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卷化学试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466546/0-17099409659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1,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卷化学试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466546/0-17099409659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1,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卷化学试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466546/0-17099409660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1,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卷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61,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卷化学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类型:A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8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以下发展模式没有体现“绿色”理念的是
A. 当今许多国家都宣布将在未来某一时间停产“燃油车”
B. 为了发展旅游业,在生态保护区内大兴宾馆酒楼
C. 政府逐渐加快无纸化办公推进速度
D. 国家加大对新能源车的研发力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燃油车”的燃料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随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所以当今许多国家都宣布将在未来某一时间停产“燃油车”,体现了“绿色”理念。A不符合题意;
B、为了发展旅游业,在生态保护区内大兴宾馆酒楼,必然砍伐树木,减弱光合作用,破坏生态平衡,使温室效应增强。该发展模式没有体现“绿色”理念。B符合题意;
C、政府逐渐加快无纸化办公推进速度,必然减少砍伐树木,增强光合作用,保护生态平衡该发展模式体现了“绿色”理念。C不符合题意;
D、国家加大对新能源车的研发力度,必然减少“燃油车”的燃料燃烧,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该发展模式体现了“绿色”理念。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2.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方法。下列物质不属于化合物的是
A. C60B. H2OC. KClO3D. CH4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A、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正确;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家威杏 MXSJ663 每日最新,性比价最高B、H2O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B错误;
C、KClO3是由钾、氯、氧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
D、CH4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3. 《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两个氧原子:B. 的结构示意图:
C. 一个钠离子:D. 氧化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符号从微观上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时,在相应的元素符号前面写出原子数目即可,则两个氧原子的符号写为2O,选项错误;
C、S2-是质子数为16的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其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的结构示意图为,选项正确;
C、书写离子符号时,先写出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再写出电荷的电性,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1个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则一个钠离子的符号写为Na+,选项错误;
D、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先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然后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出化合价的符号,再写出化合价的数值,氧化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氧化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标为,选项错误,故选B。
5. 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 添加酒精B. 倾倒液体
C. 液体的量取D. 加热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6. 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够乳化油污,可用洗洁精清洗碗盘,选项正确;
B、用厨余垃圾腐熟后发生缓慢氧化,可用于自制肥料,选项正确;
C、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利用了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反应原理,选项正确;
D、用炭炉烧烤,用扇子扇炉火,能够提高炉内氧气的浓度,促进木炭的燃烧,使炉火更旺,着火点不能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D
7. 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已经在人造卫星、航空航天和储能方面得到应用。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C.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D. 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锂”的偏旁部首,可知锂元素是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原子序数为3,由于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根据锂原子结构示意图,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下列有关实验、目的、现象和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左边的铁钉既与空气接触,也和水接触,右侧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左边试管中铁钉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无明显变化,说明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选项正确;
B、该实验中,完全燃烧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此时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即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的气体主要为氮气,则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白磷1能够接触空气,而白磷2被水隔绝不能接触空气,白磷1燃烧,白磷2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充分接触氧气,选项错误;
D、氨水在左侧试管,酚酞溶液在右侧试管,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左侧试管中的分子运动到右侧试管中生成新物质使酚酞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选项错误,故选A。
9. 甲~戊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物质,甲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乙属于盐,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
B. 乙和丙的反应只能是复分解反应
C. 物质戊可以是硫酸铜
D. 丙和丁的反应有H2O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戊分别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物质,甲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甲是铁,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丙是氢氧化钙,甲和戊反应,丙和戊反应,戊是酸,乙属于盐,甲和乙反应,乙和丙反应,乙可以是可溶性铜盐,戊生成丁,丁和丙反应,丁为氧化物,丁是二氧化碳。
【详解】A、甲是铁,乙属于盐,甲和乙反应,乙和丙反应,乙可以是可溶性铜盐,,则甲和乙的反应可以为铁和硝酸铜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故A正确;
B、乙属于盐,丙是氢氧化钙,则乙和丙的反应只能是复分解反应,故B正确;
C、甲是铁,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丙是氢氧化钙,甲和戊反应,丙和戊反应,戊是酸,故C不正确;
D、丙是氢氧化钙,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D正确。故选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计24分)
10.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盘中餐”中的大米主要含有的基本营养素属于____(填“有机”或“无机”)营养素。
(2)食盐是“盘中餐”中的每道菜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碘_____(填“单质”“原子”或“元素”)。
(3)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产量是“盘中餐”的保障,所以在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化肥。属于______(填“钾”“磷”或“复合”)肥。
【答案】10. 有机 11. 元素
12. 复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盘中餐的大米主要含有的基本营养素是糖类,糖类属于有机物;
【小问2详解】
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指的是碘元素;
【小问3详解】
化肥KH2PO4含有钾元素、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11.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以“绿色、智能、节俭、文明”为理念的杭州亚运会赢得了高度赞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亚运会期间启用加氢站助力“碳中和”,氢气做燃料能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亚运会场馆地面加入石墨烯防滑剂,以提高地面的安全性和防滑性。石墨烯是石墨的单层结构,则石墨烯在物质分类中属于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3)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宸宸和莲莲主要由涤纶材料制成,涤纶属于_____(填“天然”或“合成”)材料。
【答案】11.
