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相互转化,以达到动态平衡。下表是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可能会导致其成分发生改变
B. ①与②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④属于组织液,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大部分是水,其余包括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详解】A、据表格,②中蛋白质明显多于③和④,②是细胞内液,③和④中Na+明显高于②、③和④中K+明显低于②,③和④是细胞外液,③中蛋白质比④多,③是血浆,④是组织液或淋巴液,①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使外界中物质进入细胞外液,可能会导致细胞外液成分发生改变,A正确;
B、①是细胞外液,②是细胞内液,①与②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
C、③是血浆,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④属于组织液或淋巴液,若是组织液,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组织液减少,D错误。
故选D。
2.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下列关于稳态及其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表达水平上的稳态受到破坏
B.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稳态的维持,正反馈调节一般不利于稳态的维持
C. 高强度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pH相对稳定
D.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A正确;
B、负反馈调节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有利于稳态的维持,正反馈调节一般不利于稳态的维持,B正确;
C、高强度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维持pH相对稳定,C错误;
D、稳态指的是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C。
3. 下图甲表示人体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其中尿道内、外括约肌都是一种环形肌肉,逼尿肌分布于膀胱壁上。图乙表示不同强度的刺激及对应的膜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受惊吓后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②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
B. 排尿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②③上一定不会双向传导
C. 随着膀胱的充盈,感受器细胞所受的刺激加强,Na+内流的速率加快,人体的尿意加强
D. 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收缩,结合图乙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大于S5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详解】A、受惊吓后导致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③中的信号传递出现了异常,即信号不能上传至大脑皮层,从而失去控制作用,A错误;
B、排尿反射发生的过程中,神经冲动沿着反射弧传导,在神经元②③上一定不会双向传导,因为前者是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后者是将兴奋由大脑皮层向下传导,B正确;
C、随着膀胱的充盈,感受器细胞所受的刺激加强,Na+内流的速率加快,动作电位快速形成,人体的尿意加强,C正确;
D、结合图2分析,刺激强度需要足够大才能引起兴奋,刺激神经元④,逼尿肌收缩,结合图乙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刺激强度大于S5,D正确。
故选A。
4. 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如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C. 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D. 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突触小泡内含有的是小分子物质,直接来自高尔基体,与核糖体无关,A错误;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神经细胞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进一步增大,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的反转,B正确;
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两个连接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C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长期吸毒会导致受体蛋白减少,因此为获得同等愉悦感,需不断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D正确。
故选A。
5. 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科研人员制备了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给大鼠,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实验数据推测INH可作用于垂体,进而促进卵泡发育
B. INH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C. 用双缩脲试剂分别与INH和性激素反应,均能产生紫色反应
D. 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结合,解除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孕酮激素含量上升,卵泡质量和成熟卵泡个数上升,由此可见该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后,使INH无法发挥作用。INH的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详解】A、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合成和分泌,在注射INH抗体后,抗体与INH特异性结合,使INH无法发挥作用,此时促卵泡激素和孕酮激素含量上升,由此可见INH可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抑制卵泡发育,A错误;
B、INH是卵巢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只有靶器官、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或细胞内才有其受体),但激素分泌后会广泛运输或弥散于体液中,并非定向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B错误;
C、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但性激素属于脂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C错误;
D、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特异性结合,使INH无法发挥作用,解除其作用,D正确。
故选D。
6. 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B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 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C. 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激素D是由垂体合成和释放的
D. 激素A、C、D都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和靶器官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抗利尿激素D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
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只能定向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可能会导致低体温症
B. 神经细胞膜两侧 Na +浓度差的大小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神经递质均可影响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D. 食物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尿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1、在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3、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详解】A、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是热量的直接来源,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和血压,为热量的产生和分布提供条件,均可促进产热量增加,A错误;
