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生物试题B(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1. 囊性纤维化患者的CTR转运Cl-功能异常,导致肺部黏稠分泌物堵塞支气管。CFTR是一种转运器,其细胞质侧具有ATP和Cl-的结合位点,ATP与CFTR结合,将引起CFTR上的Cl-结合位点转向膜外侧,ATP水解后其结构恢复原状,从而实现Cl-的跨膜运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外渗透压的改变
B. CFTR能够转运Cl-是因Cl-与其结合部位相适应
C. 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从内环境中吸收Cl-
D. CFTR的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不需要ATP直接供能
2. 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B和C
B. 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C. 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
D. 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
3. 小明因乱闯红灯差点被汽车撞上,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此后出现的应急反应是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B.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
C. 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D. 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
4. 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B. 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 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 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5. 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B. 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 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仍能释放乙酰胆碱
D. 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
6. 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crt神经元的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突触的结构决定
C. 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
D. 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7. 帕金森病病因主要是黑质损伤、退变,多巴胺合成减少。甲图是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由甲图中黑质-纹状体相互调节关系,可以推测帕金森病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乙图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神经元b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B. 甲图中,神经元a释放的多巴胺防止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过度,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C. 研究发现,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也存在多巴胺受体,如果该受体与多巴胺结合,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
D. 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
8.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其中C酶的作用是使A受体胞内肽段(T)磷酸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因此在传入纤维末梢以主动转运的形式分泌
B. 产生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对H区的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H区神经细胞A受体总量将明显增加
D. 为证实A受体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所用的短肽应分别与T的氨基酸序列相反和相同
9.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下图是解释感染后机体体温上升的一种假说,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状态下为3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仅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
B.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主要依靠排汗散热
C.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 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
10.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激动剂(GLP-IRA)是近年来的新型降糖药,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LP-1需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B. 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
C. GLP-1RA降低血糖的机理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GLP-1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发挥协同效果
11. 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将“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
B. “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
C. “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
D. 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12. 美国科学家DavidJulius因发现TRPV1受体而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受体对辣椒素和热刺激等敏感,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如图甲所示。当TRPV1受体被激活时,能引起Ca2+、Na+等阳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疼痛感。季胺类衍生物QX-314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但将QX-314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能使人产生持久的痛觉阻滞,图乙是在突触后膜上将QX-314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的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吃辣火锅再喝热饮料,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痛觉更强
B. TRPV1受体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阳离子通过
C. 辣椒素可以打开QX-314进细胞的蛋白质通道,QX-314进入细胞后阻止Na+内流,抑制兴奋产生,使痛觉阻滞
D. 吃辣椒后,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实现该过程的是神经—体液调节
13. 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寒冷是引发失温症的主要原因,夏季运动不会发生失温现象
B. 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调节功能增强所致
C. 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
D. 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4. 丙肝病毒的发现者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丙肝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可入侵人体肝细胞而致病。丙肝病毒基因组含10个基因,其中NS5B基因编码的NS5B聚合酶是催化完成病毒RNA复制必需的。2013年诞生的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是一种可高效治愈丙肝的抗病毒药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B. NS5B聚合酶是肝细胞核糖体经翻译合成的
