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精品同步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精品同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精品同步教案,共22页。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 元 备 课第1课时 生 日第2课时 栽蒜苗(一)(1)第3课时 栽蒜苗(一)(2)第4课时 栽蒜苗(二)第5课时 平均数(1)第6课时 平均数(2)第7课时 练习六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7课时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条形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教科书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统计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材分析学习本章的内容可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再认识作准备。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效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效据画出统计图。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难点:1.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2.会用平均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与学建议1.准备必要学具,如多媒体等。2.提倡方法多样化。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单元课时分配1.生 日 1课时2.栽蒜苗(一)(1) 1课时3.栽蒜苗(一)(2) 1课时4.栽蒜苗(二) 1课时5.平均数(1) 1课时6.平均数(2) 1课时7.练习六 1课时课题生 日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第84页“练一练”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生日所在的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教学难点能发现统计图中的数学信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教师: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知道每个季节分别是对应的哪几个月份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明确:为了方便,我们约定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教师:你知道你同桌的生日是在哪个季节吗?班上其他的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调查一下吧!(板书:生 日)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课件出示教材P83问题串1。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方法一:举手调查。老师或选一名调查员先说出季节,在这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就举手,然后数出每个季节举手的人数。方式二:问卷调查。每人在纸条上写出生日的季节,然后整理一下,数出每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教师:对比这两种方法,是不是方法二更便捷高效一些?学生:是。教师:那么大家在纸条上写一下自己生日所在的季节,我们整理一下。指名学生上台整理数据,教师根据数据整理成表格。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人数(2)课件出示教材P83问题串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整理好的数据在格子里涂一涂。学生独立完成涂色,同桌间相互交流检查。教师明确:画出来就是条形统计图。(3)课件出示教材P83问题串3。学生分组和探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1)由所涂条形的长短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涂色的直条越长,说明过生日的人数越多,涂色的直条越短,说明过生日的人数越少。(2)根据数据计算,可以得到多与少相差的准确数据。课堂小结:(1)画条形统计图时,可以用1格表示1个单位量,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相应的格数。(2)条形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画图时,要明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比较数据。(课件出示)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4“练一练”第1题。分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教科书P84“练一练”第2题。(1)再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2)学生独立完成前(3)题。(3)指名学生回答,并追问是怎么做的。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4)第(4)题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84“练一练”第3题。由学过的儿歌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数据板书设计生 日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人数教后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运用课件创设情境(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经历了统计图的制作体现小组合作意识,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找到统计的影子。课题栽蒜苗(一)(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第86页“练一练”第1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板书:栽蒜苗(一)(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1。教师:14天前我们栽的蒜苗生长得如何呢?将每个人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准备如何整理数据。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学生1:我们把每个人栽的蒜苗长了有多高放在一起看一看。学生2:还可以把蒜苗从第1天到第14天的生长记录情况统计一下。(2)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2。教师: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14天后的高度填入统计表中。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表。教师:观察统计表,你能看出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3。教师:除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小组蒜苗的种植情况,利用书上的方格纸,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引导绘制条形统计图。①横轴表示什么?(组员姓名)纵轴表示什么?(蒜苗高度)②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再补充格子?如果不补充格子,你能想办法用现有的格子表示出蒜苗的高度吗?学生分组和探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可以用1格表示2厘米,也可以用1格表示3厘米……教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补全纵轴后绘制条形统计图吧。分组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全班交流、展示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3)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4。教师: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和探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作讲评。课堂预设:小组中最高的蒜苗高××厘米;小组中最高的蒜苗与最矮的蒜苗高度相差××厘米;小组中蒜苗大约都在××厘米。课堂小结:(1)条形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2)在绘制统计图时,写清标题,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对象,确定纵轴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并注意直条间的间距要相等。(3)运用横向、纵向对比观察的方法可以读懂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6“练一练”第1题。(1)分组讨论交流第(1)题,全班交流。(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3)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怎么确定纵轴的。课件出示参考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5“练习六”第5题绘制条形统计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回顾收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板书设计栽蒜苗(一)(1)(1)条形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2)在绘制统计图时,写清标题,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对象,确定纵轴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并注意直条间的间距要相等。(3)运用横向、纵向对比观察的方法可以读懂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后反思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课题栽蒜苗(一)(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试一试”,第87页“练一练”第2、3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板书:栽蒜苗(一)(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示数据。(1)课件出示教材P86“试一试”问题串1。教师:观察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堂预设:星期一卖出300个鸡蛋,星期二卖出600个鸡蛋,星期三卖出500个鸡蛋,星期四卖出500个鸡蛋,星期五卖出700个鸡蛋,星期六卖出1200个鸡蛋,星期日卖出1000个鸡蛋。