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透)
展开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
2021年5月,面积达4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轮廓 ②极地东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西风漂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下垫面反射率减小B.大气逆辐射增强
C.海面水汽蒸发增强D.大气吸收的海面辐射减少
【答案】1.A 2.D
【解析】1.由图可知,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主要是逆时针转动,一方面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倾向向西运动,一方面受到海陆轮廓的阻挡,下部无法移动,而上部向西移动,最终形成a→b→c位置变化,①②正确;地转偏向力不是其运动的动力,③错误;西风漂流纬度更低,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A-76冰山使得区域反射率增加,A错误;气温降低,故大气辐射和逆辐射都减少,B错误;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海—气相互作用指的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大气、对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及改变。 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2023·贵州贵阳·统考模拟预测)海洋热浪是指某海域表层海水异常增温,并持续5天或以上的现象。研究发现,海—气相互作用是海洋热浪形成的机制,海水异常增温与大气运动、海水运动有关。近年来,海洋热浪发生愈加频繁,升温更强烈,每次持续时间更长,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也相对更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洋热浪易形成于夏季的( )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C.暖锋过境日D.高压控制期
4.近年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下列属于该海域海洋热浪形成的条件是( )
A.海水吸热减少 B.赤道上升流增强
C.东南信风减弱 D.秘鲁沿岸流增强
5.海洋热浪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海草密度增加 B.鱼类远距离迁移
C.海区风力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3.D 4.C 5.B
【解析】3.依据材料,海洋热浪是指某海域表层海水异常增温,并持续5天或以上的现象。冷锋过境时间较短且属于降温天气,排除A;气压控制期空气受热蒸发表层海水,使海洋表层水温维持稳定,再加上低压系统易产生降水,不会出现异常升温的现象,排除B;暖锋过境会形成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降低太阳辐射到达海洋表面,排除C;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会导致表层海水升温较快,D正确。故选D。
4.近年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其原因是该地区降水减少,晴朗天气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而降水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的减弱,C正确;海水吸热受海水的物理性质影响,不会发生改变,排除A;赤道上升流增强会降低海水表面温度,排除B;秘鲁沿岸流属于寒流,其增强能够降低海洋表层温度,排除D。故选C。
5.海洋热浪会导致海水温度高致使海洋生物不适应温度变化而死亡和迁移,排除A、D;鱼类由于不适应温度变化会迁移离开该地区,B正确;海洋热浪主要受高压影响而形成,高压气团控制下风力较小,排除C;故选B。
【点睛】冷锋过境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 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前也有。)
科学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下图)的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海冰的减少与厄尔尼诺现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与2~3月相比,每年8~9月威德尔海( )
A.温度较高、盐度较低 B.温度较低、盐度升高
C.温度、盐度均较低 D.温度、盐度均较高
7.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 )
A.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干旱加剧 B.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减小
C.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降水偏多 D.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增强
【答案】6.B 7.B
【解析】6.海冰的冻结与消融会影响海水盐度。威德尔海位于南半球,与2~3月夏秋季节相比,每年8~9月冬春威德尔海水温更低,海水结冰,海冰盐度低接近于淡水,剩余海水盐度升高,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7.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赤道太平洋西部水温异常降低,因此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地区降水多,A错;相比于正常年份,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大幅度减少的年份赤道太平洋东西两侧海区温差变小,B正确;赤道太平洋西侧沿岸地区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偏少,C错;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南太平洋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也随之减弱,D错。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马尔马拉海是世界上最小的海,黑海渔业资源丰富。暖水性食肉鱼在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规律性洄游。下图示意马尔马拉海位置。
8.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马尔马拉海冬季降水多的原因是( )
A.冬季,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海水升温,将热量传导给大气
B.冬季,海域面积小,陆地人类活动频繁,气温高,蒸发量大
C.冬季,受西风带和锋面气旋控制,带来充足低纬度海洋水汽
D.冬季,气温低,水汽不易凝结,空气湿度大
9.马尔马拉海与爱琴海之间存在密度流,洋流流向及主要成因匹配正确的是( )
A.由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马尔马拉海有大量河流注入,密度小
B.由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马尔马拉海夏季高温少雨,蒸发强,密度大
C.由爱琴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爱琴海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密度小
D.由爱琴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爱琴海与外海盐分交换密切,密度大
