓展】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如印度(32%,2018年)、孟加拉国(37%,2018年)、越南(36%,2018年)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现象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超过85%,阿根廷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90%。所谓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生活条件。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作用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国城镇化问题
    “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农民的土地北城镇化了,而农民及其家属却未被城镇化。一些城镇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产生新的“城镇区域”。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
    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冒进的城镇化制约农业的发展。农村弃荒问题严重,近郊耕地被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形成了大量失地农民与城市边缘人群,使粮食生产与消费量差距逐渐加大。
    我国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
    (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2)新型城镇化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由追求数量扩充转向追求质量提升,表现出以下特征:
    社会:由“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关注人的权益,不再人为"造城",让农民工变成真正的市民。
    生态:由粗放型用地转向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打造宜居怡人的生态城市。
    区域发展:由传统的“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转向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
    (四)世界城镇化的一般阶段
    这是以发达国家英国经历的城镇化阶段为例,并不是所有国家城镇化的必经之路。
    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辨析
    ①从城镇化进程来看,郊区城镇化发生在城镇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镇化则出现在城镇发展的后期阶段。
    ②从距离上看,郊区城镇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镇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③从城镇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镇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镇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特别提醒】
    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会出现郊区城镇化,在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会出现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
    ②现在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
    ③逆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虽然逆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城镇以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这些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镇化的倒退。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以展示城市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进程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读数值,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上图,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
    第二步,读曲线斜率,可推断速度快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斜率变小,城市化速度逐渐减慢。
    第三步,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第四步,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城市化水平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读数量变化。比较乙图和
    丙图,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
    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
    第二步,读形态变化。对比丙图和
    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
    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团状。
    第三步,读图例及其他信息,推测城市人口的变化。对比甲、乙、丙、丁四个阶段,可推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
    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
    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
    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步,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
    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b图和a图相比,
    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8 km
    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
    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三步,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
    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
    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图发展阶段到c图发展阶段,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题型 世界城镇化进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全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大幅度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的大幅度扩张以及人口大量涌入促进了超大城市的形成。图示意纽约、东京、孟买、天津不同阶段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城市用地面积扩张远快于人口增长的是( )
    A.纽约B.东京C.天津D.孟买
    2.近些年孟买人口增长较快,但空间扩张速度却较缓慢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C.文化D.经济
    3.为缓解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带来的城市问题,超大城市应该( )
    A.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B.控制空间扩张,增加人口数量
    C.控制人口增长和扩张速度D.控制人口数量,加快空间扩张
    【答案】1.A 2.B 3.A
    【解析】1.结合图中四个城市所在坐标位置可以看出,纽约城市用地面积扩张率与人口增长率比值最高,即城市用地面积扩张远快于人口增长,A正确;东京、孟买、天津数值都低于纽约,BCD错误。故选A。
    2.近些年孟买人口增速快,但是空间扩张速度较慢,说明空间扩张受限,孟买东侧是西高止山脉,因此是地形限制了空间扩张,B正确;气候、文化对空间扩张影响不大,A、C错误;近些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孟买作为其经济中心,经济发展不会是制约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
    3.超大城市往往存在人口快速扩张、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为缓解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带来的城市问题,应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A正确;控制空间扩张或者控制人口数量都不利于城市发展,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其空间迁移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流动趋势演变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 )
    A.再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城市化D.逆城市化
    5.第三阶段,甘肃省突出的城镇化问题是( )
    A.城市住房紧张B.乡村空心化C.城市交通拥挤D.人口老龄化
    【答案】4.C 5.B
    【解析】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可知,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量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大量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出现城市化,C正确;再城市化一般发生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此时大量人口回归城市,进行城市再建设,排除A;郊区城市化指的是城市发展中,受城市规模受限,人口开始向城市郊区转移,扩大城市范围,排除B;逆城市化指的是人口从城市迁往城镇或乡村地区,排除D。故选C。
    5.根据图中信息,在第三阶段大量人口在区域内部主要由乡村迁往县城和中心城市,也开始出现人口不断迁往区域外部地区,使得本地区人口数量较少,出现的主要城镇化问题为乡村人口向不同地方迁移,出现乡村空心化,B正确;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人口迁出较多,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排除ACD。故选B。
    【点睛】城市化的表现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三个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增速减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进程较快。
    考点二 城镇化的影响
    知识点1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