教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课堂预设:数据比较大;都是整百数。教师:根据数据的特点我们应该选择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绘制统计图呢?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1格单位代表100个鸡蛋。(2)课件出示教材P86“试一试”问题串2。教师: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两个统计图都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数量。第一个统计图中一个代表100个鸡蛋,鸡蛋个数有几个100就画几个。第二个统计图中1格代表100个鸡蛋。教师明确:第一个统计图是象形统计图,第二个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示数据的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分组讨论交流绘制的方法。课件出示正确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课堂小结:(1)根据所给数据,一个单位长度可以表示较大的数据。(2)象形统计图好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7“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2.课件出示教科书P87“练一练”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5“练习六”第5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体会1格表示较大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栽蒜苗(一)(2)(1)根据所给数据,一个单位长度可以表示较大的数据。(2)象形统计图好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教后反思本节课根据笨笨鸡场一个星期卖出鸡蛋的统计表设计了两个问题,继续深化对较大数据的统计图表的认识。第一个问题是寻找如何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面成简单的统计图的有效策略;;第二个问题是根据选择的适当单位与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主要采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完成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课题栽蒜苗(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第89页“练一练”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板书:栽蒜苗(二))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课件出示教材P88统计表。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通过条形统计图统计比较每位同学种的蒜苗在14天后的高度,笑笑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笑笑栽的蒜苗记录的生长情况。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蒜苗的高度一天比一天高;第2天到第4天蒜苗长了2厘米,第4天到第6天蒜苗长了4厘米,第6天到第8天蒜苗长了3厘米,第8天到第10天蒜苗长了4厘米,第10天到第12天蒜苗长了1厘米。(2)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1。教师:观察这幅图,这就是折线统计图,可以让我们形象地看出蒜苗的生长情况。它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第一个点是蒜苗第2天的高度,是1厘米;第二个点是蒜苗第4天的高度,是3厘米;第三个点是蒜苗第6天的高度,是7厘米;第四个点是蒜苗第8天的高度,是10厘米;第五个点是蒜苗第10天的高度,是14厘米;第六个点是蒜苗第12天的高度,是15厘米。再把每一个点顺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折线统计图。(3)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2。教师: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蒜苗的高度一天比一天高,说明蒜苗的高度呈上升趋势。(4)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3。教师:想一想,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第4天到第6天,第8天到第10天蒜苗长得最快。教师:观察长得最快的这两段线段,与其他线段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明确:蒜苗生长最快的那段折线最陡。课堂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4。根据自己栽的蒜苗的生长情况,绘制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明确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①确定横轴和纵轴: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秤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②描点:在格子图上分别找到对应的点,并把这些点描出来。③连线: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④标明数据:在所描点的上方或下方写上数据,以便观察、比较。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展示成果,教师作讲评。课堂小结: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和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最后标明数据。(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9“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如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的高铁营业里程呈怎样的变化趋势?2021年我国的高铁营业里程比2020年的多多少万千米?等等。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89“练一练”第2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板书设计栽蒜苗(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和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最后标明数据。教后反思本节课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再接着学习折线统计图,学生基本能理解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义。实践活动的交流探讨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本节课只是单纯地认识折线统计图,在以后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学过的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后学习相互联系起来。课题平均数(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第91页“练一练”第1、2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板书:平均数(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P90情境图。教师: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课堂预设:淘气第1次记住了5个数字,第2次记住了4个数字,第3次记住了7个数字,第4次记住了5个数字,第5次记住了9个数字。(2)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1。教师: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每次都不一样,这怎么回答?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学生1:5出现了2次,记住5个数字。学生2: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次都不一样,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淘气每次记住6个数字更合理。(3)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2。教师: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方法。方法一:移多补少法。因为第5次和第3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多,所以第5次给第1次1个,给第2次2个,第3次给第4次1个,这样淘气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都变成了6。教师边演示边总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从若干个不相同的数中,把多的数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这种方法要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所以只适用于求较小数据的平均数。方法二: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先计算出淘气5次一共记住的数字个数之和,再平均分成5份,列式为:(5+4+7+5+9)÷5=6(个)。其中(5+4+7+5+9)是总数量,5是总份数,所以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5+4+7+5+9)÷5=6(个)┇┇┇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板书)(4)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3。教师: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可以用6代表淘气的计数水平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明确:“6个数字”是淘气每次记住数字个数的整体水平,是几次“匀”出来的,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5)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4。教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课堂小结:(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把多的拿出一部分给少的,直至每个数据都相同为止,这个相同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②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先求出几个数据的和,再用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平均数=总数数÷总份数。