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中2023-2024学年中职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3+2) 语文试题
展开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标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京冬奥盛会,为世人带来无数精彩瞬间和感人故事,让文化之美、体育之美更加璀璨(càn)夺目。②从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记时,到闭幕式“折柳”送别各国来宾(bīng),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得到精彩释放。③突破极限的拼博之美,不到最后一刻胜负难分的悬念之美,都承载(zài)着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特魅力。④运动魅力与人文精髓(suǐ),视觉美感与精神震憾,共同勾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北京冬奥会全景图。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②“来宾”的“宾”应读作bīn;“倒记时”的“记”应写作“计”。
③“拼博之美”的“博”应写作“搏”。
④“震憾”的“憾”应写作“撼”。
故选A。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浙江是原始瓷和成熟瓷器的主要策源地。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群,从夏商之际开始出现,历经东西两周,连绵不绝。尤其是战国时期大量烧造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质量已接近成熟瓷器。越窑“秘色瓷”自晚唐开始声名鹊起,上林湖窑场即为秘色瓷产地,以瓷质匣钵烧制的秘色越器为越窑的巅峰之作。
A. 策源地B. 连绵不绝
C. 声名鹊起D. 巅峰之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策源地”: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对象不符,使用错误。
B.“连绵不绝”:连续而不中断。句中形容从夏商到东西两周,不停发展,使用正确。
C.“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这里指“秘色瓷”名声大振,使用正确。
D.“巅峰之作”:指一个人最好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极限,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里指“以瓷质匣钵烧制的秘色越器”是越窑中最好的,使用正确。
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与语段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互联网语境中,“破防了”常用于表示心理防线被突破后,产生不可抑郁的震动。虽然一些人对于弹幕互动不置可否,但他确定正在成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符号标记,由其受到“00后”的青睐。热播剧《觉醒年代》点燃了年轻观众的热忱,每当看到陈乔年、陈延年兄弟生离死别的时刻,弹幕区刷满屏幕的“破防了”就更让观众难忘百年历程。河南水灾严重时,众多网友无私伸出援手,媒体与普通UP主接力播报最新消息,一句句“破防了”见证着人民子弟兵的义无反顾、普通百姓的凡人微光……
A.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他忽然不说了。
B. 张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C. 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望向家乡的方向,我的耳边仍然会想起那深情的歌声:“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
D. 米芾承颜而恣野,郑板桥学黄山谷而后以隶为楷,赵之谦奇峰兀立而其实“颜底魏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省略号的作用是列举的省略。
A.表示话语中断。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引文的省略。
D.表示列举的省略。
故选D。
4. 樊锦诗,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北大毕业,她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莫高窟,被人们称为“敦煌的女儿”。下列对樊锦诗的颁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舍半生,给茫茫大漠。②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③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④一腔爱,一栋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A. 第①句运用了夸张手法,高度概括了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研究的不凡经历。
B. 第②句“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樊锦诗对敦煌莫高窟研究的传承与开拓。
C. 第③句“风沙”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大漠中的风沙,又指研究中遇到的挫折。
D. 第④句运用了排比手法,整句话一气呵成,表达了对樊锦诗投身敦煌莫高窟研究的崇敬之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第①句运用了夸张手法”错误,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这是事实,没有夸张。
故选A。