    (一)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二)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城镇化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过快的城镇化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
    (三)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补充:旱溪是指底部为卵石、碎石的地表沟渠。不下雨时,旱溪看上去像干枯的河床,下大雨时,汇集的雨水流经旱溪时变成涓涓细流。雨水径流中夹杂的较大的悬浮物在旱溪中被拦截下来。旱溪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性能都很有帮助。
    (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除了控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途径外,各国在解决城镇化出现的弊病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2)我国需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键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生态文明、优化城乡布局、传承了历史文化等。
    具体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③生态城市建设: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下表示意2020年上海、安徽、云南、西藏四个省级行政区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代表西藏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甲、乙、丙各自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者的( )
    A.土地价格差异B.气候环境差异C.历史文化差异D.基础设施差异
    3.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建议( )
    ①加大城区豪宅建设比重②完善城区租赁住房保障体系
    ③改善镇区住房配套设施④严格限制镇区人均建筑面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D 2.A 3.C
    【解析】1.西藏地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少,因此人居住房建筑面积较大,比较甲乙丙丁四处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丁最符合西藏的情况,D选项正确。上海地域面积狭小,且由于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小,丙符合上海的情况。安徽人口数量多于云南,地域面积小于云南,因此甲更符合安徽的情况,乙更符合云南的情况。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由表格信息所知,甲乙丙三地的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小于其镇区,对比城区和镇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城区经济发达,地价较高;镇区地价较低,因此地价是影响城区和镇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差异的主要原因,A正确。气候是一个相对宏观(大尺度)的范畴,对于一个省份而言,通常城区和镇区的气候环境并无明显差异,B错误。历史文化不是城区和镇区的主要区别,C错误。基础设施差异不会导致城区和镇区人均建筑面积差异,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3.由材料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居住标准,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为了改善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应该限制城区豪宅建设比重,以提高城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率,①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因地价等因素,城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较小,因此城区应该完善不同群体的住房保障工作,②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镇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可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完善镇区住房配套设施十分合理,③正确。镇区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因此不需要严格限制镇区的人均建筑面积,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点睛】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联,城镇化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伴随着城镇化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城市问题:如住房紧张、房价高、租房费用高等住房问题,导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小,居住空间相对拥挤;交通拥堵、停车困难、交通事故多发等交通问题,导致城区大气污染较严重,人居环境受影响等。
    知识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基础)
    (1)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在城市管理中,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规划部门可以把有用的资料记录到数据库里,随时查询和统计,并用三维影像显示城市地图;还可以把城市地下管网的分布输入系统中,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3)其他方面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例如自动识别河道垃圾,自动监测工业、城市噪音,智慧监测交通压力等、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宜居。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能对河道垃圾自动识别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B.互联网技术C.北斗定位系统D.自动识别技术
    2.智慧城市的发展直接( )
    A.推动城乡交通建设B.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C.提高城市居民素质D.促进城市精准管理
    【答案】1.A 2.D
    【解析】1.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球表面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的计算机系统,因此能对河道垃圾自动识别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A选项正确;互联网技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其不能直接用于对河道垃圾自动识别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B选项错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导航和定位等,没有分析和处理功能,C选项错误;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如条码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没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功能,D选项错误。故选A。
    2.根据材料可知,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监测交通压力,对于推动城乡交通建设作用不大,A选项错误;对城市进行智慧化管理和运行,城市内的工业和人口数量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不能缓解热岛现象,B选项错误;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与城市居民素质无关,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对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说明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精准定位、实时处理等功能,可促进城市精准管理,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智慧城市狭义地说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状况,使城市生活便捷;广义上理解应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城市规划、建筑让人赏心悦目,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可以陶冶性情心情愉快而不是压力,总之是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
    01 城市群
    (2018·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下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表2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下图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详解】整体分析:本题以成渝城市群为载体,考查我国的主要开发策略、城市建设区位条件、城市经济特点对比、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1)我国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主要结合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来判断,如该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地区。(2)目前成渝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具备的基础主要结合图20来判断,据图可知该地区城市数量多,有两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等级差异明显,具有较好城市体系基础。与南京相比,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结合表2,从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3)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一关于城市群的叙述和图21,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空间发展差异、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方面描述成渝城市群的不足之处。(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第(3)问描述的问题,从核心城市、城市体系、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角度着手分析。
    应用点拨:城市群体系中,时常还考查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间的产业协作、意义等。应对城市群考查的基本做法:结合典型例题如2018年江苏高考第29题(考查城市圈的区位、问题和发展措施),从中归纳出城市群的组成、存在问题、主要措施、意义等方面的答题思路,之后在各地有关城市群模拟题中提取新的考向加以补充整理,最后再运用到新的试题中。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 1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 ,由至少 3 个 以上都市圈 (区 )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 ,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 ,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 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功能主要有:
