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模考试题精选练习(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I +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模考试题精选练习(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I +文言文阅读)第1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模考试题精选练习(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I +文言文阅读)第2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模考试题精选练习(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I +文言文阅读)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模考试题精选练习(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I +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模考试题精选练习(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I +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鉴赏篇,现代文阅读I,现代文阅读II,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古代诗歌鉴赏篇
    (湖北荆州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3月月考\广东佛山高三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跋徐恭仲省干①近诗
    杨万里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
    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②。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陆游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注】①省干:宋代总领所属下监当官别称。②黄陈、陶谢:黄庭坚、陈师道,陶渊明、谢灵运。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题材类似,属于“题跋诗”,都是作者对某人诗作进行优劣点评。
    B、杨诗并非故意唐突“黄陈陶谢”等前贤,而是旨在表明自己的创作主张。
    C、陆诗批评“欲镂虚空”的“痴人”,指出“法不孤生”的道理古今相同。
    D、陆诗所说“妙处”,既是对萧秀才赞美,也是陆游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
    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杨万里、陆游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6分)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质检三)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寄唐州杨八① 刘禹锡
    淮西②既是平安地,鸦路③今无羽檄飞。
    闻道唐州最清静,战场耕尽野花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④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本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时朝廷刚削平藩镇叛乱。杨八,指唐州刺史杨归厚。②淮西:淮南西道,治所蔡州,与唐州邻近。③鸦路:古地名。④本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 ,诗人随军在陕西凤翔,原诗注“时未收长安”。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诗题中的“杨八”,与《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都是对熟识友人的别称。
    B、刘诗以“羽檄飞”写出淮西一带曾经遭遇的动荡,同时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C、岑诗“无人送酒来”表面写诗人独过佳节,其实暗含了报国志向无人理解的郁闷。
    D、两诗题材不同,但都以虚实结合的写法,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15、两诗都写战场花开,但借以表达的情感却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2月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裁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接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 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掉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围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责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方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
    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二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
    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
    B、“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
    2、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
    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
    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
    C、“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D、“囧”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
    B、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
    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
    C、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
    D、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
