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4841/0-17099031968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4841/0-170990319684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464841/0-170990319687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7份)
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检测卷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10页。
单元检测卷一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同时产生自然灾害。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物质和能量中,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铁矿B.风能C.水电D.石油2.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等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③作为不断循环的水资源,永远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④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禁止利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小于80%时,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读北京、天津、河北各月霾日数变化图,完成3~4题。3.符合图中信息的是( )A.三省市随着气温的升高霾出现的日数增多B.北京、天津两地霾日数比河北省偏多C.三省市霾日数最多的月份均在7月D.三省市霾日数冬季差异最为显著4.造成河北冬季霾日数与其他季节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 )A.降水天数多,霾日数少B.燃煤取暖季,霾日数多C.晴天日数多,霾日数少D.大风天数多,霾日数多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米埋深)温度低于25℃蕴藏于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的低温热能。我国是世界上浅层地热能最丰富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开发利用。据此完成5~7题。5.上图地区内单位面积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A.朱各庄B.盛唐C.绿港D.县城6.推测目前该地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未能大规模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A.埋藏深开采难B.基础设施薄弱C.资源再生较慢D.市场需求不足7.目前,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供给优质水源C.发展农业灌溉D.降低能源消耗澳大利亚山火从2019年9月开始零星燃烧,历时四个多月,范围不断扩大,过火面积已经超5.25平方千米,接近600万公顷。下图为“澳大利亚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8.下列关于本次山火带来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袋鼠、考拉因火灾数量减少B.着火期间当地空气质量下降C.引发火山、地震灾害D.森林覆盖率减少,对气候产生影响9.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唯一独占一个大洲的国家B.被称为“骑在牛背上的国家”C.以服务业为经济支柱D.山火发生期间,正值澳大利亚的秋冬季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内河含盐量超过一定标准,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近年来某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由于咸潮问题凸显,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上海举办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已深入人心。然而,目前上海的城市供水现状却令人担忧:夏季的用水高峰和冬春咸潮造成全市供水趋紧。而近年,上海先后经受了近10次咸潮侵袭,影响程度为历年之最。据此回答10~11题。10.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容易发生咸潮的季节(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B.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小C.南亚地区受飓风袭击频率很高D.美国老年人群往南方迁徙量较大11.下列可能为长江口咸潮成因的是( )①中下游地区干旱 ②围湖造田 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 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 ⑤作为城市水源的河水用量增加 ⑥离岸风的吹拂A.②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①③⑤内蒙古西部草原居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的形式提供家庭能源。如图为内蒙古西部风能和太阳能各月统计图及当地某居民家庭能源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家庭能源利用方式能源供应最紧张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3.在冬季当地太阳能热水器基本停用的原因有( )①白昼时间较短 ②热水需求少 ③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 ④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易冻裂 ⑤多暴风雪,晴天少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北部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主要建筑材料是土、石、木,屋顶上层覆土,经洒水捶实,形成平台房顶。南部的哈尼梯田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下图为红河州年降水量统计图以及土掌房、哈尼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土掌房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屋顶不需要排水,由于降水稀少B.平台房顶晾晒稻谷,因为坡地较多C.用石头砌成墙壁,由于地震较多D.房顶覆土洒水捶实,因为夏季高温15.