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西省2024届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2024届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01
    江西省2024届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02
    江西省2024届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2024届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2024届部分地区2月高三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9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绿水逶迤,波光潋滟,江河湖沼等湿地留给人们无数美好斑斓的印象。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国际湿地城市”武汉设主会场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这既是我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务实举措,也是为全球湿地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地球之肾”之称。中国湿地分布广泛,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到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若尔盖草原,再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遍布中华大地、形态各异的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栖息之地。
    湿地系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但却如大多数生态资源公共产品一样,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个时期以来,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下,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围垦、污染、非法侵占、过度捕捞等破坏性行为,令湿地伤痕累累。近年来,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旱情,鄱阳湖、洞庭湖1个月“缩水”近70%,露出大面积干涸龟裂的湖床,更释放出必须高度重视保护湿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鲜明信号。
    保护湿地,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保护湿地,珍爱湿地,让湿地系统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从“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杭州西溪湿地,到“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大明湖畔,再到“江豚出没白波中”的万里长江盛景,湿地生态的系统修复,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领略湿地之美。
    湿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绵绵用力。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把湿地列为一级地类,用制度刚性推动全国湿地生态保护。近日,最高检指导发布了首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披露了违法侵占、围湖填湖、非法狩猎、违法养殖、固体废物污染等不同类型的破坏湿地行为,共同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93.5亿元,为全社会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法律遵循。
    “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伴水而居,枕水而眠,对中国人而言,湿地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性作用,还承载着传承千年的诗意情怀。守护湿地,不仅是守护我们日常生活的栖身之所,同时也具有守护中国人精神原乡的独特意蕴。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湿地,争取让更多孩子能记住湿地之美,记住乡愁。
    (摘编自光明网《守护湿地关乎乡愁》)
    文本二:
    什么是湿地?它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早在数万年前,人类文明便在江河、湖泊等水源旁悄然萌芽。数十年前,人们给这些湿润的地方赋予了独特的名字——湿地。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退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型。自然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以及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约为8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我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平方千米,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湿地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其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因为它可以容纳大量水分——当洪水来临时,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湿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水分循环和改善局部气候和空气质量。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些植物死亡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便以固态形式保存了下来;随着湿地的水分蒸发,碳元素又会源源不断地以气态形式输送到大气中。人体中的肾脏,发挥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新陈代谢的作用。这与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相似,所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摘编自央视网《到底什么是湿地?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意识在大会中得以显现。
    B.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从而造就了地球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C.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生态功能重要,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
    D.近年鄱阳湖、洞庭湖流域旱情严重,大量“缩水”,这与湿地的不合理开发、破坏性使用有一定关系。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湿地是地球之肾”的一项是( )(3分)
    A.长江中下游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长江流域的众多人口和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流域内的河流和湖泊湿地区域。
    B.三江平原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高低等植物有1200多种,对调节当地气候起到了重要作用。
    C.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D.珠江三角洲湿地位于广州以南,面积超过475000公顷,物种资源丰富,夏季吸收水分,涵养水源;冬季释放水分,反哺河流。
    4.下列有关文本一与文本二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是时事评论类文章,紧扣社会时代热点,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B.文本二是科普类文章,通俗易懂,注重科普性,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C.文本一行文结构清晰,语言有感染力,诗文的引用强化了文章的情感。
    D.文本二语言科学准确,恰当的比喻有助于读者理解接受科学文化知识。Ç
    5.根据文本一相关内容,试分析保护湿地应该重视哪些工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九江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蕴含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完善的演进、生长轨迹。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品的精神品格源于作者的道德品性,而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王国维指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认为作者高尚伟大的人格是创造高尚伟大文学的先决条件,屈原、陶渊明、杜甫与苏东坡正是这方面榜样。明朝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把作家的赤子情怀视为创作的基础性要求。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齐梁时期的钟嵘《诗品》等以诗性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旷达等风格,是对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方式灵动而精确的把脉。严羽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自觉,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凸显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察和艺术眼光。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在明晰传统文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上下功夫,让传统文论以新的面貌真正走进当代、融入当代,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创新创造因素。