    ①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②城市群具有有效承载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功能;
    ③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极”;
    ④城市群创新能力很强,是“创新极”。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①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类型和等级
    ②以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
    ③城市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城市群形成的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地形越平坦,越有利于城市群的形成
    ②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③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区域交通越完善,基础设施越完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形成
    城市群的形成还要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等级城市
    城市群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题框架】
    (1)气候→以 xx 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2)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城市建设成本低;
    (3)水源→河湖较多,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
    (4)位置→地处 xx,便于对外联系,地理位置优越。
    城市群建设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题框架】
    (1)人口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
    (2)交通信息→完善发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可延伸出“经济腹地”:一般交通越发达,经济腹地越广)
    (3)科学技术→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快)
    (4)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发展中国家城市群还要考虑: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带来的促 进作用
    (5)政策扶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开放程度)
    发展城市群的目的:
    促进资源的快捷获取与高效配置
    劳动力分工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
    促进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均衡等
    促进产业关联配套
    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城市群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
    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相互竞争
    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滞后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加重
    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1)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明确各城市职能和等级,准确定位,避免同质竞争;
    (2)挥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
    (3)加强区域城市体制融合与交流,减少行政壁垒 ;
    (4)加强区域创新合作,提高区域城市品质和城市化水平;
    (5)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世界六大城市群
    随着中国经济攀升至世界第二,长三角城市群无论是人口、经济,都已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而早在世纪初学术界已认可其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作为中国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已经完成对英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城市群的超越,但人均GDP等指标还是落后太多。
    “十三五”规划中城市群共19个:
    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
    中国五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
    以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为出发点,这五大城市群是三大战略叠加最明显的地区,也是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①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
    “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
    城市层级方面,是中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现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城市体系。
    合肥市
    ②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一核”即珠三角地区,是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引擎,强调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一带”即沿海经济带,是新时代全省发展的主战场,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
    “一区”即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重点关注产业绿色化。
    ③京津冀城市群:近年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功能区),把握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核:北京
    双城:北京、天津
    三轴: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
    四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
    南部功能拓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两翼: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
    地位:1)是企业活力水平最高的区域
    2)是创新发展相关指数最高的城市群
    3)是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群
    ④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长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三核”,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都市圈、环鄱阳湖都市圈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低位:1)是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
    3)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空间枢纽和人流物流的战略枢纽
    ⑤成渝城市群: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消费带动供给升级,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
    双核:成都、重庆
    地位:1)是内陆城市发展重要的核心和引擎
    2)是带动西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通道
    3)是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支点
    城市群发展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城市病:通过拓展新空间,解决中心城市“城市病”;
    ②创新:通过在更大范围集聚和辐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资源,有助于营造更加优化的产业创新生态,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③基础设施: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创新。
    ④同质化: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生产力,构建分工,差异化发展;
    ⑤行政壁垒:通过整合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放松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使要素流动和配置更加合理;
    ⑥政策: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02 乡村振兴
    为了合理的利用下乡资本,实现乡村振兴,湖南浔龙河村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摸索与创新,采用企业主导项目进行,政府支持和监督项目,村民参与项目,打造生态艺术小镇,分享村庄发展带来的利益,最终形成了浔龙河村共赢发展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题。
    1.为确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浔龙河村最该限制发展( )
    A.规模化牲畜养殖 B.污水处理企业
    C.民宿休闲旅游业 D.电子商贸企业
    2.浔龙河村最适宜发展的产业及其吸引回流的外出务工人员组合,正确的是( )
    A.村居养老:20-30岁
    B.民宿休闲:30-40岁
    C.农产加工:40-50岁
    D.电子商务:50-60岁
    【答案】1.A 2.B
    【解析】1.规模化牲畜养殖会产生大量的“畜产公害”,对水源、土壤、空气等产生污染;污水处理企业,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民宿休闲旅游业,增加了居民就业与收入;发展电子商贸,有利于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20-30岁的年轻人适合从事电子商务;3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发展民宿休闲;农产加工会产生环境污染,不是最适宜的产业。
    知识点拨:(1)乡村振兴的内容
    一是产业振兴,产业是基础。
    二是人才振兴,积极培养有才有能力的专业人士。
    三是文化振兴,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社会风气。