5. 对下列语段中标号的句子是否有语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21年9月,浙江省大型首个超算中心“乌镇之光”在桐乡建成投用。②其计算能力达到同期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浙江省在大型超算中心上的空白。③它将为全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提供算力。④同时,通过连接全国各大超算中心,营造覆盖全国的超级计算服务网络,服务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社会发展。
A. 第①句语序不当,“大型”与“首个”需调换位置。
B. 第②句没有语病。
C. 第③句成分残缺,需在句末加上“支持”。
D. 第④句没有语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D.“第④句没有语病”错误,“营造”“网络”动宾搭配不当,营造改为“打造”。
故选D。
6. 下面语段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事可办,无处可游,更无人可叙,作者以大有为之身而行此等赋闲之事,其郁积之深足以想见。 ,看似不忍辜负良辰美景,实则暗诉永夜难眠之苦。 ,果然,月色再美亦无法抚慰一颗远谪他乡之心。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解衣欲睡”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A. ①②③B. ③①②C. ②①③D. 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一空,选择“解衣欲睡”,因为“无事可办,无处可游,更无人可叙”,睡觉成了别无选择之举,前后形成因果关系;三个四字句可见作者此时郁积之深,牢骚之盛。照应后句“暗诉永夜难眠之苦”。
第二空,选择“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与下句“不忍辜负良辰”暗合,照应下句“月色再美”。
第三空,选择“念无与为乐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用了“果然”,表明本想赏月色暂且行乐但是月色再美也无法抚慰他远谪他乡的敏感心灵。
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③①。
故选D。
7. 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下列留言中所引用的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B. 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C.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D.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贪图享受。此句同学们已经成人,不应贪图一时享乐,用于相互勉励,合适。
B.“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寒松幽草,象征着矢志不渝,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取得最终的胜利。有道是真正的强者往往是那最有耐力的人——如那寒风中的松,草中的兰。勉励同学为人处事要坚定不移,有恒心,方能有所作为,用于此情此景得体。
C.“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意思是年轻时勤奋努力必将终身受益,切莫懒惰懈怠、虚度光阴,用于互相勉励得体。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溪水尚且可以西流。劝老年人要振作起来,不要空感青春已逝。高三的学生风华正茂,正是青春年少,不会也不该有这样的感慨,不符合身份和场景。
故选D。
8.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峡 谷
郭密林
谁把一带水声扔过山去
扔过去,群山的伤口
流出白色的血来
A. “扔”字,既写出了滔滔江水轰鸣激荡,又写出了道道峡谷幽深莫测,也写出了条条山脉的逶迤连绵。
B. “谁把一带水声扔过山去”,先是将震耳欲聋的“水声”有形化为“一带”,化静为动;又将“一带水声”“扔过山去”,化动为静。一句之内,动静交错,变幻无穷。
C. 第二行又一个“扔过去”,不仅将“一带水声”扔过一座又一座山,而且如同手持一根巨椽,用强劲的力量,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之钟。
D. 整首诗以雄浑简劲的笔触,描摹出了一幅群山莽莽、峡谷重重、江水滔滔的悲壮场景,洋溢着一种深沉厚重的忧患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先是将震耳欲聋的‘水声’有形化为‘一带’,化静为动”错误,震耳欲聋的水声是动景,此时应该是“化动为静”;“又将‘一带水声’‘扔过山去’,化动为静”错误,此时应该是“化静为动”,动静倒置,理解错误。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初侃父丹娉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湛氏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彻所卧新荐,自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侃竟以功名显。
【乙】镠于临安故里兴造第舍,穷极壮丽,岁时游于里中,车徒雄盛,万夫罗列。其父宽每闻镠至,走窜避之,镠即徒步访宽,请言其故。宽曰:“吾家世田渔为事,未尝有贵达如此。尔今为十三州主,三面受敌,与人争利,恐祸及吾家,所以不忍见汝。”镠泣谢之。
9. 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官物遗我——由“欲厚遗之,不肯受”可推定“遗”为“赠送”之义。
B. 湛氏乃彻所卧新荐——根据上下文,“彻”可以理解为“同‘撤',除”之义。
C. 车徒雄盛——由“徒劳无功”可以推定“徒”为“白白地,徒然”之义。
D. 走窜避之——此处“走”属于古今异义,可翻译成“奔跑”。
10. 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侃少为寻阳县吏 ②尔今为十三州主
B. ①以一坩鲊遗母 ②侃竟以功名显
C. ①自锉给其马 ②请言其故