    贯通古今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打破古今的界限,从当代的理论眼光和视野去阐释和开发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文论并非只是固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可以通过当代阐释使其意义通向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中获得新的意义,焕发出当代活力。比如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其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诗教传统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道德和育人成人的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不仅要继续沿袭而且要发扬光大。又比如“知人论世”和“知音”的批评理论,从作家与接受者两个方面切入,其理论价值是可以直接进入当代文论的。“知人论世”讲的是以作家为中心,了解作家的身世、家世、经历、个性、学识、情趣等,也了解他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创造的文本,这比西方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割断文本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来得更为全面。“知音”则是从接受者角度,在审美的层面接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说的就是接受者在欣赏和批评时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问题,涉及接受者的艺术修养和理解。“知音”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限于听琴者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术语,而“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贯通古今要在接通今人与传统文论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术语、概念的转化和在当代文论中的运用上下功夫。传统文论所面对的文学类型与当代有差别,传统文论理论表述的方式和语言与当代也有差别,如果硬搬传统文论的概念、术语来评论当代文艺,显然有刻舟求剑之愚。但是,传统文论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在今天依然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那就应该让它焕发当代活力,使之在当代文论中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以形写神”“传神”“意境”“以虚写实”“有无相生”“情趣”“自然”等。而另一些术语和理论命题,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为当代文论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比如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从当代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现代阐发,可以找到许多丰富的理论启示。这一类理论命题的阐发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多去探索。
    (摘编自蒋述卓《传统文论富有鲜活而深刻的现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传统文论经历了长期的演进、生长过程,已具有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B.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呼吁和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
    C.传统文论中风骨、意境、意象等基本术语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基本原理,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D.“知人论世”从作家角度,强调深入理解文本须了解作家身世等;“知音”从听众角度,强调听众需具有“音乐的耳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王国维之语,揭示了作家人格与作品品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了传统文论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
    B.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而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两个迥然不同的观点显示出诗与词在审美上有根本区别。
    C.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法与途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仍有积极作用,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D.对待传统文论中的概念、术语,不能生搬硬套,但部分术语和理论命题可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利于构建当代文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B.《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C.清代金圣叹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刘熙载称赞《左传》的叙事经验:“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传统文论,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理的认识。(6分)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 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教化功能; 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 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无邪、 比兴、 风骨、 隐秀、 意境、 意象、 兴味、 性灵、 教化等, 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扣的作用下, 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
    (摘编自吴道毅 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证明了: 中西文论平等对话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
    对话是相对于独白而言的,应该是双向的、互补的、互动的,对双方都意味着一种发展的动力。这不仅仅是指从对方吸收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而且是指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文学传统。
    一百年来,文论交流变成了西方文论的独白,中国文论仅仅是洗耳恭听,充其量不过是西方文论微弱的回声,对于未来,难道是最佳选择吗? 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正常形态应该是多声部的,至少是双向的对话。
    对话比之独白,要困难得多了。 由于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中西文论价值是错位的,双方的话语是不对称的。在这方面,我以为中国人对于西方固然有误读,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一点,而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论则误读相当的多。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我们在读西方文论的时候,会要求我们的学生懂得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但是西方文论家有几个是把懂得中国的道家和佛学当作对话的前提呢?缺乏现成的价值的和逻辑的通约性,深度的对话是困难的。
    确立中国与西方文论共通性是对话的前提,这不仅仅要求理论本身的自洽性,还要参照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从而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颠覆,否则,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建构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来说,光有中国传统的和西方引进的文学理论资源是不够的,因为这在逻辑上能讲通,在实践中可能行不通。从根本上来说,理论话语首先就是直接从文本中进行第一手的概括的结果,理论大师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概括就意味着遗漏和价值观念的渗入。对于我们来说,权威的理论话语, 比起文本本身来说,都有历史的、 民族的、文化的、个人的狭隘性,所以,要把理论的转化和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使逻辑的演绎用作品阅读来证实和修正,才是更为可靠的。如果逻辑的演绎和经验的实证不取得平衡,就可能变为经院哲学和教条主义。
    对话要超越独白,最根本的标志是话题的交递; 如果话题是单方的,则一方不可能不陷于被动。话题的交递可以保证双方的主动。要真正平等的对话,不能从西方文论成功的地方开始接过话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话题,它应该在西方话题的空白失误之中。
    完全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平等是动态的,它意味着在一些方面的落后,另一些方面的超越。没有部分超越,平等只是一种文明的礼貌。如果没有挑战,对话就不可能成为多声部的交响,只能沦为单方面的寂寞的回声,甚至是单调的重复和停滞。挑战的真正目的正在于: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更为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本质。
    面对未来的世纪,不管是为了认识自己,还是为了发展、创造自己的文论,我们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对话上。
    (摘编自孙绍振《从西方文论的独白到中西文论对话》)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的现象,是基于中国史学发达、古文叙事以史学为渊源这一传统。
    B. 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包含着中国特有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这些为西方所不具有。
    C.材料二认为中西方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这导致中西文论价值的错位,双方话语的不对称,从而带来对话的困难。
    D. 材料二认为加强理论的自洽性,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参照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颠覆,是建构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第二段高明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之论与张岱年《修辞立其诚》中“修辞立其诚”之说都体现了传统文论对文艺教化功能的重视。
    B.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传统文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目的是深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认知,树立文论自信。
