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1. 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细菌)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C. 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D.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2.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细胞器都含有磷脂
B. 所有糖类在细胞中的作用都是为细胞供能
C.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D. 在人和动物体内,脂肪和糖类均可相互大量转化
3. 在成人体内,心肌细胞中的数量显著多于腹肌细胞中数量的细胞器是( )
A. 核糖体B. 线粒体C. 内质网D. 高尔基体
4.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 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
C. 只有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D. 只有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5. 如图为植物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需要的酶相同B. 过程②发生特殊化学键的断裂
C. 过程①所需能量只来自化学能①D. 放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DP产生
6. 如图为人体某早期胚胎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戊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b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戊中的蛋白质完全不相同
B. 乙和丙的染色体组成不同
C. 丁与戊因遗传物质不同而发生分化
D. a过程是有丝分裂,b过程是细胞分化
7. 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 2 对同源染色体上 4 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和B. 和
C. 和D. 和
8. 下图是处于某分裂时期的动物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B. 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C. 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 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9. 下图表示某细胞中的转录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DNAB. ②表示RNA
C. ③表示解旋酶D. 图中可有5种碱基
10. 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 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B. 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11. 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的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
D. 胰腺、唾液腺、甲状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12. 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
A. 肾上腺素、Na+、尿素、葡萄糖
B. K+、血红蛋白、磷脂、胆固醇
C. 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
D. CO2、胰岛素、载体蛋白、抗体
13.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 细胞内液B. 组织液C. 血浆D. 淋巴
14. 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B. “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
C.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
D. 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
15. 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①该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该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该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 ②④B. ②③C. ②③④D. ③④
16. 下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肌肉收缩、①不偏转,可以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
B. 兴奋由b传到c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刺激b点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过程不是反射活动
D. 电表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该刺激并没有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
17. 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并用不同的强度刺激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Ⅰ和刺激Ⅱ都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电位
B. 刺激Ⅱ作用于正常反射弧的感受器时一定会发生反射活动
C. ac段主要与细胞外Na+内流有关,Na+内流会消耗能量
D. 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K+浓度,a点上移,c点位置基本不变
18. 如果某人能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是( )
A. W区B. S区
C. H区D. V区
19.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20. 如图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激素乙是促性腺激素,器官X可以是睾丸或卵巢
B. 若器官X代表甲状腺,激素丙几乎能作用于体内的所有细胞
C. 腺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具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的功能
D. 下丘脑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因此也属于内分泌腺
21. 生长抑素是由下丘脑合成、释放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其可抑制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下列关于生长抑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转录的过程不会影响血液中生长抑素的含量
B. 生长抑素能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垂体而发挥作用
C. 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生长抑素后,机体耗氧量会减少
D. 生长激素在靶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22. 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 进食后的 2h 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2h~3h 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 3.5h 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
23. 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 ②⑤B. ④⑤C. ①②④⑤D. ②③⑤⑥⑦
24.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B. 特异性免疫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D.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5. 下图表示机体通过免疫反应清除抗原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 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免疫
二、填空题
26. 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①、③、④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
(4)较强光照下,⑤过程中d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到________(填场所)。
(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e和c量的变化是_________。
