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课文精讲,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相关成语,课内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曹刿论战
【文学常识】
1.作者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代表作品《左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 ,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 、《穀(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创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课文精讲】
曹EQ \* jc2 \* hps16 \\ad(\s\up 13(guì),刿)1论战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EQ \* jc2 \* hps16 \\ad(\s\up 13(jiàn),间)9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13,弗敢专14也,必以分人15。”对16曰:“小惠未遍17,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EQ \* jc2 \* hps16 \\ad(\s\up 13(bó),帛)18,弗敢加19也,必以信20。”对曰:“小信未EQ \* jc2 \* hps16 \\ad(\s\up 13(fú),孚)21,神弗福22也。”公曰:“小大之狱23,虽不能察24,必以情25。”对曰:“忠之属也26,可以27一战。战则请从28。”
1.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师,军队。
4.伐:攻打,讨伐。
5.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13.安:安身。
14.专:独自享有,个人专有。
15.必以分人:省略句, “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6.对:回答。
17.遍:遍及,普遍。
18.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9.加:虚报夸大。
20.信:实情。
21.孚:使信服。
2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3.狱:诉讼案件。
24.察:明察。
25.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7.可以:可以凭借。可,可以。以,凭借。
28.从:跟随,跟从。
公与之乘29,战于长勺。公将鼓之30。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1。公将驰32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3,登EQ \* jc2 \* hps16 \\ad(\s\up 13(shì),轼)34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30.鼓之:击鼓进军。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31.败绩:军队溃败。
32.驰:驱车追赶。
33.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34.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既克35,公问其故。对曰:“EQ \* jc2 \* hps16 \\ad(\s\up 13(fú),夫)战,勇气也36。一鼓作气37,再38而衰,三而竭39。彼竭我盈4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41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EQ \* jc2 \* hps16 \\ad(\s\up 13(mǐ),靡)42,故逐之。”
35.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6.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7.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鼓起。
38.再:第二次。
39.竭:穷尽。
40.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1.测:推测,估计。
42.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4.衣食所安
[古义]养
[今义]安稳。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6.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
7.必以信
[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8.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9.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一词多义】
1.故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从
跟从 (民弗从) 。
跟随(战则请从)。
3.其
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
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5.请
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 (战则请从)。
6.之
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7.加
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8.间
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 (颓然乎其间者)。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 (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 (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 (时时而间进)。
9.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5.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课内理解】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2.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3.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乡人事不关己,而曹刿则执意“请见”、“入见”,因为他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相对比,突出的是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在讨论“何以战”时,鲁庄公认为打仗靠的是近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而曹刿则明确否定了这两个所谓的战前准备,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前提条件。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正确的战略思想)。
在战争过程中,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帮助鲁庄公取得了胜利。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后论取胜原因,鲁庄公胜而不知何以胜,而曹刿则侃侃而谈战争之道,突出他善于把握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是贯穿全文的对比。
3.中心归纳
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探究学习】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
(2)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为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1)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
(2)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
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争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大败齐师;
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远谋。
4、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造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如何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和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7、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了有利战机。也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8、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曹刿的这一行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学案及答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词类活用,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原文,译文,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理解性默写,问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