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杠杆(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50071/0-17096968479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1 杠杆(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50071/0-170969684798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1 杠杆(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50071/0-170969684800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1 杠杆(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50071/1-17096968526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1 杠杆(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50071/1-1709696852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1 杠杆(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5450071/1-170969685266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1 杠杆精品学案
展开1. 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 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 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学习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学习难点】画杠杆的力臂。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 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指杠杆可以绕其 的点O;②动力:是使杠杆 的力F1;③阻力:是 杠杆转动的力F2;④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 的距离l1;⑤阻力臂:是从支点O到 F2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数学表达式是: 。
4.常用的杠杆有三类
①省力杠杆:特点是动力臂l1 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 阻力F2,使用它可以 (选填“省力”或“费力”),即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但是 距离(选填“省”或“费”)。
②费力杠杆:特点是动力臂l1 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 阻力F2,使用它时可以 距离(选填“省”或“费”)。
③等臂杠杆:这类杠杆的动力臂l1 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 阻力F2,工作时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合作探究】
探究一、杠杆
1. 什么是杠杆
观察生活中使用的一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受到 的作用、能绕某一点 、是一根 棒。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2. 描述杠杆的五个要素
以用木棍撬物体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1)描述杠杆特征的“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 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 的距离l1;
⑤阻力臂:从 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注意:“力的作用线” 是指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
(2)透析杠杆五要素
①支点: 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同一杠杆,使用方法不同,支点位置 改变。(以上均选填“一定”或“可能”)
②动力与阻力:作用点 在杠杆上(选填“一定”或“可能”),分别使杠杆向 方向转动(选填“相反”或“相同”),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一般把人对杠杆施加的作用力称为动力。
③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力臂 在杠杆上(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如图中l1、l2);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力臂为 。
(3)力臂的画法
【例题1】关于杠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杠杆一定是一根直的硬棒
B. 杠杆的支点一定在杠杆上,且在杠杆的中间位置
C. 力臂可能在杠杆上,也可能不在杠杆上
D.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例题2】如图的开瓶器开启瓶盖时可抽象为一杠杆,不计自重。选项图能正确表示它工作示意图的是( )
【例题3】如图,硬棒OB能绕支点O转动,A处用绳子拉住固定在墙壁上,B处悬挂重物。请画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的力臂和拉力F的力臂,分别用 l1和l2表示。
探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 体验杠杆平衡
(1)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 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体验杠杆平衡
【想一想】前面学习过,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如二力平衡状态)。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与二力平衡的情况是不同的,那么,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实践体验】如下图所示,将直尺调整到静止状态。改变放置物品的轻重及位置,再次调节使直尺处于静止状态。
【分析论证】实验结果表明,直尺是否能够处于平衡状态,不仅与物品的轻重有关,还与物品的 有关。
体验杠杆平衡 认识力臂的影响
(3)认识力臂的影响
【想一想】推动杠杆需要的动力与力臂的长短是否有关?
【猜想】通过生活体验提出猜想。
如上右图所示,推门时,推力作用的位置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一样,越靠近门轴(C处)越费力。
看来,推动杠杆需要的动力很可能与动力臂的长短有关。动力臂越长,需要的动力可能就越小。动力臂越短,需要的动力可能就越大。
【检验】如图所示,用钩码和一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
①先在垂直于杠杆的方向B处施力,待杠杆水平静止,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力臂的长短(从支点O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
②再逐渐改变测力计与杠杆的角度,在A处施力,待杠杆水平静止,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力臂的长短(从支点O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
【结论】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可知:影响杠杆水平静止状态的不只是力的大小,还有 的长短。力大,力臂短;力小,力臂长。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实验设计】
(1)杠杆是否平衡是由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共同决定的。为了研究其平衡条件,可以在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别测出 F1、 F2、 l1和 l2,然后经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归纳出其平衡条件。
(2)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
【进行实验】
(1)把杠杆安装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a)所示,在杠杆两边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当作阻力F2。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将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的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3)改变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动力和动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再做几次实验。
(a) (b)
(4)如图(b)所示,在杠杆的一侧挂上钩码作为阻力,通过在其他位置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杠杆的办法使杠杆平衡。将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
(5)实验数据
【分析论证】实验结果表明,动力臂越长,需要的力越 ;动力臂越短,需要的力越 。二者之间是 关系。
【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即:F1L1=F2L2
【交流与评估】
①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使杠杆的 在支点,以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二是便于直接读出 。
②多次测量获得多组实验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避免偶然性,获得 性的结论。
③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挂钩码后,还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吗?