C. 索非布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从而抑制丙肝病毒的繁殖
D. 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及丙肝病毒最终都通过细胞免疫清除
15. 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下图1所示;下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下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背光生长
B. 若图1中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m<p<2m
C. 图3中②可表示的是茎部,且a-d对茎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r<m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5分)
16. “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都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 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C. 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
D. 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人体的pH就会产生下降或者上升的趋势
17.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提安(Ardem Pataputian),“因为他们发现了温度和触觉的感受器”。红辣椒会让你的嘴巴感觉灼烧,吃完辣椒第二天“身体末端”很有可能也会经历火辣辣地疼。辣椒中的辣味来自一种叫辣椒素的物质。在辣椒素和高温的刺激下,一部分感觉神经元变得活跃。朱利叶斯在感受疼痛的神经元上识别出了受体分子TRPV1,并证明它能被高温和辣椒素激活,这也解释了辣总是和热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辣椒素进入口腔后,通过非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产生灼痛感
B. 辣椒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C. 有人吃辣椒会大汗淋漓且面部发红,原因是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D. 吃辣椒后喝热水可以加重辣椒素刺激引起的灼痛感
18. 气象专家提醒,今起至8月下旬,湖南晴热天气将超长待机,需关注持续高温和干旱发展,防范其对农业、电力、安全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户外作业和活动时注意防暑降温,因而公众需注意防暑,及时补水降温,谨防热射病的发生。热习服(热适应)是指机体长期、反复地暴露于热环境下时,出现的一系列可逆的适应性反应。在34℃、相对湿度为89%的环境下,未热习服和已热习服的人直肠温度和出汗率随运动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多,故体温会上升
B. 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汗腺分泌加快,有利于降低体温
C. 未热习服的人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与出汗较少关系较大
D. 经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会增强
19. 我国科学家解析出的本能防御行为的神经环路如图所示。SC-LP-BLA为下丘脑中神经元通路,主导机体产生防御逃跑行为。GABA神经细胞为脑中的结构背侧中缝核的神经元通路,在安全、无危险信号刺激的条件下释放物质X(一种抑制性递质),对SC-LP-BLA通路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机体产生防御逃跑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视网膜在该反射中作为感受器
B. 本能防御行为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C. 危险胁迫会促进SCLP-BLA神经元通路和GABA神经元兴奋
D. 防御逃跑反应前,已产生的物质X可能被迅速灭活以终止其生理效应
20. 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引起酸的分泌而促进细胞生长。该学说认为生长素促进了H+—ATP酶基因活化,形成mRNA来合成H+—ATP酶,促进氢离子穿过膜积累在细胞壁上,活化细胞壁中的膨胀素,增加细胞壁的可塑性,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H+—ATP酶是运输H+的载体蛋白,也能催化ATP水解
B. 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持续催化细胞核中基因转录出相关的mRNA
C. 生长素的受体可能位于细胞膜上及细胞质基质中
D. 细胞壁的pH降低后,细胞壁松弛,对细胞的压力减小,引起细胞伸长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和英国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肝酶即转氨酶,主要有谷丙转氨酶(ALT)等。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d表示体液,请回答:
(1)假如对某肝炎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某种消炎药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 ] _____、[ ]_____(填字母和名称),两者之间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
(2)健康人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也可来自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则在饥饿状态下,肝组织内葡萄糖移动的方向主要体现为_____。
A. 1;3B. 1;2C. 2;5D. 2;4
(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_____。缺氧时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进入血浆,但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血浆中含_____(物质),可以起调节作用。
(4)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导致_____。
22. 2021年10月4日下午,备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Davd Julius和Ardem Pataputian,获奖原因为:“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
Ⅰ.回答下列问题:
(1)1997年,David Julius率先在感受疼痛的神经元上,识别出辣椒素特异性受体分子TRPV1。他证明这是一个热敏受体,可以被辣椒素或43℃以上的物理高温激活。这解释了人接触辣椒后,为什么会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这种感觉产生于___________。吃辣椒的同时喝热饮是否会对疼痛程度产生影响___________(A.不会产生疼痛 B.加重疼痛 C.减轻疼痛 D.维持原状)
Ⅱ.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和下图2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下图2所示效果。
(2)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CI-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_(促进/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3)分析图2信息可知:局麻药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时,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辣椒素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会___________(促进/阻碍)Na+内流。由此判断:局麻药与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___________(是/否)。简述它们的作用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妊娠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请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
材料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糖尿病发生。
(1)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其元素组成是___。
(2)上图中器官甲是___:“器官甲→垂体→器官乙→雌激素”的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调节。
(3)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量___(填“增加”或“减弱”)。SHGB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___作用。
