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本试卷共23道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阔绰(chuò) 拮据(jū) 炊烟(cuī) 鸠占雀巢(què)
B. 端祥(xiáng) 矗立(chù) 空旷(kuàng) 间不容发(jiàn)
C. 劫掠(lüè) 鲁钝(dùn) 萧索(xiā) 形销骨立(xiā)
D. 停滞(zhì) 勾当(gōu) 星宿(xiù) 与日具增(j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A.炊烟(cuī)——chuī,鸠占雀巢(què)——鸠占鹊巢;
B.端祥(xiáng)——端详,间不容发(jiàn)——jiān;
D.勾当(gōu)——gòu,与日具增(jù)——与日俱增;
故选C。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________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________,纹丝不动,________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________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A. 即使 不形于色 顽固 粗壮B. 即使 无动于衷 顽固 粗壮
C. 如果 不形于色 固执 健壮D. 如果 无动于衷 固执 粗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
如果:表示假设。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家威杏 MXSJ663 每日最新,性比价最高结合“________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的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假设某一情况”,应使用“如果”;
第二空,不形于色:内心的情感不在脸上表现出来。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结合“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________”的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对某一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应使用“无动于衷”;
第三空,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固执:古板执著,不愿变通。
结合“……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的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古板执著,不愿变通”,应使用“固执”;
第四空,粗壮:粗而健壮。
健壮:(身体)强健。
结合“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的内容可知,此处指的是“植物的枝干粗而健壮”,应使用“粗壮”;
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耐心成就意志之美。②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③古往今来,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都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在耐心。④我们做很多事情,常常需要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工匠。⑤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⑥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A. “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两个短语结构相同。
B. 句④是病句,应该在“工匠”后面加上“精神”。
C.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应接在句④后。
D. 句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应该是“好的人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A.“文火慢炖”偏正短语,“细水长流”是并列短语;
C.“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应接在句②后;
D.句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应该是“文火慢炖、细水长流”;
故选B。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就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事而作。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 明清科举制度中,童生经过县考、府考和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就成了秀才,通过乡试后才是举人。乡试第一名为状元。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D.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出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表达了艾青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下层人民的悲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
B.有误,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故选B。
名著阅读
5. 班级要建立“小说人物档案”,即用卡片的形式介绍小说中的人物。下面是《水浒传》中某个人物的档案卡片之一,请你帮忙完成这张卡片。
【答案】 ①. “黑旋风”李逵 ②. 示例:元夜闹东京(或沂岭杀四虎) ③. 嫉恶如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根据“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的外貌描写可知。这个人是梁山好汉李逵。李逵是一个简单粗暴、率直忠诚的人。李逵生得粗壮黝黑,绰号“黑旋风”。他是沂州沂水县(今属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百丈村人氏。因为打死了人,被关进牢里,但得到了赦免,被戴宗留在江州当牢子。为救宋江,李逵大劫法场,与众人大闹江州,从中可以看出他很讲义气;欲背着老母上梁山享福,但因老母在沂岭被老虎所害,李逵怒杀一窝四只老虎,从中可以看出他很孝顺;招安时,李逵不愿受招安,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还砍倒梁山泊旗帜,要反攻到东京,为宋江夺皇帝位子,多次被宋江制止。从中可以看出李逵身上有反抗的精神;李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块儿被毒死了,从中可以看出李逵对宋江的忠诚和义气。
6.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5)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答案】 ①. 蓬山此去无多路 ②.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③. 泉香而酒洌 ④. 若夫淫雨霏霏 ⑤.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⑥. 将登太行雪满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蓬、洌、淫、霏、渡”等字的写法。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乙】黄溪夜泊①