D. ①逵闻之 ②镠泣谢之
11. 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也”的判断句。
B. “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于”的状语后置句。
C. “三面受敌”中的“受”字表被动,因此这是一个被动句。
D. “与人争利”是个省略句,根据文意可补全成“(钱镠)与人争利"。
1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初侃父丹娉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
①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已
②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已
③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已
④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已
A. ①B. ②C. ③D. ④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吾家世田渔为事,未尝有贵达如此。
【答案】9. C 10. A
11. C 12. B
13. 我家世代种田打渔为业,不曾有像这样显贵。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把官家的东西赠送给我。/想要丰厚的赠送给他,不肯接受。
B.句意:湛氏于是拿掉自己睡觉用的新草垫。
C.错误。“车徒雄盛”的“徒”,名词,步兵。句意:马车步兵队伍雄壮盛大。/白白地劳动没有功劳。
D.句意:奔跑逃窜躲避他。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同为动词,担任,作为。句意:①陶侃年轻时担任浔阳县衙小吏。②你如今作为十三州之主。
B.①介词,拿。②介词,凭借。句意:①拿一条腌鱼赠送给母亲。②陶侃最终凭借功名显扬。
C.①代词,他的。②代词,其中的。句意:①自己把它一分为二,供给他的马做为粮草。②请他说明其中的原因。
D.①代词,这些事。②代词,父亲。句意:①范逵听说了这些事。②钱镠哭着向父亲道歉。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
B.句意:鄱阳的范逵以孝闻名,被举为孝廉(时选举科目名,推举能孝顺父母,德行廉洁清正的人)一次他在陶侃家投宿。
C.错误。“受”,遭受之意,不是被动句。句意:三面遭受敌人攻击。
D.句意:(钱镠)与人争夺利益。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早年被陶侃的父亲纳为妾,生下陶侃后,陶家更加穷困,湛氏每日辛勤的纺织供给陶侃日常所需,要他结交才识高的朋友。
根据语境,“初”,起初,时间状语可断开;“丹”,陶侃父亲的名字,做主语;“聘为妾”,纳为妾,中间不可断开;“陶氏”“湛氏”为姓氏,须放在开头作主语,前面要断开,可排除AC;“资给之”,指资助供给他,所以“资给”不能断开,可排除D。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田渔”,名词活用作动词,种田,打渔;“事”,从事的职业;“贵达如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如此贵达。
参考译文:
【甲】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早年被陶侃的父亲纳为妾,生下陶侃后,陶家更加穷困,湛氏每日辛勤的纺织供给陶侃日常所需,要他结交才识高的朋友。陶侃年轻时担任浔阳县衙小吏,曾掌鱼市交易,拿一条腌鱼赠送给母亲。湛氏退还腌鱼,并且写了封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拿来送给我,非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更增加我的困扰。鄱阳的范逵以孝闻名,被举为孝廉(时选举科目名,推举能孝顺父母,德行廉洁清正的人)。一次他投宿陶侃家,正逢连日冰雪,湛氏于是拿掉自己睡觉用的草垫,自己把它一分为二,供给他的马做为粮草,又偷偷的把头发剪断卖给邻居,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范逵听说了这些事,感叹的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陶侃最终凭借功名显扬。
【乙】钱镠在临安故里兴造房屋,极尽壮丽,年节到家乡一游,马车步兵队伍雄壮盛大,很多民众排队相迎。他的父亲钱宽每每听说钱镠到来,就奔跑逃窜躲避他,钱镠就徒步寻找到钱宽,请他说明其中的原因。钱宽说:“我家世代种田打渔为业,不曾有显贵到如此。你如今作为十三州之主,三面遭受敌人攻击,与人争夺利益,恐怕祸害到我家,所以不忍心见到你。”钱镠哭着向父亲道歉。
三、文字表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4. 根据提供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出另一句。(任选2句)
忧国忧民的杜甫发出“国破山河在,________ ”(《春望》)的悲叹;中年惨遭丧国之痛的李清照发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感慨。国家之不幸,引发诗人的不仅是丧国之后的悲痛,还有忠心报国的决心。王昌龄那种“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的爱国情怀使我们感动;文天祥临死前“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誓言使我们潸然泪下。
【答案】 ①. 城春草木深 ②. 凄凄惨惨戚戚 ③. 黄沙百战穿金甲 ④. 人生自古谁无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城”“凄”“戚”“穿”“金甲”。
语言运用题
1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对每个人来说,______,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青春也许像流星一样短暂,______,已经点燃了最美的夜空。青春是美好的,______。我们只有肩负起历史使命,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
今天,我们青春毅行,超越自我!
