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一)(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一)(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一-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一-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材料一: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信息和数据说话。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纷纷涌现,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拓展了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在此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调研质量,需要有效筛选数据、善于运用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规模正快速增长,不仅包括各类平台数据、传感器数据,还包括了大规模文本、图像、影视资料等数字化档案,形成了庞大的“数字足迹”。对数据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分析处理,才能更好为调研服务。海量数据是宝贵的财富。用好这笔财富,下一番绣花功夫,有助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聚合力量。
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两者结合,才能让调研更扎实、更全面。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工作可以脱离传统的实地调研方式。调研不仅是为了得到数据,还必须对被调研对象和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数字能够体现规律、趋势等,却无法反映个体的真情实感。由于样本选取、调查分析方法的不同,数据本身还可能存在误差。采取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通过数据掌握大量信息,又捕捉数据之外更真实、更全面的情况,调研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用好这两种方式,将有效推动调查研究提质增效。
以信息化技术助力调查研究,还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抓手,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开放,逐步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体系。高效开展调查研究,应当善用这些数据平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各类数据的开放、共享,必将为调查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数据来源。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有利于更加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唐晓彬《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
材料二:
廉思,当代青年问题研究专家,15年间先后深入32个群体,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近日,记者对廉思进行专访。
记者:您做过那么多深度的社会调查,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和心得可以分享吗?
廉思:我们曾做过一次关于快递小哥的调查研究。谈到快递小哥,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这个概念跟“不信任的、陌生的、底层的”等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但是“追踪”快递小哥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开始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再谈到快递小哥时,我脑海中总会闪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种具象化其实是在增加我们对世界的感情。
记者:你认为一次好的调查研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廉思:现在调查研究可以采用电子问卷、网络访谈等电子化方式,虽然让调查时间、空间更加便利了,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给一位快递小哥发了份电子问卷,他很有可能把这份问卷转发给亲戚朋友等,但这些都不是有效问卷,所以对控制受访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还有访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与受访者交流,但会忽略很多现场的细节。比如,我们在对网约车司机调查时发现,他们从来不喝我们在访谈中提供的水,因为长时间开车要求司机不能频繁去厕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身体规训,这种细节是屏幕访谈完全感受不到的。
简单来说,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调查研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要求的重要渠道。只有亲身去实践、去体会,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整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完整的春夏秋冬,形成一个完整周期链条,调查研究才会更加深入。
记者:您觉得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廉思:年轻人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关乎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大事,但这个大事,是无数的小事和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编织和累积而成的。没有对日常生活的感知,没有对普通群众的感情,年轻人对国家的感情就是悬空的,是没有底座和地基的,也不可能持久。对于大学生而言,调查研究是其丰富人生经验、体验不同生活的快车道。
此外,调查研究还是一个书上道理的具象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具象化,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理解只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概念是现象的“打包”或“升维”。当我们用不同的概念描述世界的时候,不仅是一个信息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大量丢失的过程,尤其是感性信息大量丧失,理性信息逐渐增多。
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具象化,感性信息逐渐增多,很多概念又“活”过来了,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自己的过程,也是弥合社会裂痕的开始。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互联网的信息茧房效应,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理解变得愈发困难,调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突破已有家庭和阶层的桎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对其他群体亦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共情。好的调研报告不仅能解答自己的困惑,还能给民众以启发,正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进而去推动整个社会的相互理解和认知提升。