(课件出示)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1“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1“练一练”第2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明晰平均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平均数(1)(5+4+7+5+9)÷5=6(个)┇┇┇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教后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不同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经历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生成学习经验,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课题平均数(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试一试”,第92页“练一练”第3、4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有关的内容。(板书:平均数(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P91“试一试”问题串1(1)。教师: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课堂预设:前5天每天的售票张数都不相同,星期二的售票张数最少,是640张;星期五的售票张数最多,是1300张。由此可以得出,这5天的售票张数的平均数在640和1300之间。根据5个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推断出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900张。指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平均数,其余学生独立计算。(700+640+910+990+1300)÷5=908(张)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应在这组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通过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感受估计平均数方法的合理性。(2)课件出示教材P91“试一试”问题串1(2)。教师: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平均数会变大,因为后两个数变大了,平均水平就提高了。指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平均数,其余学生独立计算,验证是否正确。(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教师总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容易受到这组数据中的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板书)(3)课件出示教材P91“试一试”问题串2。教师:观察图中信息,第四周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学生1:前三周平均每周卖出(7+8+9)÷3=8(箱)冰糕,第4周进8箱合适。学生2:前3周每周卖出冰糕的数量分别是7箱、8箱和9箱,后一周都比前一周多卖1箱,原因可能是气温在逐渐升高,因此第4周可以在第3周的基础上多进1箱冰糕。只要给出合理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第4周进货的数量也不同。因为是推断进货的数量,而每种推断都有各自的道理,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课堂小结:借助平均数可以对事物进行比较、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2“练一练”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为什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2“练一练”4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认识平均数的特征。相同的统计数据,根据不同的现实需求,可以得出不同的决策结果。板书设计平均数(2)(700+640+910+990+1300)÷5=908(张)(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容易受到这组数据中的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教后反思本节课借助生活情境,由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估算与计算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特征。预测小熊第4周进多少箱冰糕,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很现实,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统计数据,根据不同的现实需求,可以得出不同的决策结果。课题练习六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或者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决策,提出相关问题。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学重点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翻阅课本,回忆一下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回忆,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 1.复习条形统计图。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条形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绘制统计图时,写清标题,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对象,确定纵轴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相应的格数,并注意直条间的间距要相等。(2)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比较数据。运用横向、纵向对比观察的方法可以读懂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3)象形统计图好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 2.复习折线统计图。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和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最后标明数据。 3.复习平均数。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把多的拿出一部分给少的,直至每个数据都相同为止,这个相同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②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先求出几个数据的和,再用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平均数=总数数÷总份数。(3)平均数的特征。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容易受到这组数据中的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4)借助平均数可以对事物进行比较、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掌握本单元的有关内容。(板书:练习六)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3“练习六”第1题。(1)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1个方格代表多少人。(2)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3)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的信息。(4)指名学生回答,说一说怎么确定1个方格代表多少人,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2.课件出示教科书P93“练习六”第2题。(1)同桌间说一说怎么理解平均得分的,独立完成表格和排序。(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3.课件出示教科书P93“练习六”第3题。(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回忆平均数的特征。(2)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课堂预设:根据平均数在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排除前三个分数。4.课件出示教科书P74“练习六”第4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完整统计过程的基本环节: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再绘制条形统计图。(2)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答案,集体订正(3)指名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认识方程的有关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5页练习六第6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关注学生的易错点。板书设计练习六1.复习条形统计图。2.复习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3.复习平均数。(1)平均数的意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②平均数=总数数÷总份数。(3)平均数的特征。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巩固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练习课。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相关习题的练习,进一步感受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教师通过学生做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六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 元 备 课第1课时 生 日第2课时 栽蒜苗(一)(1)第3课时 栽蒜苗(一)(2)第4课时 栽蒜苗(二)第5课时 平均数(1)第6课时 平均数(2)第7课时 练习六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7课时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条形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教科书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统计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教材分析学习本章的内容可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再认识作准备。