10.暖水性食肉鱼从马尔马拉海洄游到黑海对应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8.C 9.A 10.B
【解析】8.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即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冬季,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海水升温,将热量传导给大气”表达了海气间热量的传递方式,并不是冬季多雨的原因,A错误;海域面积小,受陆地影响气温高并非只是出现在冬季,也不是冬季降水多的主要原因,B错误;冬季气温低,水汽易凝结,D错误;当地为地中海气候向温带海洋性气候过渡区,冬季降水丰富是因为西风和锋面气旋,C正确。故选C。
9.密度流流动规律为表层海水从密度小的洋面流向密度大的洋面。两处海区纬度、气候相似,在降水、蒸发等方面差异小,BC错误;马尔马拉海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淡水注入稀释海水,密度小,表层海水的流向为由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A正确、D错误。故选A。
10.马尔马拉海纬度偏低,水温偏高,鱼群在夏季洄游至黑海避暑,冬季洄游至马尔马拉海越冬,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盐度主要受气候、径流、洋流、融(结)冰、海域封闭程度等因素影响。气候:外海和大洋盐度主要受降水与蒸发影响,降水大于蒸发,盐度降低,反之升高。径流:近海受河川径流影响,河流入海口处盐度低;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比同纬度盐度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比同纬度低;融(结)冰:高纬度海区结冰时期盐度升高,融冰时期盐度降低;海域封闭程度:受外海影响程度大小。
(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模拟预测)秘鲁鳀是生存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千米)50米水深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研究表明,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或低于0.5℃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环境变化会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下图示意东太平洋2005—2009年表层海水距平温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推测.2009年8~12月秘鲁鳀( )
A.生存环境最佳状态B.顺洋流进行迁徙
C.鱼捕获量严重减产D.受中纬西风影响大
12.据图推测,2008年( )
A.全球水热处于亏损状态B.中纬度海洋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C.我国冬季气温相对偏低D.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球变暖
【答案】11.C 12.C
【解析】11.据图推测,2009年8~12月东太平洋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为正值,说明海水温度增加,厄尔尼诺发生。秘鲁鳀是冷水鱼,水温升高,生存环境变差,A错;顺洋流进行迁徙会到低纬度,水温会变高,B错;因水温变高,秘鲁鳀会游到别处,鱼捕获量严重减产,C正确:中纬西风主要影响西风漂流,D错。正确选项为C。
12.研究表明,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或低于0.5℃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2008年全年多数月份为负值,故有拉尼娜现象发生。全球水热应该是平衡的,不会处于亏损状态,A错;中纬度海洋热量收入小于支出,低纬度是收入大于支出,B错;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冬季气温相对偏低,C正确;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故不能延缓全球变暖,D错。正确选项为C。
【点睛】拉尼娜现象:1、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2023·河北·模拟预测)柔鱼生命周期短暂,约为一年,每年在副热带的产卵场和亚北极边界的索饵场之间进行季节性泗游,水温对柔鱼的分布和丰度影响最为显著,其中海域甲柔鱼资源较丰富。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9月份最适宜柔鱼生存的海水温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与正常年份相比,9月份最适宜柔鱼生存的位置( )
①厄尔尼诺年偏北 ②厄尔尼诺年偏南 ③拉尼娜年偏北 ④拉尼娜年偏南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14.图示海域甲地柔鱼资源较丰富,主要因为该地( )
A.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B.海水温度适宜
C.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D.海水盐度适宜
15.根据图文材料,推测柔鱼分布比较集中的海区可能在( )
①暖流流经的海区 ②海沟深处 ③河流入海口 ④寒暖流交汇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3.C 14.A 15.C
【解析】13.读图可知,厄尔尼诺年柔鱼分布在北纬42°以南,拉尼娜年分布在北纬42°以北,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年海水温度状况相反,故正常年份应分布在图示两条线之间,因此②③正确,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读图海域甲地位于(42°N,150°E),该地点位于日本北海道东部,是北海道渔场,主要是因为该受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而形成的大渔场,A正确;海水温度适宜是柔鱼生存环境条件,图示海域除甲地外,其他与甲地海域大致同纬度的海域温度也适宜,B错误;日本渔业发达,该地为渔场,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错误。与海水盐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5.可利用排除法,根据柔鱼的分布特点及洄游情况可以确定柔鱼在较温暖的水域活动及觅食,不可能出现在气温较低海沟深处,排除②。其余选项①③④正确,故选C。
【点睛】渔业资源多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16.(2023·广东珠海·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上,位于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区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下,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圣克鲁斯岛低地气候干燥,拥有该岛67%的特有物种。中央山峰的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雾林,在凉季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不易扩散。云雾林的林冠拦截云水,不仅满足了云雾林生长需求,还对低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胁。左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右图示意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推测圣克鲁斯岛形成的主要原因。
(2)分析东南坡高地在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的原因。
(3)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气候的影响。