影响哈尼梯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春旱B.洪涝C.泥石流D.台风二、综合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埃斯康迪达铜矿是智利最大的露天铜矿之一,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水量大。中央谷地位于东西山脉之间,南北绵延约650千米,地势较平坦,上覆大量冲积土,是智利重要的农业分布区。下图示意24°S智利附近地形剖面图。(1)说明该地铜矿体的形成过程。(3分)(2)分析中央谷地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4分)(3)指出铜矿开采冶炼过程对农业产生的影响。(4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锂矿是制造锂电池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战略资源。全球锂矿集中分布在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构成的“锂三角”地区。数百万年前,“锂三角”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伴随安第斯山脉的隆起,该地区与海洋分离。周边山区富锂岩石分布广,“锂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众多富锂盐湖、盐沼。“锂三角”地区锂矿储量约2903万吨,占全球各种类型锂矿总储量的76.1%。该地区盐湖卤水中锂离子的浓度较高,镁等伴生元素较少,易于开发利用。截至2018年末,“锂三角”地区锂矿产量约2.13万吨,开发程度非常低。2020年我国超过70%的锂矿来自进口。预计到2025年“锂三角”地区锂资源产能约33万吨,将超过澳大利亚成为我国锂矿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下图为“锂三角”地区示意图。(1)说明“锂三角”地区富锂盐湖的形成过程。(6分)(2)指出“锂三角”地区锂矿资源的优势特点。(4分)(3)分析我国从“锂三角”地区进口锂矿的意义。(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赤潮是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图1为珠江口沿岸区域图。材料二 深(圳)汕(头)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连接点,“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为其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图2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位置示意图。 (1)简析珠江口海域赤潮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2)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简析其对赤潮的影响。(4分)(3)合作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发展模式对汕尾市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鄱阳湖中的碟形湖是指湖盆区内枯水季节显露于洲滩之中的季节性子湖泊,被称为湖中之湖。枯水季节,碟形湖逐渐与主湖区脱离,各自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们遍布湖区、高低不一。如果没有人为干扰,秋冬季节的碟形湖水位相对稳定,保持浅水湖泊特征。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中植被生物量最大,物种多样性丰富,同时又是越冬候鸟优越的栖息地。“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每年10月,渔民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水干鱼尽,之后湖底土壤接受太阳暴晒。下图示意鄱阳湖的部分碟形湖。(1)简述碟形湖的形成过程。(4分)(2)说明碟形湖对维持湖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6分)(3)评价“堑秋湖”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6分)单元检测卷一1~2.答案:1.C 2.A解析:第1题,自然资源是人类从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水电是将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铁矿、风能、石油均是自然资源,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自然资源是人类从环境中直接获取的,其能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料和动力,①正确;当下,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②正确;水资源虽然可以不断循环,但在特定时间和地区内是有限的,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今后应加以保护,合理利用,③④错误。故选A。3~4.答案:3.B 4.B解析:第3题,图中信息显示,三省市雾霾的整体冬季和夏季多,春秋季节少,与气温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A错;对比图中三条曲线可知,北京、天津两地霾日数均比河北省偏多,B正确;河北、天津两地霾日数最多的月份出现在12月,C错;对比三省市霾日数的三条曲线之间的差值,夏季最大,因此三省市夏季霾日数差异最为显著,D错。故选B。第4题,河北省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居民燃煤取暖增加大气中的悬浮颗粒,进而导致霾日数多,B正确;河北省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天数少,A错误;而晴天多,相对湿度小,霾日数相对较多,C错误;大风有利于霾扩散,风与霾的发生次数具有负相关关系,大风天数多,霾日数少,D错误。故选B。5~7.答案:5.C 6.D 7.D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根据地温梯度的概念,图示区域内,地温梯度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点,绿港在四个聚落中地温梯度最高且等值线密集,浅层地热能资源最丰富,其次是县城地温梯度也较高,而盛唐和朱各庄所在地的地温梯度较小,浅层地热能密集度低于绿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埋藏比较浅,资源储藏集中,再生速度快,开采技术和投资成本都较低,该地位于北京附近的县乡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地热资源利用率低,市场需求量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7题,华北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该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既可以满足城乡地区冬季燃煤供热取暖,还可满足城乡居民夏季室内制冷降温,因此,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不但可以满足供暖降温需求,同时可以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利于保护大气环境,D正确;开发浅层地热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供给优质水源、发展农业灌溉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8~9.