(改编自廉思《资料放进背包里,调研走在大路上》)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信息和数据说话”,即调研要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B.“下一番绣花功夫,有助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即对海量数据要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分析处理。
C.“……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完整的春夏秋冬……”,即一个调查研究周期为一年,这样调查研究才会更加深入。
D.“概念是现象的‘打包’或‘升维’”,即概念是将现实中的具体现象、感性信息进行概括、整合,使之变成理性信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从而提高调研的效率和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B.材料二“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网约车司机不喝访谈中提供的水”的细节,可以佐证材料一中的“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需两者结合”的观点。
C.调查研究有助于大学生突破已有家庭和阶层的桎梏,弥补认知的缺陷,促进对其他群体的理解和包容,从而消除偏见。
D.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各类数据平台持续增长,开放、共享这些数据,能够为高效调查研究提供帮助。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面不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的一项是( )(3分)
A.某地政府通过调研市民的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数千万条客运数据,掌握市民出行需求,给市民出行线路“画像”,设计城市公交线网。
B.某课题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人口复杂、邻里不睦、社区参与度与认同感低等问题,通过发起改造公共空间活动,促成居民参与社区共建。
C.某项关于卡车司机的调查,历时5年,调查涉及全国10个省份、20多个城市,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万多份,出版《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共5卷。
D.某地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在学生中发放《我市农民工回流情况》问卷调查,收集了4万多份数据,并据此制定发展方案。
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3分)
5.学习了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后,班级要在本学期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你担任调查小组的组长。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们小组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调查活动开展得更有效。(6分)
【答案】1.C 2.B 3.D 4.①信息技术与调研融合的意义;
②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者需紧密结合;
③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
④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在新时代的意义。 5.①在调查目的上,本着服务家乡文化、促进家乡文化发展的目的开展调查活动;
②在调查手段上,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协助调查,也可以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展开;
③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要尽可能多样化,调研者保持客观中立,同时关注调研现场细节;
④数据收集后,筛选有效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从中总结家乡文化的共性特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即一个调查研究周期为一年”错误。“……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完整的春夏秋冬……”是说一项调查研究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周期,而不是指需要一年时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可以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从而提高调研的效率和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错误,由原文“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可知,“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的价值,并非“从而”的逻辑关系。
C.“从而消除偏见”错误,由原文“(调研)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相互理解和认知提升”可知,并不能消除偏见,表述曲解文意。
D.“……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各类数据平台持续增长,开放、……”错误,由原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各类数据的开放、共享……”可知,遗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这一关键信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廉思认为好的调查研究要有准确的对象,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深入现场考察,有完整的周期链条。
A.由“通过调研市民的刷卡支付、客流点位等数千万条客运数据,掌握市民出行需求……”可知,调查对象准确,针对性强,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
B.由“某课题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人口复杂……”可知,实地走访,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
C.由“历时5年,调查涉及全国10个省份、20多个城市,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万多份……”可知,调查时间长,涉及面广,过程完整,符合廉思所说的好的调查研究。
D.在学生中发放《我市农民工回流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不对,收集到的数据是无效的,不能据此制定发展方案。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思维导图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研究”,材料共六段文字,分为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全文四个部分。由导图已知信息可知,第一段是提出观点,第二段是分析问题,第三、四、五段是解决问题,第六段是总结全文。