B、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从而产出现膜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因此神经细胞膜两侧 Na+浓度差的大小会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B错误;
C、胰岛B细胞膜上含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神经递质作为信号分子均能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正确;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8. 人体内的杀伤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e和Th均是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
B. Te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C. Te和Th中编码CD的基因均正常表达,发挥免疫功能
D. 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
【详解】A、Te和Th均属于免疫细胞,均在免疫器官中发生、生长和成熟,A正确;
B、T细胞(Te)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的识别,能直接攻击和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B正确;
C、糖蛋白CD位于Te细胞膜表面,而Th细胞膜表面没有CD,因此Te中编码CD的基因正常表达并发挥免疫功能,但Th中编码CD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
D、人体内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C。
【点睛】
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动植物种类繁多,说明其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所以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弱,A错误。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B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本题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10.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方法等的叙述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在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式实验前,需要做一个预实验
B. 单子叶植物玉米不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C. 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进行小动物采集
D.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用台盼蓝染液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计数时会将死菌和活菌均计数在内,因此结果偏大。
【详解】A、在正式实验前应先做一个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A正确;
B、单子叶植物玉米成株生长,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B错误;
C、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C正确;
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用台盼蓝染液可区分活菌和死菌,这样可以增加计数结果的有效性,D正确。
故选B。
11. “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根冠中存在一种平衡细胞,该细胞内含有能感受重力刺激的淀粉体。当根横放时,受重力影响淀粉体会下沉到细胞底部,并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基质,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化为生长素运输信号从而引起根的向地生长,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影响根向地生长的信号有重力、Ca2+和生长素等
B. 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升高会直接激活生长素泵
C. 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促进该侧生长的效果更明显
D. 若Ca2+的释放过程受阻,则根的向地生长更明显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时还与植物器官的种类有关。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背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植物存在。
【详解】A、受重力影响淀粉体会下沉到细胞底部,并诱发内质网释放Ca2+到细胞质基质,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化为生长素运输信号从而引起根的向地生长,说明重力、Ca2+和生长素是影响根向地生长的信号,A正确;
B、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升高激活钙调蛋白后在激活生长素泵,B错误;
C、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高浓度抑制根的生长,C错误;
D、若Ca2+的释放过程受阻,钙调蛋白的激活受限,生长素运输受阻,则根的向地生长更减弱,D错误。
故选A。
12. 酵母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
B. 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
C. 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
D. 在指数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每个酵母菌的合成代谢均大于分解代谢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
1、图1:据图1可知,将生长曲线粗分为4个时期: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2、图2: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据图2可知,一个中方格中含16个小格,因此,该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2516。
【详解】A、据图2可知,酵母菌培养到衰亡期时,统计得到的酵母菌数量下降,说明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统计的是活菌,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A正确;
B、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大小与接种数量的多少无关,但接种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B正确;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故应该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中,C正确;
D、在指数期,营养物质丰富,空间充裕,pH、温度、O2均适宜,即酵母菌处于基本无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绝大多数酵母菌合成代谢远远大于分解代谢,因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D。
13. 荒漠群落由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一类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往北可延伸到温带干旱区。下列有关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 动植物种类稀少,导致群落丰富度低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C. 荒漠生物群落生物种类较少,不具有垂直结构,但有水平结构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进行光合作用释放CO2,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荒漠群落含水量低故植被以抗旱的灌木为主,荒漠中仙人掌为减少水分散失,白天关闭气孔仅进行光反应,夜间打开气孔完成剩余反应。
【详解】A、爬行动物为变温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A正确;
B、荒漠群落丰富度低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含水量,B错误;
C、荒漠群落由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组成,故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D、仙人掌减少水分散失,白天关闭气孔,在夜间进行部分光合作用O2,D错误。
故选A。
14.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详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元素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 土壤中的微生物只能通过分解作用参与碳循环
C. 碳元素不能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