(4)为更好地研究激素的作用机理,现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用含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请指出上述方案中的错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24. 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可利用两种机制来提高免疫疗法的功效,一是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二是通过药物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的免疫细胞是______,该细胞的活化通常需要靶细胞的刺激以及_______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2)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机体可能会出现正常细胞受损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研究药物激活免疫系统的机制时,科研人员利用若干4T1肿瘤模型小鼠作为实验材料,将其随机均分为三组,在第5天时分别给小鼠注射IL-12(细 胞因子)、明矾( Alum)、Alum+ IL-12(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并在第5、8.11天分别给小鼠注射等量的PD-1抗体,饲喂至第14天时,手术切除肿瘤并检测其大小。实验操作及结果如图所示。
科研人员设计上述对照实验的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____。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5. 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___。
(2)甲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___ml/L,此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
(3)乙图中,C侧生长素浓度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侧,D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B侧生长素浓度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
(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具不透水性),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如图所示,请补全b图中云母片的位置___。
a.___;b.___;c.弯向光源生长。
④实验结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高二生物期中检测模拟题B卷
一、单选题(共30分)
1. 囊性纤维化患者的CTR转运Cl-功能异常,导致肺部黏稠分泌物堵塞支气管。CFTR是一种转运器,其细胞质侧具有ATP和Cl-的结合位点,ATP与CFTR结合,将引起CFTR上的Cl-结合位点转向膜外侧,ATP水解后其结构恢复原状,从而实现Cl-的跨膜运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外渗透压的改变
B. CFTR能够转运Cl-是因Cl-与其结合部位相适应
C. 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从内环境中吸收Cl-
D. CFTR的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不需要ATP直接供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囊性纤维病患者CFTR蛋白结构异常,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详解】A、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中的Cl-不能转运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渗透压的降低,A正确;
B、CFTR能够Cl-特异性结合,通过空间结构的改变转运Cl-,B正确;
C、由题意可知,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将Cl-运输到细胞外,C错误;
D、由题意可知,CFTR与ATP结合后,引起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当ATP水解后,CFTR结构恢复原状,因此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时,不需要ATP直接供能,D正确。
故选C。
2. 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B和C
B. 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C. 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
D. 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甲中B是血浆,A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细胞内液。图乙中,①是消化系统,②是呼吸系统,③泌尿系统,④是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进入细胞,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进入组织液。
【详解】A、 图甲中的B为血浆、C是淋巴,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
B、图中D表示细胞内液,从图中可看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B正确;
C、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C错误;
D、 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进入内环境,D正确。
故选C。
【点睛】
3. 小明因乱闯红灯差点被汽车撞上,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此后出现的应急反应是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B. 副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
C. 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D. 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
【详解】小明因乱闯红灯差点被汽车撞上,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此后出现的应急反应应使血压下降才能保持机体的稳态。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心排血量减少,会使血压降低,A错误,B正确;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会升高,不利于血压突然升高后的应急反应,CD错误。
故选B。
4. 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B. 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 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 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c均为传入神经,b位于神经中枢。
【详解】A、a和c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错误;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皮肤或内脏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b,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是内脏产生的兴奋传至b,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
D、痛觉的产生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C。
5. 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B. ③→②的过程中,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C. 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仍能释放乙酰胆碱
D. 若使用该种蝎毒,则不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在突触内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作用后会被移走或被灭活。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动作电位是由于Na+内流引起,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引起。
【详解】A、⑤→④→③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所以轴突膜处于④状态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为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由图可知,③→②→①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所以③→②过程中,轴突膜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B错误;