12. 单质 13. 合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单质;
【小问3详解】
涤纶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
1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
(2)生成物M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3)参加反应的X、Y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答案】12. N 13. 1:8
14. 3: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氮与氨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反应前一氧化氮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反应后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氮元素,故填N。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生成物M为水,其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8,故填1:8。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氮与氨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NO+4NH35N2+6H2O,参加反应的X(NO)、Y(NH3)的分子个数比=6:4=3:2,故填3:2。
13. 为了探究物质W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相关实验(具体操作、现象如图1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1)根据实验操作①所产生的现象可知,W为图2中的_________(填“a”或“b”)曲线。
(2)操作①所得的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9%,则20℃时W的溶解度为_________g。(保留一位小数)
(3)如表为W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请推测实验操作③所产生的现象__________。
(4)若在实验操作③后继续升温至80℃,析出0.9gW,则W在80℃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g。
【答案】(1)b (2)21.8
(3)无晶体析出 (4)45.1
【解析】
【小问1详解】
20℃条件下,向100g水中加入46gW,W部分溶解,说明该温度下,W的溶解度小于46g,说明W为图2中的b曲线;
【小问2详解】
操作①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设20℃时W的溶解度为x,则,x≈21.8g;
【小问3详解】
60℃时,W的溶解度是46.4g,而溶液中溶质为46g,溶剂为100g,所以升温后烧杯中无晶体析出;
【小问4详解】
若在实验操作③后继续升温至80℃,析出0.9gW,说明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W的质量为:46g-0.9g=45.1g,所以W在80℃时的溶解度为45.1g。
14.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柔铁均为铁的合金,合金比纯金属________(填字母)。
A.硬度大、耐腐蚀 B.硬度小、熔点高 C.熔点高、耐腐蚀
(2)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如图甲、乙、丙三个实验。
①请写出丙实验中的现象________,甲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②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图丁实验,最终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若图丁中的溶液B为稀盐酸,则A是________。
【答案】14. A 15. ①. 铜片上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②. ③. 铜片
【解析】
【小问1详解】
A 合金的硬度大、耐腐蚀,选项正确;
B 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选项错误;
C 合金的熔点低、耐腐蚀,选项错误,故填A。
【小问2详解】
①丙实验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故填铜片上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由图可知,甲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Zn+2HCl=ZnCl2+H2↑。
②由甲、乙实验可知,锌与稀盐酸反应比铁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快,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由丙可知,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如验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关系,还需验证铁、铜活动性的关系,如图丁中的溶液B为稀盐酸,则A是铜片,通过铜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来验证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填铜片。
15. 某校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氢氧化钠的部分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根据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小亮同学通过实验1观察到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那么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1)小亮同学从实验1得到的溶液中取出少量,加入试管中,滴入______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为了验证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晓霞同学设计了实验2图示实验方案,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3)通过对氢氧化钠部分化学性质的探究,同学们得出保存氢氧化钠固体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1) ①. 氯化钙(或氯化钡) ②. (或)
(2)锥形瓶内的气球变大
(3)密封保存
【解析】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从实验1得到的溶液中取出少量,加入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观察到气球变大;
【小问3详解】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应密封保存。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计13分)
16. 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是必备的化学素养。请根据图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
(2)若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如图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
(4)将气体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如下图),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答案】16. 水槽 17. ①. BD ②.
18.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19.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水槽,故填水槽。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生成气体的反应,应现在固液常温发生装置,即装置B,二氧化碳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则收集二氧化碳只能够现在向上排空气法,即装置D,故填BD;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小问3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D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故填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小问4详解】
如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向盛有约5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没有观察到现象,请教老师后,发现在滴加稀硫酸前忘了加入酸碱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反应情况,于是他们对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已知: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原理】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作出猜想】
(2)猜想1:只有硫酸钠
猜想2: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猜想3:________
猜想4:硫酸钠、稀硫酸和氢氧化钠
【讨论分析】
(3)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4是错误的,原因________。
进行实验】
(4)实验过程如下:
【分析思考】
(5)为进一步确定猜想1或猜想3哪个正确,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答案】17.
18. 硫酸钠和稀硫酸
19.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20. 变红色 21. ①. = ②. 产生气泡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NaOH+H2SO4=Na2SO4+2H2O。
【小问2详解】
如果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如稀硫酸有剩余,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如氢氧化钠有剩余,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硫酸钠和稀硫酸。
【小问3详解】
猜想4是错误的,原因是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小问4详解】
猜想2正确,即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则溶液呈碱性,能够使酚酞变红,故填变红色。
【小问5详解】
方案1:猜想1正确,即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溶液呈中性,溶液的pH=7,故填=。
方案2:猜想3正确,即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稀硫酸,加入金属锌后,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产生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故填产生气泡。
四、计算与分析题(共1小题,计5分)
18. 为测定某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200g样品于烧杯中,将50g碳酸钠溶液分为5等份,分5次加入盛有样品的烧杯中、测出每次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1)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______g。
(2)请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4.4 (2)根据表格数据,在第四次是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且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4.4g。
解:设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解析】
【小问1详解】
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 。
【小问2详解】
见答案。选项
生活应用或生产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洗洁精清洗碗盘
洗洁精与油污之间能产生乳化现象
B
用厨余垃圾腐熟后自制肥料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C
用石灰浆粉刷墙壁
石灰浆与反应
D
用炭炉烧烤,用扇子扇炉火
提高木炭的着火点
选项
实验
目的
现象
结论
A
探究铁钉生锈是否与氧气有关
一段时间后,左边试管中铁钉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无明显变化
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
B
测定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
完全燃烧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C
探究燃烧条件
白磷1燃烧,白磷2不燃烧
白磷1的着火点比白磷2低
D
探究分子的运动
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色
氨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温度/℃
40
60
溶解度/g
48.8
46.4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酚酞溶液___
猜想2正确
酚酞溶液不变色
猜想1或猜想3正确
方案1
用pH试纸测其酸碱度,若pH_____7(填“>”“<”或“=”),猜想1正确
方案2
加入金属锌,若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猜想3正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208.9g
217.8g
226.7g
235.6g
245.6g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