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 碘液、生理盐水、自来水
B. 碘液、生理盐水、清水
C. 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D. 清水、生理盐水、碘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
【详解】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所以,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16×,物镜为4×,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16×,物镜为10×.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与第一次相比( )
A. 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个体增大B. 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个体变小
C 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个体增大D. 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个体变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则减少;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依题意,第一次 物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16×4=64,第二次物像放大倍数=16×10=160。故第二次物像放大倍数比第一次物像放大倍数要大,因此,第 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个体增大。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 小明观察血涂片时,首先看到了左图所示的物像,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到右图所示的物像。你认为他不能进行的操作是
A. 转动转换器
B. 转动细准焦螺旋
C. 转动粗准焦螺旋
D. 调节反光镜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察图示可知,由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是因为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的结果,右图中的图像放大倍数明显增大。
【详解】显微镜视野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观察图示可以看出,从左图到右图是小明换用了高倍物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首先要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载物台上的通光孔,换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提高亮度,然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此过程中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显微镜由低倍物镜转换为高倍物镜的方法。
4. 小麦生长的后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其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该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 光合作用
B. 蒸腾作用
C. 果实的生长发育
D. 秸秆的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详解】植物体的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楂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以上,而约1%的水分参与小麦的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因此小麦生长的后期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用于果实、秸秆的生长和发育。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关于水分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输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根毛区细胞→根毛区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B. 根毛区导管→根毛细胞→根导管→茎导管
C. 根毛细胞→根毛区导管→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D. 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的吸水、运输水和散失水的过程示意图:
【详解】水分进入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输导的途径是:土壤中的水→根毛细胞→根的表皮以内的细胞→根毛区导管→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
故选C。
6. 兰州昼夜温差大,所结的瓜果含糖量高,其原因是
A. 有利于植物对水肥的吸收
B. 白天蒸腾作用旺盛,有利于光合作用
C. 白天日照强,温度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很旺盛
D. 白天日照强,温度高,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低,分解的有机物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烈,晚上,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由于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7. 植物体白天可以进行( )
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蒸腾作用D. 以上三项都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白天,因有光照,所以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详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需要有光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有光无光均可进行。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有光无光均可进行。植物体在白天进行的是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呼吸作用,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8. 北方常在早春进行地膜覆盖,其主要目是( )
A. 增加空气B. 增加光照C. 提高温度D. 防止被虫蛀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对于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其探究实验对比进行记忆分析。
【详解】早春播种时,用铺盖地膜,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从而达到提前播种、提前收获的目的。所以,北方常在早春进行地膜覆盖,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温度。故选C。
【点睛】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只有水分、温度、空气3个不包括光照等.想使其萌发就要满足其条件。
9. 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绿色植物B. 人类C. 鱼类D. 病毒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详解】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A正确。
【点睛】关于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植物的光合作用掌握。
10. 一架显微镜的镜盒内有甲、乙两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那么甲、乙分别为( )。
A. 目镜、物镜B. 物镜、目镜
C. 均为物镜D. 均为目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它们的区别为:物镜带螺纹,物镜的倍数越大,镜筒越长;目镜不带螺纹,且倍数越大,镜筒越短。
【详解】由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目镜无螺纹装在镜筒上端,物镜有螺纹拧到转换器上。因此,甲镜头一端有螺纹是物镜,乙镜头无螺纹是目镜。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显微镜的结构和显微镜的使用。
11. 小李用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天竺葵叶片会发黄
B.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后,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会变浑浊
C.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后,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
D.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塑料袋内的温度可能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呼吸作用生是指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指的是植物通过蒸发由叶片失水的过程。