答案:8.C 9.C解析:第8题,山火会烧毁森林,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袋鼠、考拉会遭受生命威胁,其数量因火灾减少,同时森林对于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会对气候产生影响,A、D正确;山火燃烧期间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使得当地空气质量下降,B正确;澳大利亚山火不会引发火山、地震灾害,火山、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导致的,C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选项,故C符合题意,故选C。第9题,澳大利亚是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大洲,澳大利亚属于大洋洲,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亚还有新西兰和很多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家,A错误;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B错误;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以服务业为其支柱产业,C正确;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山火发生时间为9月~12月期间,为其春夏季,D错误。故选C。10~11.答案:10.D 11.C解析:第10题,咸潮上溯、盐水入侵往往是降水较少的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容易发生咸潮的季节是冬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为夏季,A错误。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小,为南半球冬季,B错误。南亚地区受飓风袭击频率很高为夏季,C错误。美国老年人群往南方迁徙量较大为北半球冬季,D正确。故选D。第11题,长江口出现咸潮,主要与长江水量少有关,故中下游地区干旱,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作为城市水源的河水用量增加可能引起咸潮,①④⑤正确。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调节能力下降,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均与降水关系不大,②③错误。离岸风的吹拂不容易使海水倒灌,⑥错误。故选C。12~13.答案:12.D 13.B解析:第12题,内蒙古西部草原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冬季采暖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且冬季太阳能不足,根据风能和太阳能各月统计图,可知其它季节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之和都大于冬季,所以能源供应最紧张的季节是冬季。故选D。第13题,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内蒙古白昼时间较短,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效率低,①③正确;冬季气温低,热水需求多,②错误;冬季气温低,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易冻裂,④正确;内蒙古西部气候干燥,冬季暴风雪天气少,⑤错误。综上分析,故选B。14~15.答案:14.B 15.A解析:第14题,土掌房屋顶经洒水捶实,不易漏水,云南省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错误;该地区多山地,地形起伏大,坡地较多,而土掌房的平台房顶有利于晾晒稻谷,B正确;用石头砌成墙壁是由于当地石头多,便于就地取材,石头砌成墙壁不利于防震,C错误;土掌房房顶覆土洒水捶实后不易漏水,与夏季高温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第15题,由红河州年降水量统计图可知,该地春季降水少,农业需水量较大,造成部分梯田得不到有效灌溉,面临干涸危机,因此影响哈尼梯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春旱,A正确;洪涝灾害发生在地势低平,降水较多的地区,结合材料可知,该区域地势起伏大,B错误;结合降水柱状图,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哈尼梯田处发生泥石流的频率低,对哈尼梯田影响不大,C错误;台风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D错误。故选A。16.答案:(1)智利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断层发育;来自地幔软流层的含铜岩浆沿断层侵入地壳,在冷却凝固过程中,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2)内力作用形成中央谷地两侧断层,中央谷地沿断层相对下陷,形成低地;河流等外力作用把风化、侵蚀物质搬运至此堆积。(3)开矿选矿用水量大,加剧了这里农业水资源紧张状况;排放废水,造成农田水环境污染;露天挖矿及矿渣,侵占农田。解析:本题以埃斯康迪达铜矿、智利附近地形剖面图为材料,涉及铜矿的形成过程、地貌的形成、工业对农业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1)题,结合材料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说明该地(智利)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板块间相互碰撞,地壳活动频发,多断层发育;来自上地幔软流层中的岩浆(含有铜)不断侵入地壳,沿着断层上升,然后冷却凝固,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第(2)题,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中央谷地是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断裂,形成的相对低洼的地堑;后期在外力作用下(河流的搬运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将泥沙带到谷地堆积,最终形成土壤肥沃的谷地。第(3)题,铜矿开采需要大量的水,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影响农业生产;同时铜矿开采排放的污染物,会造成重金属污染,污染当地农业环境;露天开采会侵占地表土地,减少农田面积。17.