由第二段“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可知,文章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调研融合的意义;
由第四段“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两者结合,才能让调研更扎实、更全面”可知,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者需紧密结合;
由第五段“以信息化技术助力调查研究,还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可知,还需用好各类数据平台;
由第六段“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有利于更加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可知,要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在新时代的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所以对控制受访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知,在调查目的(对象、性质)上,本着服务家乡文化、促进家乡文化发展的目的开展调查活动;
由原文“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工作可以脱离传统的实地调研方式。……”等信息可知,在调查手段上,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协助调查,也可以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展开;
由原文“调研不仅是为了得到数据,还必须对被调研对象和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与受访者交流,但会忽略很多现场的细节。”可知,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要尽可能多样化,调研者保持客观中立,同时关注调研现场细节;
由原文“提升调研质量,需要有效筛选数据、善于运用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知,数据收集后,筛选有效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从中总结家乡文化的共性特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已经变成灾难啦。”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漫长的冬天里体质很弱的牛羊开始死去。父亲心痛地看着那些冻硬的牲畜说:“只要不是病死的,我都收。”但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怜惜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谨小慎微,来自对牛羊的尊重和依靠,怎么还能卖出去呢?牛羊跟人是一个样子的,一生都在施舍,施舍奶水,施舍皮毛,施舍血肉,原本是施舍给人的,如今因为牧人的照顾不周而冻死饿死啦,再去吃掉的话就连良心也没有啦。保持良心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的尸体变成另一种施舍,施舍给狼和秃鹫,施舍给雪豹、猞利、雪貂、狐狸等食肉动物,而食肉动物吃了这些施舍的牛羊,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牧人们不知道父亲收去后是要运到城里卖钱的,还以为他行善行到了家,要把牛羊的尸体运送到动物密集的大山里。父亲明白牧人的心思,再也不说给钱了,也不说买卖了,好像他要背着牧人偷偷地卖掉。
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唯一需要的就是把辫起的头发散开,把盘起的头发放下来,耷拉在眼前,遮住强烈的日光和雪光。牧人们行动起来,按照父亲的吩咐,把冻死的牛羊用牦牛运到了可以通车的地方,然后便去放牧了。父亲骑着马回到县上,等了两天,便等来了去班玛县马可河乡出差的晋美和果果。如同父亲说的,班玛县的牧人知道钱的好处,养牛养羊就是为了出售。他们不虚此行,收了一车冻肉,就是路不好走,还费油,途中又没有加油站,要不是拦住过路的车,高价买一点,就回不来啦。父亲问:“成本算了没有?”晋美说:“算啦,班玛县的一车肉运到沁多县,能赚一千多,运到西宁的话,差不多能赚三千。”父亲说:“不少啦。”晋美说:“人家一听是沁多县的,就说你们沁多县的草场比我们大,牛羊比我们多,肉是最肥最香的,怎么还跑到我们班玛县来买肉?”父亲说:“你说实话啦?”晋美说:“果果差点说实话,我挡住啦。”父亲说:“那就对啦,说了实话,人家会瞧不起沁多县的。牧人宁肯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这样的事,估计班玛县的人想不到。”晋美说:“对着呢,人家的销售渠道多,还都是直接和内地人打交道。”父亲说:“以后我们恐怕少不了往那里跑。”看着雪消了许多,父亲便要果果再辛苦一趟,立马跟他走。果果说:“我瞌睡死啦。”父亲说:“你慢点开,可以开一会儿睡一会儿。”果果拍着肚子说:“那得先加油,还得吃肚子,听见了没有,打雷的声音。”父亲说:“你快去加油,完了去拉面馆,我和晋美等你。”
一路上果果开一会儿睡一会儿,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堆积着牛羊肉的地方。果果跳下车,惊喜地叫了一声:“这么多?”两个人装了满满一车,还剩下一半。父亲说:“再来一趟吧。”汽车启动之后,父亲指着远处的山脉说:“往那里开。”“干什么?”“你不是藏族人吗?”果果诧异地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说:“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我们可以运到西宁,吃肉的都是城里人。”“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城里人当然可以吃,但我们不能卖,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果果说:“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他们把车开上了一道平缓的山梁,朝两边的沟里扔了一些牛羊,又开上另一道山梁,又扔了一些。回来再拉剩下的,又向别的更远的山梁开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利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灵鸟也跟着他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雪带来的灾难使不少牛羊死去,而牧民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导致牛羊死去的,并未怨恨自然,这是因为他们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
B.沁多县的牧民宁愿草原超载也不愿卖牛卖羊,这种选择体现了他们对牛羊生命的尊重,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意识的落后和所处环境的闭塞。
C.小说的结尾写许多动物跟随着他们的车,等待着进食,其中既有自然生态的真实,又具盎然的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呈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美,让读者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可以引发读者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为中得到突显:父亲不愿晋美和果果对班玛县人说实话,但父亲最后并未卖掉收来的牛羊,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B.“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运用反问的手法写出了果果对父亲行为的不满,表现了他认真、执拗的性格特点。
