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复习(二)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复习(二)教学设计,共6页。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统计与可能性复习(二)学科数学学 段高段年级六年级相关领域统计与概率教材书名: 北京版六年级 一、课时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小学阶段关于平均数的内容,经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二、学情分析 关于平均数,学生也存在一些认知的困惑和问题,如:平均数为什么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到底有什么作用?在学生的印象中,关于平均数似乎多数情况就是给出一组数据,然后计算出平均数,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教学目标 1.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时的价值。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难点: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时的价值。五、教学方法 讲授六、教具学具 PPT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学习引入课前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回顾了小学阶段统计部分的内容,还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聚焦平均数,对平均数进行复习和整理。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平均数。(二)解决问题问题:甲、乙两支小足球队正在进行“校园足球”比赛,每个队场上有11名队员。他们的身高情况如下。(单位:厘米)根据数据,你怎样比较两队场上队员的身高情况呢?预设1:我先把每个队场上11名队员的身高从低到高排序,这样更便于比较。预设2:我把两个队最高身高和最矮身高分别进行比较。142cm<149cm, 164cm<167cm。不管是最高队员的身高还是最矮队员的身高,乙队都高于甲队。预设3:逐一比较。乙队有4名队员的身高高于甲队,有3名队员的身高和甲队相等,有4名队员的身高低于甲队。预设4:可以先把身高分段,再看看每个身高段中两个队的人数。预设5:比较两个队11名队员的平均身高。甲队: (142+143+147+151+154+155×3+158+159+164)÷11 =1683÷11 =153(cm)乙队: (149+150×2+151×2+153×3+158+159+167)÷11 =1694÷11 =154(cm)153cm<154cm所以甲队身高的整体水平略低于乙队身高的整体水平。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回顾巩固平均数的算法。(三)回顾整理问题: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足球队队员身高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是我们进行数据分析时的好帮手。关于平均数,我们都学过哪些内容呢?预设1:平均数就是把所有的数量匀一匀,把多的给少的一些,这样大家都一样了,这个一样的数就是平均数。以投篮比赛平均成绩的这个问题为例,赵明投进的个数多,王玲投进的个数少,把赵明的匀一个给王玲,这样四个人投中个数就一样了,都是7个,这个7就是他们的平均成绩。 预设2:从图中就能看出来,平均数一定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预设3: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就是先求出所有数据的总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通过观察这幅图我知道,通过移多补少,让所有数据的大小都一样了,就相当于把投进的总个数平均分成4份,所以求平均数时,用除法来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理,明确球平均数时,要用除法来计算,(四)巩固应用1.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日平均气温问题:这是北京市入夏以来某一天的气温情况。请你计算北京市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一天中2时、8时、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的平均数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预设:(27+28+34+32)÷4=121÷4=30.25( ℃ )答:北京市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为30.25℃。2.平均数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研究圆的周长时,我们用绕绳法、滚动法等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有的小组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测量同样的硬币,怎么得到的数据不同呢?预设1: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都会产生误差。预设2:测量周长时,出现了不同的数据,可以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来减少误差。3.平均数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求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问题1:京张高铁从北京北站至张家口站,全程174千米,用时约50分钟。请你计算一下,高铁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大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预设: 交流:预设1:计算出的速度怎么不是每小时350km呢?预设2:从刚才的资料中我们知道,每小时350千米是最高时速。列车在行驶时,速度总是在变化。列车在进站和出站时速度会变慢。预设3:每小时208.8km是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预设4:平均速度也是一种平均数。4.寻找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实例。问题:生活中,哪里还有平均数?预设1:我们在比较两个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时,用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来进行比较。预设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指的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预设3:我在新闻中经常会听到人均GDP,我查阅了资料,了解到,人均GDP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一个平均数。平均数竟然能反应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作用真不小!预设4:我还知道,在一些比赛中,给选手打分时,也用到了平均数。下面是某市举行的青年歌手大赛中,11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打分。(1)请你算一算11位评委给出分数的平均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预设:(9.8+9.7×2+9.6×4+9.5+9.4×2+9.1)÷11=105÷11≈9.55(分)(2)如果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的评分方法来计算,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说说这样计算最后得分的道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预设:(9.7×2+9.6×4+9.5+9.4×2)÷9=86.1÷9≈9.57(分)交流:预设1: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平均分不一样。预设2:每个数据都会影响平均分。预设3:有极端数据时,可以把极端数据去掉,再求剩下数据的平均数,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应用范围以及解决方法。(五)总结提升问题: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作业布置数学书第93页问题3。2.数学书第95页第2题。3.继续寻找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实例。九、板书设计 平均数求平均数时,用除法来计算。