D. 生产者的同化作用是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详解】A、无机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正确;
B、硝化细菌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参与碳循环,B错误;
C、由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是单向的,所以碳元素不能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C正确;
D、生产者的同化作用(主要是光合作用)是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D正确。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识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二、填空题。
16.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____。
(2)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它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____。
(3)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人们仍需不断的对农田施加氮肥,原因是____。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百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原因是____(至少答出两点)。
(5)在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____。
【答案】16.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7. ①. 生产者 ②.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能量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供其它生物利用
18. N元素通过农产品不断从农田中输出,一部分N元素不能返回农田
19. 大部分能量被自身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有一部分流向了分解者 20. 更快
【解析】
【分析】1、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小问1详解】
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它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问2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能量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供其它生物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小问3详解】
N元素通过农产品不断从农田中输出,一部分N元素不能返回农田。因此,虽然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人们仍需不断的对农田施加氮肥。
【小问4详解】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外,有一部分通过分解者散失,另一部分由该营养级生物自身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
【小问5详解】
与沙漠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条件更优越,在两者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
17. 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B组的处理是____。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③____。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和____(激素)。如果给B组饲喂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则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将____(填“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1) ①.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②. 切除垂体 ③.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 ①. 生长激素 ②. 促甲状腺激素 ③. 不变
【解析】
【分析】依题意,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根据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及对照原则,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变量是幼龄大鼠的体重变化,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
【小问1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且采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变量是生长发育状况,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是体重变化,故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设计实验步骤如下: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大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大鼠切除垂体(根据实验结果中的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小问2详解】
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不足,从而影响大鼠生长发育,因此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大鼠饲喂则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消化,因此若一段时间后,给B组大鼠饲喂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大鼠体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变。
18.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Ⅳ表示的是人体的____;通常情况下,所有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填“甲”、“乙”、“丙”或“细胞内液”),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症状),B过程代表的是____。
(2)③中的____(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
【答案】18. ①. 泌尿系统(或肾脏) ②. 细胞内液 ③. 组织水肿 ④.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19. ①. CO2 ②. 11
20.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依次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和皮肤。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依次是食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尿液、汗液。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依次是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A表示淋巴液转化为血浆,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小问1详解】
依题意,Ⅳ表示直接参与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几种系统或器官,A、B表示相关过程。据图可知,从内环境到Ⅳ的体液经过Ⅳ的作用后,一部分排出体外,另一部分通过B过程重新回到内环境,因此可知,Ⅳ表示泌尿系统(或肾脏),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蛋白质含量高于细胞外液,故通常情况下,所有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细胞内液。据图可知A表示淋巴液转化为血浆的过程,若该过程受阻,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内环境物质可以通过Ⅲ与外界发生双向物质交换,因此,Ⅲ表示呼吸系统,③表示由呼吸系统Ⅲ排出代谢废物CO2和水蒸气等,其中的CO2对呼吸系统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物质②表示O2,大多数O2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要穿过2层肺泡壁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红细胞细胞膜共5层细胞膜;在组织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要依次穿过1层红细胞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肝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因此大多数O2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11层磷脂双分子层。