    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6分)
    (河南中原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当代美学中,坚持寻找艺术边界的探索从未停歇。西方美学中一种具有长久影响的学说是模仿说,要旨是认定艺术有别于其他事物或活动的典型征兆是它对实在世界的模仿。但问题在于,模仿实在世界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权,仅从这个条件来考量艺术与非艺术的差异,往往很难说清。
    模仿说衰落之后,其他种种新学说纷至沓来。由于浪漫主义的影响,由于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被推崇,一些美学家虔信艺术与非艺术的主要差异在于其情感表现性。从浪漫主义美学,到托尔斯泰的艺术表现论,再到克罗齐-柯林伍德“表现说”,各种强调情感表现的理论蔚为大观。但是,情感表现也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性,它几乎存在于任何人类活动的领域,如果只从情感表现来界划艺术的边界,显然会碰到许多麻烦和困难。
    学者们对二者进行了归纳,模仿说强调艺术作品与实在世界的关系,而表现说聚焦于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随着19世纪现代主义艺术自主性概念的流行,美学家们不再关注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社会、艺术家或欣赏者等)的关联,而是日益关注艺术品自身所特有的某种审美或艺术的.特征。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堪称此一理论的范本。在贝尔看来,一切可以称为艺术品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主义的艺术边界论逐渐流行。
    海德格尔则主张“本源说”,他告诫人们要跳出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循环论证,去寻找一个更高的范畴——艺术。但关于艺术边界的假说和结论,实际上都离不开对艺术品的探讨。如果我们不能弄清艺术品的特性,就无法明确地划出艺术的边界。至此,我们碰到了一个界定艺术边界的方法论难题:究竟是以局部来规定总体呢,还是以总体来涵盖局部?这个总体性与局部性的矛盾构成了艺术边界讨论的方法论张力,颇有些类似于阐释学“循环”,即究竟是从局部开始解释文本呢,还是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海德格尔本源说的思路显然是后一种,即首先要把握整体再谈及局部,所以艺术家和艺术品必须依赖于第三者——艺术;而我们引证的模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则代表了另一方向的努力,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局部出发来规定艺术的边界。
    一般来说,从整体上探究艺术边界,往往会带有指向唯一条件的倾向,实际上一旦进入艺术边界的局部性分析(而这是难以回避的),就会依据不同的要素(艺术品、艺术家或欣赏者或其他),形成多重因素的局面。今天看来,唯一条件的理路显然已不合时宜,因为就艺术发展的复杂现状而言,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条件来界定艺术的边界。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思路,不再抽象地讨论艺术特性,而是考察在何时何地艺术才存在。分析哲学家古德曼把“何为艺术”的追问,转换为“何时为艺术”的问题,这就颠覆了美学家长久以来不分具体情境和功能的传统理路。在他看来,“何为艺术”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提问,一件物品之所以在某个时间成为艺术品,而在其他时间不是,“正是由于对象以某种方式履行符号的功能,所以对象只是在履行这些功能时,才能成为艺术作品”。这一思路与艺术史的事实是完全相符的。
    种种划定艺术边界的尝试,都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但实际情况是,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并无如此分明的边界,他们的交互渗透不但是常见的,而且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情况,那么中国哲学和美学正好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观念。较之于西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一个特征尤其明显,那就是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而不是两者的对立、排斥和冲突。这为我们解决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倾向提供了可能性。
    从中国哲学的理念来看,艺术与非艺术的这种复杂关系不足为奇。我们的思维惯性是划出黑白分明的两极,艺术与非艺术各自有所归属。但实际情形是一种进退消长的变动边界,在艺术和非艺术的黑白两极之间,存在着广大的相互融汇的灰色地带。中国式的哲学智慧提醒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它们往往比艺术领域本身更具备生产性和创新性。这一点已为艺术史的发展所证明,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黑白之间划界,而是应把注意力投向广大的灰色地带。
    (摘编自周宪《换种方式说“艺术边界”》)
    材料二:
    我始终觉得,既然认定是一门艺术,就理应有它最基本的边界和底线、内涵与外延,不能无原则、无休止地去所谓拓展和丰富,否则就完全没必要划分和界定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创作形式了。但是每一种门类及其形式,它们的边界和底线究竟在哪里,内涵与外延究竟如何把握、如何区分,这是不容易明确做到的,甚至说,只能在不断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去逐渐清晰、完善对它们的认识,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下,还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和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做出新的调整与再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比如对书法的界定,它的历史价值与新的时代内涵是否需要重新赋予和注入,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是否也都要有所相应调整或改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像近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现代书法,包括所谓的“丑书”“乱书”“盲书”“射墨”等诸多新品类、新形式、新花样,究竟算不算书法,有没有相应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如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时,根本就不用毛笔,材料中也只包含传统的纸和墨,对于这类作品,倘若还继续拿传统的笔法标准和单纯的水法、墨法标准来评判,显然不合适。务必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思维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验艺术、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才更加符合当下多元化的诉求,否则便如坐井观天,陷在传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摘编自王进玉《艺术的边界和突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模仿说强调实在世界,表现说强调艺术家,形式说强调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的关联,三者界划艺术边界的出发点不同。