C.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描写,即使表达方式多样,又使得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舒缓了叙事的节奏,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有颇多相似,如都描写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都呈现了真实质朴的人性美,都有诗化的风格。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请根据原文分析父亲改变主意受了牧人什么影响。(5分)
9.《雪山大地》是一部地域性很强的作品,在以上节选的文段中,作者是如何呈现这种典型的地域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6.B 7.B 8.①牧人出于对牛羊尊重和依靠的习惯,没有收父亲的钱。让父亲觉得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
②牧人认为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吃,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让父亲想到如果卖掉牛羊的话,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最终决定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 9.①通过描写典型的草原环境,如牛奶般的大雪,无比亮丽的天空,狼、秃鹫、黑鹰等各种动物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
②通过文本中典型的地域风俗来表现,如牧民不吃冻死的牛羊等习俗,父亲带果果、晋美去吃拉面的饮食风俗,表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
③通过呈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平等互惠的良好关系,及牧民极其淳朴的思想意识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意识的落后和所处环境的闭塞”错误。牧民的做法体现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写出了果果对父亲行为的不满,表现了他认真、执拗的性格特点”错误,结合原句的内容、语气及上下文,可知果果对父亲的行为是理解、打趣,并非不满,也看不出他性格执拗。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可知,在牧人心中,冻死的牲畜本就是牧人的亏欠和悲痛,父亲收走冻死的牛羊时牧人并没要钱。结合“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可知,父亲原本想把收来的牛羊卖出去赚大钱,现在他决定不卖了,父亲不愿投机取巧做生意,怕以后有大麻烦。
结合“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可知,父亲懂得,不去卖掉冻死的牛羊,而是将它们施舍给自然中的食肉动物,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活着的牛羊。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利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灵鸟也跟着他们”,牛奶般的大雪,无比亮丽的天空,狼、秃鹫、黑鹰等各种动物,这些都是草原所特有的,所以文本通过描写典型的草原环境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
“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完了去拉面馆”,牧民不吃冻死的牛羊,吃拉面是当地的风俗,通过文本中典型的地域风俗来表现当地的地域特色。
“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这里写到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将那些冻死的牛羊施舍给草原上的野生动物,表面上是保护了这些野生动物,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己的保护,呈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平等互惠的良好关系。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及牧民极其淳朴的思想意识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苏轼《醉白堂记》)
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③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④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③陂(bēi):池塘,水边。④傃(sù):向,沿着。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处己也A厚B其取名也C廉D是以实E浮于名F而世通G其美不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独,仅仅,与《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中的“独”意思相同。
B.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终苟免而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贤,贤德,与《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中的“贤”意思不相同。
D.适,恰好,与《与妻书》中的“适冬之望日前后”中“适”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读书人感到疑惑,他们不明就里,认为韩公与尹伊、周公相比,也可以毫无愧色,但他却还羡慕白乐天。
B.苏轼认为上天降任于韩公这样的人,让他们因此终身生活在忧患和利害相交中,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C.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辞官而不得,世人又不感恩于他,此时,韩公羡慕白乐天不足为怪。
D.材料将韩公与白乐天、古代君子与后世君子作对比,意在表明韩公不仅才华、功勋出众,而且道德高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4.古人喜借堂、亭等建筑寄寓心意,请写出文中“醉白堂”“放鹤亭”各自寄寓的含义。(3分)
【答案】10.BDF 11.C 12.C 13.(1)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我夸耀,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我轻视。(2)任由它们飞到哪里,有时在池塘边的田地站立,有时在万里云海之外飞翔。 14.醉白堂:①表达主人对白乐天的羡慕以及想做一个寻常普通人的心愿;②寄寓自己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的人生情怀。放鹤亭:寄托作者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极低。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
“也”并不是句末语气词,而是句中表停顿,“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结构一致,中间和“廉”后断开,即BD处断开;
“而”字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且“浮于名”是“实”的谓语,不能断开,即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仅仅;特意、特地。句意: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特地和苏迈乘船到绝壁之下。
B.错误。如果;苟且、暂且。句意: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庶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感念国君的仁德。
C.正确。贤德;形容词做名词,贤德的人。句意: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