唐·刘禹锡 宋·欧阳修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②愁肠已九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殊乡③况复惊残岁,慰客④偏宜把酒杯。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释】①此诗作于景佑四年(1037年),作者当时谪居夷陵(今湖北宜昌),登山临水之际,感慨良多,遂有此诗。②暂到:刚到,乍到。③殊乡:异域,他乡。④慰客:迁客。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首联用“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尽写自己被贬后的痛苦与愤激之情;乙诗首联则直接以“恨”“愁”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甲诗颔联借用两个典故把故人离世、物是人非的悲痛怅惘的表达得委婉含蓄;乙诗颔联则借峡川月夜的苍茫、辽阔、凄清,进一步渲染作者谪居他乡的愁苦心情。
C.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有万木逢春,甲诗尾联承接此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尽显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 乙诗颈联本来写临近年关时,在他乡羁旅的自己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尾联却陡然一转,流露出饱览楚地奇异风光后的旷达与豪迈,与甲诗一样充满昂扬情绪。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充满昂扬情绪”有误,颈联喟叹岁暮谪居卧他乡,只能借酒浇愁,感慨深沉;尾联自我解嘲,在无可奈何之际故作旷达。
故选D。
(二)(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极乐寺纪游
袁宏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①,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②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③,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释】①绀(gàn)殿:佛教场所或与佛教相关的建筑。②中郎:指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③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下船 及郡下(《桃花源记》)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室中更无人(《石壕吏》)
C. 道此入河 道阻且长(《蒹葭》)
D.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 众妙毕备(《口技》)
9. 把选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10.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1. 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答案】8. D 9. (1)(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与他们)告别。
(2)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张开一个伞盖。
10. 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1.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之情。甲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家国之思;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不满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等到/动词,到达;
B.副词,还/副词,更;
C.道路,这里作动词用,是取道、流经的意思/名词,道路;
D.均为副词,众多;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拉:邀请。强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句重点词语:去:距离。可:大约。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节奏划分。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因此可断句为: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相同点:
甲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意思是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加烘托渲染地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勾勒出一幅水墨模糊的“西湖夜雪图”,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之情。
乙文中“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意思是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意思是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可知文章第一、二段描绘了优美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意思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优美的景色令作者如同回到了人间仙境的西湖。“叹”是感叹,赞美之意,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入梦已久”写出作者对西湖胜景的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不同点:
甲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年号记事,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问其姓氏”回答的却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点明身份、经历,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聚欢愉之后,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进而表现出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离别的惆怅。因为“金陵人”来自前朝旧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难相见,这从侧面写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