    B、作者认为,英国美学家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这一理论堪称界划艺术边界的范本,为划定艺术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中国哲学和美学强调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能够解决划定艺术边界的问题。
    D、实验艺术、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的思维理念。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列举了多种界划艺术边界的学说,在对这些学说阐释时采用并列结构,思路清晰。
    B、材料一在态度上有倾向性,分析“模仿说”“表现说”等学说,是为了显示出中国哲学和美学理论上的优越性。
    C、材料一第四段采用类比论证,更好地说明了探索界定艺术边界过程中所碰到的方法论难题。
    D、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有效论证了观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古德曼“何时为艺术”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向日葵》独特的艺术性表现在它表达了梵高对生命的理解,展示出梵高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B、博物馆里陈列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展品,在原始阶段,并不以艺术形式呈现,或者说是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
    C、安迪·沃霍尔把复制印刷的肥皂盒放到美术馆展场,作为艺术品参展,这就是著名的《布里洛盒子》。
    D、毛笔书法,最开始是一门实用艺术,到现在则变成了一门可供欣赏、收藏的纯粹艺术,实用性几乎不存在了。
    4、小刚根据材料梳理出一份表格,请指出对表中几种学说归纳总结不准确的一项( )(3分)
    A、“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从局部出发规定艺术的边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B、四种学说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思考艺术划界问题,犯了二元对立的错误。
    C、四种学说都落入了不分具体情境和功能的传统理路,犯了静态、僵化、脱离实际的错误。
    D、四种学说缺少实证和实验,全凭个人的感受和经验,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5、两则材料都围绕“艺术边界”问题展开论述,但论证方式和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II
    (2024届厦门市名校教学联盟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本,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扎西达娃
    现在很少能听见那首唱得很迟钝、纯朴的秘鲁民歌《山鹰》。我在自己的录音带里保存了下来。每次播放出来,我眼前便看见高原的山谷,乱石缝里窜出的羊群,山脚下被分割成小块的田地,稀疏的庄稼,溪头边的水磨房,石头砌成的低矮的农舍,负重的山民,系在牛颈上的铜铃,寂寞的小旋风,耀眼的阳光。
    不管现代的物质文明怎样迫使①人们从传统的观念意识中解放出来,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自身总还残留着某种古老的表达方式:获得农业博士学位的村长与我交谈时,嘴里不时抽着冷气,用舌头弹出“罗罗”的谦卑的应声。人们有事相求时,照样竖起拇指摇晃着,一连吐出七八个“咕叽咕叽”的哀求。一些老人们对待远方的城里人,仍旧脱下帽子捧在怀中站至一旁表示真诚的敬意。虽然多年前国家早已统一了计量法,这里的人们表示长度时还是伸直一条胳膊,另一只手掌横砍在胳膊的手腕、小臂、肘部直到肩膀上。
    扎妥·桑杰达普躺在床上,他进入幻觉状态,跟眼前看不见的什么人在说话:“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
    “两个康巴地区的年轻人,他们去找通往香巴拉的路了。”他说。
    扎妥·桑杰达普闭上眼,断断续续回忆起当前那两个年轻人来到帕布乃冈山区的事,他讲起那两个人告诉他一路上的经历。我听出扎妥是在背诵我虚构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我给谁都没有看过,写完锁进了箱里。他几乎是在逐字逐句地背诵,地点是一路上直到帕布乃冈一个叫甲的村庄。时间是1984年。人物一男一女。这篇小说没给别人看的原因就是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主人公要去什么地方。
    最后,其他人进屋来围在他身边,他眼睛半睁,渐渐进入了失去知觉和思想的状态。
    有人开始准备后事了。扎妥将被火葬,我知道有人想拾到他的舍利作为永久的收藏和纪念。
    我决定回到帕布乃冈,翻过喀隆雪山,去莲花生的掌纹地寻找我的主人公。
    等我从一个黎明醒来,发现自己睡在一块高大无比的红色巨石下面。我是在一个呈放射型向前延伸的数不清沟壑的汇聚点上。我急忙攀上眼前一面乱石突出的沟壁,探头一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我已经到了掌纹地。数不清的黑沟像魔爪一样四处伸展,沟壑像是干旱千百年所形成的无法弥合的龟裂地缝,有的沟深不见底。竟然找不到一棵树,一根草。一片蛮荒。
    不一会儿,一两公里外的前面出现了一个黑点。等我看清时,惊讶得站住了:“是婛!这是我万万没预料到的。”
    “塔贝要死了。”她哭哭啼啼走过来说。
    婛把我带到她身边的沟底下。塔贝躺在地上,他脸色苍白,憔悴,沉重地呼吸着。
    “他腰上的伤很严重,需要不停地喝水。”婛在我耳边低语。
    “他一直想知道那是什么。”婛指着我身后,我回过头,从沟底往回望去,这是一条笔直的深沟,一直可见到头,前面那座红色巨石正是我昨晚过夜的地方。现在才看清,红色的心脏上刻着一个雪白的“弓”。站在红石下仰起头是无法看见的。据我所知,要么,就是此地是神灵鬼怪出没的地方,要么,这里曾埋葬过一位伟人的英灵。
    我俯在塔贝耳边,轻声细语地用各种他似乎能理解的道理说服他,使他相信他要寻找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就像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
    晚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要让他放弃多少年形成的信仰是不可能了。他翻了个身,将脑袋贴在地面,耳朵贴紧冰凉潮湿的地面。“你听!听!”