C、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正确;
D、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故使用蝎毒不能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B。
6. 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crt神经元的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突触的结构决定
C. 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
D. 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 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详解】A、神经元的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突触的结构决定,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老年人Hcrt神经元之所以兴奋性增高,原因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K+通道KCNQ2/3数量变少,K+外流减少,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容易从静息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只需要低强度的刺激,就能使神经元兴奋。C正确;
D、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使K+外流更少,觉醒持续时间延长。D错误。
故选D。
7. 帕金森病病因主要是黑质损伤、退变,多巴胺合成减少。甲图是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由甲图中黑质-纹状体相互调节关系,可以推测帕金森病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乙图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神经元b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B. 甲图中,神经元a释放的多巴胺防止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过度,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C. 研究发现,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也存在多巴胺受体,如果该受体与多巴胺结合,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
D. 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纹状体可以通过神经元b分泌乙酰胆碱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黑质可以通过神经元a分泌多巴胺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该特效药可以使b分泌的乙酰胆碱减少,a分泌的多巴胺增多。
【详解】A、甲图中,神经元b可以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帕金森患者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会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A正确;
B、甲图中,神经元a可以分泌多巴胺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抑制其兴奋,防止其兴奋过度,说明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的活动,B正确;
C、若多巴胺与a轴突末梢的多巴胺受体结合,则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减少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特效药可能是增加了神经元a分泌的多巴胺,减少了神经元b分泌的乙酰胆碱,降低了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
8.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其中C酶的作用是使A受体胞内肽段(T)磷酸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因此在传入纤维末梢以主动转运的形式分泌
B. 产生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对H区的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H区神经细胞A受体总量将明显增加
D. 为证实A受体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所用的短肽应分别与T的氨基酸序列相反和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详解】A、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存在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的方式出细胞,A错误;
B、产生动作电位时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据图可知,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促进C酶活化,促进A受体胞内肽段向膜上转移,因此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完成细胞间信息的传递,C错误;
D、实验的自变量为短肽,要验证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D正确。
故选D。
9.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下图是解释感染后机体体温上升的一种假说,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状态下为3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仅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
B.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主要依靠排汗散热
C.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 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病毒感染机体后引起发热时除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外,还含有免疫调节的参与。
【详解】由于涉及到病毒感染,肯定存在免疫调节,因此这个过程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由于外界温度一般不会到达这个值,所以人体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会感觉发冷,并且不会大量出汗,在这期间,机体出汗会减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和排尿等途径进行,B错误;由于体温持续维持在39℃,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正常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是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发热现象,所以寒冷刺激不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D错误。
故选C。
10.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激动剂(GLP-IRA)是近年来的新型降糖药,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LP-1需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B. 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
C. GLP-1RA降低血糖的机理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GLP-1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发挥协同效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具有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特点。
由题意可知, GLP-1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升血糖,二者为拮抗作用。
【详解】A、GLP-1作为激素,其通过体液(包含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特点,A正确;
B、GLP-I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故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B正确;
C、GLP-I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说明与体液调节有关,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说明与神经调节有关,C正确;
