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作业题
展开基础巩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几种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2.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依靠( )
A.增加粮食产量
B.增加能源消费
C.控制资源使用量
D.努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第2题,各种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而解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数月。此次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使得澳大利亚损失惨重。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树种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澳大利亚的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高出了1.52℃。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受拉尼娜等极端天气影响,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量偏少 ③多大风天气 ④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 ⑤植被单一,树木种类易燃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⑤
4.此次火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 ②短期内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可能会增加 ③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 ④严重加剧全球变暖 ⑤水土流失、沙尘暴威胁加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森林大火肆虐,熊熊烈火燃烧了数月,这期间正是澳大利亚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容易形成火灾,这是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的主要自然原因,①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往往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多,②错误;大风天气多,导致此次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广且持续时间长,③正确;火灾预案不足,灭火反应被动,不是自然原因,④错误;澳大利亚东部的森林树种主要是桉树,这种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易燃,⑤正确。第4题,此次澳大利亚森林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但这不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①错误;森林火灾留下的灰烬是很好的肥料,因此短期内部分地区土壤的肥力可能增加,②正确;森林火灾烧毁了大量植物,破坏了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伤害了许多动物,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③正确;此次森林火灾破坏的森林、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有限,不会严重加剧全球变暖,④错误;森林火灾破坏了当地植被,短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因此在湿润区会加剧水土流失,在较干旱区会加大沙尘暴威胁,⑤正确。
船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港口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2015年起,交通运输部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设立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控制污染物排放。读上海港排放控制区设立后各污染物排放情况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上海港大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 ②SO2主要来自船用燃油 ③主要污染物数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④海湾闭塞不利于污染扩散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6.港口城市治理船舶大气污染的对策,可行的是( )
A.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管辖的范围限于沿海港口
B.船舶靠岸时用岸上电力供电取代燃油发电
C.压缩港口用地规模,实现节能减排
D.政府部门统一规定船用燃油的含硫量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上海港大气污染物占比最大的是PM10、细颗粒物和NO2,所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SO2主要来自船用燃油燃烧产生的尾气排放;主要污染物数量在图示时期呈现下降趋势;大气污染与海湾形态关系不大,海湾闭塞不利于水污染的扩散,大气污染扩散程度主要考虑地形是否封闭。故选A项。第6题,船舶途经的地区都会有大气污染,所以沿线都需要管辖;船舶靠岸时改用电力,其可行性较低;压缩港口规模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故选D项。
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微克/米3就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夏季臭氧浓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典型日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市B.成都市
C.杭州市D.哈尔滨市
8.下列应对臭氧污染的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电能汽车出行
B.午后锻炼强身健体
C.实行污染监测管控
D.关闭所有的化肥厂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该城市在北京时间13:00左右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经计算可知该地位于105°E附近,结合选项可判断,应为成都市,B项正确。第8题,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微克/米3就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所以实行污染监测管控可减少臭氧污染的发生。电能汽车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锻炼身体会加重臭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关闭所有化肥厂不合理,会影响生产和经济发展。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厨余垃圾是家庭、宾馆、饭店等饮食单位抛弃的剩余饭菜的总称,主要包括米类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植物油、动物油、肉骨、鱼刺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目前,世界各国绝大部分城市垃圾中40%为厨余垃圾。中国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超过4亿吨,厨余垃圾占比超过60%;一些主要城市厨余垃圾的产生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厨余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1)根据材料,概括厨余垃圾的特点。
(2)说明乱丢乱弃厨余垃圾带来的危害。
答案(1)数量大、种类多。
(2)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厨余垃圾成分复杂,极易腐烂变质,产生恶臭,带来大气污染;微生物分解后的产物容易进入江河湖泊、土壤,造成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厨余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细菌和病毒,扩散在空气中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厨余垃圾堆放会占用大量土地;厨余垃圾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随雨水下渗,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解析第(1)题,“目前,世界各国绝大部分城市垃圾中40%为厨余垃圾。中国每年的生活垃圾产量超过4亿吨,厨余垃圾占比超过60%;一些主要城市厨余垃圾的产生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说明厨余垃圾数量大;“包括米类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植物油、动物油、肉骨、鱼刺等”,说明厨余垃圾种类多。第(2)题,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等方面分析。
能力提升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而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 ④合理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青海湖是咸水湖,不能用于灌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入湖泥沙增多,不会造成水位下降;短时期内气温升高,对湖水水位影响较小;该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即入湖河流水被大量截留用于灌溉,导致湖水水位下降。第2题,西部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应采取②③④措施,开采资源时要注意环境保护。
研究发现,人均GDP、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部分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注: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向效应
3.下列关于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
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
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4.珠江三角洲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 )
A.珠江三角洲技术水平较高
B.工业化速度最快
C.人均GDP最低
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
5.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的相关性不同,说明( )
A.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
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
C.珠江三角洲区域出现异常影响因素
D.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答案3.C 4.A 5.B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C项正确,B项错误;工业化程度高并不一定空气质量差,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但城市空气质量较好,A项错误;图中显示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负相关,D项错误。故选C项。第4题,据图可知,珠江三角洲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且影响较大,说明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投入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少,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速度快,人均GDP位于我国前列,单从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地区,无法得出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GDP最低的结论,B、C两项错误;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说明其能源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项错误。第5题,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项错误;珠江三角洲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工业结构、技术进步程度等,无异常影响因素,C项错误;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小和两者相关性无联系,D项错误;据图可知,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在不同区域的相关性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程度不同,因而对资源利用的能力与效率不同,故选B项。
6.读我国荒漠化主要省级行政区分布图(图1)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 、 等,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 。
(2)我国荒漠化分布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其人为原因有 。
(3)我国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如图2,其中引起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因素是 。简析其原因。
答案(1)风蚀 水蚀 盐碱化 风力
(2)新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盐碱化 自然原因:处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解析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主要动力因素可结合所学知识与图2来回答。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及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形成盐碱化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二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测试题,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国现今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蓑鲉大肆繁衍的主要危害是,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