(2)倡议写好汉字。
针对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多等现象,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写好祖国文字,传承书法文化”的倡议,请你拟写一份倡议书。要求:格式正确,书写端正,100字以上。
【答案】(1) ①. 生命只有一次 ②. 但它在划过夜空的一刹那 ③. 没有使命感的青春是贫瘠的
(2)例文:
写好祖国文字,传承书法文化倡议书
全体同学:
汉字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她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觉书写规范汉字,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为此学校一直没有放松对同学们书法认真程度的要求,但是同学们的书写还是存在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的情况。为了我们能写好祖国文字,传承书法文化,现对全校学生提出如下倡议:
一、认真观看书法讲座的视频,学习视频上老师的书写方式。
二、每天练习书写至少十个汉字,做到精练。
三、准备一个练习本,专门针对错别字进行归纳积累。
四、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书法比赛、错别字挑错比赛。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拿起手中的笔,争做书写规范汉字的楷模,让我们一起感受汉字美,领略书写文化的魅力,传承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XX学校
XXXX年XX月XX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第①处,首先结合后文“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推断,空处应该有与“仅有的一次生命”相关的信息,因为“这”作为指示代词一般复指上文内容,再结合所给的上句提示语“对每个人来说”确定答案为:生命只有一次。第②处,结合上文“青春也许像流星一样短暂”中的“也许”,确定横线处应该是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即与“短暂”相对,表达“永恒”的意思,再参考后文“已经点燃了最美的夜空”,可见横线处应该与后句构成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横线处内容属于主语部分,于是确定答案为:但它在划过夜空的一刹那。第③处,根据前后语境判断应该填与“青春是美好的”相反的意思,也就是说青春也可能不美好,结合“只有肩负起历史使命,才能……”确定答案为:没有使命感的青春是贫瘠(苍白/无意义)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倡议书
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即“写好祖国文字,传承书法文化倡议书”。
(2)称呼: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题目要求对全体学生发出倡议,称呼为“全体同学”。
(3)正文: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①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根据这一点,提出写一手好字、传承书法文化的愿望目的,交代当前学生书写存在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的现象。②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本题围绕“写好祖国文字,传承书法文化”展开即可。
(4)结尾: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将号召内容“写一手好字”放在文章的结尾之处,激发同学们的认同感、参与感。
(5)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四、媒体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热起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并非低人一等,而是大有可为
社会大众一度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其实,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事实。近年来,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所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类别不同,而没有高低之分。从国家重视和社会需求角度讲,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将大有机会崭露头角。
《教育家》杂志曾就不同群体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值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图: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期望值比较
并非取消普职分流,而是强调协调发展
另一项调查表明,以前的普职分流确实造成一定意义上的“分层”,增加了部分中小学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仍在依据中考分数优胜劣汰。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被“分流”到中职,这又加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不少专家认为,家长的普职分流焦虑,实际上折射的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以及中职生与大学生的就业差距较大。办好职业教育、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缓解焦虑的根本之道。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教育分流”修改为“协调发展”。这项政策表明,分流仍然实质性存在,但今后学校不会强制分流,而是给予学生和家庭更多选择的机会,让职业教育的发展更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其实,从人才成长角度而言,人的个性、禀赋、特长均有不同,成长成才的路径也应不尽相同。新版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就是要保障人民在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上更具弹性和多样化。
并非一模一样,而是类别不同
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的是技能教育。而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侧重的是学历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比普通本科教育多了技能性要求,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可见,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体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它既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保证了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又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别开来。
并非以升学为主导,而是强调多样化成长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
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从“就业导向为主”转向“升学就业并重”,升学率尤其是升本率对学校声誉的影响在不断提高。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中职生就业的比例仅为35%,约65%升入高等院校,其中约10%升入本科院校。
对此,有舆论担心,这或将导致职业院校背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转而以升学为导向组织教学。其实,这提醒我们,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并不是要拒绝普高生转入中职学校,也不是要拒绝职校生转入普通学校,因为这有悖于普职融通的基本理念;而是要优化职业高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的通道,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让学生有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