D、 GLP-1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升血糖,二者为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11. 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将“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
B. “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
C. “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
D. 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题目的是探究糖鼠和肥鼠肥胖的成因,通过①单独糖鼠、②单独肥鼠、③糖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④肥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等进行实验,实验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①和②对照,①和③对照,②和④对照得出结论,实验中应该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相同且适宜,根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肥鼠—正常鼠连体组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而“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故推测肥鼠是因为吃得多而肥胖,糖鼠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有问题,肥胖原因不同,A正确;
B、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糖鼠可能是细胞表面缺少胰岛素的受体,导致没有办法降低血糖而肥胖,B正确;
C、实验假说为“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其中肥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肥鼠食欲和体重下降,正常鼠正常,说明肥鼠体内缺乏抑制因子,故与正常鼠连通后可恢复正常,可以证明假说,C错误;
D、将胖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胖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因为胖鼠虽然身体较胖,但是它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和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是正常的,只是吃的较多,而糖鼠胰岛素分泌或者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异常,血糖较高,最终胖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D正确。
故选C
12. 美国科学家DavidJulius因发现TRPV1受体而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受体对辣椒素和热刺激等敏感,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如图甲所示。当TRPV1受体被激活时,能引起Ca2+、Na+等阳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疼痛感。季胺类衍生物QX-314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但将QX-314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能使人产生持久的痛觉阻滞,图乙是在突触后膜上将QX-314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的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吃辣火锅再喝热饮料,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痛觉更强
B. TRPV1受体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阳离子通过
C. 辣椒素可以打开QX-314进细胞的蛋白质通道,QX-314进入细胞后阻止Na+内流,抑制兴奋产生,使痛觉阻滞
D. 吃辣椒后,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实现该过程的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痛觉的产生位于大脑皮层,不位于感觉神经元,A错误;
B、TRPV1受体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据此可推测TRPV1受体不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阳离子通过,B错误;
C、由图乙可知,辣椒素可以打开QX-314进细胞的蛋白质通道,QX-314进入细胞后阻止Na+内流而抑制兴奋产生,使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使痛觉阻滞,C正确;
D、吃辣椒后,人体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调节该过程的的实现是神经调节的结果,相关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C。
13. 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寒冷是引发失温症的主要原因,夏季运动不会发生失温现象
B. 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调节功能增强所致
C. 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
D. 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若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A错误;
B、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所致,B错误;
C、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散热增加,C正确;
D、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不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来抵御寒冷,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14. 丙肝病毒的发现者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丙肝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可入侵人体肝细胞而致病。丙肝病毒基因组含10个基因,其中NS5B基因编码的NS5B聚合酶是催化完成病毒RNA复制必需的。2013年诞生的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是一种可高效治愈丙肝的抗病毒药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B. NS5B聚合酶是肝细胞核糖体经翻译合成的
C. 索非布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从而抑制丙肝病毒繁殖
D. 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及丙肝病毒最终都通过细胞免疫清除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丙肝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因此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2、NS5B聚合酶为蛋白质,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寄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上翻译而来的。
3、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所以丙肝病毒的清除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详解】A、丙肝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其基因可表述为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A正确;
B、NS5B聚合酶为蛋白质,病毒是寄生生物,所以NS5B聚合酶在人体肝细胞中以病毒RNA为模板经翻译合成,B正确;
C、索非布韦是NS5B抑制剂,说明其可抑制病毒RNA复制而影响病毒繁殖,C正确;
D、细胞免疫可杀死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但病毒的最终清除不能只依赖细胞免疫,还需体液免疫及吞噬细胞等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5. 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下图1所示;下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下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背光生长
B. 若图1中茎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m<p<2m