【小问3详解】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9. 氧化应激是体内自由基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多细胞器协同参与的复杂生化过程,高尔基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参与放大应激信号,诱发细胞早期凋亡。Src蛋白分布于高尔基体膜等处,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骨架衔接蛋白ANLN分布于高尔基体等膜上的蛋白质,其作用是保持高尔基体及对应结构的稳定。
(1)在神经元中,高尔基体常集中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处,与突触小体内的_______ 形成有关;细胞骨架在神经元中参与了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生理过程,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当神经元轻度受损时,高尔基体可以形成_______,修补神经元的断端细胞膜,这一功能依赖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2)科研人员使用H2O2构建氧化应激神经元模型进行相关实验一,观察、测定并统计神经元突起数及神经元中高尔基体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注:SA为Src蛋白的激活剂
该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应激下的神经元及高尔基体的早期表现分别为______和__________;并推测细胞中Src蛋白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科研人员又设计了特异性干扰ANLN基因表达的RNA片段(ANIi)和无关RNA片段。并利用该干扰技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二:探究在氧化应激状态下,Src与ANLN之间的调控关系。请结合实验一的结果填下表完善实验二。
材料及处理 a .正常神经元 b. H2O2氧化损伤神经元 c. SA d. ANIi e.无关RNA
实验结论:Src通过调控ANLN表达来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及稳定高尔基体结构。
【答案】 ①. 突触小泡 ②. 蛋白质 ③. 囊泡 ④. 神经元突起数目下降 ⑤. 高尔基体长度增加 ⑥. Src可以解除氧化应激造成的神经细胞的突起数下降及高尔基体结构不稳定或 Src参与信号转导,有利于恢复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形态及高尔基体结构的稳定 ⑦. b、c、e ⑧. ② ⑨. ④
【解析】
【分析】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均含有的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详解】(1)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膜与高尔基体有关;细胞骨架的本质是蛋白质纤维;高尔基体可形成囊泡,从而转化成细胞膜。
(2)Src蛋白分布于高尔基体等处,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科研人员使用H2O2构建氧化应激神经元模型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过多的活性氧(H2O2处理)使神经元细胞突触数下降,高尔基体长度增加,而通过激活Src可以解除氧化应激造成的神经细胞及内部高尔基体结构不稳定,图中显示第③组长度恢复。
(3)ANLN是分布于高尔基体膜上的蛋白质,其作用是保持高尔基体的结构稳定。科研人员设计了可以特异性干扰ANLN基因表达的RNA片段(ANIi)和无关RNA片段。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氧化应激状态下,Src与ANLN之间的调控关系。因此需要在(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设计4组实验,处理方式为:④组H2O2氧化损伤神经元接受 ANIi 的调控;⑤组 H2O2氧化损伤神经元接受无关RNA 的调控;⑥组H2O2氧化损伤神经元接受 SA和 ANIi的调控;⑦组H2O2氧化损伤神经元接受 SA和 无关RNA的调控即处理为bd、be、bcd、bce。⑤组是H2O2氧化损伤神经元接受无关RNA 的调控,现象与实验中第②组一致。
已经知道实验结论为Src通过调控ANLN表达来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及稳定高尔基体结构,也就是说,如果ANLN表达受阻,则Src不能发挥作用。所以⑥组与④组相比,虽然加了SA,SA也不发挥作用,所以⑥组现象与实验中第④组一致。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获取信息、并能根据图示结果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能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注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20. 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突触间传递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X=Y。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_____电位;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2)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若刺激b点,电流计①指针将______(填偏转方向和次数);若刺激c点,电流计①指针将____________(填偏转方向和次数)。
(3)若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请注明刺激的位点、指针偏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
(4)请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正 ②. 钠离子
(2) ①. 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 不偏转
(3) ①. 刺激d(或a或b或c)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 刺激e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
(4) ①. 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 ②. 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小问1详解】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因此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钠离子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小问2详解】
若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导致电流计的两极不同步兴奋,因此,电流计①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若刺激c点,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电流计①的两个电极将同步发生兴奋,故指针不会发生偏转。
小问3详解】
若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可刺激d(或a或b或c)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刺激e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
【小问4详解】
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电流计①接在神经纤维上,故电流计①可以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而电流计②接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故电流计②可以测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实验思路为: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结果预测: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高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故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成份(mm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③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④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②
10
140
2.5
10.35
25
—
47
检测指标组别
促性腺激素(mIU/mL)
性激素(ng/mL)
卵泡质量(g)
成熟卵泡个数(个)
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素
孕酮
对照组
8.53
15.18
8.86
0.63
28.67
实验组
25.36
1519
11.78
0.91
35
组号
④
⑤
⑥
⑦
材料及处理
b、d
b、e
b、c、d
____
预期
现象
神经元突起急速下降,高尔基体长度迅速增长,出现细胞凋亡
现象与实验中
第( ) 组一致
现象与实验中
第( ) 组一致
现象与实验中
第 (③) 组一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生物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