随着新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职业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真正“香起来”“热起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有删改)
16. 对材料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职业院校的学生“升入高校学习”的期望比家长更强烈。
B. 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差距最大。
C. 相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各项期望值都较低。
D. 相对于其他几个因素,各个群体对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最低的。
17. 根据材料,以下对“普职分流”问题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职分流指的是中考和高考之后,学生分流到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就读。
B. 普职分流造成了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无法建立,加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偏见。
C. 部分专家认为,办好职业教育、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彻底解决中小学家长普职分流焦虑的根本之道。
D. 将“教育分流”修改为“协调发展”,表明今后分流仍然实质性存在,但学生和家庭选择的机会将更多。
18. 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职业本科教育主要侧重的是技能教育,普通本科教育侧重的是学历教育,两者共同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B. 我国职业高考考试招生办法将得到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将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普职融通将更加顺畅。
C. 升学率尤其是升本率对学校声誉影响的不断提高,将导致职业院校背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转而以升学为导向组织教学。
D. 今后,职业学校毕业生都将通过单独考试,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
19. 假设你的表弟今年中考,他想就读中职学校,但是父母不同意。请你根据材料,帮表弟归纳几条劝说其父母的理由,并分点叙述。
【答案】16. C 17. D
18. B 19. ①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将大有机会崭露头角。
②人的个性、禀赋、特长均有不同,成长成才的路径也应不尽相同,就读中职学校也能人生出彩。
③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已经打通,职校生也可以上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
④国家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为职校生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图表数据能力。
C.“都较低”错误。本题重在考查解读图的内容,分析数据,理解图中的基本内容。做此类题目时,首先是通读原文,仔细解读并分析图中的文字和数据。本题中,图的内容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期望值比较”,通过数据分析,在“升入高校学习”这一柱状图中,高职生的期望值是67.33%,中职生的期望值是67.80%,中职生略高于高职生,选项说法不够正确。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重点分析第二个小标题后面的一整部分内容。
A.“中考和高考之后,学生分流到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就读”原文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以前的普职分流,仍在依据中考分数优胜劣汰”,所以错误。
B.“普职分流造成了……加剧了……偏见”属于强加因果。由原文“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信息得知,选拔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是原因,选项错当成结果;且原文说的是“职业院校的人才选拔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不是“无法建立”。
C.“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缓解焦虑的根本之道”,并非“彻底解决焦虑的根本之道”。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两者共同组成了”错误。根据原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可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包含“普通本科教育”,选项混淆范围。
C.“将导致”过于绝对。原文是“这或将导致……”。
D.“都将通过单独考试”错误。原文是“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并非“都将通过单独考试”。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归纳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学会从原文中找有效答案,并且注意分点叙述。文章中总共有4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后面代表的是一部分内容,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均衡。
①由“近年来,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可以得出中高级技工需求旺、缺口大、薪资高;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将大有机会崭露头角。
②由“从人才成长角度而言,人的个性、禀赋、特长均有不同,成长成才的路径也应不尽相同。新版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就是要保障人民在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上更具弹性和多样化”可以得出人的个性、禀赋、特长均有不同,成长成才的路径也应不尽相同,就读中职学校也能人生出彩。
③由“职业本科教育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的是技能教育”“它既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保证了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可以得出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已经打通,职校生也可以上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
④由“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的通道,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让学生有多样化成长成才的空间”可以得出国家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为职校生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五、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赔偿
余显斌
马爷也就五十来岁年纪,身板笔直,一点儿也不老,可人人都喊他马爷。
马爷开着一处古董铺子,生意很红火,人来人往的。红火的原因,大概是马爷为人宽厚。一次,有人拿了一个酒壶放在柜上,说要一万块钱,等着急用。马爷走过来,拿起壶看看,袖中伸出三根手指一笑道:“给三万。”他解释,这壶是明朝的,值这个价。说着,马爷慢慢用绵纸擦着壶底,擦着擦着就擦出了一点隐隐的字迹,蘸了墨一拓,是“嘉靖”二字,告诉对方,这是老古董,反悔还来得及,实在要卖,三万块。
对方见了,连连鞠躬感谢,拿了三万块钱走了。
儿子见了埋怨说“爸,你咋告诉他实情啊?”