27. 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了改变,该基因的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由GTC突变为GTG,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了组氨酸,导致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损伤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苯丙酮尿症是由于相应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2)从上述材料分析可知,编码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①由图可推知,苯丙酮尿症是__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__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是__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__性遗传病。
②III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II1和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
③若III1与一正常男性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___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体液构成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E__________。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调节。
(5)根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判断,正常人体肝脏组织中动脉端O2浓度大小比细胞内O2浓度__________(“高”或“低”)。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29.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的控制。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30.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A~D表示不同的靶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则据图分析这三种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有________。
(2)若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则丁分泌的信号分子作用可能是________。
(3)若丁为下丘脑细胞,丙为垂体细胞,丙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C产生相应的激素,则该过程体现激素的________调节机制。
(4)若甲为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除与________升高有关外,还受到来自________(器官)的神经调节。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该器官对胰岛的调节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肝脏和肌肉均可作为胰岛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近期有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名为SARS2-38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低剂量下对多种病毒变种具有高度抵御作用,研究人员指出,SARS2-38在抵抗新冠病毒的贝塔变异毒株方面表现得尤其显著。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中的抗体是在___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过程,由__________细胞产生的,该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种细胞器)较口腔上皮细胞中多。
(2)棘突蛋白是新冠病毒入侵人类细胞城池的“攻城锤”,而SARS2-38抗体能与之结合,阻止病毒感染细胞。其原理是在人体中的棘突蛋白可作为__________与SARS2-38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填“细胞”或“内环境”)中。
(3)注射SARS2-38抗体对已侵入到人体细胞内的新冠病毒能不能起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宁波市咸祥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细菌)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C. 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D.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时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染色体等复杂的结构,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详解】A、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都是细胞生物,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绿藻属于真核生物,有核膜和核仁,而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核仁,B正确;
C、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C正确;
D、螺旋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藻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细胞器都含有磷脂
B. 所有糖类在细胞中的作用都是为细胞供能
C. 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分,也参与血脂运输
D. 在人和动物体内,脂肪和糖类均可相互大量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而有些细胞器如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因此不是所有细胞器都含有磷脂的,A错误;
B、糖类中的脱氧核糖、核糖、纤维素不能为细胞供能,B错误;
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C正确;
D、在人和动物体内,糖类可以大量的转化为脂肪,但是脂肪不能大量的转化为糖类,D错误。
故选C。
3. 在成人体内,心肌细胞中数量显著多于腹肌细胞中数量的细胞器是( )
A. 核糖体B. 线粒体C. 内质网D. 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内。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液泡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含有色素(花青素)。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
【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往往在代谢旺盛的部位分布较多,而成人心肌细胞新陈代谢显著强于腹肌细胞,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 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
C. 只有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D. 只有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胞吞和胞吐也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协助,B错误;
C、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的,需要载体,消耗能量,C正确;
D、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撒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
故选C。
5. 如图为植物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需要的酶相同B. 过程②发生特殊化学键的断裂
C. 过程①所需能量只来自化学能①D. 放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DP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表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过程①为ATP的合成过程,过程②为ATP的水解过程。
【详解】A、过程①表示合成ATP,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过程②表示ATP水解,需要ATP水解酶的催化,A错误;
B、过程②是ATP水解过程,发生特殊的化学键的断裂即远离腺苷的特殊的化学键水解断裂释放能量,B正确;
C、过程①为ATP的合成,所需能量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C错误;
D、放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6. 如图为人体某早期胚胎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戊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b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戊中的蛋白质完全不相同
B. 乙和丙的染色体组成不同
C. 丁与戊因遗传物质不同而发生分化
D. a过程是有丝分裂,b过程是细胞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及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和分析能力.
【详解】不同细胞中的蛋白质是不完全相同,不是完全不同,A错误.
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B错误.
分化后的细胞遗传物质组成相同,只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C错误.
a过程增加细胞数量,是有丝分裂;b过程增加细胞种类,是细胞分化,D正确.