结合乙文中“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意思是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作者期望能早日摘掉进贤冠,去游览西湖胜景,流露出作者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和厌倦,表达出作者对山水名胜向往追求的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蕴藏着古老的文化和深厚的内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使用汉字的人,往往觉得这套符号很亲切。很多汉字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故事,有些汉字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捷径。比如“美”,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而为“羊大为美”,意为大羊肥羊就是美的。这其中就含有中国人有关审美观念的信息:在古代,羊和人的衣食等关系密切,“羊大为美”反映出中国早期关于美的认识是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摘编自《中国文化亮点通俗读本》)
【材料二】
汉字历史悠久,其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甲骨文,即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笔画细而硬,多用方笔,圆笔很少。然后金文,就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之后的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线条均匀,笔画繁复,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小篆线条规整,书写美观,是秦统一六国后通用的标准字体。汉朝通用隶书,其字体多呈宽扁形,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到今文字阶段。草书,大约始于汉初,开始称为“草隶”,汉末才出现“今草”,其特点是行笔快捷,多简化和连笔,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而楷书,最初产生于西汉民间,盛于东晋,它形体端正,笔画平直,比例适当,匀称整齐。如今用得较多的行书,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讲究运笔轻松便捷,字的点画之间相互牵连,有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汉字形体的演变,总体上是由繁复趋于简约,由象形性趋于符号性。
(摘编自《汉字演变500例》)
【材料三】
甲骨文的发现,颇有点传奇色彩。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清廷国子监祭酒、收藏家王懿荣在北京的中药铺偶然发现了有刻画符号的“龙骨”,当时龙骨是专治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外敷中药。他购下了1000余片,并打听到了龙骨的出处——安阳。王懿荣死后,这些甲骨为刘鹗(字铁云,《老残游记》的作者)所得。刘鹗后来又收集了一些,共有5000片,选其中字迹完好者拓印成册,题名为《铁云藏龟》。书中所记的这些“符号”就是甲骨文。
不同于金文和简牍文的是,甲骨文发现至今才一百多年,这使清代一些大学者对其都产生了怀疑。章太炎先生对《说文解字》研究极深,对商周钟鼎和六国古文字也非常熟悉,是一流的文字学家,他就对甲骨文的真实性长期抱有怀疑态度,在其著作中一直未采用甲骨文资料。当然,大多数学者承认这确实是古老的汉字。
(摘自《书法的故事》)
【材料四】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最早的用抽象图画表示的象形文字,逐渐增加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构成的汉字,后来因为字不够用,就又增加了转注、假借两种汉字使用方法。这就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出来的“六书”。
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状,意思是把客观事物的形态描绘出来。“川”就是象形字(图一)。
指事,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作标记。“旦”就是指事字(图二)。
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好”就是会意字(图三)。
形声,就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是鱼的种类有成千上万,就用“鱼”字边表示鱼的总类,再借用原有的字作为读音来表示鱼的分类,如“鲤”“鳝”“鲢”等。
图一 图二 图三
(摘编自《汉字的故事》和《汉字之美》)
12. 下列说法与以上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汉字蕴藏着古老的文化和深厚的内涵,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B. 汉字形体的演变,总体上是由繁复趋于简约,由符号性趋于象形性。
C. 甲骨文的发现,是很偶然的,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为古老的汉字。
D.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出的“六书”是汉字的构字和用字方法。
13. 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根据材料二指出每幅作品的字体。
14. 班里召开“最美汉字”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同学制作一张“我心目中的最美汉字”卡片。小明选择了“武”字。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帮小明从完成以下卡片内容。
【答案】12. B 13. ①隶书②楷书③篆书④行书
14. ①. 会意字。 ②. “止戈”为武。“武”的意思与战争有关,而“止戈”是不用武器,意思是不战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蕴含着人们对于和平稳定的渴望。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B.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汉字形体的演变,总体上是由繁复趋于简约,由象形性趋于符号性”可知,“由符号性趋于象形性”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体鉴赏。
结合“汉朝通用隶书,其字体多呈宽扁形,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可知,①为隶书;
结合“楷书,最初产生于西汉民间,盛于东晋,它形体端正,笔画平直,比例适当,匀称整齐”可知,②为楷书;
结合“大篆线条均匀,笔画繁复,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小篆线条规整,书写美观,是秦统一六国后通用的标准字体”可知,③为篆书;
结合“如今用得较多的行书,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讲究运笔轻松便捷,字的点画之间相互牵连,有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可知,④为行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四第四段“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可知,“武”由“止戈”组成,是会意字。
“戈”代指武器,“止戈”是不用武器,意思是不战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蕴含着人们对于和平稳定的渴望。因此,“武”的意思与战争有关。
(二)(17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父亲头上的雪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雪天出生的。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地奔行。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也不在意。就这样,在漫天的雪花中,开始了我与父亲的故事。