马爷回头看看儿子说:“咋的,想昧良心啊?”
儿子不说话了,气呼呼的,将不满写了个满脸。马爷告诉他,人啊,做人第一,生意第二。人品上去了,生意也差不到哪儿去的,跟爸学着点儿。
马爷的生意红火,还有一个原因,他是业内高手,啥古董到了他的手里,看看,摸摸,嗅嗅,或者敲敲,是真是假,什么朝代,一清二楚,很少有错。
就说那次吧,鹭岛古董权威张老板来访,两人坐下,一人一杯绿茶,叙说古玩典故,钟彝鼎觚,很是投机。然后,张老板慢条斯理地拿出把折扇,唰地一声打开,上面填词一首道:“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强起落花还瑟瑟,别时红泪有些些,门外柳相依。”旁边有兰草数茎,修长如带;几朵兰花,淡雅如蝶。张老板微笑着解释,近日淘得一明清闺阁折扇,竟然为河东君柳如是手书,不胜欣喜,特来与兄共赏。
马爷双手接过,拿在手里细细一看道:“张兄大概早已看出此为赝品了吧?”
张老板眉头一挑,低声问道:“怎讲?”
马爷吱儿喝一口茶,说道,河东君虽为红粉佳人,却有壮士之气、健儿之志,故其字虽娟秀,却内含筋骨;表面虽柔美,内里却不失端庄方正,有王昭君出塞之势、公孙大娘舞剑之韵。而此扇书法秀媚,低回掩映,柔媚气充溢其中,绝非河东君的。
“就这点?”张老板啜口茶,缓缓问道。
“河东君擅画楼台高柳、绿水长天,兰花小品,非其所长。”
张老板听了,放下茶杯,站起来对马爷拱手一礼,呵呵一笑,挥手而去,此后见人就说,这个马爷,是个业内高手,让人佩服。
最让张老板和业界佩服的,还是另一件事。
那天早晨,雾气浓浓地弥漫着,遮着房子街道和树木,也遮着来去人影。马爷早早起来,提着个袋子,和儿子一起走出去。这时,一辆三轮车驶来,从他身边擦过,人没挨着,他手里的袋子却被撞着了,咔嚓一声响,打开来一看,里面的那个罐子碎了。开三轮车的忙停住车,跳下来,用手掌搓着衣服,连连说对不起,多少钱,我赔。马爷的儿子在旁边气呼呼道:“你赔?你以为这是……”马爷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拦住他的话头,笑着对开三轮车的道:“值不了几个钱,也就是一个腌菜坛子。”
开三轮车的听了,吁了一口气,擦了一把汗,问多少钱啊。
马爷想想道:“给一百块吧。”
那人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包,仔细打开,找出一把票子凑够一百块,放在马爷手里,连连点头,转身上车走了。马爷儿子等着对方走远了,回头不满地道:“爸,那可是几万块钱的一个康熙朝的罐啊。”
“几万块钱在我们不算啥,在他就是一年的收入,如果赔偿,这一年他家咋生活?”马爷问儿子。
“可你为啥又要一百块啊?”儿子不解。
“免得他心存愧疚啊。”
这事传到张老板耳中,张老板当天带着一群业内朋友,抬着一块匾,上书“天地良心”四个大字,吹吹打打来到马爷的铺子前,特意挂上。
(原文有删改)
20.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把马爷的三件事串联起来,从实价收购明代酒壶,到明眼鉴别明清折扇,再到宽待三轮车夫,层层递进,富有意味。
B. 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把马爷这位富有个性古董商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C. 小说中马爷的生意非常红火,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业内高手,对古董非常精通,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奉行做人与做生意同等重要的原则,不唯利是图。
D. 小说通过业内权威张老板和同行朋友对马爷的一致认可,让马爷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E. 小说两次写到马爷的儿子“气呼呼”,主要是为了衬托马爷的为人和品行,使小说人物塑造更饱满。
21. 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
开三轮车的忙停住车,跳下来,用手掌搓着衣服,连连说:“对不起,多少钱,我赔。”
22. 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小说主人公马爷的形象特点。
23. 有人认为小说以“赔偿”为题不太恰当,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20. AC 21. 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手法,传神地刻画了三轮车夫作为一个底层人物,在面对突如其来变故时的局促不安与手足无措(或紧张、无助、担忧、窘迫等)的状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憨厚、朴实与善良的性格,也为下文烘托马爷的形象张本铺垫。
22. (1)诚信公平,不欺不昧;
(2)业内高手,精通鉴赏;
(3)为人宽厚,心地善良;
(4)重义轻利,儒商风范。
23.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一:恰当。理由:“赔偿”是本文最重要情节的关键词。以“赔偿”为题,有强调该情节重要性的作用,提醒读者和思考的重点,同时更有利于揭示小说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观点二:不怡当。理由:文章以“赔偿”为题,只是概括了文中的一个情节。不能概括整篇文章内容,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时,以“赔偿”为题,只是反映马爷性格的某一方面,不利于读者全面把握马爷形象和文章主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结构布局的能力。
A.“以时间为线索”错误。三件事没有时间顺序,而是按照行文需要,符合逻辑顺序,比如第二段“马爷开着一处古董铺子,生意很红火,人来人往的。红火的原因,大概是马爷为人宽厚。一次,有人拿了一个酒壶放在柜上,说要一万块钱,等着急用”;“马爷的生意红火,还有一个原因,他是业内高手”;“就说那次吧,鹭岛古董权威张老板来访,两人坐下,一人一杯绿茶”;“最让张老板和业界佩服的,还是另一件事”“那天早晨,雾气浓浓地弥漫着,遮着房子街道和树木,也遮着来去人影”。