    好半天,我只听见自己心律跳动中出现的一点微弱的杂音。
    “扶我上去!我要到上面去!”塔贝坐起身,挥舞着手喊道。
    我只得扶起他。婛先爬到沟上面,我在下面托住塔贝,他身体居然很沉。我扛着他,一手小心护着他腰,另一只手扭住锋利突出的岩石块,一点点把他往上托。太阳正要从地平线上升起,东边辉映着一派耀眼的光芒。②他贪婪地吸了一口早晨的空气,眼睛警觉地四处搜寻,想要发现什么。
    “它说的是什么,我听不懂,快告诉我,你一定听懂了,求求你。”他转过身匍匐在我脚下。
    我耳朵里接收的信号比我早几分钟,随后我和婛都听见了一种从天上传来的非常真实的声音。
    “是寺庙屋顶的铜铃声。”婛喊道。
    “是教堂的钟声。”我纠正道。
    “山崩了,好吓人。”婛说。
    “不,这是气势庞大的鼓号乐和千万人的合唱。”我再次纠正道。婛困惑地看我一眼。
    “神开始说话了。”塔贝严肃地说。
    这次我没敢纠正。是一个男人用英语从扩音器里传来的声音。我怎么也不能告诉他,这是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电视和广播正通过太空向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报送着这一盛会的实况。我终于获得了时间感。手表上的指针和日历全停止了③,整个显出的数字告诉我:现在是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年七月北京时间二十九日上午七时三十分。
    “这不是神的启示,是人向世界挑战的钟声、号声,还有合唱声,我的孩子。”我只能对他这样讲。
    不知他听见没有,或者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好像很冷似地蜷缩起身子,闭上眼,跟睡着了一样。
    我放下塔贝,跪在他身边,为他整理着破烂的衣衫,将他的身体摆成一个弓形,这使我感到很内疚。是我害了他,也许,这以前我曾不止一次地将我其他的主人公引向死亡的路。是该好好内省一番了。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婛可怜巴巴地说。
    “你不会死。婛,你已经经历了苦难的历程,我会慢慢地把你塑造成一个新人的。”我仰面望着她说,我从她纯真的神情中看见了她的希望。
    她腰间的皮绳在我鼻子前晃荡。我抓住皮绳,想知道她离家的日子,便顺着顶端第一个结认真地往下数:“五……八……二十五……五十七……九十六……”
    数到最后一个结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佛珠的颗数相吻合。
    这时候,太阳以它气度雍容的仪态冉冉升起,把天空和大地辉映得黄金一般灿烂。
    我代替了塔贝,婛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往回走。时间又从头算起。
    文本二: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还是奥雷里亚诺想出了办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帮助人们抵御失忆。这发现本出于偶然。他属于第一批病人,已是老练的失眠者,并借此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一天他在寻找用来捶打金属箔片的小铁砧时,却想不起它的名称。父亲告诉他:“砧子。”奥雷里亚诺把名称写在纸上,用树胶贴在小铁砧底部:砧子。这样,他相信今后就不会再忘记。当时他还没想到这便是失忆开始的症状,因为那东西的名称本不好记。没过几天,他发现自己对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器物都叫不出名来。于是他依次注明,这样只需看一下标签就可以辨认。当父亲不安地告诉他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都已消失时,奥雷里亚诺向他传授了这一方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他用小刷子蘸上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他又到畜栏为动物和植物标上名称:奶牛,山羊,猪,母鸡,木薯,海芋,香蕉。随着对失忆各种可能症状的研究不断深入,他意识到终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即使能通过标签认出每样事物,仍会记不起它的功用。于是他又逐一详加解释。奶牛颈后所挂的名牌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体现出马孔多居民与失忆斗争的决心: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就这样,人们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依然说着古老的话语、用着古老的计量方式,说明他们依然还生活在封闭的原始社会,意在表现他们蒙昧未脱的生活方式。
    B、扎妥·桑杰达普临终前还在背诵“我”的作品,特别是“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这表现了得道高僧对于作品有独到的理解。
    C、“我”、婛和塔贝对于声音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这是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将虚拟空间与现实巧妙结合的体现,以具体的奥运会开幕式表现了外来文化对于原始封闭思想的冲击。
    D、奥雷里亚诺想不起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时,发明了“注明”的方法,这很好地解决了“遗忘”的问题,是实用的,具有长效性。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字、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的“迫使”,说明了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对现代思想的抗拒,他们拒绝一切新的元素,维持这古老的生活方式,哪怕有农业博士当村长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B、②句的景物描写,暗示“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不能放下信仰的塔贝即将死去,同时又表现了“我”即将带着婛找到新的出路。
    C、文本一有多处前后呼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小说主题,如③句“时间停止”与文末的“时间又从头算起”,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倾向,让“我”能够在现实与魔幻中自由穿梭,能更好地表现“我”的主张。
    8、文本一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听见秘鲁民歌《山鹰》后想象的景象?(4分)
    9、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扎西达娃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请从创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入手,结合文本简单分析两篇文本的相同之处。(6分)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
    陶 纯
    (1)日本人的报复迟早会来。
    (2)腊月里平安无事,正月里也平安无事。出了正月,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三一大早,天未亮,一声尖厉的枪声划破了关帝庙的黎明。哨兵慌里慌张跑来报告,说坏了,不知从哪冒出来十二三个鬼子。祖父赶紧从被窝里爬出来,戴上眼镜,镇定地问:“你看清楚了?十二个还是十三个?”哨兵说:“有点眼晕。反正不是十二个就是十三个。”祖父道:“离咱这儿还有多远?”哨兵道:“不到二里。”
    (3)祖父原想带队伍即刻转移的,转念一想,敌人只有十三个,自己手下有四十多人,而且熟悉地形,优势明显。这一瞬间,祖父改主意了,他要与日本人在关帝庙前痛痛快快干一场!让关老爷看一看,八路军清水县武工队不是吃素的!是不会给列祖列宗丢脸的!
