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学情预设,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解读: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含同级混合运算、两级混合运算、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能运用括号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或乘加、乘减的两步式题,并且知道了括号的作用。教科书将解决问题的教学与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适当分开编排,为突破难点,采用了多种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例如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在运算顺序教学中,给予学生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感知运算顺序是有规定的,也有它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识。
教学策略:
1.处理好情境图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借助情境图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解决问题中的矛盾冲突更好地理解数学上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规定的合理性。
2.建立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注意梳理好学生已有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教科书上提供的现实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以调用;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
3.灵活运用好练习,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运算顺序的规定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学生进行混合运算相关知识应用的基础。在学生理解该知识后,深入掌握和运用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发散学生思维,同时根据练习的难易程度充分运用教具加以动态展示,化解难点。例如,将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时,借助算式卡片帮助学生书写,并观察是否需要添加括号。
第1课时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例1,完成教科书P46“做一做”,P49“练习十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同级混合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3.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加减混合运算题目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怎样进行脱式计算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识,掌握算法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6例1。
2.找信息,分析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说说你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知道了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要求的问题是: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该如何解答呢?
【学情预设】预设: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应该用53减去24,下午又来了38人,所以再加上38,就是阅览室里下午的人数。
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在这道题中要想计算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必须先算出中午走了之后还剩多少人,再加下午来的人数就是下午阅览室里的人数,那么你会列式计算吗?
多请几名学生说一说,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要求去解决问题,唤醒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回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有时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需求,为后面学习脱式计算的算理做铺垫。
3.列式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
预设1:53-24=29(人)29+38=67(人)口答:阅览室里下午有67人。
预设2:口答:阅览室里下午有67人。
预设3:53-24+38=67(人)
口答:阅览室里下午有67人。
教师寻找合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4.对比计算方法,明确脱式计算的优点。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组算式(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第一个是分步算式,第二个是综合算式。综合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作综合算式。既含有加法,又含有减法的综合算式是加减混合算式,你记得它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从左往右算。
师:同学们说得对极了。其实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地看出每步的运算和计算结果,数学家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脱式计算。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提醒学生注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先将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不参加运算的符号和数要落下来,然后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上下要对齐。
【设计意图】学生是首次接触脱式计算,因此,教师加强板书示范,采用画线、标箭头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5.探究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师: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完善之前出示的内容并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师:同学们,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减法是一级运算,乘、除法是二级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像这样含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指名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课件所示的脱式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由加、减法到乘、除法,教师充分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顺势而为,完善学生对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46“做一做”。
让学生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完成教科书P49“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思考后交流:哪些运算不对?错在哪里?
师:这些综合算式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脱式计算及其优点,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
在教授新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加减混合算式,提出如何进行运算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本课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后面乘、除法的学习和掌握将更加轻松。
第2课时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7例2,完成教科书P47“做一做”,P49~50“练习十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识,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7例2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1:每组有4盒酸奶;一共有3组酸奶还多3盒。
预设2: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师: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酸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我先算每组4盒的有多少盒,再算一共有多少盒。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预设1:4×3=12(盒)12+3=15(盒)
预设2:4×3+3=15(盒)
预设3:3+4×3=15(盒)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画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如果综合算式中含有除法又该怎么计算?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2.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混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科书P47“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式子的下面偏左的位置,上下对齐;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9“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
2.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状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们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这节课所学内容与前一节课有联系也有区别。例题中的情境是乘加的案例,学生有相关的经验,易于理解。再由乘加运算发散到两级混合运算,同时再次理解规定运算顺序的目的。学生在这方面问题不大,但是在脱式计算的运用上,学生还不够熟练,格式方面容易出错,要加强练习。
第3课时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例3,完成教科书P48“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识,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再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相同点吗?
2.复习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情预设】
加减混合算式里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算式中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个算式都含有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8“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8“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8“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65-(5×6),21÷43-36。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括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带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再次感受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例4,完成教科书P52“做一做”,P53~54“练习十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熟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并正确解答。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大家去面包房买过面包吗?面包房里也有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52例4。
师: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已知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引导学生完整表达获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找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识
1.分析题意。
师: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师:请大家再想一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怎样解答?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将色条图补充完整。(板书)
师:根据我们共同完成的这个图,请同学们思考,应该如何解答。
【设计意图】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情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2.小组讨论,尝试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组成员的不同想法,并帮助学习困难的小组明确解题规划: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面包没烤。最后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学情预设】
分步算式:90-36=54(个) 综合算式:(90-36)÷9
54÷9=6(次) =54÷9
=6(次)
列式解答时,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会有学生不加括号,引导学生分析:到底要不要加括号?