C. 图3中②可表示的是茎部,且a-d对茎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r<m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太空飞行的航天飞机,失去了重力作用,但植物生长可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图1所示植物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而单侧光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引起茎向着光源方向生长,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图1中若此时茎的向光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m,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且生长慢于背光侧,因此背光侧浓度范围应该大于m,小于2m,即m<p<2m,B正确;
C、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茎敏感性<芽敏感性<根敏感性,故d浓度生长素对芽为不促进也不抑制,但对茎来说,还是促进作用,因此,若图3中②表示茎部,则a-d段生长素对茎只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同时去掉光源,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r是大于m小于2m,D错误。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5分)
16. “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都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 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C. 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
D. 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人体的pH就会产生下降或者上升的趋势
【答案】AB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微粒越多,则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源于无机盐和蛋白质。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和HPO42-有关。缓冲对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3)温度:37℃左右。
【详解】A、内环境pH稳态为细胞代谢提供稳定的物质条件和酶催化的适宜条件,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能缓解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的冲击,B正确;
C、人的内环境的pH约是7.35-7.45,不是酸性环境,C错误;
D、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由于缓冲对能调节pH,所以生物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D错误。
故选AB。
17.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提安(Ardem Pataputian),“因为他们发现了温度和触觉的感受器”。红辣椒会让你的嘴巴感觉灼烧,吃完辣椒第二天“身体末端”很有可能也会经历火辣辣地疼。辣椒中的辣味来自一种叫辣椒素的物质。在辣椒素和高温的刺激下,一部分感觉神经元变得活跃。朱利叶斯在感受疼痛的神经元上识别出了受体分子TRPV1,并证明它能被高温和辣椒素激活,这也解释了辣总是和热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辣椒素进入口腔后,通过非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产生灼痛感
B. 辣椒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C. 有人吃辣椒会大汗淋漓且面部发红,原因是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D. 吃辣椒后喝热水可以加重辣椒素刺激引起的灼痛感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分子TRPV1,所以人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受体分子TRPV1结合,导致Na+内流,产生兴奋。
【详解】A、辣椒素进入口腔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灼痛感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辣椒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B正确;
C、有人吃辣椒会大汗淋漓且面部发红,原因是汗腺分泌加强、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C正确;
D、在辣椒素和高温的刺激下,受体分子TRPV1被激活,因此吃辣椒后喝热水可以加重辣椒素刺激引起的灼痛感,D正确。
故选A。
18. 气象专家提醒,今起至8月下旬,湖南晴热天气将超长待机,需关注持续高温和干旱发展,防范其对农业、电力、安全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户外作业和活动时注意防暑降温,因而公众需注意防暑,及时补水降温,谨防热射病的发生。热习服(热适应)是指机体长期、反复地暴露于热环境下时,出现的一系列可逆的适应性反应。在34℃、相对湿度为89%的环境下,未热习服和已热习服的人直肠温度和出汗率随运动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多,故体温会上升
B. 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汗腺分泌加快,有利于降低体温
C. 未热习服的人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与出汗较少关系较大
D. 经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会增强
【答案】AD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运动会使机体产热量明显增多,散热量也会增加,故体温基本上不变,A错误;
B、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出汗率较高,汗腺分泌加快,有效增加机体散热量,有利于降低温度,B正确;
C、由题图可知,未热习服的人出汗率较低且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可推测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主要是出汗少、散热量较少引起的,C正确;
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D。
19. 我国科学家解析出的本能防御行为的神经环路如图所示。SC-LP-BLA为下丘脑中神经元通路,主导机体产生防御逃跑行为。GABA神经细胞为脑中的结构背侧中缝核的神经元通路,在安全、无危险信号刺激的条件下释放物质X(一种抑制性递质),对SC-LP-BLA通路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机体产生防御逃跑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视网膜在该反射中作为感受器
B. 本能防御行为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C. 危险胁迫会促进SCLP-BLA神经元通路和GABA神经元兴奋
D. 防御逃跑反应前,已产生的物质X可能被迅速灭活以终止其生理效应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
【详解】A、视网膜在该反射中作为感受器,其功能为接受刺激、产生兴奋,A正确;
B、SC-LP-BLA为下丘脑中神经元通路,主导机体产生防御逃跑行为。本能防御行为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B正确;
C、在安全、无危险信号刺激的条件下释放物质X(一种抑制性递质),对SC-LP-BLA通路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机体产生防御逃跑行为,危险胁迫会促进SCLP-BLA神经元通路和抑制GABA神经元的兴奋,减少物质X的释放,C错误;
D、防御逃跑反应前,已产生的5-HT被灭活,迅速终止生理效应,维持神经调节的灵活性,D正确。
故选ABD。
20. 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引起酸的分泌而促进细胞生长。该学说认为生长素促进了H+—ATP酶基因活化,形成mRNA来合成H+—ATP酶,促进氢离子穿过膜积累在细胞壁上,活化细胞壁中的膨胀素,增加细胞壁的可塑性,从而导致细胞生长,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H+—ATP酶是运输H+的载体蛋白,也能催化ATP水解
B. 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持续催化细胞核中基因转录出相关的mRNA
C. 生长素的受体可能位于细胞膜上及细胞质基质中
D. 细胞壁的pH降低后,细胞壁松弛,对细胞的压力减小,引起细胞伸长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方式及特点:
(1)作用方式:不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
(2)作用①细胞水平上: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②器官水平上: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