    (4)真要打了,祖父担心的是己方火力差,毕竟全队才有不到十支钢枪,其余的不过是土枪、土铳、大刀、斧头、镰刀、棍棒什么的。但是随着日军露头,日本人并没有隐蔽,也没有放枪,而是直挺挺扛着枪走过来,走在前头的鬼子官儿高举指挥刀,挥动几下,呜里哇啦说着啥。祖父听出来了,他说要同八路军近距离格斗,子弹退膛,谁也不能放枪。
    (5)听罢,祖父的第一个感觉是,鬼子缺心眼儿。你明明火力强,你却不用,这正中祖父下怀——三个打一个,不用刀,老子用木棍也能把你鬼子的脑浆打出来!
    (6)这是清水大地上一场少有的白刃战。十三个日军,清一色的三八大盖,散开来,咔咔咔都上了刺刀;三十八个武工队员,挥举着刀枪剑棍、铁锹鱼叉、镰刀锤子,五花八门,叫骂着拥过来。近了,近了,双方吼叫着冲卷到一起,抡起各自的兵器,进行最原始的搏杀。祖父的队伍除了他是个文化人,其余全是干粗活、重活的庄稼汉,年龄在十七八至四十五六之间,不能说个个是壮汉,但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最不缺的是力气。因此尚未交手,祖父就盘算着,十三个鬼子,最好一个不放走,他将取得一场堪称辉煌的胜利!
    (7)然而双方甫一交手,祖父立马就感觉不对劲。这些鬼子个头虽然都不高,腿短脖子粗,看上去不那么壮实,但是他们非常灵活,个个身手敏捷,动作出神入化,三个人围住他一个,看上去场面占优,却很快发现有点奈何不得他,他们手中的三八大盖像长了眼睛一样,出其不意就刺中你。阵地上,武工队员被刺伤之后发出的惨叫声吓得头顶上飞的燕子全钻进了云层里。
    (8)祖父身形消瘦,眼力不济,又身负指挥之责,不能冲到前头厮杀。哑巴和徐大奎手握大刀片、粪叉子分列左右护卫他。一个黑脸鬼子发现了他,挺着刺刀嗷嗷叫着斜刺里冲过来,哑巴和徐大奎上前迎敌。一眨眼之间,徐大奎被刺中肚皮,肠子扑噜噜窜将出来。哑巴提刀从后面扑向鬼子,那鬼子后脑勺仿佛长了眼睛,极快地反手刺向哑巴胸口,只见哑巴上身鲜血狂喷,挺立片刻,倒地而亡。
    ………
    (9)关帝庙前,祖父的队伍留下了十六具尸体。搞战斗总结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至少杀死了五个鬼子,后来得到准确数字,鬼子只死了两个;另外重伤一个,轻伤三个。
    (10)这是一九四〇年春天发生的一场重要战斗,损失如此之大,祖父做梦都想不到。尤其是徐大奎和哑巴的牺牲,让祖父感到异常痛惜。这二人是队伍最早的火种,徐大奎无比英勇,向来不怕死,不惜命,是队伍里最能干的兵,哑巴不会说,不会写,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乡关何处,花名册上一直都标着“哑巴”二字。哑巴和徐大奎是为保护他而死的。祖父万箭穿心一般痛苦。他向全体同志作检讨,当场痛哭流涕,扇自己耳光。
    (11)然而却没有人责怪他。小眼代表大伙对祖父说道:“陶队长,不怪你。三个人打不过人家一个,那是俺们自己没本事,是怂包!怎么能怪领导呢?”祖父道:“不对!这仗可以不打的,是我误判形势。”小眼道:“当时那情况,大家都想打。你不让打,弟兄们反而会怪你。吃点亏不是坏事,俺老家有句话:先亏后赚。咱都会赚回来的!”