②那时,父亲在村小教书,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单凭父亲的收入是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中很多东西只能靠赊账才能买来。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除了舞文弄墨,别的也不会。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
③父亲开始在学校一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他买来红纸,用刀裁好,然后便开始写了。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他经常写到半夜,然后就在那间屋子里披着外套睡去。清晨推门进去,会看到桌上凝固的墨水,还有满地已经晾干的春联。
④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雪天,就只能收摊。摆摊就是看天吃饭,可是他总不能因为坏天气就在屋子里耗上一天。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去卖。一副春联很便宜,可是父亲翻山越岭。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却是十分辛苦的。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往往已经黑了,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他把蛇皮袋放下,然后在外面跺掉脚上的雪,打掉身上的雪。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父亲笑着回应:“那我给你变个魔术,马上变成黑头发。”他用手一拍,头发就从白色变成湿润的黑色。我笑了,爸爸也笑了。
⑤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但是,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会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头发,10根一毛钱,我刚上一年级,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的能力,又可以让我不乱跑,可谓一举两得。而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生财之道”。
⑥那时父亲才30来岁,白发并不多。我仔细地在父亲的黑发里翻找着白发,发现一根,我便欢呼一次,拔下后小心地放在一边。偶尔看见一茬头发里有两根白发,我就更加兴奋,快速地将两根一起拔掉,根本不顾父亲疼得吸气,反而得意地向父亲炫耀。经过多次试验,我找到拔白发的窍门:比如后脑勺的白发少,拔起来也费劲;头顶上的白发多,拔起来也容易。每次拔完,我都要向父亲炫耀一番我的成果。在父亲宠溺的笑容里,我竟然觉得自己很厉害。
⑦我后来上了初中,与父亲的交流变少了。一个下雪天,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因为成绩不好,我沉默着。他让我在车子的后座上撑着伞,并说“你把伞往后些,只遮住你自己就好,别挡住我的视线”。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深痕,而他的头发在风雪中很快落满了雪花。我伸手去拂,就在那一刻,我发现有些雪花是永远落在了他的头上。
⑧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在雪天里,父亲不用再四处奔波,也不用再冒雪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但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后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跺跺脚上的雪,拍打身上的雪,然而拂过的头顶依然满是雪花。
⑨现在,我已深深地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读者》,有改动)
15. 结合选文说说标题“父亲头上雪”的含义。
16. 请概括选文所叙述的“我与父亲的故事”。
17. “父亲头上的雪”是标题,也是行文的线索,选文②③段看起来与之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18. 选文⑥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9. 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补全选文⑨段,收束全文。30字左右。
【答案】15. 父亲头上的雪,是指父亲雪天外出落在头上的雪花,也指父亲逐渐长出的白发,更指父亲为家为子女付出的辛劳,同时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6. 父亲拂去头上雪花露出黑发,说是为“我”变魔术;父亲怕我乱跑,让“我”为他拔白头发练习数数;父亲雪天骑车接“我”回家,因无法打伞落了满头的雪花。
17. 不能删去。②③段写父亲为贴补家用连夜写春联;体现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同时也引出下文父亲雪天卖春联的情节。
18. 动作描写。写出“我”为父亲拔白发时的认真(兴奋);表现出当年的“我”调皮不懂事;表达了“我”想起往事时的愧疚之情。
19. 示例:父亲的头上的雪,是生活的风霜留下的痕迹,再也不能拂去。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结合①段中“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雪天出生的。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地奔行。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也不在意”,⑦段中“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深痕,而他的头发在风雪中很快落满了雪花”可知,父亲头上的雪,表层含义指父亲雪天外出落在头上的雪花;
结合⑥段中“那时父亲才30来岁,白发并不多。我仔细地在父亲的黑发里翻找着白发,发现一根,我便欢呼一次,拔下后小心地放在一边。偶尔看见一茬头发里有两根白发,我就更加兴奋,快速地将两根一起拔掉,根本不顾父亲疼得吸气,反而得意地向父亲炫耀”,⑧段中“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在雪天里,父亲不用再四处奔波,也不用再冒雪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但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后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跺跺脚上的雪,拍打身上的雪,然而拂过的头顶依然满是雪花”,⑦段中“我伸手去拂,就在那一刻,我发现有些雪花是永远落在了他的头上”可知,“雪”一语双关,既指洒落在父亲头上的雪花,也喻指父亲年老后的白发,暗示文章主旨,突出父亲一生付出的辛劳,含蓄地表达了“我”对父亲年老的感伤。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④段中“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往往已经黑了,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他把蛇皮袋放下,然后在外面跺掉脚上的雪,打掉身上的雪。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父亲笑着回应:‘那我给你变个魔术,马上变成黑头发。’他用手一拍,头发就从白色变成湿润的黑色。我笑了,爸爸也笑了”可概括为:父亲拂去头上雪花露出黑发,说是为“我”变魔术;