    C. 材料二认为理论出自对文本的概括,理论的转化也要用文本阅读来证实与修正,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 从材料二可知要想构建平等的对话,就要有超越对方的地方,这种超越之处是对方的空白失误之处,也对对方构成了挑战。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所定义的“对话”的含义的一项是(3分)
    A. 王国维借助于叔本华的学说与西方的逻辑方法,将中国传统意境说发展为境界说,提出“三重境界”说。
    B. 黑塞通过阅读《论语》 《道德经》 《庄子》等“中国丛书”,体验到中国崇高的道德精神,并推动中国典籍在欧洲传播。
    C. 电视剧《三体》的主创与清、北两所高校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教授对话,展开中国式科幻与现实科技的碰撞。
    D. 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文论的更新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生命。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5. 请你根据材料一中“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的文论,解读下面这首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歌。(6分)
    在地铁站内
    庞 德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注:当时庞德在人潮涌动的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内,偶然看见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之后又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面孔。这美丽的景象打动了庞德,他记录下这个瞬间。
    江西省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总复习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文字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
    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就算狗通过海量训练能有效识别气味,也无法成为合格的闻香师,更遑论成为制造香水的专家
    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
    其实,用程序来写作和程序本身一样古老。1952年,世界上第一台可运行程序的计算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就是由计算机科学家斯特雷奇编写的情诗写作软件。据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经创作出《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万物都相爱》等文学作品。可见,人工智能已是有着70多年写作经验的“老手”,或许此前的硬件、软件都限制着它的发展。今天的多个人工智能互联,能否使文学创作产生质变?这似乎和让一群能排列组合文字积木的人聚在一起,看能否产出伟大作品是一个道理。
    人类写作遵循“物—我—文”的转化,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阔”与“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诗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表淮河》各有千秋 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进径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签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有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信息组织者时,人在其功能方面有担忧,在其身份方面会恐慌。也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自主提供了人类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意会的新型知识,这种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导致人类无法看透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进而担心人工智能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
    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
    事实上,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地球上绝大多数人能说会写,但能创作出传世经典者不多,而能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一个时代的写作范式者更少。守住人类最后阵地的将是人类不可取代的创造力。只有人类才能在文学写作中,把思考与实践结合,让隐喻思维与逻辑思维融通,呈现庄严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滋养人的心灵。
    (摘编自李斌《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写作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而人工智能拥有庞大语料库,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
    B.人工智能写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创作了《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等文学作品。
    C.对于“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的问题,文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D.为了利益与尊严,人类会想尽办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写作同样是可控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精密复杂,但它在特定方面的思维能力却可能超出人类,当然这种思维能力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B.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和所写的对象都相同,但由于作者不同,所以能带给读者不同的美感。
    C.人工智能创作的一些作品已经出现了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这说明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已经进入了能给人情感体验的新阶段
    D.给人工智能输人鲁迅《祝极》中相关情节的关键词来创作一篇小说,虽然情节可能相似,但一定会缺乏“那眼珠间或一轮”等传神之笔。
    3.如果在文本第三段“但也受限于此”后补充一个论据,下划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17年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其中有风景描写,也有内心情感描写、这本诗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B.一位国家政要在一场全球网络技术会议上公开发表了一段致辞,现场共有两万多名听众凝神谛听,但听众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政要的致辞是人工智能为他完成的。
    C.2023年1月,美国北密歇根大学一位教授在给自己任教的一门世界宗教课程评分时,惊喜地读到了一篇“全班最好的论文”。事后证实,这篇论文是人工智能写的。
    D.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诗云》中,十一维的技术之神化身李白游历人间,创作了众多诗歌,但是最终却喟叹无法超越李白,因为“不可能把它们从诗云中检索出来”。
    4.一篇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曾获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将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也有人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其反驳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创作时,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人为选择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B.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
    C.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但如今越来越受制于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D.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其文学创作只是人类文学创作的一种补充。
    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请举例简要说明。(6分)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来无数建筑物的重修碑记都以“焕然一新”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重修的效果,这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古建筑从来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那样的艺术品,人们并不像尊重殷周铜器上的一片绿锈或者唐宋书画上的苍黯的斑渍那样去欣赏大自然在一些殿阁楼台上留下的烙印。其次,是技术方面的要求,一座建筑物重修起来主要是要坚实屹立,继续承受岁月风雨的考验,结构上的要求是首要的。至于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除了保护木材而需要更新,还因剥脱部分,若只片片补画,将更显寒碜。若补画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数载,新补部分便成漆黑一团。大自然对油漆颜色的化学、物理作用是难以在巨大的建筑物上模拟仿制的。因此,重修的结果就必然是焕然一新了。“七七”事变以前,我曾跟随杨廷宝先生在北京试做过少量的修缮工作,当时就琢磨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采取了“整旧如新”的老办法。这已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了,但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面貌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桐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这也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很值得深入地研究一下。
    在砖石建筑的重修上,也存在着这一问题。但在技术上,我认为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这在重修木结构时可能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在重修砖石结构时,就比较少些。