【详解】A、叶片能够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所以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会因为没有光照,天竺葵叶片发黄,故A说法正确。
B、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及时吸收二氧化碳,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故B说法错误。
C、在土壤的蒸发作用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下,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故C说法正确。
D、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量,所以塑料袋内的温度有可能升高,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12. 据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类无色透明塑料、低粘性蜡等物质,在移栽植物时,若将其喷到叶面上,则能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能大大提高植株的成活率。这主要是因为薄膜( )
A. 增强了植物的蒸腾作用B. 增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减弱了植物的蒸腾作用D. 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移栽植物的时候要想办法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
【详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的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用科学家发明的这种无色透明塑料、低粘性蜡的物质,将其喷到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这样就使的植物能照常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而水蒸气则不能蒸发出去,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染色体的组成是( )
A. 糖类和蛋白质B. 无机物和有机物
C. DNA和糖类D. DNA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染色体是生物主要遗传物质的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一定的。基因有规律的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详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一定的,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是非常重要的.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基因。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的概念。
14. 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
A. 污物B. 细胞C. 气泡D. 墨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包括:擦、滴、撕(刮)、展(涂)、盖、染。在“盖”这一步,应是将盖玻片先接触液滴的一端,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
【详解】A.D.污物和墨水在视野中是全黑的,不会中央发亮,AD不符合题意。
B.细胞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清晰地图像,B不符合题意。
C.气泡的特点是中央发亮、周围黑暗,没有结构,挤压易变形,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 下图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具有放大物像作用的结构是图中的①和____。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不够清晰时,应微调图中的____结构。(本小题填序号)
(2)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首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____;进行染色时,可把一滴稀碘液滴在____的一侧,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答案】15. ①. ④ ②. ③
16. ①. 生理盐水 ②. 盖玻片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粗准焦螺旋,③是细准焦螺旋,④是物镜。
【小问1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因此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①目镜和④物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可以调节镜筒,粗准焦螺旋使镜筒较大幅度地上升或下降,细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调节③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为清晰。
【小问2详解】
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首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为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这样可以使口腔上皮细胞不至于因吸水而膨胀,更容易看清楚细胞的结构;进行染色时,可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16. 下图为小明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某种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控制物质进出使细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的是[ ]________。
(2)表示人口腔上皮细胞的是________图。
(3)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是[ ]________。
(4)“山楂酸,蜜桃甜”主要是因为其酸的、甜的汁液存在于图中[ ]________中。
(5)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________。
(6)图中[②]对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7)如果小明同学在观察两种细胞时,采用的物镜是16×,目镜是10×,那么此时看到的物像比实际放大了________倍。
【答案】(1)⑤细胞膜 (2)甲
(3)⑥叶绿体 (4)①液泡
(5)③细胞核 (6)保护和支持
(7)160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②表示细胞壁,⑤表示细胞膜,⑥表示叶绿体,③表示细胞核,①表示液泡;④表示细胞质。
【小问1详解】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性的渗透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小问2详解】
乙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结构,由此可知,乙图为植物细胞图;甲图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结构,甲图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
【小问3详解】
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小问4详解】
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含有酸、甜、苦、辣的这些味道来自于细胞的细胞内液。
【小问5详解】
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小问6详解】
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小问7详解】
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果目镜上标有16×,物镜上标有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16×10=160倍。
17. 17世纪,有位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株柳树的一个枝条上剥去一圈树皮,露出了木质部。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剥去树皮后的枝条可以继续生长,但切口上方的树皮明显增厚,甚至形成了瘤状物。仔细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枝条上方树皮明显增厚,甚至形成瘤状物的原因是:树皮被环割后,________的运输通道被切断,使有机物在伤口上方大量积累,促使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
(2)该枝条能继续生长,说明枝条仍然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其中枝条上方的水和无机盐是由___________内的__________由下向上运输的;而伤口下方所需的有机物则由下端枝条上的叶片通过______________制造的;
(3)假如剥去柳树主茎基部的树皮,该柳树将会死亡,原因是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17. 有机物
18. ①. 木质部 ②. 导管 ③. 光合作用
19. 根部得不到有机物
【解析】