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效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效据画出统计图。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难点:1.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2.会用平均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与学建议1.准备必要学具,如多媒体等。2.提倡方法多样化。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单元课时分配1.生 日 1课时2.栽蒜苗(一)(1) 1课时3.栽蒜苗(一)(2) 1课时4.栽蒜苗(二) 1课时5.平均数(1) 1课时6.平均数(2) 1课时7.练习六 1课时课题生 日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第84页“练一练”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生日所在的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的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教学难点能发现统计图中的数学信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导入,导入新课教师: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知道每个季节分别是对应的哪几个月份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明确:为了方便,我们约定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教师:你知道你同桌的生日是在哪个季节吗?班上其他的同学的生日分别在什么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调查一下吧!(板书:生 日)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课件出示教材P83问题串1。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方法一:举手调查。老师或选一名调查员先说出季节,在这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就举手,然后数出每个季节举手的人数。方式二:问卷调查。每人在纸条上写出生日的季节,然后整理一下,数出每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教师:对比这两种方法,是不是方法二更便捷高效一些?学生:是。教师:那么大家在纸条上写一下自己生日所在的季节,我们整理一下。指名学生上台整理数据,教师根据数据整理成表格。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人数(2)课件出示教材P83问题串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整理好的数据在格子里涂一涂。学生独立完成涂色,同桌间相互交流检查。教师明确:画出来就是条形统计图。(3)课件出示教材P83问题串3。学生分组和探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1)由所涂条形的长短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涂色的直条越长,说明过生日的人数越多,涂色的直条越短,说明过生日的人数越少。(2)根据数据计算,可以得到多与少相差的准确数据。课堂小结:(1)画条形统计图时,可以用1格表示1个单位量,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相应的格数。(2)条形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画图时,要明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比较数据。(课件出示)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4“练一练”第1题。分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教科书P84“练一练”第2题。(1)再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2)学生独立完成前(3)题。(3)指名学生回答,并追问是怎么做的。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4)第(4)题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84“练一练”第3题。由学过的儿歌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数据板书设计生 日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人数教后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运用课件创设情境(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经历了统计图的制作体现小组合作意识,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找到统计的影子。课题栽蒜苗(一)(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第86页“练一练”第1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板书:栽蒜苗(一)(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1。教师:14天前我们栽的蒜苗生长得如何呢?将每个人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准备如何整理数据。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学生1:我们把每个人栽的蒜苗长了有多高放在一起看一看。学生2:还可以把蒜苗从第1天到第14天的生长记录情况统计一下。(2)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2。教师: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14天后的高度填入统计表中。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表。教师:观察统计表,你能看出小组中谁种的蒜苗长得最高,谁种的蒜苗长得最矮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3。教师:除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很形象地表示出小组蒜苗的种植情况,利用书上的方格纸,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引导绘制条形统计图。①横轴表示什么?(组员姓名)纵轴表示什么?(蒜苗高度)②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再补充格子?如果不补充格子,你能想办法用现有的格子表示出蒜苗的高度吗?学生分组和探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可以用1格表示2厘米,也可以用1格表示3厘米……教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补全纵轴后绘制条形统计图吧。分组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全班交流、展示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3)课件出示教材P85问题串4。教师: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和探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作讲评。课堂预设:小组中最高的蒜苗高××厘米;小组中最高的蒜苗与最矮的蒜苗高度相差××厘米;小组中蒜苗大约都在××厘米。课堂小结:(1)条形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2)在绘制统计图时,写清标题,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对象,确定纵轴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并注意直条间的间距要相等。(3)运用横向、纵向对比观察的方法可以读懂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6“练一练”第1题。(1)分组讨论交流第(1)题,全班交流。(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3)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怎么确定纵轴的。课件出示参考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5“练习六”第5题绘制条形统计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回顾收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板书设计栽蒜苗(一)(1)(1)条形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2)在绘制统计图时,写清标题,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对象,确定纵轴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并注意直条间的间距要相等。(3)运用横向、纵向对比观察的方法可以读懂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后反思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课题栽蒜苗(一)(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试一试”,第87页“练一练”第2、3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验数据画成统计图的过程,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能读出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板书:栽蒜苗(一)(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示数据。(1)课件出示教材P86“试一试”问题串1。教师:观察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堂预设:星期一卖出300个鸡蛋,星期二卖出600个鸡蛋,星期三卖出500个鸡蛋,星期四卖出500个鸡蛋,星期五卖出700个鸡蛋,星期六卖出1200个鸡蛋,星期日卖出1000个鸡蛋。教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课堂预设:数据比较大;都是整百数。教师:根据数据的特点我们应该选择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绘制统计图呢?