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2课 《诗经》二首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2课 《诗经》二首第1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2课 《诗经》二首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品简介,课文研读,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
    3. 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关雎》。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课文研读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莱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3.作为一首爱情诗,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第一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只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4.本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①题目取自句首。②每句话都是四字。③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④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翻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5.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1)我认为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一对。(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四、课堂小结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构思巧妙,精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语言形象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形式鲜活质朴,增强作品的和谐美感。《关雎》如同《诗经》中的许多作品一样,凸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诗经四言诗隔句用韵的形式。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程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课文研读
    1.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1)生1:本文写得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2)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3)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4)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长”“跻”“右”。
    4.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5.作品文字简练,内容单纯,但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6.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承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极精练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水中央,却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7.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三、课堂小结
    《蒹葭》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动人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全诗三章,意思大体相同。每章头两句写景,表明已是深秋季节。“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联系下文,可见诗人对“伊人”的深情;每章后六句表现访求“伊人”未遇的惆怅情绪。这首虽是抒情诗,但环境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很鲜明。这首诗三章复沓,借助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和渗透情感的叙说,画面鲜明生动、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现出怀思恋人的惆怅之情。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由教师设问引导,以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美导入】,【预习检查】,【师生互动,美诗共赏】,【小结拓展】,【美好祝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朗读诗歌,理解诗意,通读诗歌,整体感知,再读诗歌,梳理结构,感悟精彩句子,鉴赏写作技巧,把握诗歌主旨,品味亮点词语,深入研读,探究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