答案:(1)地壳抬升,未退却的海水在洼地积水形成内陆盐湖;周边富锂岩石被风化、侵蚀,径流将锂盐带入盐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锂盐不断富集。(2)有富锂盐湖、盐沼及富锂岩石,锂矿储量大;伴生元素少,品质高;分布集中,易于开采。(3)满足我国对锂矿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带动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国际锂矿进口新渠道,保障资源领域的国家安全;锂矿开发对环境污染较大,减少国内开发,有利于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锂三角”地区在地质时期原为海洋,后来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该地区与海洋分离,未退却的海水在低洼处聚集,形成内陆盐湖;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周边山区富锂岩石分布广,山上的富锂岩石在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部分含锂岩石从山上崩塌,后被流水搬运至湖泊中沉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纬度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使得锂盐不断在湖区富集。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锂三角”地区,富锂盐湖、盐沼及富锂岩石众多,锂矿储量丰富;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盐湖卤水中锂离子的浓度较高,镁等伴生元素少,品质高,易于开发利用;据图可知,该地盐湖(沼)分布集中,开采条件好。第(3)题,我国从“锂三角”地区进口锂矿,可以缓解我国锂矿资源紧张状况,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锂矿石进口渠道,使我国锂矿资源进口多元化,增加国家锂矿资源储备,保障我国的锂矿资源安全;锂矿开发对环境污染较大,从“锂三角”地区进口锂矿,可减少国内开发,有利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18.答案:(1)纬度低,光照充足,水温适宜;海域相对封闭,风力小;海域较浅,海水流动性差;珠江口呈喇叭状,涨潮流明显强于落潮流,使得珠江口内的物质不易向外输运。(2)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减轻污染程度。(3)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就业岗位变化增多。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赤潮是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因此,珠江口海域赤潮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可从该海域适宜浮游生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影响浮游生物高度聚集的水体运动状况两方面分析。由图可知,珠江口海域地处低纬,水温较高,光照充足,光热条件适宜浮游生物的生长;珠江口海域相对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海水交换不畅;珠江口呈喇叭状,河口区河汊发育,水域较浅,受潮汐影响,海水沿河口上溯距离远,使得珠江口内的营养物质不易向外扩散,容易导致浮游生物高度聚集或爆发性增殖。第(2)题,赤潮发生的海域,若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可以加快海水中营养物质的扩散,使海水温度降低,从而抑制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减轻污染程度,但同时也会扩大赤潮的分布范围。第(3)题,“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生产”的发展模式对劳动力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从事研发和创新,也需要一般劳动力从事生产。由于新的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变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变化增多。19.答案:(1)入湖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产生不均匀的沉积,远离主流的水域逐步封闭成浅碟形洼地;湖区居民为了蓄水拦鱼,在浅碟形洼地周边筑堤;枯水季节,鄱阳湖水位下降,碟形湖形成。(2)①在碟形湖及其周边区域,有利于湿生与水生植物群落生长演替;②静水水域有利于底栖动物和鱼类生长;③为越冬候鸟持续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歇息环境;④有利于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有利影响:加速植物残体的分解和有毒物质的消减,改善土壤结构,使碟形湖及鄱阳湖湿地保持着生机与活力,避免污染、淤积、沼泽化甚至消亡。不利影响:①加剧鄱阳湖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②越冬候鸟因缺少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③众多的碟形湖阻碍江湖鱼类交流,对鄱阳湖渔业生态具有较大的负面作用。解析:本题以鄱阳湖中的碟形湖为背景材料,考查湿地开发与保护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第(1)题,碟形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体现在入湖河流挟带泥沙在湖区沉积,由于泥沙沉积的不均匀性,部分湖区形成沙坝,水域封闭形成有水洼地,即为碟形湖,另外,在枯水季节,湖泊水位下降,湖区底部地势低洼处蓄水也可形成众多碟形湖,人为原因主要体现在人类拦水捕鱼,在有水洼地周围筑堤建坝,使得湖区被分割成众多面积较小的碟形湖。第(2)题,碟形湖在枯水期更加明显,水域相对安静,利于湖底生物生长,为越冬候鸟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碟形湖可提供充足水源,利于湖区及周边动植物生存,进而保护湖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湖区生物多样性。第(3)题,根据材料,“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水干鱼尽,之后湖底土壤接受太阳暴晒,这种做法有利于加速湖底植物残体和有毒物质的分解,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菌病毒的污染,避免因动植物残体和泥沙淤积导致湖泊沼泽化甚至消亡。“堑秋湖”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明显,渔民这种做法相当于竭泽而渔,会导致鄱阳湖渔业资源减少,在此越冬的候鸟因为缺少食物来源使得其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碟形湖的存在阻碍了长江和鄱阳湖之间的鱼类游动,最终可能破坏渔业生态,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