C.“不唯利是图”错误。原文第二段“马爷开着一处古董铺子,生意很红火,人来人往的。红火的原因,大概是马爷为人宽厚”,可知原因二是仁厚宽容。
故选A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含意,体会精彩语言艺术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上看,“忙停住车,跳下来,用手掌搓着衣服”属于行为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连连说对不起,多少钱,我赔”属于语言描写。
形象塑造上看,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传神地刻画了三轮车夫的身份——社会底层小人物;性格特点——诚恳实在、淳朴善良、勇于认错、态度谦卑恭敬、老实厚道、坦诚质朴,以及张皇失措、恐惧无助、尴尬困窘、忧虑担心等心态。
结构思路上,为下文马爷的同情和宽厚张本。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结合“红火的原因,大概是马爷为人宽厚。一次,有人拿了一个酒壶放在柜上,说要一万块钱,等着急用。马爷走过来,拿起壶看看,袖中伸出三根手指一笑道:‘给三万’”“对方见了,连连鞠躬感谢,拿了三万块钱走了““儿子见了埋怨说:‘爸,你咋告诉他实情啊?’”“马爷回头看看儿子说:‘咋的,想昧良心啊?’”“马爷告诉他,人啊,做人第一,生意第二。人品上去了,生意也差不到哪儿去的,跟爸学着点儿”等中心句和对话描写处分析,可见马爷做生意实事求是,不昧良心欺骗顾客,做到了公平正直、诚信为商。
(2)结合第七段总结过渡句“马爷的生意红火,还有一个原因,他是业内高手,啥古董到了他的手里,看看,摸摸,嗅嗅,或者敲高敲,是真是假,什么朝代,一清二楚,很少有错”可见他功底深厚,名不虚传;他跟张老板的交流“河东君擅画楼台高柳、绿水长天,兰花小品,非其所长”“张老板听了,放下茶杯,站起来对马爷拱手一礼,呵呵一笑,挥手而去,此后见人就说,这个马爷,是个业内高手,让人佩服”分析,可见马爷是业内高手,精通鉴赏。
(3)结合第三件事中马爷被三轮车夫撞碎了名贵的罐子后他和儿子的对话“爸,那可是几万块钱的一个康熙朝的罐啊”“几万块钱在我们不算啥,在他就是一年的收入,如果赔偿,这一年他家咋生活?”“可你为啥又要一百块啊?”“免得他心存愧疚啊”中可见马爷为人宽厚,心地善良;重义轻利,儒商风范。
综上所述:拿三万块钱买要价一万的酒壶并告诉卖壶人实情,体现了马爷为人厚道,为商诚实;帮张老板辨识赝品折扇,体现了马爷学识渊博,谈吐文雅,鉴赏水准高超;让开三轮车的拿一百块钱赔康熙朝罐子,体现了马爷宽容大度,善良体贴,重义轻利,儒商风范。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意并进行个性化思考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先解释标题的浅层意思,进而揭示深层含义,再结合全文分析是否有助于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然后从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看行文思路、表达效果如何。
理由:主旨内容上看,“赔偿”相关的内容虽然仅在第三件事中体现,但本文的行文思路是层层递进,也就是说第三件事才是写作的重点,可见“赔偿”体现了本文最重要情节。以“赔偿”为题,重点突出。结构上看,前两件事为第三件事,即“赔偿”做铺垫,比如第一件事表现为人宽厚,第二件事表现为商眼光独到水平高超。第三件事“赔偿”综合了为人和为商两方面的人格品行,体现了作者行文布局的特色,同时饱满了人物形象,彰显了人物善良正直等性格特点,提升了人格魅力。
六、作文(4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
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是团结合作的结果。从这“人不如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题目自拟,文章字数700左右。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
协作共赢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只要我们每人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视分工协作,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诸葛亮。所以,关键在于协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也一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每个人都不可能仅靠自己就能生存。所以,协作就成为必然,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每一步都有“协作”的影子。
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协作”。他们一起捕猎,一起御敌,分工协作,才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生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协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促使人类社会向前迈了一大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协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细微更加紧密。每一件成品,都是经过各个部门生产部件,再经过有机组合而成。20世纪人类的三大工程——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人类登月及人类基因组的测定,都是经过全世界各国科学家通力协作才成功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协作”的发展史。