把极端数据去掉,再求剩下数据的平均数,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十、课堂小结本节课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十一、课后反思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教完这堂课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统计与可能性复习(二)学科数学学 段高段年级六年级相关领域统计与概率教材书名: 北京版六年级 一、课时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小学阶段关于平均数的内容,经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二、学情分析 关于平均数,学生也存在一些认知的困惑和问题,如:平均数为什么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到底有什么作用?在学生的印象中,关于平均数似乎多数情况就是给出一组数据,然后计算出平均数,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教学目标 1.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发展数据分析观念。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时的价值。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难点: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时的价值。五、教学方法 讲授六、教具学具 PPT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学习引入课前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回顾了小学阶段统计部分的内容,还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聚焦平均数,对平均数进行复习和整理。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平均数。(二)解决问题问题:甲、乙两支小足球队正在进行“校园足球”比赛,每个队场上有11名队员。他们的身高情况如下。(单位:厘米)根据数据,你怎样比较两队场上队员的身高情况呢?预设1:我先把每个队场上11名队员的身高从低到高排序,这样更便于比较。预设2:我把两个队最高身高和最矮身高分别进行比较。142cm<149cm, 164cm<167cm。不管是最高队员的身高还是最矮队员的身高,乙队都高于甲队。预设3:逐一比较。乙队有4名队员的身高高于甲队,有3名队员的身高和甲队相等,有4名队员的身高低于甲队。预设4:可以先把身高分段,再看看每个身高段中两个队的人数。预设5:比较两个队11名队员的平均身高。甲队: (142+143+147+151+154+155×3+158+159+164)÷11 =1683÷11 =153(cm)乙队: (149+150×2+151×2+153×3+158+159+167)÷11 =1694÷11 =154(cm)153cm<154cm所以甲队身高的整体水平略低于乙队身高的整体水平。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回顾巩固平均数的算法。(三)回顾整理问题: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足球队队员身高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是我们进行数据分析时的好帮手。关于平均数,我们都学过哪些内容呢?预设1:平均数就是把所有的数量匀一匀,把多的给少的一些,这样大家都一样了,这个一样的数就是平均数。以投篮比赛平均成绩的这个问题为例,赵明投进的个数多,王玲投进的个数少,把赵明的匀一个给王玲,这样四个人投中个数就一样了,都是7个,这个7就是他们的平均成绩。 预设2:从图中就能看出来,平均数一定是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预设3: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就是先求出所有数据的总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通过观察这幅图我知道,通过移多补少,让所有数据的大小都一样了,就相当于把投进的总个数平均分成4份,所以求平均数时,用除法来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理,明确球平均数时,要用除法来计算,(四)巩固应用1.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日平均气温问题:这是北京市入夏以来某一天的气温情况。请你计算北京市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计算日平均气温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一天中2时、8时、4时和20时4个时刻的气温的平均数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预设:(27+28+34+32)÷4=121÷4=30.25( ℃ )答:北京市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为30.25℃。2.平均数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研究圆的周长时,我们用绕绳法、滚动法等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有的小组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测量同样的硬币,怎么得到的数据不同呢?预设1: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都会产生误差。预设2:测量周长时,出现了不同的数据,可以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来减少误差。3.平均数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求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问题1:京张高铁从北京北站至张家口站,全程174千米,用时约50分钟。请你计算一下,高铁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大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预设: 交流:预设1:计算出的速度怎么不是每小时350km呢?预设2:从刚才的资料中我们知道,每小时350千米是最高时速。列车在行驶时,速度总是在变化。列车在进站和出站时速度会变慢。预设3:每小时208.8km是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预设4:平均速度也是一种平均数。4.寻找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实例。问题:生活中,哪里还有平均数?预设1:我们在比较两个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时,用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来进行比较。预设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指的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预设3:我在新闻中经常会听到人均GDP,我查阅了资料,了解到,人均GDP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一个平均数。平均数竟然能反应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作用真不小!预设4:我还知道,在一些比赛中,给选手打分时,也用到了平均数。下面是某市举行的青年歌手大赛中,11位评委给一位歌手的打分。(1)请你算一算11位评委给出分数的平均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预设:(9.8+9.7×2+9.6×4+9.5+9.4×2+9.1)÷11=105÷11≈9.55(分)(2)如果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的评分方法来计算,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说说这样计算最后得分的道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预设:(9.7×2+9.6×4+9.5+9.4×2)÷9=86.1÷9≈9.57(分)交流:预设1: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平均分不一样。预设2:每个数据都会影响平均分。预设3:有极端数据时,可以把极端数据去掉,再求剩下数据的平均数,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应用范围以及解决方法。(五)总结提升问题: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作业布置数学书第93页问题3。2.数学书第95页第2题。3.继续寻找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实例。九、板书设计 平均数求平均数时,用除法来计算。把极端数据去掉,再求剩下数据的平均数,更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十、课堂小结本节课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十一、课后反思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教完这堂课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