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1格单位代表100个鸡蛋。(2)课件出示教材P86“试一试”问题串2。教师: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两个统计图都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数量。第一个统计图中一个代表100个鸡蛋,鸡蛋个数有几个100就画几个。第二个统计图中1格代表100个鸡蛋。教师明确:第一个统计图是象形统计图,第二个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示数据的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分组讨论交流绘制的方法。课件出示正确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课堂小结:(1)根据所给数据,一个单位长度可以表示较大的数据。(2)象形统计图好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7“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2.课件出示教科书P87“练一练”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5“练习六”第5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体会1格表示较大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栽蒜苗(一)(2)(1)根据所给数据,一个单位长度可以表示较大的数据。(2)象形统计图好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教后反思本节课根据笨笨鸡场一个星期卖出鸡蛋的统计表设计了两个问题,继续深化对较大数据的统计图表的认识。第一个问题是寻找如何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面成简单的统计图的有效策略;;第二个问题是根据选择的适当单位与方式,把较大数据的统计表画成统计图。主要采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完成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课题栽蒜苗(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第89页“练一练”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2.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数据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板书:栽蒜苗(二))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课件出示教材P88统计表。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通过条形统计图统计比较每位同学种的蒜苗在14天后的高度,笑笑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笑笑栽的蒜苗记录的生长情况。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蒜苗的高度一天比一天高;第2天到第4天蒜苗长了2厘米,第4天到第6天蒜苗长了4厘米,第6天到第8天蒜苗长了3厘米,第8天到第10天蒜苗长了4厘米,第10天到第12天蒜苗长了1厘米。(2)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1。教师:观察这幅图,这就是折线统计图,可以让我们形象地看出蒜苗的生长情况。它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第一个点是蒜苗第2天的高度,是1厘米;第二个点是蒜苗第4天的高度,是3厘米;第三个点是蒜苗第6天的高度,是7厘米;第四个点是蒜苗第8天的高度,是10厘米;第五个点是蒜苗第10天的高度,是14厘米;第六个点是蒜苗第12天的高度,是15厘米。再把每一个点顺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折线统计图。(3)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2。教师: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蒜苗的高度一天比一天高,说明蒜苗的高度呈上升趋势。(4)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3。教师:想一想,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第4天到第6天,第8天到第10天蒜苗长得最快。教师:观察长得最快的这两段线段,与其他线段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明确:蒜苗生长最快的那段折线最陡。课堂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P88问题串4。根据自己栽的蒜苗的生长情况,绘制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明确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①确定横轴和纵轴: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秤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②描点:在格子图上分别找到对应的点,并把这些点描出来。③连线: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④标明数据:在所描点的上方或下方写上数据,以便观察、比较。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展示成果,教师作讲评。课堂小结: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和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最后标明数据。(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9“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如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的高铁营业里程呈怎样的变化趋势?2021年我国的高铁营业里程比2020年的多多少万千米?等等。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89“练一练”第2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板书设计栽蒜苗(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和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最后标明数据。教后反思本节课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再接着学习折线统计图,学生基本能理解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义。实践活动的交流探讨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本节课只是单纯地认识折线统计图,在以后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学过的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后学习相互联系起来。课题平均数(1)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第91页“练一练”第1、2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教师:根据图中的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板书:平均数(1))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P90情境图。教师: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课堂预设:淘气第1次记住了5个数字,第2次记住了4个数字,第3次记住了7个数字,第4次记住了5个数字,第5次记住了9个数字。(2)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1。教师: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每次都不一样,这怎么回答?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学生1:5出现了2次,记住5个数字。学生2: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次都不一样,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淘气每次记住6个数字更合理。(3)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2。教师: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方法。方法一:移多补少法。因为第5次和第3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多,所以第5次给第1次1个,给第2次2个,第3次给第4次1个,这样淘气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都变成了6。教师边演示边总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从若干个不相同的数中,把多的数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这种方法要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所以只适用于求较小数据的平均数。方法二: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先计算出淘气5次一共记住的数字个数之和,再平均分成5份,列式为:(5+4+7+5+9)÷5=6(个)。其中(5+4+7+5+9)是总数量,5是总份数,所以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5+4+7+5+9)÷5=6(个)┇┇┇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板书)(4)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3。教师: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可以用6代表淘气的计数水平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明确:“6个数字”是淘气每次记住数字个数的整体水平,是几次“匀”出来的,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5)课件出示教材P90问题串4。教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课堂小结:(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把多的拿出一部分给少的,直至每个数据都相同为止,这个相同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②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先求出几个数据的和,再用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平均数=总数数÷总份数。