    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差,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
    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到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丁”,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1300岁高龄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与此对比,山东济南市在柳埠重修的唐代观音寺(九塔寺)塔是比较成功的。这座小塔已经很残破了。但在重修时,山东的同志们采取了“整旧如旧”的原则。旧的部分除了从内部结构上加固或者把外面走动部分“归安”,尽可能不改,也不换料。补修部分,则用旧砖补砌。基本上保持了这座塔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我们应该祝贺山东的同志们的成功,并表示敬意。
    在重修文物建筑时,特别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于在文物建筑本身面前我们加上去的部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的问题。这和前面所谈“整旧如旧”事实上是同一问题。
    游故宫博物院书画馆的游人无不痛恨乾隆帝。无论什么唐、宋、元、明的最珍贵的真迹上,他都要题上冗长的歪诗,打上他那“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之宝”的图章。他应被判为一名破坏文物的罪犯。他在爱惜文物的外衣上,拼命地表现自己。我们今天重修文物建筑时,可不要犯他的错误。
    前一两年曾见到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可以借来说明我的一些看法。
    奉先寺卢舍那佛一组大像原来是有木构楼阁保护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推测甚至可能从会昌灭法时),就已经被毁。一组大像露天危坐好几百年,已经成为人们脑子里对龙门石窟的最主要的印象了。但今天,我们不能让这组中国雕刻史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继续被大自然损蚀下去,必须设法保护,使它不再受日晒雨淋。给它做一些掩盖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做什么和怎样做。见到的几个方案都采取柱廊的方式,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方式。这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至于怎样做,许多方案都采用了粗壮有力的大石柱,上有雕饰的柱头,下有华丽的柱础;柱上有相当雄厚的檐子。给人的印象略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柱廊。唐朝的奉先寺装上了今天常见的大礼堂或大剧院的门面!这不仅喧宾夺主,使人们看不见卢舍那佛的组像,而且改变了龙门的整个气氛。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建设中我们的确应该把中国人民的伟大气概表达出来。但这应该表现在长江大桥上,在包钢、武钢上,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上,而不应该表现在龙门奉先寺上。在这里,新中国的伟大气概要表现在尊重这些文物、突出这些文物上。我们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在文物跟前应当表现得十分谦虚,只做小小“配角”,要努力做到“无形中”把“主角”更好地衬托出来,绝不应该喧宾夺主,影响“主角”地位。这就是我们伟大气概的伟大的表现。
    在古代文物的修缮中,我们所做的最好能做到“有若无,是若需,大智若愚”,那就是我们最恰当的表现了。
    (摘编自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前古建筑重修要求焕然一新,所以古建筑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一样的艺术品,而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也不会去模仿古香古色。
    B.“七七”事变以前,梁思成曾跟随杨廷宝在北京试做修缮工作,梁思成当时就有过思考并坚持“整旧如旧”,但没被采纳。
    C.重修赵州桥,表面采用了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保存了赵州桥饱经风霜的外貌,整体上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
    D.梁思成认为龙门奉先寺要新建的保护佛像的柱廊不能太过华丽和雄伟,它只做“配角”,以便更好地衬托“主角”卢舍那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比木结构的文物建筑的重修而言,砖石结构的文物建筑的重修在保持历史原貌的技术上的困难不能说没有,但要少一些。
    B.山东济南市在重修唐代观音寺塔过程中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不改,也不换料,基本保持原貌,重修比较成功。
    C.乾隆皇帝在唐、宋、元、明的文物真迹上题诗和盖章,看似是表明自己特别爱惜文物,实则是表现个人,破坏了文物的原貌。
    D.梁思成认为武钢、人民大会堂等的建设都应该去表现伟大气概,而文物建筑的维修不应喧宾夺主,去抢这些工程建设的风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福建东山关帝庙的梁架、门窗及各类木构件,在经过清洗、绘色、补漆等措施后,与经过修复的剪瓷雕屋脊一起,使得这座建筑的原貌得以重现。
    B.武康路民居在保护文物原真性和恢复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内部植入当今时尚的、与其原功能相似的使用功能,赋予了场所新的意义和建筑新的活力。
    C.应县木塔存在倾斜、沉降变形及木构件的残损等问题,在维修前有多个建筑院校及古建筑研究机构对木塔进行了测绘,真实地记录了木塔的性状。
    D.眉县净光寺唐塔、西安万寿寺塔、旬邑泰塔等因倾斜发生重大险情,相关部门都及时采取了科学合理的工程手段,比较有效地制止了风险的扩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处词语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焕然一新”描绘了文物建筑在经过修缮后的效果,修缮后的文物建筑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
    B.“整旧如新”指在重修文物建筑时运用的一些严重损害到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的做法。
    C.“归安”指在重修唐代观音寺塔过程中,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要从内部结构上加固。
    D.“配角”可以指为了保护龙门奉先寺而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这些维修部分是不能喧宾夺主的。
    5.今天,我们提出古建筑修缮的四个原则——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传统技艺原则,这些原则与梁思成的有关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是如何逐步论述重修文物建筑时应坚持“整旧如旧”原则的?请简要分析。(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绿水逶迤,波光潋滟,江河湖沼等湿地留给人们无数美好斑斓的印象。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国际湿地城市”武汉设主会场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这既是我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务实举措,也是为全球湿地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地球之肾”之称。中国湿地分布广泛,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到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若尔盖草原,再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遍布中华大地、形态各异的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栖息之地。
    湿地系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但却如大多数生态资源公共产品一样,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个时期以来,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下,湿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围垦、污染、非法侵占、过度捕捞等破坏性行为,令湿地伤痕累累。近年来,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旱情,鄱阳湖、洞庭湖1个月“缩水”近70%,露出大面积干涸龟裂的湖床,更释放出必须高度重视保护湿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鲜明信号。
    保护湿地,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保护湿地,珍爱湿地,让湿地系统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从“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杭州西溪湿地,到“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大明湖畔,再到“江豚出没白波中”的万里长江盛景,湿地生态的系统修复,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领略湿地之美。
    湿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绵绵用力。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把湿地列为一级地类,用制度刚性推动全国湿地生态保护。近日,最高检指导发布了首批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披露了违法侵占、围湖填湖、非法狩猎、违法养殖、固体废物污染等不同类型的破坏湿地行为,共同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93.5亿元,为全社会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法律遵循。
    “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伴水而居,枕水而眠,对中国人而言,湿地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性作用,还承载着传承千年的诗意情怀。守护湿地,不仅是守护我们日常生活的栖身之所,同时也具有守护中国人精神原乡的独特意蕴。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湿地,争取让更多孩子能记住湿地之美,记住乡愁。
    (摘编自光明网《守护湿地关乎乡愁》)
    文本二:
    什么是湿地?它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早在数万年前,人类文明便在江河、湖泊等水源旁悄然萌芽。数十年前,人们给这些湿润的地方赋予了独特的名字——湿地。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退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型。自然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以及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约为8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我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平方千米,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湿地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其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气候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因为它可以容纳大量水分——当洪水来临时,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湿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水分循环和改善局部气候和空气质量。植物能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些植物死亡后,残体会交织在一起,在湿地上形成疏松的草根层,碳元素便以固态形式保存了下来;随着湿地的水分蒸发,碳元素又会源源不断地以气态形式输送到大气中。人体中的肾脏,发挥调节身体水分循环、新陈代谢的作用。这与湿地对于地球的意义相似,所以,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摘编自央视网《到底什么是湿地?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意识在大会中得以显现。
    B.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从而造就了地球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C.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生态功能重要,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
    D.近年鄱阳湖、洞庭湖流域旱情严重,大量“缩水”,这与湿地的不合理开发、破坏性使用有一定关系。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湿地是地球之肾”的一项是( )(3分)
    A.长江中下游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长江流域的众多人口和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流域内的河流和湖泊湿地区域。
    B.三江平原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高低等植物有1200多种,对调节当地气候起到了重要作用。
    C.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D.珠江三角洲湿地位于广州以南,面积超过475000公顷,物种资源丰富,夏季吸收水分,涵养水源;冬季释放水分,反哺河流。
    4.下列有关文本一与文本二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是时事评论类文章,紧扣社会时代热点,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B.文本二是科普类文章,通俗易懂,注重科普性,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C.文本一行文结构清晰,语言有感染力,诗文的引用强化了文章的情感。
    D.文本二语言科学准确,恰当的比喻有助于读者理解接受科学文化知识。Ç
    5.根据文本一相关内容,试分析保护湿地应该重视哪些工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根据原文内容“湿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而享有‘地球之肾’之称”,可知“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独特的功能”这三者是并列关系,都是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的原因。选项说“由于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从而造就了地球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把“丰富的资源”看成是“地球独特的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原因,表述不当)
    2.C (湿地调节水分平衡的方式分两种:雨量充足时,土壤吸收水分;干旱时,流出水分,
    成为水源)
    3.A (A项主要表述的是长江中下游湿地与经济带的关系,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论点)
    4.B (文本二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
    5.①重视国际合作,凝聚共识、汇聚合力。②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把保护湿地作为长期工程常抓不懈。③加强监督检查机制,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④全社会共同努力,守护好湿地资源,保护好乡愁。(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江西省九江十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蕴含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完善的演进、生长轨迹。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品的精神品格源于作者的道德品性,而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王国维指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认为作者高尚伟大的人格是创造高尚伟大文学的先决条件,屈原、陶渊明、杜甫与苏东坡正是这方面榜样。明朝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把作家的赤子情怀视为创作的基础性要求。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齐梁时期的钟嵘《诗品》等以诗性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旷达等风格,是对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方式灵动而精确的把脉。严羽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自觉,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凸显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察和艺术眼光。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在明晰传统文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上下功夫,让传统文论以新的面貌真正走进当代、融入当代,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创新创造因素。
    贯通古今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打破古今的界限,从当代的理论眼光和视野去阐释和开发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文论并非只是固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可以通过当代阐释使其意义通向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中获得新的意义,焕发出当代活力。比如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其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诗教传统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道德和育人成人的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不仅要继续沿袭而且要发扬光大。又比如“知人论世”和“知音”的批评理论,从作家与接受者两个方面切入,其理论价值是可以直接进入当代文论的。“知人论世”讲的是以作家为中心,了解作家的身世、家世、经历、个性、学识、情趣等,也了解他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创造的文本,这比西方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割断文本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来得更为全面。“知音”则是从接受者角度,在审美的层面接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说的就是接受者在欣赏和批评时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问题,涉及接受者的艺术修养和理解。“知音”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限于听琴者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术语,而“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贯通古今要在接通今人与传统文论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术语、概念的转化和在当代文论中的运用上下功夫。传统文论所面对的文学类型与当代有差别,传统文论理论表述的方式和语言与当代也有差别,如果硬搬传统文论的概念、术语来评论当代文艺,显然有刻舟求剑之愚。但是,传统文论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在今天依然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那就应该让它焕发当代活力,使之在当代文论中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以形写神”“传神”“意境”“以虚写实”“有无相生”“情趣”“自然”等。而另一些术语和理论命题,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为当代文论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比如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从当代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现代阐发,可以找到许多丰富的理论启示。这一类理论命题的阐发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多去探索。
    (摘编自蒋述卓《传统文论富有鲜活而深刻的现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传统文论经历了长期的演进、生长过程,已具有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B.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呼吁和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
