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认知提示: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课程设计思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是统编教材《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本课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课板块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先总体概述,后列举原始农业发展的两个典型事例或具体表现,更加凸显时序性及逻辑性,便利于学生学习 除了基本的史实讲授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进行本课程内容讲授时,会更多的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1.通过列表,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识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可获得哪些信息。(时空观念)
3.通过列表,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对比分析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不同,知道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探究原始农耕比早期人类的进步,认识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产生崇敬之情,认同尊重祖国的悠久历史。(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比较。
【导入新课】
PPT展示: 如何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温故知新,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设计意图:培育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锻炼归纳能力)
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多次创设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物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奔波,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使手工业兴盛起来。因此农业是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
(设计意图:升华本课主题,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与家国情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规律探究·整体感知:
为了寻求更稳定的生活,原始人做了哪些努力?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农业起源的神话传说
[播放视频]思考问题:
问题1、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
问题2、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的历史意义?
问题3、原始农耕遗址分布特点及原因?
材料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一种农具),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译文:神农氏根据天时地利,发明制作耕作农具——耒耜,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2.考古揭示农业起源
[多媒体呈现“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师:(1)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2)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3)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多媒体呈现“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距今约10000—8000年前)”“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距今约12000—10000年前)”等图文材料]
材料1: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级阶地的马兰黄土上,高出河床29米。这处遗址是1966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同学在门头沟区实习期间发现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进行了清理,初步认为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内人骨有轻微石化,属于三个个体,一个为16岁左右的少女,另两个为成年男性个体。他们被命名为"东胡林人"。因墓葬位于全新世黄土底部、马兰黄土顶部,故研究者将其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1985年东胡林人遗址被公布为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2:通过在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发现,早在距今6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早期,即半坡时期,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通过采集获得的菱角、藜籽等可食用野生植物,仍然是当时的食物资源之一。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逐渐增大,采集狩猎的作用逐渐降低。当发展到距今55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时期,采集狩猎的必要性已经微不足道了,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仰韶文化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北方地区进入农业社会阶段。
经过2000年的发展,稻和粟作物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材料3: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
材料4: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 ”
——《易系辞下》
师:自主学习教材,整理出原始中国农业兴起的时间、农作物种植情况、意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多媒体呈现中国原始农业相关图文材料]
师:补充讲解历史概念——新石器时代、聚落。
过渡: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是原始农耕文明兴起的地方。在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人,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居民。
[多媒体呈现“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认识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地点]
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河姆渡人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吧。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师: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原始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最具代表性。
师:自主学习教材第10—11页,整理河姆渡人的生活地点、距今年代、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定居生活、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出土的稻谷、房屋复原图、发现的水井、制作的陶器等图片。
师: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师:(1)你能说说与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哪些不同吗?(2)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结构有什么好处?
师:阅读课本第10—11页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叙述,总结: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在让我们转换视角,来到北方黄河流域,一起去探寻那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吧!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6 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师:自主学习教材第11—12页,整理半坡人的距今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原始饲养业、定居生活、原始手工业等相关史实。
学生回答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半坡人烧制的彩陶、使用的工具、房屋复原图等图片。
教师指导:半坡原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烧制陶器,他们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展示图片)。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即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该陶器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师:小组讨论,探究半坡居民房子的构造,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河姆渡和半坡人居住房屋的不同体现了哪一因素对生活的影响?
师:对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归纳有哪些不同。
【合作探究】:为什么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所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从不断的迁徙、采集、狩猎到定居、农耕体现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大大的增强,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时一定要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发展境界。
知识延伸:
1.对比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思考其变化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教师指导: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工具的进步客观上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进步。
相关史事:
大汶口遗址白陶鬶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
材料1:山东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距今5千年前后,大汶口原始居民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很多且精美,有的墓室一无所有。
材料2: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祭坛上权贵的墓地里,随葬品丰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随葬品却很少。
问题:材料内容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状况?
教师指导: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学生读图,从图中的读出并记住:提示:生:(1)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2)都分布在江河附近。(3)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生:时间:大约20000年前,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农作物种植: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意义: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生: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生:(1)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2)通风防潮,同时还有利于防止野兽的袭击。
学生归纳:农业——建造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饲养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手工业: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①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②时间:距今约6000年
③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④农作物:种植粟
⑤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⑥原始饲养业:饲养猪、狗;打猎捕鱼
⑦原始手工业:制作陶器(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会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学生总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
(1)半坡人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河姆渡人的耕作方式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2)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
(3)河姆渡人较半坡人在手工业上有更大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学生小组合作归纳: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学生阅读材料后总结: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社会发展
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找出关键信息: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增加教学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阅读、浏览教材文体的能力。
体现新课标中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理念。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掌握原始农业出现重要标志,发展的表现, 培养自学意识与能力。
初步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识图方法以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掌握原始农业出现重要标志,发展的表现, 培养自学意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半坡居民的建筑类型,种植的粮食作物等知识。
培育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半坡人历史知识了解记忆。培育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以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遗址出土的实物史料,培养学生史论结合意识。
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加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知道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的重要证据。
课堂小结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课堂巩固
1.(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2.(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先民的审美观念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D.青铜的冶炼技术
【答案】A
3.(2023·河南周口·校联考三模)下面这些出土文物表明( )
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红陶鼓,新石器时代、河南渑池县出土
兽面纹铜编铃(6件)、新石器时代、河南三门峡市出土
A.中原乐音,源远流长B.天下乐器,尽自河南
C.音乐文明,等级分明D.青铜乐器、音色动听
【答案】A
4.(2023·辽宁沈阳·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学)校考三模)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 “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手工业B.原始农业C.畜牧业D.定居生活
【答案】B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遗址名称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距今时间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陕西西安半坡村
地处流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水稻
粟
农具
磨制石器、骨耜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弓箭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
乐器、天然漆
彩陶、装饰品、乐器、纺织
建筑样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相同点
①都处于新石器时代;②都产生了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③都过着定居生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194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公开课教学设计</a>,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图片展示,知识拓展,历史推断,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 冷战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ls/tb_c1468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 冷战教案</a>,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3课 美国内战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4678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3课 美国内战教案设计</a>,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