结合⑤段中“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但是,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会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头发,10根一毛钱,我刚上一年级,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的能力,又可以让我不乱跑,可谓一举两得”可概括为:父亲怕我乱跑,让“我”为他拔白头发练习数数;
结合⑦段中“我后来上了初中,与父亲的交流变少了。一个下雪天,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因为成绩不好,我沉默着。他让我在车子的后座上撑着伞,并说‘你把伞往后些,只遮住你自己就好,别挡住我的视线’。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深痕,而他的头发在风雪中很快落满了雪花。我伸手去拂,就在那一刻,我发现有些雪花是永远落在了他的头上”可概括为:父亲雪天骑车接“我”回家,因无法打伞落了满头的雪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②段中“那时,父亲在村小教书,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单凭父亲的收入是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中很多东西只能靠赊账才能买来。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除了舞文弄墨,别的也不会。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③段中“父亲开始在学校一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他买来红纸,用刀裁好,然后便开始写了。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他经常写到半夜,然后就在那间屋子里披着外套睡去。清晨推门进去,会看到桌上凝固的墨水,还有满地已经晾干的春联”的内容可知,②③段写父亲为贴补家用连夜写春联的故事,体现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丰富了人物形象;
结合④段中“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雪天,就只能收摊。摆摊就是看天吃饭,可是他总不能因为坏天气就在屋子里耗上一天。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去卖”可知,引出下文父亲雪天卖春联的情节;
所以,不能删去。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作用分析。
结合“我仔细地在父亲的黑发里翻找着白发,发现一根,我便欢呼一次,拔下后小心地放在一边。偶尔看见一茬头发里有两根白发,我就更加兴奋,快速地将两根一起拔掉,根本不顾父亲疼得吸气,反而得意地向父亲炫耀”的内容,由“翻找、欢呼、拔、得意、炫耀”可知,该句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为父亲拔白发时的认真和兴奋,表现出“我”当年的调皮和不懂事,也流露出“我”想起往事时的愧疚和自责。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对父亲的感激和敬爱进行补写即可。
示例:那些落在父亲头上的雪花,是岁月沧桑的痕迹,也是他对家庭默默奉献的见证。
(三)(1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冷门”文物的保护不能冷
①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涂抹上彩色颜料完全变了样,引发广泛关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随后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涂色原因是一位村民因受人之托为造像“穿衣还愿”。
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原本庄严肃穆的佛像被颜料涂抹“毁容”,令人惋惜痛心,也折射出在“文博热”兴起的当下,一些“冷门”文物的保护依旧任重道远。
③所谓“冷门”,并非指这些文物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上有欠缺,而是由于它们大多分布在深山荒漠等偏僻地区,较少被开发利用,专业保护力量相对不足,在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之外更可能遭受人为破坏。例如,今年8月,山西右玉县境内著名的明三十二长城部分墙体遭到严重破坏,就是两名施工人员为了“抄近路”,用挖掘机将长城挖断。
④近年来,我国对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敦煌石窟数字保护形成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等科技设备为三星堆出土文物保驾护航。但是,与这些备受关注的“热门”文物相比,数量众多散落在山川湖海、城市乡村的“冷门”文物保护同样需要重视和加大资源投入。破解文物保护“冷热不均”,让“冷门”文物保护热起来,是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回避的课题,也是亟待解答的难题。
⑤“冷门”文物也是文物,也必须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织密安全保卫网,实现文物安全立体防护。完善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于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来说,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形成文保部门、公安机关、村两委等联防联护合力,将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在“最后一公里”,才能确保文物在遭遇险情时第一时间有人发现、有人处置,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不被破坏。
⑥文物保护,重在日常。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效率,及时把该管的管起来、该护的护起来,是避免文物遭受损失的重要保障。此次事件中的摩崖造像,于两年前发现,相关报告显示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却至今未被纳入文保单位,影响了保护力量的投入,也导致破坏行为可能逃避法律的惩戒。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发现文物,应及时纳入文保单位保护范围,让文物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相应的资金补助也有助于支持建立起更牢固可靠的防护设施。
⑦文物保护,所在地群众是重要的“防火墙”。现实中,与地处偏远的各类“冷门”文物接触最多的是在当地工作、生活的民众,他们也是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提升公众文物保护素养,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减少因知识缺乏以及无心之失对文物造成的损毁,刻不容缓。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农村,宣讲文物价值、传递文保理念、普及法律知识,能让人们在面对身边文物时多一分敬畏之心,也能促进公众对文物的朴素感情转变为科学保护的热情,吸引更多人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⑧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其中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文物保护,不仅在博物馆、在实验室、在考古一线,那些散落在山野林泉间的“遗珠”,理应得到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周到的保护。
20.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1. 选文①段有什么作用?