    C.传统文论中风骨、意境、意象等基本术语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基本原理,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D.“知人论世”从作家角度,强调深入理解文本须了解作家身世等;“知音”从听众角度,强调听众需具有“音乐的耳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王国维之语,揭示了作家人格与作品品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了传统文论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
    B.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而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两个迥然不同的观点显示出诗与词在审美上有根本区别。
    C.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法与途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仍有积极作用,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D.对待传统文论中的概念、术语,不能生搬硬套,但部分术语和理论命题可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利于构建当代文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B.《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C.清代金圣叹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刘熙载称赞《左传》的叙事经验:“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传统文论,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理的认识。(6分)
    1.D(“‘知音’从听众角度,强调听众需具有‘音乐的耳朵’”理解不正确。根据材料二,“知音”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限于听琴者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术语,故材料中说的是“接受者”而非“听众”。)
    2.B(“迥然不同”“在审美上有根本区别”不正确。根据材料一,两个观点都属于传统文论的话语系统,都“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3.D(材料一第三段观点为: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A项,说明做事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B项,说明文与史不能混淆,不可替代,否则容易使人惑乱。C项,说明《水浒》叙述艺术高超。)
    4.①材料一立足于传统,侧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传统文论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②材料二立足于当代,侧重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文以载道”强调用文章来说明道理,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②今天要用当代理论眼光和视野来阐释这一原理:古代的“道”指儒家思想学说,今天则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③经过概念转化、贯通古今后,这一原理可焕发出当代活力,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 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教化功能; 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 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无邪、 比兴、 风骨、 隐秀、 意境、 意象、 兴味、 性灵、 教化等, 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扣的作用下, 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摆脱近现代以来中国文论“文化失语症”的困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亟待重新认识传统文论不可替代的优势。
    (摘编自吴道毅 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证明了: 中西文论平等对话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
    对话是相对于独白而言的,应该是双向的、互补的、互动的,对双方都意味着一种发展的动力。这不仅仅是指从对方吸收富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而且是指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文学传统。
    一百年来,文论交流变成了西方文论的独白,中国文论仅仅是洗耳恭听,充其量不过是西方文论微弱的回声,对于未来,难道是最佳选择吗? 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正常形态应该是多声部的,至少是双向的对话。
    对话比之独白,要困难得多了。 由于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中西文论价值是错位的,双方的话语是不对称的。在这方面,我以为中国人对于西方固然有误读,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一点,而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论则误读相当的多。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我们在读西方文论的时候,会要求我们的学生懂得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但是西方文论家有几个是把懂得中国的道家和佛学当作对话的前提呢?缺乏现成的价值的和逻辑的通约性,深度的对话是困难的。
    确立中国与西方文论共通性是对话的前提,这不仅仅要求理论本身的自洽性,还要参照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从而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颠覆,否则,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建构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建设中国现代文论来说,光有中国传统的和西方引进的文学理论资源是不够的,因为这在逻辑上能讲通,在实践中可能行不通。从根本上来说,理论话语首先就是直接从文本中进行第一手的概括的结果,理论大师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概括就意味着遗漏和价值观念的渗入。对于我们来说,权威的理论话语, 比起文本本身来说,都有历史的、 民族的、文化的、个人的狭隘性,所以,要把理论的转化和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使逻辑的演绎用作品阅读来证实和修正,才是更为可靠的。如果逻辑的演绎和经验的实证不取得平衡,就可能变为经院哲学和教条主义。
    对话要超越独白,最根本的标志是话题的交递; 如果话题是单方的,则一方不可能不陷于被动。话题的交递可以保证双方的主动。要真正平等的对话,不能从西方文论成功的地方开始接过话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话题,它应该在西方话题的空白失误之中。
    完全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平等是动态的,它意味着在一些方面的落后,另一些方面的超越。没有部分超越,平等只是一种文明的礼貌。如果没有挑战,对话就不可能成为多声部的交响,只能沦为单方面的寂寞的回声,甚至是单调的重复和停滞。挑战的真正目的正在于: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更为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本质。
    面对未来的世纪,不管是为了认识自己,还是为了发展、创造自己的文论,我们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对话上。
    (摘编自孙绍振《从西方文论的独白到中西文论对话》)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的现象,是基于中国史学发达、古文叙事以史学为渊源这一传统。
    B. 材料一认为传统文论包含着中国特有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这些为西方所不具有。
    C.材料二认为中西方母语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不同,这导致中西文论价值的错位,双方话语的不对称,从而带来对话的困难。
    D. 材料二认为加强理论的自洽性,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为参照对西方文论范畴进行补充、颠覆,是建构未来的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第二段高明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之论与张岱年《修辞立其诚》中“修辞立其诚”之说都体现了传统文论对文艺教化功能的重视。
    B.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传统文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目的是深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认知,树立文论自信。
    C. 材料二认为理论出自对文本的概括,理论的转化也要用文本阅读来证实与修正,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一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D. 从材料二可知要想构建平等的对话,就要有超越对方的地方,这种超越之处是对方的空白失误之处,也对对方构成了挑战。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所定义的“对话”的含义的一项是(3分)
    A. 王国维借助于叔本华的学说与西方的逻辑方法,将中国传统意境说发展为境界说,提出“三重境界”说。
    B. 黑塞通过阅读《论语》 《道德经》 《庄子》等“中国丛书”,体验到中国崇高的道德精神,并推动中国典籍在欧洲传播。
    C. 电视剧《三体》的主创与清、北两所高校科学、传播领域的专家教授对话,展开中国式科幻与现实科技的碰撞。
    D. 马克思主义先进的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文论的更新与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生命。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5. 请你根据材料一中“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的文论,解读下面这首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歌。(6分)
    在地铁站内
    庞 德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注:当时庞德在人潮涌动的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内,偶然看见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之后又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面孔。这美丽的景象打动了庞德,他记录下这个瞬间。