(课件出示)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1“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怎么做的。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1“练一练”第2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明晰平均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平均数(1)(5+4+7+5+9)÷5=6(个)┇┇┇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教后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不同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经历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能力,生成学习经验,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课题平均数(2)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试一试”,第92页“练一练”第3、4题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针对上节课内容的题目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有关的内容。(板书:平均数(2))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P91“试一试”问题串1(1)。教师: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课堂预设:前5天每天的售票张数都不相同,星期二的售票张数最少,是640张;星期五的售票张数最多,是1300张。由此可以得出,这5天的售票张数的平均数在640和1300之间。根据5个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推断出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900张。指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平均数,其余学生独立计算。(700+640+910+990+1300)÷5=908(张)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应在这组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通过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感受估计平均数方法的合理性。(2)课件出示教材P91“试一试”问题串1(2)。教师: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平均数会变大,因为后两个数变大了,平均水平就提高了。指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平均数,其余学生独立计算,验证是否正确。(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教师总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容易受到这组数据中的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板书)(3)课件出示教材P91“试一试”问题串2。教师:观察图中信息,第四周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预设:学生1:前三周平均每周卖出(7+8+9)÷3=8(箱)冰糕,第4周进8箱合适。学生2:前3周每周卖出冰糕的数量分别是7箱、8箱和9箱,后一周都比前一周多卖1箱,原因可能是气温在逐渐升高,因此第4周可以在第3周的基础上多进1箱冰糕。只要给出合理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第4周进货的数量也不同。因为是推断进货的数量,而每种推断都有各自的道理,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课堂小结:借助平均数可以对事物进行比较、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2“练一练”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为什么,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书P92“练一练”4题。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认识平均数的特征。相同的统计数据,根据不同的现实需求,可以得出不同的决策结果。板书设计平均数(2)(700+640+910+990+1300)÷5=908(张)(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容易受到这组数据中的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教后反思本节课借助生活情境,由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估算与计算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特征。预测小熊第4周进多少箱冰糕,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很现实,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统计数据,根据不同的现实需求,可以得出不同的决策结果。课题练习六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或者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决策,提出相关问题。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学重点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教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翻阅课本,回忆一下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回忆,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如有遗漏,其他同学补充。 1.复习条形统计图。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条形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绘制统计图时,写清标题,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对象,确定纵轴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相应的格数,并注意直条间的间距要相等。(2)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和比较数据。运用横向、纵向对比观察的方法可以读懂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3)象形统计图好条形统计图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 2.复习折线统计图。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横轴和纵轴,并标注相关数据,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最后标明数据。 3.复习平均数。教师出示课件如下,并引导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相比较的一个标准。(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把多的拿出一部分给少的,直至每个数据都相同为止,这个相同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②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先求出几个数据的和,再用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平均数=总数数÷总份数。(3)平均数的特征。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容易受到这组数据中的极大数和极小数的影响。(4)借助平均数可以对事物进行比较、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掌握本单元的有关内容。(板书:练习六)二、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93“练习六”第1题。(1)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1个方格代表多少人。(2)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3)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的信息。(4)指名学生回答,说一说怎么确定1个方格代表多少人,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2.课件出示教科书P93“练习六”第2题。(1)同桌间说一说怎么理解平均得分的,独立完成表格和排序。(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老师作讲评。3.课件出示教科书P93“练习六”第3题。(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回忆平均数的特征。(2)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课堂预设:根据平均数在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排除前三个分数。4.课件出示教科书P74“练习六”第4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完整统计过程的基本环节: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再绘制条形统计图。(2)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答案,集体订正(3)指名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教师作讲评。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巩固认识方程的有关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5页练习六第6题。复习旧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关注学生的易错点。板书设计练习六1.复习条形统计图。2.复习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3.复习平均数。(1)平均数的意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②平均数=总数数÷总份数。(3)平均数的特征。教后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巩固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练习课。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相关习题的练习,进一步感受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教师通过学生做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