(4)分别简述厄尔尼诺频发对圣克鲁斯岛高地和低地原生植被的威胁。
【答案】(1)圣克鲁斯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活动,海底火山熔岩不断堆积,直到厚度颇大,最终突出在海面上。
(2)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云雾成层,不易扩散。
(3)厄尔尼诺事件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强对流暴雨,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4)高地湿度降低,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水分条件改善,(对水分要求较高的)物种入侵,降低典型干旱适应物种的竞争优势。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西海岸的圣克鲁斯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影响降水的因素、厄尔尼诺对气候、生物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圣克鲁斯岛形成的主要原因:由图可知,圣克鲁斯岛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海底火山熔岩不断堆积,直到厚度颇大,海拔不断抬升,最终突出在海面上,形成圣克鲁斯岛。
(2)凉季出现在6-12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东南信风北移,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位于秘鲁寒流北上的路径上,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在地形的抬升下;气流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易形成云雾;底部的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云雾难以消散,而出现成层云雾。
(3)厄尔尼诺事件时,海水异常升温,使得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使得水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导致热季延长;热季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该地区多强对流暴雨,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4)述厄尔尼诺频发对圣克鲁斯岛高地和低地原生植被的威胁:由上题分析可知,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高地湿度降低,使高地喜阴湿的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低地降水增加,水分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喜水的物种入侵,降低耐干旱物种的竞争优势,耐干旱物种不断灭绝。
(2022·湖北卷)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B.海水温度C.距陆远近D.种群规模
2.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B.顺流洄游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3.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 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B 2.C 3.B
【解析】1.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盛行风向为西北风,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
2.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东、偏低纬,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项正确。故选C。
3.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异常偏高的现象,也就是海水异常偏暖。与这一现象相反的,该海域海温异常偏低,即异常偏冷,则称为拉尼娜现象。
4.(2020·浙江卷)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答案】C
【详解】温度高会导致海冰融化,左图8、9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8、9月份气温高,应该北极附近;右图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2月份气温高,应该是南极附近。据图分析北极附近海冰3月份达到13百万km2,9月份达到5百万km2,6个月消融了8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9月份达到16百万km2,2月份达到2百万km2,7个月消融了14百万km2;对比可知,应该是南极附近海冰消融速度快,AB错误。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大陆,南极附近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导致海冰消融快,C正确。南极附近有臭氧层空洞,若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少,太阳辐射应该比南极较弱,D错误。故选C。
(2018·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A.海水流动快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D.靠近陆地
6.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A.降水少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D.风力强
【答案】5.B 6.C
【解析】5.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故B正确。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故A、C、D错误。
6.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太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因此排除A、B、D选项;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故C正确。
7.(2016·江苏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海域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海洋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蒸发量大,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多;上升气流强烈,大气降水丰富;海一气间水分交换活跃。
【解析】此地处于赤道附近,气温高导致海洋水温高,蒸发强,上升气流强烈,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多,向大气输送热量多;蒸发量大,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多;上升气流强烈,大气降水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透),文件包含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原卷版docx、第0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透),文件包含第0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原卷版docx、第0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