    1-3题BDD
    4题
    eq \\ac(○,1).材料一运用了事实论证,材料一列举中国历史事例以及发展规律增强了论述放权威性使得文意更有说服力
    eq \\ac(○,2).材料二运用了道理论证,说明了中国和西方文论应当努力追求平等,迎接挑战而不是照搬.使得论述更具吸引力
    5题
    黑树枝指的是人潮 ,花童数点指的是儿童和女人的面孔这里的花瓣就是象征着儿童和女人的美丽, 写出了作者在汹涌人潮中看见美丽面孔的惊喜
    江西省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轮总复习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文字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
    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就算狗通过海量训练能有效识别气味,也无法成为合格的闻香师,更遑论成为制造香水的专家
    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
    其实,用程序来写作和程序本身一样古老。1952年,世界上第一台可运行程序的计算机运行的第一个程序,就是由计算机科学家斯特雷奇编写的情诗写作软件。据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经创作出《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万物都相爱》等文学作品。可见,人工智能已是有着70多年写作经验的“老手”,或许此前的硬件、软件都限制着它的发展。今天的多个人工智能互联,能否使文学创作产生质变?这似乎和让一群能排列组合文字积木的人聚在一起,看能否产出伟大作品是一个道理。
    人类写作遵循“物—我—文”的转化,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阔”与“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诗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表淮河》各有千秋 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进径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签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有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信息组织者时,人在其功能方面有担忧,在其身份方面会恐慌。也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自主提供了人类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意会的新型知识,这种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导致人类无法看透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进而担心人工智能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
    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
    事实上,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地球上绝大多数人能说会写,但能创作出传世经典者不多,而能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一个时代的写作范式者更少。守住人类最后阵地的将是人类不可取代的创造力。只有人类才能在文学写作中,把思考与实践结合,让隐喻思维与逻辑思维融通,呈现庄严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滋养人的心灵。
    (摘编自李斌《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学写作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而人工智能拥有庞大语料库,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
    B.人工智能写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创作了《玫瑰》《风筝》《牛排》《背叛》《真爱》《仅此一次》等文学作品。
    C.对于“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的问题,文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D.为了利益与尊严,人类会想尽办法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是可控的,人工智能写作同样是可控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精密复杂,但它在特定方面的思维能力却可能超出人类,当然这种思维能力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B.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和所写的对象都相同,但由于作者不同,所以能带给读者不同的美感。
    C.人工智能创作的一些作品已经出现了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这说明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已经进入了能给人情感体验的新阶段
    D.给人工智能输人鲁迅《祝极》中相关情节的关键词来创作一篇小说,虽然情节可能相似,但一定会缺乏“那眼珠间或一轮”等传神之笔。
    3.如果在文本第三段“但也受限于此”后补充一个论据,下划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17年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其中有风景描写,也有内心情感描写、这本诗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B.一位国家政要在一场全球网络技术会议上公开发表了一段致辞,现场共有两万多名听众凝神谛听,但听众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政要的致辞是人工智能为他完成的。
    C.2023年1月,美国北密歇根大学一位教授在给自己任教的一门世界宗教课程评分时,惊喜地读到了一篇“全班最好的论文”。事后证实,这篇论文是人工智能写的。
    D.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诗云》中,十一维的技术之神化身李白游历人间,创作了众多诗歌,但是最终却喟叹无法超越李白,因为“不可能把它们从诗云中检索出来”。
    4.一篇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曾获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将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也有人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下列各项不能作为其反驳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创作时,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人为选择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B.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
    C.人工智能创作虽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但如今越来越受制于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D.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其文学创作只是人类文学创作的一种补充。
    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请举例简要说明。(6分)
    1. C
    【解析】“文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错误,从原文人工智能“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等语句可知,文本给出的是否定的答案。
    2. C
    【解析】“这说明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已经进入了能给人情感体验的新阶段”错误,根据原文“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等语句可知,目前人工智能并不能给人情感体验。
    3. D
    【解析】文本中“但也受限于此”的意思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受到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的限制,只是对人类文学创作的一种模仿。要在这句话后面补充一个论据,这个论据要起到论证人工智能存在不足、无法超越人类文学创作的作用,只有D 项符合这个要求,而A、B、C 三项都是说明人工智能的成功之处。
    4. C
    【解析】“如今越来越受制于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第四段“或许此前的硬件、软件都限制着它的发展。今天的多个人工智能互联,能否使文学创作产生质变”说的是硬件和软件此前或许限制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并没有说“如今”。怎么样C 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不能作为反驳理由。
    5. ①运用了类比论证,文本把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和小孩搭积木进行了类比,阐述人工智能写作的优势。②运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写作讲究神来之笔,强调与众不同的美感,文本举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与“春风又绿江南岸”,来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还紧握在人类手中”运用比喻,阐述了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的道理。(每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举例说明1分。意思相近即可。应围绕“哪些论证方法”“通俗易懂”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写“对比论证”等不能取得“通俗易懂”表达效果的,则不给分。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可给分)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来无数建筑物的重修碑记都以“焕然一新”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重修的效果,这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古建筑从来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那样的艺术品,人们并不像尊重殷周铜器上的一片绿锈或者唐宋书画上的苍黯的斑渍那样去欣赏大自然在一些殿阁楼台上留下的烙印。其次,是技术方面的要求,一座建筑物重修起来主要是要坚实屹立,继续承受岁月风雨的考验,结构上的要求是首要的。至于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除了保护木材而需要更新,还因剥脱部分,若只片片补画,将更显寒碜。若补画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数载,新补部分便成漆黑一团。大自然对油漆颜色的化学、物理作用是难以在巨大的建筑物上模拟仿制的。因此,重修的结果就必然是焕然一新了。“七七”事变以前,我曾跟随杨廷宝先生在北京试做过少量的修缮工作,当时就琢磨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采取了“整旧如新”的老办法。这已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了,但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面貌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桐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这也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有哪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很值得深入地研究一下。
