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展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被广泛倡导。因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抵制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到日常的教学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甚至是错误的尝试),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如何设计好实验教学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实验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其次,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指导、组织的角色,把充分的活动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在探究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与同学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实验探究的创新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活力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就是很多问题如果光靠教师嘴说,不仅耗时长,而且学生还不一定好理解。这时如果换成实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省时省力,学生记忆也深刻,实在是事半功倍。
二.教材分析
《溶液的酸碱性》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教材第7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分成:溶液酸性和碱性的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及测定方法、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三部分。溶液的酸碱性是溶液的一个特性,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对其化学反应及应用有重大的影响,如:溶液与生命活动、植物生长就有很密切的关系,充分体现化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因此,了解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将溶液的酸碱性安排在探究酸和碱的性质之后,学生获得了判断溶液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的多种方法,自己通过比较就能得出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增强了章节间的融合性。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积淀了如下的事实性知识和生活经验:①酸类物质都具有酸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②碱类物质都具有碱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蓝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为红色;③盐酸和硫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这两种常见的碱及碱的通性。
⑤同样是橘子,有的很酸,有的却略带酸味。因此自然就会产生疑问:水果的酸味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溶液呢?怎么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不仅是认知的起点和线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技能与方法
同学们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他们已熟悉实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能主动与他人合作,能较为地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本节课中从对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判断,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入了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学习和使用,又渗透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在实验和学习中渗透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学习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利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在亲历实验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在阅读,交流与讨论,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感受化学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及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六.教法设计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教材为平台,突破教材的局限,将知识恰当拓展延伸。基于学生的基础,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以实验探究为抓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交流,在交流中归纳提升,学生不仅学到新的化学知识,还可将原有知识纳入到新的知识结构中。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推手,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以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手段,适当加大教学素材和相关的信息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学法设计
合作探究,讨论学习
八.课时设置
两课时
九.教具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水;
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酚酞试纸;
玻璃片,小烧杯,玻璃棒
十.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境
激趣质疑
生活种水果不熟有酸味,实验室中常用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溶液为何会呈酸性和碱性?
探查已知
引入新课
回顾判断溶液呈酸性和碱性的方法,引入新课
用石蕊试纸和酚酞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归纳溶液酸碱性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动手活动
观察归纳
由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引入PH的学习
再设疑问
推进学习
练习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归纳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观察活动
合作探究
理解稀释对溶液PH的影响,体会正确使用PH试纸的必要性
观察推理
拓展增识
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体会
交流共享
总结评价
实践作业
查阅资料:PH对生命活动,生产,生活的意义,拓展视野
十一.教学过程
十二.板书设计
7.3 溶液的酸碱性
一. 溶液的酸碱性
石蕊试液 酸红碱蓝
指示剂
酚酞试液 碱红酸不变
二 .溶液的酸碱度
PH<7:酸性,越小于7,酸性越强
PH>7:碱性,越大于7,碱性越强
PH=7:中性
十三.作业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PH对生命活动,生产,生活的意义.完成一篇学习报告,题目自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质疑
【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购买水果时总是会习惯性的问一句“酸不酸”?因为没成熟的水果中会含有许多有机酸,口感不好;化学课上,我们不仅会用到像盐酸,硫酸这样的酸,还会用到像氢氧化钠,熟石灰这样的碱。酸和碱为什么会呈现酸性和碱性呢?
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明确溶液呈现酸性和碱性的原因。
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
探查已知
引入新课
你都能用哪些方法检验出某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明了?
【投影】石蕊试液与酚酞试液遇酸溶液和碱溶液的变化情况。
【展示】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白色酚酞试纸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板书】一 溶液的酸碱性
石蕊试液 酸红碱蓝
指示剂
酚酞试液 碱红酸不变
列举检验溶液酸性和碱性的几种方法,对比得出用“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回顾石蕊和酚酞遇酸碱的变色情况:
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酚酞试液: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学习石蕊试纸与酚酞试纸的使用方法。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用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引出本课内容,在“温故”中进入“知新”。
动手活动
观察归纳
安排学生活动----观察活动1
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分别滴在石蕊试纸和酚酞试纸上,通过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再与溶质的物质类别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投影】活动要求和报告填写表格
分组练习石蕊试纸与酚酞试纸的使用方法。
完成实验报告:
填写表格并分析物质类别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在实验中掌握操作技巧的同时学习新知识,轻松又有趣。
归纳小结
1.实验结果与判断结果:
试样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
溶液
碳酸钠
溶液
氯化钠
溶液
蔗糖
溶液
石蕊试纸变色情况
变红
变蓝
变红
变蓝
不变色
不变色
酚酞试纸变色情况
不变色
变红
不变色
变红
不变色
不变色
溶液的
酸碱性
酸性
碱性
酸性
碱性
中性
中性
溶质的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盐
盐
有机物
2. 溶液酸碱性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酸的溶液一定显酸性,但显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还可能是盐。
碱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还可能是盐。
再设疑问
推进学习
生活中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品尝来比较不同物质的酸性的强弱,但结果通常是很模糊的,不够准确,而且这种方法也不适用于实验室。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用酸碱度来衡量,表示为溶液的PH。
【投影】讲解PH的概念,取值范围,测定环境,测定方法(PH试纸的使用)
了解PH的概念,取值范围,测定环境,测定方法(PH试纸的使用)
倾听学习,学习PH及相关知识点,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观察活动
合作探究
安排学生活动--观察活动2
取pH试纸放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干燥的滴管分别吸取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滴一小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颜色,读出pH数值。再将测定溶液的PH结果与活动1中所测溶液酸碱性结果进行比较,对它们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二 溶液的酸碱度
PH<7:酸性,越小于7,酸性越强
PH>7:碱性,越大于7,碱性越强
PH=7:中性
分组练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分析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
练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
细化问题结果,并与自己的结论进行对比,体会实验的直观性
归纳小结
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
试样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
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蔗糖
溶液
PH
PH<7
PH>7
PH<7
PH>7
PH=7
PH=7
溶液
酸碱性
酸性
碱性
酸性
碱性
中性
中性
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显酸性,越小于7,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越大于7,碱性越强;
PH=7,溶液呈中性。
观察推理
拓展增识
【提问】为什么测定溶液PH时,所有用品要保持干燥洁净?
安排学生活动--观察活动3
分别将少量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在小烧杯中的水里,之后测定稀释后的溶液的PH,在与之前测定的未稀释前的溶液PH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在直观性实验中学习溶液稀释后对溶液PH值的影响,同时体会实验时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性。
在亲自实验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PH试纸在使用时不可与水接触的原因和结果
归纳小结
实验分析与小结:
同一物质的溶液,如果浓度发生变化, pH 也会发生变化
酸变稀了,则 pH 增大,酸性减弱,但不会超过7;
碱变稀了,则 pH 减小,碱性减弱,但不会小于7。
酸溶液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 碱溶液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
交流共享
总结评价
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本节课即将结束,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吧。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
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学习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严谨性
实践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PH对生命活动,生产,生活的意义.
完成一篇学习报告,题目自拟。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进行自学。
知识联系生活,指导生活,学以致用,体现知识的有用性。
拓展知识面,水到渠成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162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设计理念,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一,得出结论,实验探究二,自学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