【点睛】a过程是有丝分裂,b是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使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7. 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 2 对同源染色体上 4 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和B. 和
C. 和D. 和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图可知,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符合题意;
BCD、由题图可知,A、a与C、c,A、a与B、b,C、c与D、d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间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下图是处于某分裂时期的动物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B. 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C. 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 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A正确;
B、该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并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
C、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具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由题图可以看出该细胞有4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9. 下图表示某细胞中的转录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DNAB. ②表示RNA
C. ③表示解旋酶D. 图中可有5种碱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表示转录过程,①是双链,已部分解旋,表示DNA;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表示RNA;③表示的是RNA聚合酶:
【详解】据分析,A、B正确,C错误,图中既有DNA,又有RNA,所以含有A、T、C、G、U共5种碱基,D正确。故选C。
10. 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有浅灰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 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B. 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诱发的。自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和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型之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基因突变诱变剂的作用也只是提高了基因的突变率。提高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如各种射线的照射、温度剧变等)、化学因素(各种能改变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化合物,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如麻疹病毒等,它们的毒素或代谢产物对DNA分子都有诱变作用)。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该题中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发现黑色椒花蛾越来越多,说明浅灰色斑点蛾被淘汰。
【详解】A、自然状态下生物的突变率很低,但是本题无法看出突变频率的高低,A错误;
B、生物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也有有利变异,B错误;
C、环境改变,黑色椒花蛾越来越多,说明浅灰色斑点蛾被淘汰,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性的,D错误。
故选C。
11. 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的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
D. 胰腺、唾液腺、甲状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错误;
B、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内环境,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进入消化道,不是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
A. 肾上腺素、Na+、尿素、葡萄糖
B. K+、血红蛋白、磷脂、胆固醇
C 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
D. CO2、胰岛素、载体蛋白、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
【详解】A、肾上腺素作为激素可以存着与内环境中,Na+是内环境的成分,尿素作为代谢废物需要通过内环境排出,而葡萄糖需要通过内环境的运送到各个组织细胞,因此,肾上腺素、Na+、尿素、葡萄糖均可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B错误;
C、肝糖原存在肝细胞中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纤维素是多糖也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C错误;
D、载体蛋白是细胞膜的成分,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A。
13.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
A. 细胞内液B. 组织液C. 血浆D. 淋巴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
【详解】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主要原因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因此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
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组织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和血浆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转化为淋巴液但是淋巴液不能转化为组织液。
14. 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B. “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
C.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
D. 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详解】A、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对语言文字特有的反射,有语言中枢的参与,是人类特有的,A正确;
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因此“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因此大脑皮层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C错误;
D、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参与的中枢不同,故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D正确。
故选C。
15. 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①该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该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该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 ②④B. ②③C. ②③④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而产生兴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由题可知“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一种是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详解】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线粒体等,不是沉默突触的原因,①错误;
②可能是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②正确;
③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③错误;
④可能是突触小泡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兴奋就无法在突触中传递,④正确。
故选A。
16. 下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肌肉收缩、①不偏转,可以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
B. 兴奋由b传到c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刺激b点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过程不是反射活动
D. 电表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该刺激并没有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刺激b点,肌肉收缩、①不偏转,即兴奋可以由b传递到c,但不能由b传递到a,因此可以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A正确;
B、兴奋由b传到c时会经过突触结构,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反射的产生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点就会引起肌肉的收缩不属于反射,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又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所以刺激b点电表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因此不能说明该刺激并没有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D错误。
故选D。
17. 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并用不同的强度刺激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Ⅰ和刺激Ⅱ都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
B. 刺激Ⅱ作用于正常反射弧的感受器时一定会发生反射活动
C. ac段主要与细胞外Na+内流有关,Na+内流会消耗能量
D. 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K+浓度,a点上移,c点位置基本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作电位的产生: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刺激Ⅰ会产生动作电位,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刺激Ⅱ,神经纤维还是处于静息电位,不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A错误;