22. 概括选文④段的论证思路。
23. 如果能够“穿越”到摩崖造像被毁之前,人们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这处文物古迹呢?请根据选文内容回答。
【答案】20. 对分布在偏僻地区的文物要加强保护工作。对“冷门”文物要加强保护。
21. ①段写四川摩崖造像被涂抹上彩色颜料遭到破坏的事,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使文章的论述更有针对性,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引出下文的论述。
22. 首先指出近年来我国很重视对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然后以敦煌石窟和三星堆出土文物等“热门”文物的保护利用了高科技为例证明了这一点;然后话锋一转,强调指出散落在偏僻地区的文物保护不容回避并亟待解决。
23. 在摩崖造像发现之初,就纳入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形成文保部门、公安机关、村两委联防联护合力;加强宣传,发动群众,让人们了解摩崖造像的价值,自发地参加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位置分析法:一看标题。通读全篇,理解文章大意,即可判断出文章是否围绕标题展开论述,从而判断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二看开头。仅用于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中心论点也在首段末尾点出;三看结尾。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论点。可留意一般标志性词语,如“总之”“所以”“因此”“总而言之”“归根到底”等。四看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和直接表述句。尤其是注意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表述句。
阅读文本可知,文章通过列举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摩崖造像被涂抹颜料的事件,强调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必须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同时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效率,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发现文物纳入文保单位保护范围。文章还强调了所在地群众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呼吁提升公众文物保护素养,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促进公众参与文物保护。最后,文章指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应该得到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周到的保护。结合标题“‘冷门’文物的保护不能冷”,可概括中心论点为:对“冷门”文物要加强保护。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涂抹上彩色颜料完全变了样,引发广泛关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随后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涂色原因是一位村民因受人之托为造像‘穿衣还愿’”的内容可知,首段写四川摩崖造像被涂抹上彩色颜料遭到破坏的事,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冷门’文物的保护”;叙述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的论述更有针对性,能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引出下文的相关论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④段中“近年来,我国对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可知,首先指出近年来我国很重视对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结合④段中“敦煌石窟数字保护形成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等科技设备为三星堆出土文物保驾护航”可知,然后以敦煌石窟和三星堆出土文物等“热门”文物的保护利用了高科技为例证明了这一点;
结合④段中“但是,与这些备受关注的‘热门’文物相比,数量众多散落在山川湖海、城市乡村的‘冷门’文物保护同样需要重视和加大资源投入破解文物保护“冷热不均”,让“冷门”文物保护热起来,是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回避的课题,也是亟待解答的难题”可知,然后话锋一转,强调指出散落在偏僻地区的文物保护不容回避并亟待解决。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意见建议。
结合⑥段中“文物保护,重在日常。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效率,及时把该管的管起来、该护的护起来,是避免文物遭受损失的重要保障。此次事件中的摩崖造像,于两年前发现,相关报告显示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却至今未被纳入文保单位,影响了保护力量的投入,也导致破坏行为可能逃避法律的惩戒”可建议:在摩崖造像发现之初,就纳入文保单位保护范围;
