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3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38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4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42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43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45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47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1774/0-170981296549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课件(27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春高中地理第5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二册,共21页。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知识·体系构建考向·链接高考考向1 环境问题[命题视角]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高考中往往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另外结合图文资料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在地方卷中也有所涉及。今后,我国区域面临的生态或污染问题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真题展示]1.(2023年新课标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摘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建议;建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解析]本题以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材料,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题,涉及黄河的保护和治理,考查学生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建议的提出要紧紧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的要求,综合考虑。同时要结合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性,因地制宜提出合理建议。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答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加强黄河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及下游地上河的治理,在上游设立自然保护区,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下游修堤筑坝,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2.(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说明其原因。(2)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解析]第(1)题,一般农田在非汛期培肥,因此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少(或非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多),使得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汛期雨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更多被河水稀释(或非汛期河流径流量小,河水对溶解氮稀释程度较低),使得进水口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第(2)题,读图可知,人工强化湿地中有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溶解氮的作用;人工强化湿地中,同一种水生植物分散到多区种植,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从而增强脱氮效能;图中设置了拦水坝,面积较大的湿地,弯曲的水道等,起到延长水流停留时间,起到充分净化的作用。[答案](1)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少;汛期河流径流量大,溶解氮被稀释。(或非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多;汛期河流径流量小,溶解氮浓度高。)(2)选择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增强脱氮效能;通过拦水坝,延长水流停留时间。考向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命题视角]本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结合关联图、示意图等图文材料对某种具体产业进行分析。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真题演练](2023年6月浙江选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解析]第1题,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项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项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项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项错误。第2题,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项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项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项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项正确。[答案]1.C 2.D(2022年辽宁高考地理)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利用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了绿氢生产基地。下图为氢能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3.“绿氢”相对于“灰氢”和“蓝氢” ( )A.产业链条复杂 B.制备过程无污染C.储存运输安全 D.终端应用零排放4.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原因是“绿氢” ( )A.生产布局更加均衡 B.距离消费市场更近C.生产成本更加低廉 D.可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绿氢”利用的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提供电力,因此制备过程中无污染,故B项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主要是“绿氢”利用的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有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等,因此绿氢的生产成本更加低廉,故C项正确。[答案]3.B 4.C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章末整合提升知识·体系构建考向·链接高考考向1 环境问题[命题视角]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高考中往往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另外结合图文资料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在地方卷中也有所涉及。今后,我国区域面临的生态或污染问题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真题展示]1.(2023年新课标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摘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要求:结合黄河上中下游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建议;建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表达准确。)[解析]本题以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材料,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题,涉及黄河的保护和治理,考查学生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建议的提出要紧紧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的要求,综合考虑。同时要结合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性,因地制宜提出合理建议。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答案]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加强黄河上游荒漠化、中游水土流失及下游地上河的治理,在上游设立自然保护区,中游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下游修堤筑坝,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2.(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说明其原因。(2)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解析]第(1)题,一般农田在非汛期培肥,因此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少(或非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多),使得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汛期雨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更多被河水稀释(或非汛期河流径流量小,河水对溶解氮稀释程度较低),使得进水口溶解氮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第(2)题,读图可知,人工强化湿地中有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溶解氮的作用;人工强化湿地中,同一种水生植物分散到多区种植,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从而增强脱氮效能;图中设置了拦水坝,面积较大的湿地,弯曲的水道等,起到延长水流停留时间,起到充分净化的作用。[答案](1)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少;汛期河流径流量大,溶解氮被稀释。(或非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多;汛期河流径流量小,溶解氮浓度高。)(2)选择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增强脱氮效能;通过拦水坝,延长水流停留时间。考向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命题视角]本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结合关联图、示意图等图文材料对某种具体产业进行分析。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真题演练](2023年6月浙江选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解析]第1题,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项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项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项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项错误。第2题,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项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项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项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项正确。[答案]1.C 2.D(2022年辽宁高考地理)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该地区利用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了绿氢生产基地。下图为氢能产业链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3.“绿氢”相对于“灰氢”和“蓝氢” ( )A.产业链条复杂 B.制备过程无污染C.储存运输安全 D.终端应用零排放4.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原因是“绿氢” ( )A.生产布局更加均衡 B.距离消费市场更近C.生产成本更加低廉 D.可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绿氢”利用的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提供电力,因此制备过程中无污染,故B项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张家口地区发展“绿氢”产业,主要是“绿氢”利用的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张家口地区的东南部为山间盆地,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有充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等,因此绿氢的生产成本更加低廉,故C项正确。[答案]3.B 4.C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