B、刺激Ⅱ没有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刺激Ⅱ作用于正常反射弧的感受器时,不会发生反射活动,B错误;
C、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阶段,该阶段Na+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适当提高培养液的K+浓度,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动作电位与钠离子浓度有关,不受钾离子浓度的影响,其峰值不变,因此a点上移,c点位置基本不变,D正确;
故选D。
18. 如果某人能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是( )
A. W区B. S区
C. H区D. V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详解】W区即书写中枢受损时症状为不会写字,A错误;患者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B正确;患者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即听觉性语言中枢正常,C错误;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即视觉性语言中枢正常,D 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19.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但肾小管吸收水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A正确,B错误;
C、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使人增加饮水,可见,水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C正确;
D、综上所述,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B。
20. 如图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激素乙是促性腺激素,器官X可以是睾丸或卵巢
B. 若器官X代表甲状腺,激素丙几乎能作用于体内的所有细胞
C. 腺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具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的功能
D. 下丘脑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因此也属于内分泌腺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激素甲表示促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表示促激素,器官X表示甲状腺或性腺,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
【详解】A、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睾丸或卵巢),所以若激素乙是促性腺激素,器官X可以是睾丸或卵巢,A正确;
B、若器官X代表甲状腺,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细胞,B正确;
C、腺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具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的功能,C正确;
D、下丘脑中某些细胞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不属于内分泌腺,属于神经系统,D错误。
21. 生长抑素是由下丘脑合成、释放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其可抑制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下列关于生长抑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转录的过程不会影响血液中生长抑素的含量
B. 生长抑素能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垂体而发挥作用
C. 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生长抑素后,机体耗氧量会减少
D. 生长激素在靶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能促进生长。2、促甲状腺激素有垂体分泌,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生长抑素属于多肽类物质,调节转录过程会影响翻译进而影响生长抑素的含量,A错误;
B、生长抑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各个细胞,垂体有与其相结合的受体,所以能发挥作用,B错误;
C、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生长抑素后,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细胞代谢减慢,机体耗氧量会减少,C正确;
D、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C。
22. 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 进食后的 2h 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2h~3h 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 3.5h 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图分析,进食后初期,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2h~3h之间,血糖浓度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上升。
【详解】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正确;
B、进食后的2h内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
C、2h~3h之间,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肌糖原不分解为血糖,D错误。
故选D。
23. 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 ②⑤B. ④⑤C. ①②④⑤D. ②③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错误;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体液免疫,错误。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三道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4.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B. 特异性免疫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D.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正确;
B、特异性免疫是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25. 下图表示机体通过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免疫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 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从而使靶细胞裂解。
【详解】A、图中的免疫细胞,除浆细胞外,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B细胞和T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是发育场所不同,B正确;
C、识别并特异性结和抗原是抗体的主要功能,可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C正确;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死亡,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26. 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①、③、④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
(4)较强光照下,⑤过程中d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到________(填场所)。
(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e和c量的变化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NADPH、ATP
(2) ①. 线粒体内膜 ②. 细胞质基质 ③. 叶绿体基质
(3)①②③⑤ (4)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5)增加
【解析】
【分析】图中:⑤是光反应,④是暗反应,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是光合色素,b是氧气,c是NADPH,d是ADP,e是ATP,f是C5,g是二氧化碳,h是C3。
【小问1详解】
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NADPH和ATP。
【小问2详解】
①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所以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④是暗反应,所以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发生。
【小问3详解】
光合作用只有光反应产生ATP,暗反应不产生ATP;有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有ATP产生,所以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①②③⑤。
【小问4详解】
d是ADP,由暗反应产生,光反应消耗,所以是由叶绿体基质移动到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小问5详解】
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暗反应中二氧化碳减弱,所以短时间内C3含量降低,NADPH和ATP含量增加。
27. 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了改变,该基因的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由GTC突变为GTG,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了组氨酸,导致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损伤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苯丙酮尿症是由于相应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2)从上述材料分析可知,编码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①由图可推知,苯丙酮尿症是__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__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是____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__性遗传病。
②III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II1和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
③若III1与一正常男性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___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替换 (2)CAG
(3) ①. 常 ②. 隐 ③. X ④. 隐 ⑤. BbXDXd或BbXDXD ⑥. 100% ⑦. 女孩 ⑧.