结合⑤段中“‘冷门’文物也是文物,也必须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织密安全保卫网,实现文物安全立体防护。完善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于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来说,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形成文保部门、公安机关、村两委等联防联护合力,将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在‘最后一公里’,才能确保文物在遭遇险情时第一时间有人发现、有人处置,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不被破坏”可建议: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形成文保部门、公安机关、村两委联防联护合力;
结合⑦段中“文物保护,所在地群众是重要的‘防火墙’。现实中,与地处偏远的各类‘冷门’文物接触最多的是在当地工作、生活的民众,他们也是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提升公众文物保护素养,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减少因知识缺乏以及无心之失对文物造成的损毁,刻不容缓。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农村,宣讲文物价值、传递文保理念、普及法律知识,能让人们在面对身边文物时多一分敬畏之心,也能促进公众对文物的朴素感情转变为科学保护的热情,吸引更多人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可建议:加强宣传,发动群众,让人们了解摩崖造像的价值,自发地参加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四、写作(5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4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境。身陷困境,犹如身处暗夜,但幸好有这样一个人,为暗夜中的我们的“照明”,给我们指引,给与我们生活的力量与勇气。
请以“感谢你,为我照明”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感谢你,为我照明
又是一个安静的晚上,我背着书包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路上行人已经越来越少,已经听不见刚才震耳欲聋的广场舞歌曲,只听见树丛里的野猫拉长嗓音不知疲惫地叫喊着。
出门比赛回来,在经过一个小时的公交车颠簸,已经是晚上十点了。天空黑压压的,只有一轮月亮挂在上空。走过一个路口,路旁的树木伸展出强壮的手臂,把月亮挡得严严实实的,唯有几条微弱的月光艰难地透过叶缝洒在水泥地上。正奇怪为什么这么黑,抬头一看,才知道小区停电了。我有些害怕,心脏砰砰直跳。
“吱呀!”楼上有个阿姨打开窗探出头来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她一眼就看到了我,于是说:“小姑娘,路这么黑,不安全,你还是绕路走吧!”“可是,我就只有这条路能回家啊!”“那就快点走吧,天黑了,危险。”又是“吱呀”一声,她把窗户关上了。眼前又是漆黑一片。我无奈地叹了口气。
忽然,身后有传来了声音,我吓得转过头去,差点扭到了脖子。下一秒我便激动起来,因为我看到了光,从一个老婆婆手里的一盏灯中投射出来,照亮了前方的路。光很刺眼,我却觉得它很暖。我仔细打量着老婆婆,发现她是我们小区每月挨家挨户收垃圾费的婆婆。大人都说她很热心。每当小区的电梯故障,或是灯坏了,高空杂物什么的,全都是被她第一时间发现然后去投诉。因为她总是凶巴巴的样子,以前我很怕她,可是今天我却不怕了。
“姑娘,赶紧跟着我走过这里吧。”老婆婆提着灯走在我身旁。我安静地跟紧她,不经意间听到她在说话又像是喃喃自语:“看来这灯是时候让人修理修理了。”我小心翼翼地用眼角的余光看她,瞥见她驼得很严重的背,还有花白的头发,那一瞬间,我感觉她的身影高大了许多。到家了,我和她道谢以后就走了。
后来,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她的模样,浮现出这个为我提灯的人,因为她的身影一次次地提醒我,要像她一样,做一个“提灯”的人。
感谢那个那些那个为我照明的人,感谢她教会了我要乐于助人,感谢她用灯光照亮了我的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立意。结合材料“生活中,难免遇到困境。身陷困境,犹如身处暗夜,但幸好有这样一个人,为暗夜中的我们的‘照明’,给我们指引,给与我们生活的力量与勇气”可知,关键词是“感谢”“为你”“照明的人”。“感谢”是写作的主旨,限制了作文的感情基调,所以对这位“照明之人”的付出,我们报之以“感谢”。“照明”人,限定了写作的对象一定是特指的某一个人,所以,人物描写是必不可少的。“为你”,限定了文章一定要表达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足够感人。“照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信息点,何谓“明”?既指的是实际生活中的明灯,也指的是人生之路的明打。“照明的人”,就是在自己的成长路上给自己帮助的人。
选材构思。应写成记叙文。在写作文时,要写出感激之情,同时要写出别人对你的帮助经过(事件或者心路历程),最好能做到虚实结合。这“明”可以是亲朋好友提供的温暖且方向正确的绿灯,比如母亲的用心良苦。也可以是对手、敌人亮出的可能是刺眼却有警示作用的红灯。还可能是历史中某个人物提供的有借鉴意义的灯,比如李白的潇洒、陶渊明的淡泊、诸葛亮的睿智、刘备的善良等等。主旨应是表现自己对这个人的感谢之意。这里的提灯可以实写,某个人为你夜间提灯照路;也可虚写,某个人帮助你照亮了人生之路,让我不再孤单彷徨。两者均可,关键是从生活中取材,以真求胜,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