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协作”。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离开了社会这个集体,便无法生存。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能实现全由自己提供呢?也许你会说那《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不是脱离了集体而生存下来了吗?貌似有理,其实不然。试想鲁滨逊刚到孤岛时,尽管使用了别人发明的斧子,由于无人协作,他住的环境让他胆战心惊;尽管使用了别人发明的火枪,由于没人协作,他有多少次险些丧命。协作,能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
学习也是这样,“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尚且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也许你没有他那流利的口语,但你有缜密的思维;也许你没有他那才华横溢的文笔,但你有对物理的独到见解。你们协作,互相帮助,综合实力不就增强了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既要看清自己的弱势,又要看清楚自己的强项。把你的强项我的强项,他的强项联合起来,也许我们就组成了一个聪明又有实力的“诸葛亮”。
所以只有协作才能共赢,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一则话题作文题。
题目中提到的两首童谣,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不同的理念。“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因为他们互相推诿,缺乏协作精神,导致无法完成任务;而“三只蚂蚁来搬米”则是通过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人不如蚁”启示我们从“三只蚂蚁来搬米”的成功中,反思人类的协作问题,挖掘协作的价值和意义。题目要求以“协作”为话题,因此,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关于协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协作”无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都至关重要。协作是成功的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是世界发展的大势。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势不可挡。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有“协作”的经历、体验,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方面的见闻、认识也一定不少。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宽泛的,要求同学们放宽思路,只要与“协作”话题有关就行。
我们可以从个人经历、故事叙述、议论发表、想象描绘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协作的重要性。明确了以上几个关键点后,可以如下构思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开篇可以通过简述两首童谣的故事或引用名言“独木难成林”等,引出“协作”的话题。中间可以讲述自己或他人通过协作克服困难的故事,以真实经历说明协作的力量;可以创造一个关于动物或人物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描绘出协作带来的美好结果;可以从社会、教育、个人成长等多个角度,分析现代社会中协作精神的缺失和培养协作能力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可以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协作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扬协作精神。同时,也可以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让读者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协作的意义。
立意:
1.构建和谐团队,实现团队与个人成长的双赢。
2.合作共赢——打造高效团队的秘诀。
3.协作可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广东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Word版,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
【期中模拟卷】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23-24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试卷2(含答案):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23-24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试卷2(含答案),文件包含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原卷docx、23-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