【解析】
【分析】分析该遗传系谱图,根据Ⅱ1和Ⅱ2没有患苯丙酮尿症,生有一患该病女儿,确定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即Ⅱ4不可能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致病基因,Ⅱ3也没有患病,却生有一患该病的儿子,确定性肌营养不良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模板链碱基序列由GTC突变为GTG,这里发生的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中的替换。
(2)从题述材料分析可知,GTC转录形成的密码子是CAG,编码的氨基酸是谷氨酰胺。
(3)①根据遗传系谱图Ⅱ1和Ⅱ2没有患苯丙酮尿症,生有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则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和Ⅱ4有一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儿子,而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即Ⅱ4不会携带该病致病基因,说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Ⅱ3为XDXd,Ⅱ4为XDY,故Ⅲ4为XDXD或XDXd;关于苯丙酮尿症,Ⅱ3为Bb,Ⅱ4为bb,则Ⅲ4为Bb,故Ⅲ4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
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Ⅱ3为XDXd,Ⅱ1为XDXd;关于苯丙酮尿症,Ⅱ3为Bb,Ⅱ1也为Bb,故Ⅱ1和Ⅱ3基因型都是BbXDXd。
③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Ⅲ1为XDXd,她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概率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患者(XdY),所生女儿一定不会患该病;关于苯丙酮尿症,Ⅲ1为BB()或Bb(),男女患病概率相等,两病综合考虑,建议生女孩。
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所生女儿患苯丙酮尿症(bb)的概率为。
【点睛】本题考察了两种遗传病的家族图谱,要求学生对各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掌握到位,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知识准确判断各种遗传病的类型和特定个体的基因型。
28. 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E__________。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调节。
(5)根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判断,正常人体肝脏组织中动脉端O2浓度大小比细胞内O2浓度__________(“高”或“低”)。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1) ①. 细胞外液##内环境 ②. 血浆 ③. 组织液 ④. 淋巴
(2) ①. 消化系统 ②. 泌尿系统
(3)A、B (4)神经-体液-免疫
(5)高 (6)HCO3-、HPO42-
【解析】
【分析】1、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同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巴,再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小问1详解】
根据虚线方框中物质交换方向,判定图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统称为细胞外液或内环境。
【小问2详解】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系统(D)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各处。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通过循环系统汇集到肾脏,通过泌尿系统(E)排出。
【小问3详解】
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半浸润在血浆中,一半浸润在组织液中,所以它生活的液体环境是A血浆和B组织液。
【小问4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小问5详解】
O2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O2从高浓度动脉端向低浓度组织细胞中扩散。
【小问6详解】
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充当缓冲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突破点在理清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还需要运用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分析内环境相关部位的物质浓度大小关系。
29.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的控制。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①. 感受器 ②. d ③.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④. 非条件 ⑤.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⑥. 神经中枢 ⑦. a、c、d、e ⑧. 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详解】(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是图甲中的d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题干所述现象说明一个反射弧中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3)据图分析,③表示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0.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A~D表示不同的靶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则据图分析这三种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有________。
(2)若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则丁分泌的信号分子作用可能是________。
(3)若丁为下丘脑细胞,丙为垂体细胞,丙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C产生相应的激素,则该过程体现激素的________调节机制。
(4)若甲为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除与________升高有关外,还受到来自________(器官)的神经调节。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该器官对胰岛的调节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肝脏和肌肉均可作为胰岛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③. 分级 ④. 血糖浓度 ⑤. 下丘脑 ⑥. 神经递质 ⑦. 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胰岛素受体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1)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则据图分析这3三种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细胞)。
(2)若靶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则丁分泌的信号分子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4)当血糖浓度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控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胰岛B细胞,所以传递信号的分子是神经递质,胰岛素素可以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是因为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胰岛素受体。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液调节、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调节的特点;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1. 近期有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名为SARS2-38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低剂量下对多种病毒变种具有高度抵御作用,研究人员指出,SARS2-38在抵抗新冠病毒的贝塔变异毒株方面表现得尤其显著。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中的抗体是在___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过程,由__________细胞产生的,该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种细胞器)较口腔上皮细胞中多。
(2)棘突蛋白是新冠病毒入侵人类细胞城池的“攻城锤”,而SARS2-38抗体能与之结合,阻止病毒感染细胞。其原理是在人体中的棘突蛋白可作为__________与SARS2-38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填“细胞”或“内环境”)中。
(3)注射SARS2-38抗体对已侵入到人体细胞内的新冠病毒能不能起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体液 ②. 浆 ③.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 ①. 抗原 ②. 内环境
(3)不能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小问1详解】
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该过程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浆细胞内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数量较口腔上皮细胞中多。
【小问2详解】
抗原和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人体中的棘突蛋白可作为抗原与SARS2-38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故这一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小问3详解】
抗体只能针对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发挥作用,对于进入细胞内的新冠病毒,抗体不能直接发挥作用,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使其释放到内环境中,抗体才能发挥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识记体液免疫过程是解答本题关键,属于基础题。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生物 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生物 Word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