D.错误。都是“恰好”。句意: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恰好是冬季望日前后。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人又不感恩于他”错,由原文“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可知,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辞官不得,非常羡慕白乐天。没有“世人不感恩于他”这一前提条件。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多”,炫耀、夸耀、赞美;“少”,轻视;“既……亦……”,既……也……。
(2)“纵”,放任、任由;“如”,到,往,去;“或”,有时。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醉白堂:
①韩公给自己的池塘取名“醉白”是“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后文作者分析“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可见这个名字表达主人对白乐天的羡慕以及想做一个寻常普通人的心愿;
②由“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可知,寄寓自己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的人生情怀。
放鹤亭:
“鹤”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代表隐逸和高洁,由“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可知,寄托作者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的池塘之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他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把它作为醉白堂之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什么道理呢?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笑着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忠献公想做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够啊。上天降生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他将穷于应付。因此他终身处于忧患的环境之中,行走在利害相交的道路上。这难道是他所愿意做的吗?忠献公已经辅佐三个皇帝安定天下,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强烈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推拒。在这个时候,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一生和忠献公比较,人生收获的大小多少,那么后世的评论,相信一定会公允无欺。韩公以文韬使天下太平,以武略策划安定社稷,却不居功自傲。急于招贤才,不吝啬爵位利禄(拿爵禄赏赐天下贤才),而士子们并不知道是出于他的恩情。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地域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而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做到的,而白乐天没有做到。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居家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就是白乐天所拥有的,而忠献公享受不到这些。忠诚言论,美好计谋,为国家效劳,而且灿烂文采在后代显露;不管穷达得志与否,不改变操守,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方面忠献公和白乐天都是一样的拥有。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而自我夸耀,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而自我轻视,而是推崇两人共同的地方作为寄托。
当他在酒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等同世间万物,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要求繁多,对个人身名要求极低。因此他们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圣人如孔子,说自己要赶上老子彭祖,却把自己比为左丘明,自认为不如学生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为圣人,白圭自比为禹,司马长卿自认为是蔺相如,扬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之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请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没有实现。死后,忠彦把这件事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材料二: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异的地方。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几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在池塘边的田地站立,有时在万里云海之外飞翔;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认为友人虽然性格冷漠但文章却韵味深远。
C.颈联虚实结合,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
D.尾联用了比喻的修辞,取眼前“杨柳春风”美景喻金榜题名之事。联想自然,意境优美。
16.有人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15.B 16.(1)悲吟:春雨连绵,送别友人,诗人心中充满不舍与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2)希望:诗人赞赏友人的人品和文才,相信他明年定能高中,心中充满美好期望。(3)作为送别诗,诗中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最后却流露出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认为友人虽然性格冷漠”错,“性如白玉烧犹冷”意在表明友人的性格温润如玉,无论经过多少次火烧也不会改变。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是诗人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送别女婿时的不舍、难过,有伤感,但不低沉,流露出对女婿此此赴考满怀希望,“于悲吟看出希望”。
首联“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在春雨绵绵的日子,诗人在江南送别女婿前去赴考。学子苦读为的是一朝得中,然而又有多少人从青丝熬到白首都未能得偿心愿,此次分别前往徐州考场,在没有知音相伴的漫长的日子里,女婿将如何自处。在春雨连绵中,诗人不觉产生伤感。
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作者想象明年此时,你定能金榜题名,就像今天一样春风得意;在离别的伤感之余,诗人笔锋一转,想象明年此时,定能得偿心愿,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
尾联以景作结,在美景之中寄寓美好的情感,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故而此诗“于悲吟中看出希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