    (12)小眼张二根,原先不过是一名看大门、敲钟、掏厕所的校工,每天说不了几句伶俐话,现在竟然能讲出这么透彻的道理,可见队伍是锻炼人的。祖父感谢同志们的理解,但他不能原谅自己,写信要求上级处分自己。军分区回信说,经上级研究决定,清水县武工队整编为八路军清水县县大队,任命陶其亮同志为队长。还交代,以后仍以发动群众为主,不打无把握之仗,尤其不能和训练有素的日军拼刺刀。
    (13)以后,县大队尽量不跟敌人硬碰硬,都是零打碎敲。虽然没怎么打仗,队伍却日渐壮大,有了七八十号人,三十多杆枪。祖父腰间终于挎上了真枪———把德国擂子,但后来他回忆,整个抗战期间,似乎没开过一枪。
    (14)祖父去世前,抓住我的手说:“用不了几年,打过鬼子的人就都不在了。我给你讲过的那些,你有机会也给别人讲讲。吹大牛不好,千万不要让人以为打鬼子很容易,那是会贻害子孙后代的。”我含着泪点点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部分时间的描述,看似重复,却给人以紧张感,说明每一月每一天,武工队都在数着日子盼着日本人的到来。
    B、“他们手中的三八大盖像长了眼睛一样,出其不意就刺中你”中,人称的改变仿佛将读者拉到战斗现场,增强了感染力。
    C、小说语言看似朴实却极具特色,“黑脸鬼子”“嗷嗷”等词暗含厌恶之情,“窜将”“只见”等词语又极具说书意味。
    D、小说的标题“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意蕴丰富,似是祖父告诉孙子时的口吻,又似是孙子接受祖父临终叮嘱后的诉说。
    7、对文中(6)~(8)段战争场面描写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既有对场面的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也有敌我双方的分别描述,做到有详有略。
    B、双方打斗场面的气氛各不相同,写敌人动作出神入化是一种轻松氛围,写武工队流血牺牲是一种紧张氛围。
    C、场面描写以场面为辅,以人物为主,有大量的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而且场面描写也是为了表现人物,
    D、文中场面是人、事、景、物的综合画面,作者巧妙布局,展示出一幕幕精彩场面,使人顿觉身临其境。
    8、“抑扬”指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的一种艺术手法。请据此分析战前、战后祖父的心情变化。(4分)
    9、小说最后一段的去留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辩论,甲组觉得去掉更简洁,乙组觉得留着更丰富,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观点。(6分)
    四、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注]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孟德传》)
    材料二: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骶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侯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选自苏轼《书<孟德传>后》)
    [注]神勇之退卒:神勇营的逃兵。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猛兽类A能识人B气C未至D百步E辄伏而F号G其H声震山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原题为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指有很多,与《登泰山记》“山多石”中的“多”意义和用法相同。
    B.数,指多次,与《琵琶行并序》“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数”词义不相同。
    C.本末,指事情的原委、经过,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不同。
    D.见,指自己,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渐见愁煎迫”中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德年轻时就爱好山林,从军后不能实现愿望,在戍守秦州时,他逃到了华山,用衣服换了刀和饼,他不念生死,只想进入深山之中。
    B.孟德在山中将饼吃完后,开始吃山中的草根树果,经历了各种病痛,几个月后吃山中食物就如同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两年没有挨饿。
    C.孟德在商州被抓,宋孝孙认为他不是恶人,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就把孟德安置到秦州,孟德说自己生病,最终除去兵籍,成为百姓。
    D.苏轼看了苏辙的文章之后,对此事感到惊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它的人,在道理上似乎可信,但是要验证这事件的真假却非常困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婴儿、醉人、夜归人不怕老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2024届广东省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使士卒敢进而不敢退,退一寸者,必惩之以重刑,故可以取胜也。法①曰:“罚不迁列。”
    隋,大将畅素御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将对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者不下十数人。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三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者。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
    (节选自《百战奇略·罚战》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
    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老怨莽也,况又王寻、玉邑不晓兵法,徒夺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太宗曰:“《尚书》言;‘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何谓也?”