【分析】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小问1详解】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有机物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
【小问2详解】
木质部没有受损,木质部内导管仍能自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枝条上部仍然能获得足够的水分,枝条上部仍然可以存活。
伤口下方所需的有机物是由下端枝条上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通过筛管运输到伤口下方,满足其生命活动需要。
【小问3详解】
柳树主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就会使主茎的韧皮部全部被割断,有机物无法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根部,时间长了,根就会因为无法获得有机营养而死亡,继而引起整个植株的死亡。
18. 下图是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 ]____和[ ]_____。
(2)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很小的结构是[ ]_____。
(3)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 ]______。
(4)光线经过反光镜反射后进入镜筒,我们能通过目镜观察到物象。光线经过显微镜的[5]_____、[6]_____、[4]_____、[2]_____、[1]_____这几个部件。
(5)物像的放大倍数=________乘以_______。
(6)在光线条件比较差的实验室内使用显微镜时,应该( )
A. 调大光圈,用平面反光镜B. 调大光圈,用凹面反光镜
C. 调小光圈,用平面反光镜D. 调小光圈,用凹面反光镜
(7)显微镜观察材料一定要是________。
【答案】18. ①. 5光圈##8反光镜 ②. 8反光镜##5光圈
19. 10细准焦螺旋
20. 4物镜 21. ①. 光圈 ②. 通光孔 ③. 物镜 ④. 镜筒 ⑤. 目镜
22. ①.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②. 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23. B
24. 薄而透明的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光圈、6通光孔、7压片夹、8反光镜、9粗准焦螺旋、10细准焦螺旋、11镜柱。
【小问1详解】
大小不等的5光圈,这些光圈可以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8反光镜:可以反射光线,有两面:一面是凹面镜,一面是平面镜;当光线强时,视野过亮,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小光圈;光线弱时,视野较暗,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大光圈;所以显微镜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5光圈和8反光镜。
【小问2详解】
10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小问3详解】
4物镜是安装在镜筒下端物镜转换器的孔中,一般的显微镜有2~4个物镜镜头,最接近玻片标本。
【小问4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光圈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反光镜反射的光线才能依次通过5光圈、6通光孔、4物镜、2镜筒、1目镜到达眼睛。
【小问5详解】
在显微镜的结构中,对物体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与物镜,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而且是放大的物像,物像放大的倍数为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小问6详解】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在光线条件较差实验室里使用显微镜,应该使视野变亮,故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B符合题意。
故选B。
【小问7详解】
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因此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是薄而透明的。
19. 下图是花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1)上图中,⑤_______将来发育成果实, 它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________。
(2)①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_组成了雄蕊。
(3)柱头、③ _______和子房 组成了雌蕊
(4)能产生花粉的是花药, 其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______。
【答案】 ①. 子房 ②. 种子 ③. 花药 ④. 花丝 ⑤. 花柱 ⑥. 传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一朵花是由花柄、花托、萼片(花萼)、花瓣(花冠)、雌蕊和雄蕊等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内有胚珠)三部分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最主要的部分。
图示中:1花药、2柱头、3花柱、4花丝、5子房。
传粉是指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经过风力、水力、昆虫或人的活动把一朵花的花粉传播到另一朵花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异花传粉。
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详解】(1)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情况如图:
从图中看出,如图中5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它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种子。
(2)1花药和4花丝组成了雄蕊。
(3)2柱头、3花柱和5子房组成了雌蕊。
(4)能产生花粉的是1花药,其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辨识花的结构、理解传粉和受精过程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0. 据如图回答问题:
(1)装置B内的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可进行______作用。
(2)把D处夹紧、E处打开,当光照一段时间后,绿色植物会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的检验方法是______。
(3)若要加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在A装置中加入适量的______此时把D打开。
(4)若用黑纸片将B装置罩上一(D处扎紧),绿色植物主要进行______作用,若向C瓶中加入______,可观察到______现象。
【答案】 ①.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 ②. 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或竹签),插入C瓶中 ③. 二氧化碳 ④. 呼吸 ⑤. 澄清的石灰水 ⑥.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
【详解】(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而植物体内的水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所以装置B内的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可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从图中可知装置B内的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可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进入C瓶,根据氧气助燃的特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C瓶,木条能复燃,来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在A装置中加入碳酸盐和稀盐酸后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而加强。
(4)若用黑纸片将B装置罩上一(D处扎紧),绿色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若向C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现象。
【点睛】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互为原料和产物,能够正确读出图中的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精品解析: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A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文昌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文昌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线形动物,5分的高分,图3中,95,01,2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文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海南省文昌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下列反射中属于简单反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