(2)归有光《项脊轩志》“ , ”通过写家中鸡和狗的不同活动,表达了对大家庭中道破落、衰败的深深感慨。
(3)小刚读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又想到了用笔相似、同样以草木繁茂却带给人荒凉衰败之感的《扬州慢》中的两句词“ , 。”
【答案】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皋、吠、栖、厅、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古琴音色纯净、幽雅,( )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___①____。
古琴是抒怀寄情之物。它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____②___,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古人视琴如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就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一唱三叹,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古琴传承千年,琴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 ③ 。因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8.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泛音、走手音、散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B.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C.有走手音、泛音、散音三种:散音的音色古朴、稳重、深远,
D.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案】18.示例:①弦外之音;②促膝长谈; ③百花齐放 19.D 20.示例: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前语境中有“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填“弦外之音”。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为偏正结构。
②此处是把“弹奏古琴”比作“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方式”,而非谈话内容,所以填“促膝长谈”。促膝长谈: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③根据语境“明末清初,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形容各个流派(艺术届)的繁荣景象,应选“百花齐放”。百花齐放: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语境可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是总分式,而根据后文内容,三种古琴音色的排列顺序应该是:散音、泛音、走手音,“泛音、走手音”应排最后,可排除AC;
后文“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本体+比喻词+喻体”的结构,为和后文保持一致,括号内的语句应该选择“散音如钟鼓之声”这一句,又可排除B。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高达”与“左右”前后矛盾,“高达”后面应是确数,而“左右”则表明是约数,故应删去“左右”或将“高达”改为“有”;
二是“《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是举例,所以要加入“像”(比如);
三是成分残缺,“咏叹”是第二句的主语,所以应在“咏叹”前面加上一个“的”,让前面部分都作“咏叹”的定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自然情趣的兴起,在中国五世纪左右,在西方则为浪漫主义运动初期,约十八世纪。所以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 ① 。一般说诗的人颇鄙视六朝,我认为这是一个 ② 。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中求音乐的时期。
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艺术美也有 ③ 。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三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等。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欣合。第三种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觉得自然超于人而时时在支配人的力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答案】21.①西方的要早
②最大的误解
③刚柔的分别 22.①中国自然诗起于六朝。
②中国自然诗也有刚柔美。
③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自然情趣的兴起,在中国五世纪左右,在西方则为浪漫主义运动初期,约十八世纪”,此处是将二者作比较,根据句中提到的时间可以得出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西方的要早”故此处可填入的句子是“西方的要早”。
第二空,此处应是将“一般人”的看法与“我”的看法对比,根据“一般说诗的人颇鄙视六朝”,可知“我”不认可这种看法,即我以为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第三空,前面说“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这里说“艺术美也有”,且举例“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可确定此处要说的是艺术美也有刚和柔的区别,故此处可填入“刚柔的分别”。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时先注意要求,“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段先从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西方早说起,谈到一般人对六朝诗歌的鄙视,而作者却认为“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因此这一段主要介绍的是自然诗兴起的时间,据此概括出“中国自然诗起于六朝”;
第二段以自然美分为刚性美和柔性美为类比,引出艺术美也有刚柔之分,而结合整体分析,这里的艺术美则主要是针对中国的自然诗而言,因此可概括为“中国自然诗也有刚柔美”;
第三段有总领句“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三种”,下面则分别概括和分析了三种爱好的特点,故可概括出“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提到“让信息和数据说话”,在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大数据、阿尔法、机器学习等新兴事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信息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形成了“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效应。
词语解读: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房子”中的现象;玻璃笼子,暗喻在自动化的时代,彼此能看见,却又在笼子里面,无法逃离出机械自动化的笼子。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