    靖曰:“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先,爱教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
    太宗曰:“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kuǎi]通不戮于汉,既而江汉归顺。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
    靖曰:“汉光武平赤眉,入贼营中案行,贼曰:‘萧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盖先料人情必非为恶,岂不豫虑哉!臣顷讨突厥,总蕃汉之众,出塞千里,未尝戮一扬千,斩一庄贾,亦推赤诚存至公而已矣。陛下过听,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则何敢当。”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法:指《司马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兵书。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卒未亲附A而罚之B则不服C已D亲附E而罚F不行G则H不可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原题为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指迁延姑息,与《屈原列传》“顷襄王怒而迁之“中的“迁”意思相同。
    B.无所宽贷,指绝不宽容,其中的“贷”与成语“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
    C.惑,指感到困惑,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惑”意思不同。
    D.附,使……亲附,“泣孤舟之整妇”的“泣”表示使……哭泣,两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素治军严整,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一次多则上百人,少亦不下十数人。
    B.李靖认为光武帝能凭借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而不依赖刑法,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加之王寻、王邑不懂兵法。
    C.李靖平定萧铣后,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赏赐士卒,只有李靖没有这样做,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
    D.李靖讨伐突厥时,统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无辜之人,与汉光武帝一样以赤诚的心对待天下之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
    (2)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14.李靖对战争中的恩义与惩罚有哪些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古代诗歌鉴赏篇
    (湖北荆州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3月月考\广东佛山高三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参考答案】A
    【解析】两首诗都是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两首的写作题材是类似的,但陆诗中“君诗妙处”可算作对萧秀才诗歌的肯定,杨诗则通篇是议论,并没有直接点评徐恭仲作品的优劣。
    16.
    【参考答案】①杨万里主张学诗不能局限于一家一派,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敢于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②陆游反对闭门造车,提出好的作品绝非凭空而来,主张要在丰富的现实生活实践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赏析】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
    一味模仿、因袭前人、替别人流传宗派,我都感到羞耻。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黄庭坚和陈师道的篱下不可停歇,陶渊明和谢灵运跟前更要再进一步。(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要写诗自然有其内在的“法”,但是诗法不能离开诗境诗情而单独存在,脱离了现实生活,专求“诗内”之“法”,犹如痴人说梦,把诗歌创作引入邪路。你所写的诗我都能明白他的意思,他全部都在这山水之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质检三)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参考答案】C
    【解析】“无人送酒来”一句化用典故,暗示了自己独过重阳佳节,登高无酒,兴味索然,于是倍加思念亲人和故园。
    15.
    【参考答案】同:都表达了希望社会和平安宁的情怀。(2分)
    异:①刘诗以野花稀少衬托战后开垦的耕地之多,还暗含对友人治理能力的肯定;(2分)
    ②岑诗写菊花在战场边开放,还含有对故园的思念和对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2分)
    【赏析】
    《寄唐州杨八》
    平淮战事结束后,淮西地区没有了军令飞传、战旗翻飞,不再受战火纷扰。听闻唐州如今最为安宁,战场已经被开垦为耕地,久经战乱的土地上已是花草稀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二、现代文阅读I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2月调研)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
    【参考答案】D
    【解析】“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错误。
    2.
    【参考答案】A
    【解析】“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扩大范围。
    3.
    【参考答案】C
    【解析】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C项“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
    4.
    【参考答案】B
    【解析】“体验”与“认知”在体认过程中二者交融,不能分离而单独存在。
    5.
    【参考答案】①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②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③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河南中原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原文是“模仿说强调艺术作品与实在世界的关系,而表现说聚焦于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且形式说并非强调艺术品与外在方面的关联;B项,作者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形式说”这一理论的范本,而不是“界划艺术边界的范本”;C项,“能够解决”绝对化,原文只是说“提供了可能性”。
    2.
    【参考答案】B
    【解析】“是为了显示出……”错,分析“模仿说”“表现说”等学说,目的是批驳其缺陷,然后引出论点,而非为了显示中国哲学和美学理论上的优越性。
    3.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支撑的是“表现说”的观点。
    4.
    【参考答案】D
    【解析】于文无据,两则材料均未谈及这方面的内容。
    5.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采用了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先是逐一批驳“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本源说”存在的理论缺陷,然后阐述了古德曼“何时为艺术”的提法并肯定了其合理性,最后肯定中国哲学美学中二元范畴之间的关联、转换和渗透的方法论观念,提出“必须要高度关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观点;(2分)材料二采用了立论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观点:艺术应有界限,对艺术界限的认识要随着艺术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接着以“书法的界定”为例来证明观点;(2分)②材料一侧重从“艺术史的理论层面”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1分)材料二侧重从“实践层面”(书法界定)探讨如何确定“艺术边界”。(1分)
    三、现代文阅读II
    (2024届厦门市名校教学联盟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
    【参考答案】D
    7.
    【参考答案】A
    8.
