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1 梦回繁华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 周亚夫军细柳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 诗词五首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作 表达要得体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学案,共7页。
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精彩开篇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多么豪迈的语言。有谁知道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是谁?对,他就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一、新课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2.作者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3.作品链接《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理解词语1.重点实词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2.古今异义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二)翻译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交流点拨】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交流点拨】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交流点拨】(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交流点拨】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交流点拨】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深层探究1.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交流点拨】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四、拓展延伸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新课导入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quǎn)亩 傅说(yuè)鬲(gé) 奚(xī) 法家拂(bì)士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节奏划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理解词语1.重点实词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集市)然后能改(这样以后)征于色(征验、表现)而后喻(了解、明白)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指在国外)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4.一词多义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1)拂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③而死于安乐也(在)(三)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往往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四)整体感知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交流点拨】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交流点拨】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3.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交流点拨】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以及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五)深层探究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交流点拨】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接着由个人沦及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交流点拨】就造就人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国家的治理问题而言,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三)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两篇文章都是小短论,请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交流点拨】生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战争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由成才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生乙:两篇小短论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行文结构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再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总起—分承—阐述—结论”的演绎式的结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先讲述历代名臣成长史,再论述一般人的成长历程,然后由成才推及治国的道理,最后归纳出论点,属于“层进”的归纳式结构。生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还是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四、板书设计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造就人才 生于忧患一般人成长历程——才能从奋斗中来入则无法家拂士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死于安乐出则无敌国外患五、拓展延伸百里奚和五张羊皮百里奚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国任用为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拿了五张羊皮,并谎称:“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到贵国,请让我们将他赎回办罪。”楚成王不知底细,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要求。这时的百里奚已50多岁,秦穆公一连和他交谈三天,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故称“五羖大夫”。后来,百里奚成为秦国一代名相,卒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精彩开篇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多么豪迈的语言。有谁知道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是谁?对,他就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一、新课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2.作者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3.作品链接《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理解词语1.重点实词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2.古今异义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二)翻译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交流点拨】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交流点拨】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交流点拨】(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交流点拨】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交流点拨】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深层探究1.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交流点拨】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四、拓展延伸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新课导入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quǎn)亩 傅说(yuè)鬲(gé) 奚(xī) 法家拂(bì)士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节奏划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二)理解词语1.重点实词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集市)然后能改(这样以后)征于色(征验、表现)而后喻(了解、明白)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指在国外)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4.一词多义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1)拂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③而死于安乐也(在)(三)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往往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四)整体感知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交流点拨】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交流点拨】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3.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交流点拨】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以及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五)深层探究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交流点拨】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接着由个人沦及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交流点拨】就造就人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国家的治理问题而言,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三)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两篇文章都是小短论,请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比较一下它们的异同点。【交流点拨】生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由战争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由成才的因素推及治国的道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生乙:两篇小短论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行文结构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再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总起—分承—阐述—结论”的演绎式的结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先讲述历代名臣成长史,再论述一般人的成长历程,然后由成才推及治国的道理,最后归纳出论点,属于“层进”的归纳式结构。生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还是属于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四、板书设计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造就人才 生于忧患一般人成长历程——才能从奋斗中来入则无法家拂士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死于安乐出则无敌国外患五、拓展延伸百里奚和五张羊皮百里奚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国任用为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拿了五张羊皮,并谎称:“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到贵国,请让我们将他赎回办罪。”楚成王不知底细,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要求。这时的百里奚已50多岁,秦穆公一连和他交谈三天,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故称“五羖大夫”。后来,百里奚成为秦国一代名相,卒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