(3)作用特点: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详解】A、由题干可知,H+—ATP酶也是运输H+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A正确;
B、生长素调节生命活动,不能起到催化作用,B错误;
C、由图可知,生长素的受体可能位于细胞膜上,也可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细胞壁的pH降低,细胞壁松弛,对细胞的压力减小,引起细胞伸长,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肝酶即转氨酶,主要有谷丙转氨酶(ALT)等。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d表示体液,请回答:
(1)假如对某肝炎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某种消炎药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 ] _____、[ ]_____(填字母和名称),两者之间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
(2)健康人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也可来自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则在饥饿状态下,肝组织内葡萄糖移动的方向主要体现为_____。
A. 1;3B. 1;2C. 2;5D. 2;4
(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_____。缺氧时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进入血浆,但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血浆中含_____(物质),可以起调节作用。
(4)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导致_____。
【答案】(1) ①. b组织液 ②. a血浆 ③.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b(组织液)高 (2)A
(3) ①. 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的正常进行提供充足氧气(合理即可) ②. 等(或或其他合理即可)
(4)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组织液增多。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细胞内液。
【小问1详解】
对某肝炎患者进行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静脉滴注某种消炎药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a,组织液是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形成的,且组织液中的成分可回渗到血浆,血浆和组织液两者之间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b(组织液)高。
【小问2详解】
在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组织细胞内的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浆,也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此时葡萄糖移动的方向主要体现为从1细胞内→3血浆,即A正确。
故选A。
【小问3详解】
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氧气作为有氧呼吸的原料,能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的正常进行提供充足氧气。缺氧时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进入血浆,但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血浆中含NaHCO3,会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而碳酸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维持了血浆pH的稳定。
【小问4详解】
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导致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进而表现为组织液渗透吸水,引起组织液增多,表现为水肿。
22. 2021年10月4日下午,备受瞩目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Davd Julius和Ardem Pataputian,获奖原因为:“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
Ⅰ.回答下列问题:
(1)1997年,David Julius率先在感受疼痛的神经元上,识别出辣椒素特异性受体分子TRPV1。他证明这是一个热敏受体,可以被辣椒素或43℃以上的物理高温激活。这解释了人接触辣椒后,为什么会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这种感觉产生于___________。吃辣椒的同时喝热饮是否会对疼痛程度产生影响___________(A.不会产生疼痛 B.加重疼痛 C.减轻疼痛 D.维持原状)
Ⅱ.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和下图2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下图2所示效果。
(2)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CI-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_(促进/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3)分析图2信息可知:局麻药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时,突触后膜上存在辣椒素受体,辣椒素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会___________(促进/阻碍)Na+内流。由此判断:局麻药与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___________(是/否)。简述它们的作用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大脑皮层 ②. B (2)抑制
(3) ①. 阻碍 ②. 是 ③. 局麻药可以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可以使Cl-通道打开,引起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在未兴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当受到外界刺激时,Na+内流,使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
【小问1详解】
感觉的产生部位都是大脑皮层;分析题意可知,高温(43℃以上)会激活对辣椒素敏感的TRPVI受体,因此,吃辣椒后产生痛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加重疼痛,故选B。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使Cl-内流进下一个神经元中,所以膜内电位仍然是负电位,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信息可知: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局麻药可以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可以使Cl-通道打开,引起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兴奋,二者作用效果一致。
23. 妊娠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的巨大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预防、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请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特异性结合并转运性激素。
材料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含量正常而靶器官对其敏感性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这是妊娠期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抵抗。此现象随孕周增加而加重,为代偿下降的胰岛素敏感性,其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用“→”表示)。尽管所有孕妇在妊娠期都有上述调节过程,但少数人却发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衰竭而使血糖升高,导致妊娠糖尿病发生。
(1)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其元素组成是___。
(2)上图中器官甲是___:“器官甲→垂体→器官乙→雌激素”的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调节。
(3)雌激素水平升高使胰岛素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表现为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量___(填“增加”或“减弱”)。SHGB的分泌过程中,雌激素与胰岛素表现为___作用。