25. 周莉萍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志愿者。一天,她盯着地上一箱箱瓶装水发起了呆,而后,她转身在桌上拿起一支记号笔,对着一瓶瓶水开始“画画”。原来,她用数字在每瓶水上作了记号,这样大家就能通过记号判断哪瓶水是自己的,从而有效避免混淆和浪费水。做任何事情的落脚点都不在于“大”,而是要从“小”处着眼,把“小”事做好,才能最终成就“大”事。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细节的魅力
细节,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题记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处处留心皆机遇,关注小事,把小事做细,幸运之神一定会垂青于你。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叫小朱的年轻人,大四时在一家大型外贸公司实习,他一向刻苦认真,在公司主动做事,跟着同事跑银行、办交接单,即使在大热天,乘公共汽车去也毫无怨言。小朱认为多跑一个地方,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接单的过程,也可以让他熟悉工作环节,即使出了差错,请示老师后,现场改正也是一个学习机会。公司里也有一个老业务员老王,其他和小朱一样实习的员工喊他老王,小朱却喊他王老师,并且时刻注意老王的动作,打电话的礼节,并在合适的情况下给予帮助,老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小朱一毕业,老王就推荐小朱,小朱最终成了部门经理。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告诉我们,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成功在于细节,一个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且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直到把做好小事当成我们良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
我想起我自己,平时不太注意考试的细节,有时是审题不清,有时是计算出错,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倘若平时能注重这些细节,专心致志,不遗余力,寻求突破,累积的功效也一定能够让我品尝到胜利的果实。
细节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取成功,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丽的色彩。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下雨天我不小心摔倒了,痛得一下子坐在了地上,老师赶紧把我背到了医务室,同学们有的安慰着我,有的帮我拎书包、打雨伞,我的心里暖烘烘的;我喜欢吃牛肉,而城边清真寺的牛肉最好,爸爸总是天还不亮就起床,即使冬天的早晨很黑很冷……
生活中爱的细节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会常常忽略身边亲人给予我们的爱,甚至你都不记得得到的爱。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遭遇轰轰烈烈大喜大悲的情感,大多数人也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涓涓细流亦能汇成江河,日常生活中渗透于繁琐小事中的爱的细节,汇聚在一起,便是幸福的汪洋。
关注细节获得成功,重视细节拥有机遇,忽视细节导致挫败,留心细节创造财富,注重细节提升素质,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无数的细节,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窗子外面我们将收获了一个广阔无垠、色彩斑斓的世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与立意。材料讲的是周莉萍在杭州亚运会做志愿者从小事做起的故事。从“做任何事情的落脚点都不在于‘大’,而是要从‘小’处着眼,把‘小’事做好,才能最终成就‘大’事”,我们可以从“做任何事情从‘小’处着眼”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重视细节”的重要性角度立意。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拟好题目,进行写作即可。
第二,思路与选材。本文适合写议论文。那么我们可以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来展开,写议论文,具体行文时要先明确自己对周莉萍从小事做起,有效利用资源,避免浪费这一故事的看法,明确观点;然后可以采用分论点的方式来论证中心论点。论据上要选择典型的事例,道理要通俗易懂,语言上要精练表述,有针对性地议论。比如我们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然后讲述重视细节的重要性,并进行举例论证,注重细节,往往更容易成功。最后呼吁大家重视细节,从现在开始。姓名、绰号
①____________
人物外貌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
相关情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个)
形象特点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以上情节)
我心目中的最美汉字——武
字形演变
字书解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止戈为武”。
《新华字典》:“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
构字方法
(1)_____________
文化内涵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本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应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