挂钩码后, 再调节平衡螺母。
④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施加力?
如图(a)所示,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施加力时,力臂l1= cm,可以直接读出。如图(b)所示,弹簧测力计不沿竖直方向施力,力臂为l2<10cm,不能直接从杠杆上读出。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F1 L1=F2 L2 这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注意:杠杆是否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若乘积相等就平衡,否则沿着乘积大的那端转动。
【例题4】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细线、弹簧测力计、若干钩码(每个钩码重均为0.5N)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杠杆于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状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②将杠杆调整好后,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钩码,则应在B点挂 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③如图丙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先在B点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平衡,然后将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原因是_____。
④实验中,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B.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例题5】在杭州动物园内,一位物理老师利用杠杆原理,仅用小小的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量(如图)。测量时用了一根长度为10m的槽钢作为杠杆。测得吊车吊钩的悬点距弹簧测力计一端9m,距系铁笼处6 cm,当槽钢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00N。若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请估算大象的质量。g取10 N/kg。
探究三、生活中的杠杆
1. 生活中的杠杆
【想一想】如图甲所示,是利用撬棒撬石头时的情景;如图乙所示,是利用食品夹时的情景,请仔细观察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
我们在使用它们时,是省力?还是费力呢?
甲 乙
【分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如图甲所示,人的动力为F1,动力臂为l1,阻力为F2,阻力臂为l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F2 L2
若l1>l2,则F1<F2,为 杠杆;
若l1= l2,则F1=F2,为 杠杆;
若l1<l2,则F1>F2,为 杠杆。(以上均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2. 省力杠杆
(1)省力杠杆的特点
动力臂 L1 阻力臂L2,省力费距离。使用省力杠杆时,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阻力作用点阻力移动的距离,即费距离。(以上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2)省力杠杆的实例分析
如图甲所示是钢丝钳,可以看做是两个杠杆的组合。其中O是支点,A点是动力的作用点,B点是阻力作用点。因为动力臂l1大于阻力臂l2,所以是省力杠杆。
(3)生活中的一些省力杠杆
这类杠杆的共同特点是动力臂l1大于阻力臂l2,所以使用时都是省力杠杆。
3. 费力杠杆
如甲图所示,赛艇的船桨也是一种杠杆,乙图是船桨的杠杆模型。
划船时船桨绕着O点转动,所以O点即为支点;手的作用力F1为动力,作用点为A点;水对船桨的力F2为阻力,作用点为B点;因为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所以是费力杠杆,但划船时手只要移动较小的距离就能使桨在水中移动较大的距离。
(1)费力杠杆的特点
动力臂L1 阻力臂L2,费力省距离。使用时,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阻力作用点阻力移动的距离,即省距离。(以上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2)费力杠杆的实例分析
筷子:在使用筷子时,筷子绕着 点转动,所以C点即为支点;手的作用力F1为动力,其方向与筷子垂直,作用点为 点;物体对筷子的力F2为阻力,作用在 点;因为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所以是费力杠杆。
(3)生活中的一些费力杠杆
这类杠杆的共同特点是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所以使用时都是费力杠杆。
4. 等臂杠杆
(1)等臂杠杆的特点
动力臂l1 阻力臂l2,动力F1 阻力F2 ,不费距离不省距离。使用时,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等于作用点阻力移动的距离。
(2)生活中的等臂杠杆
【例题6】在如图所示的工具中,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D )
A. 瓶盖起子 B. 起钉锤 C. 核桃夹 D. 食品夹
【解析】A.支点在起子与瓶盖中间接触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B.支点是锤子与地面的接触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C.支点在夹子两壁连接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D.支点在夹子两壁连接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所以选D。
【例题7】撬棒是人们在劳动中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如图所示是工人利用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景,撬棒上O点为杠杆的支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此时撬棒为等臂杠杆
B.应用此撬棒的主要目的是省力
C.力F的作用点靠近O点会更省力