(4)为更好地研究激素的作用机理,现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实验方案如下:
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②用含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请指出上述方案中的错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脂质##固醇 ②. CHO
(2) ①. 下丘脑 ②. 分级
(3) ①. 减弱 ②. 拮抗/抗衡
(4) ①. 不应用高糖培养液##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 ②. 缺少对照组,无法确定胰岛素含量的变化情况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卵巢,下丘脑通过分泌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释放促性激素作用于性腺促性腺分泌性激素,该过程提现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当血糖发生变化后,一方面直接作用于胰腺胰岛A细胞或细胞B细胞,另一方面作用于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控制胰腺分泌相应激素,当因此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1详解】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固醇),其元素组成是CHO。
【小问2详解】
据分析可知,器官甲是下丘脑;雌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雌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雌激素和胰岛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
【小问4详解】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的转化,要从滤液中获取胰高血糖素应该用低血糖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细胞,促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实验中缺乏对照组,无法通过现有的实验组来判断胰岛素含量的高低。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目难度一般。
24. 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可利用两种机制来提高免疫疗法的功效,一是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二是通过药物激活免疫系统。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PD-1抗体或PD-L1抗体可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免疫过程中,能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的免疫细胞是______,该细胞的活化通常需要靶细胞的刺激以及_______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2)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机体可能会出现正常细胞受损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研究药物激活免疫系统的机制时,科研人员利用若干4T1肿瘤模型小鼠作为实验材料,将其随机均分为三组,在第5天时分别给小鼠注射IL-12(细 胞因子)、明矾( Alum)、Alum+ IL-12(与明矾颗粒结合的IL-12),并在第5、8.11天分别给小鼠注射等量的PD-1抗体,饲喂至第14天时,手术切除肿瘤并检测其大小。实验操作及结果如图所示。
科研人员设计上述对照实验的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_____。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1) ①. 辅助性T细胞
②. 细胞毒性T细胞
(2)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使正常细胞受损
(3) ①. 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 ②. Alum+IL-12处理组抑制肿瘤效果好于单独处理组
【解析】
【分析】1、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2、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小问1详解】
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此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定抗原,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并由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肿瘤细胞释放抗原。
【小问2详解】
根据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知,科学家使用PD-1 抗体或者PD-LI 抗体能对抗PD-1,从而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刹车机制被中断,进而可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过度使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使正常细胞受损。
【小问3详解】
该实验分三组,自变量是免疫药物是否与明矾(一种帮助增强免疫应答的药物)结合,对照实验的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由实验结果得到的曲线图可知,Alum+IL-12处理组抑制肿瘤效果好于单独处理组。原因是将明矾颗粒与细胞因子IL-12相结合后递送到肿瘤组织中,IL-12-明矾颗粒会在肿瘤部位停留数周,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刺激γ-干扰素的产生,并激活免疫系统,启动肿瘤免疫反应。
25. 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___。
(2)甲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___ml/L,此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
(3)乙图中,C侧生长素浓度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侧,D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B侧生长素浓度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
(4)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具不透水性),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如图所示,请补全b图中云母片的位置___。
a.___;b.___;c.弯向光源生长。
④实验结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答案】(1)不同 (2) ①. 10-8 ②.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 ①. 小于 ②. 抑制 ③. 大于 ④. 促进
(4) ①. ②. 直立生长 ③. 弯向光源生长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l/L、10-8ml/L。
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点,D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
【小问1详解】
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小问2详解】
甲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10-8ml/L(c点),此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小问3详解】
乙图中,C侧生长素浓度小于D侧,D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抑制;B侧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
【小问4详解】
②依据对照原则可知,b中云母片应插入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即两条虚线中间的位置,如图:
③ 实验结果:a:胚芽鞘的尖端有云母片,它阻断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b:胚芽鞘的尖端没有云母片,而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侧浓度高,所以背光侧生长的比较快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曲线图,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的效应;根据重力刺激下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特点,正确判断图乙中不同点的生长素浓度的大小。
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B)(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B)(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