    在砖石建筑的重修上,也存在着这一问题。但在技术上,我认为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这在重修木结构时可能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在重修砖石结构时,就比较少些。
    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差,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
    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到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丁”,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1300岁高龄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与此对比,山东济南市在柳埠重修的唐代观音寺(九塔寺)塔是比较成功的。这座小塔已经很残破了。但在重修时,山东的同志们采取了“整旧如旧”的原则。旧的部分除了从内部结构上加固或者把外面走动部分“归安”,尽可能不改,也不换料。补修部分,则用旧砖补砌。基本上保持了这座塔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我们应该祝贺山东的同志们的成功,并表示敬意。
    在重修文物建筑时,特别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于在文物建筑本身面前我们加上去的部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的问题。这和前面所谈“整旧如旧”事实上是同一问题。
    游故宫博物院书画馆的游人无不痛恨乾隆帝。无论什么唐、宋、元、明的最珍贵的真迹上,他都要题上冗长的歪诗,打上他那“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之宝”的图章。他应被判为一名破坏文物的罪犯。他在爱惜文物的外衣上,拼命地表现自己。我们今天重修文物建筑时,可不要犯他的错误。
    前一两年曾见到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可以借来说明我的一些看法。
    奉先寺卢舍那佛一组大像原来是有木构楼阁保护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推测甚至可能从会昌灭法时),就已经被毁。一组大像露天危坐好几百年,已经成为人们脑子里对龙门石窟的最主要的印象了。但今天,我们不能让这组中国雕刻史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继续被大自然损蚀下去,必须设法保护,使它不再受日晒雨淋。给它做一些掩盖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做什么和怎样做。见到的几个方案都采取柱廊的方式,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方式。这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至于怎样做,许多方案都采用了粗壮有力的大石柱,上有雕饰的柱头,下有华丽的柱础;柱上有相当雄厚的檐子。给人的印象略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柱廊。唐朝的奉先寺装上了今天常见的大礼堂或大剧院的门面!这不仅喧宾夺主,使人们看不见卢舍那佛的组像,而且改变了龙门的整个气氛。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建设中我们的确应该把中国人民的伟大气概表达出来。但这应该表现在长江大桥上,在包钢、武钢上,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上,而不应该表现在龙门奉先寺上。在这里,新中国的伟大气概要表现在尊重这些文物、突出这些文物上。我们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在文物跟前应当表现得十分谦虚,只做小小“配角”,要努力做到“无形中”把“主角”更好地衬托出来,绝不应该喧宾夺主,影响“主角”地位。这就是我们伟大气概的伟大的表现。
    在古代文物的修缮中,我们所做的最好能做到“有若无,是若需,大智若愚”,那就是我们最恰当的表现了。
    (摘编自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前古建筑重修要求焕然一新,所以古建筑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一样的艺术品,而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也不会去模仿古香古色。
    B.“七七”事变以前,梁思成曾跟随杨廷宝在北京试做修缮工作,梁思成当时就有过思考并坚持“整旧如旧”,但没被采纳。
    C.重修赵州桥,表面采用了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保存了赵州桥饱经风霜的外貌,整体上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
    D.梁思成认为龙门奉先寺要新建的保护佛像的柱廊不能太过华丽和雄伟,它只做“配角”,以便更好地衬托“主角”卢舍那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比木结构的文物建筑的重修而言,砖石结构的文物建筑的重修在保持历史原貌的技术上的困难不能说没有,但要少一些。
    B.山东济南市在重修唐代观音寺塔过程中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不改,也不换料,基本保持原貌,重修比较成功。
    C.乾隆皇帝在唐、宋、元、明的文物真迹上题诗和盖章,看似是表明自己特别爱惜文物,实则是表现个人,破坏了文物的原貌。
    D.梁思成认为武钢、人民大会堂等的建设都应该去表现伟大气概,而文物建筑的维修不应喧宾夺主,去抢这些工程建设的风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福建东山关帝庙的梁架、门窗及各类木构件,在经过清洗、绘色、补漆等措施后,与经过修复的剪瓷雕屋脊一起,使得这座建筑的原貌得以重现。
    B.武康路民居在保护文物原真性和恢复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内部植入当今时尚的、与其原功能相似的使用功能,赋予了场所新的意义和建筑新的活力。
    C.应县木塔存在倾斜、沉降变形及木构件的残损等问题,在维修前有多个建筑院校及古建筑研究机构对木塔进行了测绘,真实地记录了木塔的性状。
    D.眉县净光寺唐塔、西安万寿寺塔、旬邑泰塔等因倾斜发生重大险情,相关部门都及时采取了科学合理的工程手段,比较有效地制止了风险的扩大。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处词语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焕然一新”描绘了文物建筑在经过修缮后的效果,修缮后的文物建筑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
    B.“整旧如新”指在重修文物建筑时运用的一些严重损害到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的做法。
    C.“归安”指在重修唐代观音寺塔过程中,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要从内部结构上加固。
    D.“配角”可以指为了保护龙门奉先寺而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这些维修部分是不能喧宾夺主的。
    5.今天,我们提出古建筑修缮的四个原则——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传统技艺原则,这些原则与梁思成的有关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是如何逐步论述重修文物建筑时应坚持“整旧如旧”原则的?请简要分析。(6分)
    1.D(A项,因果错乱,“以前古建筑重修要求焕然一新”理解错误,原文是“首先,在思想要求方面,古建筑从来没被看作像金石书画那样的艺术品……其次,是技术方面的要求……至于木结构上的油饰彩画,除了保护木材而需要更新,还因剥脱部分,若只片片补画,将更显寒碜。若补画部分模仿原有部分的古香古色,不出数载,新补部分便成漆黑一团……因此,重修的结果就必然是焕然一新了”。B项,“梁思成当时就有过思考并坚持‘整旧如旧’,但没被采纳”不合文意,原文是“‘七七’事变以前,我曾跟随杨廷宝先生在北京试做过少量的修缮工作,当时就琢磨过这个问题,最后还是采取了‘整旧如新’的老办法……”。C项,“保存了……整体上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分析不当,原文是“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1300岁高龄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2.D(“而文物建筑的维修不应喧宾夺主,去抢这些工程建设的风头”曲解文意,原文是“在包钢、武钢上,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上,而不应该表现在龙门奉先寺上。在这里,新中国的伟大气概要表现在尊重这些文物、突出这些文物上。我们所做的一切维修部分,在文物跟前应当表现得十分谦虚……绝不应该喧宾夺主,影响‘主角’地位”)
    3.A(A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的中心观点。B项,说的是民居的推陈出新。C项,说的是木塔在维修之前,先进行测绘和记录。D项,说的是古建筑发生重大险情,相关部门采取工程手段,有效地制止了风险的扩大。B、C、D三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的中心观点)
    4.C(理解错误,“归安”指的不是“要从内部结构上加固”,而是“把外面走动部分归还原处”“补修部分,则用旧砖补砌”)
    5.①首先以赵州桥的修缮为例,阐述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时要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②接着从反面举例论证,批评乾隆帝在珍贵真迹上乱题诗盖章的破坏文物的行为;③然后以龙门奉先寺的保护方案为例,指出维修部分不能喧宾夺主;④最后总结,指出古代文物的修缮最好能做到“有若无,是若需,大智若愚”。(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答对四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试卷

    2023年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2023年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8月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暑期语文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暑期语文检测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