D.应用此撬棒的主要目的是省距离
【归纳整理】
第1节 功
【精讲点拨】
1. 作为杠杆的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实际上杠杆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在分析时,把杠杆简化为一根硬棒,这是一种“理想模型”的研究方法。
2. 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一定是相反的,但动力和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3. 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当力的作用线与杠杆不垂直时,力臂与杠杆不重合。力臂包含了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两个要素。
4. 分析判断杠杆的省力、费力情况,实质是判断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5. 求解两种情况下最大动力臂的方法
(1)当动力作用点确定时,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长即为最大动力臂。
(2)当动力作用点没有确定时,需找杠杆上离支点最远的点。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O点为杠杆支点,在杠杆右端施加力F,某同学画出力F的力臂l,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 如图甲所示,杠杆保持静止,O为支点,请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和阻力 F2的示意图。 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L及杠杆所受阻力F2的示意图。
3. 下列工具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B C D
A.开瓶器 B.核桃夹 C.镊子 D.羊角锤
4. 如图甲所示是生活中常用的夹子,拇指对夹子施加压力F1使夹子缓慢张开,夹子上的钢丝对夹子的弹力为F2,则F1 F2(填“>”、“=”或“<”),此时夹子是 (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如图乙所示,用夹子夹住木块,夹子上A点受到木块的作用力F3的方向 (填“向下”或“向上”)。
5.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AB绕O点转动,某同学在杠杆的左端挂一重物G,在A端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使杠杆处于图示的位置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杠杆不平衡
B.此时该杠杆是费力杠杆
C.要使A端的力最小,F的方向应垂直OA向下
D.此时G×OB≠F×OA
6. 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直尺AB,将中点O支起来,在B端放一支蜡烛,在AO的中点C放两支与B端完全相同的蜡烛,如果将三支蜡烛同时点燃,它们的燃烧速度相同。那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直尺AB将( )
A.蜡烛燃烧过程中A将逐渐上升
B.始终保持平衡
C.不能保持平衡,待两边蜡烛燃烧完了以后,才能恢复平衡
D.蜡烛燃烧过程中B端将逐渐上升
7.如图所示,一轻质杆OA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可绕O点转动,已知OA=0.3m,OB=0.2m,在A点处悬挂一个6kg的重物,若在B处施一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杠杆在水平线上平衡,求:
(1)重物的重力是多少?(g=10N/kg)
(2)此时拉力F为多少?
8. 小阳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所受重力均为0.5N。
(1)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上的A点悬挂了3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应在B点悬挂 个钩码;
(2)接下来,他将弹簧测力计挂在C点继续实验,如图丙所示,在用弹簧测力计由竖直向上拉C点逐渐变为沿图丙中虚线方向斜向上拉C点,且始终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请你解释原因 。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步骤
画法
图示
第一步:
确定支点O
假设杠杆转动,杠杆上相对静止的点即为支点
第二步:确定动力
和阻力的作用线
从动力、阻力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或反方向)分别画直线,即为动力、阻力的作用线
第三步:画出
动力臂和阻力臂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间的距离为力臂
实验次数
动力
F1/N
动力臂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1
2
10
1
20
2
3
10
2
15
3
4
5
1
2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浮力10.1 浮力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7766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十章 浮力10.1 浮力优秀学案设计</a>,文件包含101浮力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教师版docx、101浮力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3 重力精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7764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7.3 重力精品学案设计</a>,文件包含73重力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教师版docx、73重力导学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1 杠杆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7767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1 杠杆学案</a>,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