如果学生只列出了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分步来做的,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题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思路:
(1)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2)这些信息在题目中,哪些告诉我们了?哪些没告诉我们?
(3)要先求出“剩下多少个面包没烤”,需要知道什么?
(4)怎样列式解答呢?
(5)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色条图上的哪个部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步骤,明白此类问题要先找到其中的隐藏问题才能解决最后的问题。
4.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课件出示教科书P52“解答正确吗?”。
师: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将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检验由此推出的结果是否符合情境里呈现的意思,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师小结: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括号。(教师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了解并认识简单的色条图,能通过分析色条图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三、巩固练习
1.解决根据教科书P52例4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1)一共要烤多少次?
(2)已经烤了多少次?
师:请根据问题在题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学情预设】(1)一共要烤90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一共要烤多少次?
(2)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已经烤了多少次?
请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
师: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用一共要烤的次数减去已经烤的次数,就等于剩下要烤的次数了。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完成教科书P52“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解题之前,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不能画图表示?
(2)要想求出第一组比第二组多花多少钱,必须先求出什么?
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并口头检验。
3.完成教科书P53“练习十二”第4题。
引导学生完整地找到题中的数学信息,并找到隐藏的中间问题。
师:要求每个笼子放几只兔子,必须先求出什么?可以画图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学情预设】(25+15)÷8
=40÷8
=5(只)
师: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来检验由此推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4.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二”第6题。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能用色条图表示吗?要想知道剩下的平均每天要挖多少米,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此题以学生表达为主,先明确信息后画图,再独立完成。少数学生列综合算式时会忘记加括号,注意提醒。
【设计意图】通过同类型习题,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即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需要找到中间的隐藏问题,借此培养学生分析题意、找到隐藏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情预设】画图能更直观地看到信息和问题;解决问题时要会去寻找中间隐藏的问题;括号很有必要,能改变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面包房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如果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分步算式:90-36=54(个)综合算式:(90-36)÷9
54÷9=6(次)=54÷9
=6(次)
口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括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完整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进行的。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认知出发,逐步去解决问题,展示了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结合大量案例让学生明白,对于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找到其中隐藏的中间问题很重要。列综合算式时,要合理运用括号,以达到运算的要求。教学从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程中,有学生质疑:“单位不一致,能进行运算吗?”可见,学生在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不够透彻。数学思想重在理解和运用,在后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去加强引导。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5“整理和复习”,完成教科书P56“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脱式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整理、归纳本单元的知识,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混合运算系统地整理和复习,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设计复习任务
师:第5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能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吗?请举出例子。
三、互动交流,整理知识点
1.在练习中补充细节。
(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桌互相出几个本单元学过的综合算式题,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课件出示教科书P55“整理和复习”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独立完成。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他学生共同评议是否合理。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有可能出现用不同的算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对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对复习内容进行验证巩固。完全由学生主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运用。
3.结合梳理,完成思维导图。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已经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梳理,看(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思维导图),是不是看起来更明了、更清晰了?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完每个单元之后都能养成这样梳理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多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已有一定的经验。本单元的内容较少,脉络清晰,适合学生尝试自主进行整理,再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单元重难点上有所突破,最后展示简洁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四、巩固练习,强化方法
1.完成教科书P56“练习十三”第2题。
独立完成,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指名板演,集体讲解。
2.完成教科书P56“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内订正。
【学情预设】80-25-38;80-(25+38)。
师:第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3.完成教科书P56“练习十三”第4*题。
引导学生根据条件尝试用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按题目意思可知(6+)×5=40,进而推出6+=8,所以=2,然后根据正确的运算顺序得出正确的结果为16。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练习题采取倒推的形式解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同时让学生感知弄错运算顺序可导致答案错误,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应弄清运算顺序,避免计算失误。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们觉得计算混合运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所学知识,在有了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完整地去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再通过练习,把握细节,处理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突破难点。对于“错中求解”问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次课只有少数的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类似题型还需要加强练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整理和复习优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混合运算优秀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一等奖第4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