    四是生态振兴,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
    五是组织振兴,一个好的组织能起到带头作用,达到全面振兴的目的。
    (2)目前乡村存在的问题:乡村人口问题、乡村土地荒废严重、乡村经济比较落后、乡村配套设施落后、农民养老问题等。
    (3)乡村振兴的措施
    ①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②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③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
    ④通过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改善社会民生。
    ⑤通过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03 乡村就地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泡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而组成的新社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就地城镇化表现为( )
    ①外出务工人员减少②农业产值下降③非农火口数量增加④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就地城镇化会使( )
    A.城乡差别扩大B.农村经济结构优化
    C.居住环境质量下降D.大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答案】1.D 2.C
    【解析】1.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因此就地城镇化会使外出务工人员减少,①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因此当地人应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重上升,②④正确;随着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会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有可能会减少,而且农业用地增加不是城镇化的表现,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说明城乡差别减小了,A错误;就地城镇化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C错误;就地城镇化使得进入大城市的人口减少,大城市城市热岛效应减弱,D错误;就地城镇化,使得农村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经济结构得到优化,B正确,所以选B。
    【点睛】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关键是农村城市化,而农村城市化的关键不在于让农民“进城”就业,而在于让农民“造城”就业,让农民“造城”就业的关键不在于让农民发展乡镇工业,而在于让农民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理念和思维、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农村“就地城市化”就是在继续发挥工业化的推动力,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充分、完全发展,不断发挥聚集效应、增强其辐射能力和吸纳能力的同时,按照城市文明的内在要求,通过农业产业化推动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向现代城市方向迈进。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消除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知识点拨: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 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 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并点而 组成的新社区。
    乡村就地城镇化强调农村的就地改造,农民在世代居住的乡村完成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权利权益等的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
    乡村就地城镇化也有三种模式:一、大城市近郊乡村的城镇化;二、地方精英带动的村庄城镇化;三、外部资源注入的乡村城镇化。第一种最简单,比如北京市吞并近郊的乡村是最常见的,这也需要依靠制度创新,采取一种新的城乡统筹的体制;第二种地方精英带动,比如华西村、刘庄、北京韩村河、蔡家洼等;第三种是外部资金注入式的。
    (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
    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
    2.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产业分布均衡B.产城融合加强
    C.空间结构单一D.居住功能弱化
    【答案】1.D 2.B
    【解析】1.由图可知,阶段I向阶段II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I,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点睛】“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2022·海南卷)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4.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B.服务业水平高C.就业机会充足D.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3.D 4.D
    【解析】3.由图可知,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多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B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正确。
    4.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D正确,AB错误。就业机会多是由二三产业提供,如果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C错误。故选D。
    【点睛】工业发展带来的好处: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变为第二产业);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4、促进该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1·江苏卷)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完成下面下题。
    5.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 )
    A.行政管辖关系B.经济发展水平C.风俗习惯差异D.人口规模结构
    6.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 )
    A.单核多中心结构B.双核多中心结构C.多中心网络结构D.核心边缘结构
    7.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 )
    A.旅游观光B.生产加工C.消费市场D.对外联系
    【答案】5.A 6.C 7.D
    【解析】5.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行政管辖关系,因为珠三角城市群均属于广东省管辖;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均为多个省份的合作,A正确;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比珠三角城市群更高,B错误;风俗习惯差异对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影响没有行政管辖关系影响大,C错误;三个城市群均是人口稠密区,人口规模结构差异不大,D错误,本题选A。
    6.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多中心网络结构,结合所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城市群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可以叫做中心城市,它们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故C项正确,ABD错误。
    7.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对外联系,因为香港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国际市场,利于对外联系,D正确;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澳门主要是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A错误;生产加工主要是惠州、东莞等城市的定位,B错误;消费市场主要是广州的定位(国际贸易中心),C错误,本题选D。考点分布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命题趋势
    城镇化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广东卷,15-16题,6分
    2023湖北卷,7-9题,9分
    2022广东卷,15-16题,6分
    2022山东卷,1-2题,6分
    2022湖北卷,1-3题,9分
    2022海南卷,1-2题,6分
    2022江苏卷,21-23题,6分
    2022浙江6月,28(3),4分
    2021福建卷,6-8题,9分
    2021湖北卷,6-8题,9分
    2021天津卷,9题,3分
    2021江苏卷,14-16题,6分
    区域认知:认知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特点及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的概念、动力、意义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合理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地理实践力:熟悉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对城镇化的表现、进程、影响等知识的实践应用,考生备考时需掌握世界和中国城镇化特点及其表现、城镇化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特别要关注城镇化的利弊,以采取有效措施来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自然环境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结果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局部地区的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区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省级行政区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城区
    镇区

    37.70
    42.27

    41.08
    43.85

    30.58
    35.76

    51.33
    44.83

    相关试卷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文件包含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原卷版docx、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通),文件包含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原卷版docx、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