“这是一个较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较坏的时代”,曾有人套用狄更斯的话评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确,大数据、阿尔法、机器学习等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享受到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的挑战:海量信息真伪难辨,人们分辨不出何为真何为“谣”,各种“反转”屡屡出现……对此,作为青年人,我们唯有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畅游信息时代,成就更好的自己。
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海纳百川之态,善于接受多样信息。
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理性思维,炼就一双慧眼。
在传统媒体日益消减、自媒体消息鱼龙混杂、现实与虚拟难解难分的当下,我们需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要有批判性精神。看到被放入“茧房”的信息,不要热血上头,急于点赞、转发、跟风,更不能信谣传谣;对繁杂的信息要有基本理智的判断,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否则就要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提升媒介素养,要有“动手”意识,不被“玻璃笼子”剥夺了动手的权利。
自动化设备的兴起,人工智能的普及……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世界悄然倾覆,于是我们迷失在由机器、效率、和新潮流架构的城市里。人身上所承载的丰富性,协调性,历史性,在对机械的使用愈发熟练的同时变得摇摇欲坠。身体在僵化,思想难道还能幸存吗?所以我们也必须找回“动手”意识,不因身处“玻璃笼子”而束手无策。
媒介素养是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我们可以和数字时代健康地共生共长。只要我们年青人以批判性的精神看待媒介环境,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就可以做数字化时代的主人,畅游信息时代,成就美好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阐述了信息时代的急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极大便利,紧接着提出信息过快发展给我们产生的危害。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信息茧房”和“玻璃笼子”现象。此后,材料第二段则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信息茧房”是信息发展产生的认知局限,而“玻璃笼子”则是信息发展导致的行为局限。
对于“信息茧房”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将世界庞杂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消除了以前存在的诸多信息壁垒。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分裂的意见与情绪。大数据将这类信息整合起来,精准推送,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点,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好处:比如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信息茧房”为人们省去了大量检索的过程,此外,由于“信息茧房”的产生,人们处于同一类别的圈层中,同好者的存在增加了信息获取者的认同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缺陷: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分成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通过所划定的群组精准推送,久而久之,人们被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而且各个社群之间很难就分歧达成共识,甚至逐渐丧失了通过理解、协商而达成共识的意识。面对“信息茧房”,人们首先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同时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对于“玻璃笼子”,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们心安理得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却忽视了它已经渗透进了生活和工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商家在设计程序和应用时,早就把他们的想法埋入了编程和APP中。比如,未来几年内,我们会发现,随着自动化驾驶技术的发展,人在汽车驾驶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多地被软件取代。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高度依赖自动化,智能化的社会,人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不单单是“手”,其他身体功能会不会退化?身体功能的退化会不会引起大脑的退化?“身体实践”的意义远不止此,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缺乏实践,人类的知识还能不能持续更新?人类文明会不会就此停止,甚至最终走向依赖机器的异化?
写作时需要注意,应当围绕信息与网络媒介过度发展带来的人类认知与行为等局限性或退化等角度展开思考,指出我们应当如何利用好网络、信息,为我所用,促进我们的成长,而不是阻碍我们进步。对此,可以先立足“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这一角度,谈谈信息茧房、玻璃笼子等带来的危害,可以从个人到整个社会、国家,层进式分析危害,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有深度的认识;还应该审慎思考如何应对信息过载、信息单一、信息过度自动化等问题,从这一方面谈对策,如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动手权利”等,并分析如何获得这些权利,从而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写作时要着眼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多角度进行思考,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立意:
1.做减法,跳出同质信息怪圈。
2.实践出真知,青年当谨记。
3.不被信息蒙蔽,把握过度信息时代的不知情权。
4.切忌贪恋智能,莫忘身体实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二-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新九省联考模拟仿真卷(一)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新九省联考模拟仿真卷一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新九省联考模拟仿真卷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题型02 九省联考语言文字运用专练(成语填空+2个选择题)-2024年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新题型专练(九省通用),文件包含新题型02九省联考语言文字运用专练成语填空+2个选择题-2024年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新题型专练九省通用原卷版docx、新题型02九省联考语言文字运用专练成语填空+2个选择题-2024年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新题型专练九省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