    【参考答案】①渲染故事氛围,奠定基调:开头描写作者想象中的原始、自然、优美的高原景象,渲染了静谧、悠远、古老、神秘的氛围,为故事奠定基调;②引出下文:秘鲁与西藏一样同为原始高原山地,以秘鲁民歌《山鹰》及其引发的自然环境想象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入对下文帕布乃冈山区的描写,引出后文的故事。
    9.
    【参考答案】①都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扎妥和塔贝的死象征了封闭的乌托邦世界的幻灭,结尾时间感和距离感的获得则象征对开放的、现实的世界的追寻,“我”承诺给予婛“新生”则象征人的灵魂从封闭的迷宫走向新生;马尔克斯则用“失眠”与“失忆”象征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遗忘;②都将幻想与现实相互糅合:文本一写到扎妥临终精神恍惚时说的故事与“我”从未给人阅读的小说内容不谋而合以及“我”真的在“掌纹地”找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文本二则将“失忆症”渗透入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用夸张手法扩大“失忆症”的症状影响,产生一种超现实的阅读体验;③两则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古老民族历史的追念与寻找,透露出不同民族文化相遇以及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入侵”所产生的复杂体验:文本一第二自然段对帕布乃冈山区生活场景的描写、结尾三人听见的不同声音以及文本二在现代化的日常生活中镇上的“失忆症”逐步加重都可以体现。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
    【参考答案】A
    【解析】“盼着日本人的到来”错误。从上下文“日本人的报复迟早会来”“祖父原想带队伍即刻转移的”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担心。
    7.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应该是“做到有点有面”;B项写敌人动作出神入化不是一种轻松氛围,是反衬武工队的牺牲惨状,同样是营造紧张的氛围;C项没有“人物语言”描写。
    8.
    【参考答案】①战前,祖父的心情先扬,后抑,又扬:祖父觉得自己有人数和地形优势,后来真要打了又担心己方火力差,看鬼子要近距离格斗时又充满信心,盘算着将取得辉煌的胜利;②战后,祖父的心情先抑后扬:战斗损失惨重让祖父痛苦自责,但大家的理解和战友的成长又让祖父深感欣慰,听从上级交代后队伍逐渐壮大,祖父更欣慰。
    9.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选择乙组,留着最后一段更丰富。
    ①人物形象上,删掉只能表现祖父战斗的不易,加上还能表现出祖父对历史和后人的责任感;②情节设计上,删掉只能表现战斗的过程,加上又能与前文呼应,先叙事后结论,逻辑严密;③主旨表达上,删掉只能表现祖父和战友们的无畏和牺牲,加上能更丰富英雄的爱国精神;④艺术效果上,删掉让读者觉得这是一场虚构的战斗,加上却能交代故事来历,增强真实性。
    示例二:我选择甲组,删掉最后一段更简洁。
    ①人物形象上,加上虽然祖父的形象更丰富,但会冲淡祖父的英雄形象,删掉更能突出祖父战斗的不易;②情节设计上,前后衔接突兀,显得情节不集中,删掉更能凸显战斗跌宕起伏,让人印象深刻;③主旨表达上,加上会淡化英雄精神,删掉更能表现祖父和战友们的无畏和牺牲的英雄主义;④艺术效果上,加上会多些说教味,删掉会留白,引人思考作品的丰富意蕴。(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有理有据;如果不能体现反驳意识,可酌情减分)
    四、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参考答案】CEG
    【解析】“猛兽”是主语,“识”是谓语动词,“人气”是宾语,断在“人气”后;“未至百步”的主语应为“猛兽”,“百步”为宾语,断在“百步”后;“伏而号”主语是“猛兽”,两个是连续动词,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断在“号”后;“其”是“声”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句意: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
    11.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两个“多”都是动词,意思是“有很多”,A项正确;B项“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数”是“数量”的意思,与文中的“数”词义不同,B项正确;C项“本末倒置”的“本末”意思是“事物的轻重主次”,两者意思不同,C项正确;D项“渐见愁煎迫”的“见”是被动。
    12.
    【参考答案】C
    【解析】宋孝孙先把孟德安置到秦州,而不是得知张安道做秦州知府才安置。
    13.
    【参考答案】
    (1)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不知是商州,被巡哨的人抓住,孟德自己料想要被处死。(被动句、候者、分各1分,句意1分)
    (2)推测老虎吃人,必定先用威势压倒他,而对此不害怕的人,威势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吧?(意、无所、施各1分,句意1分)
    14.
    【参考答案】①婴儿不认识老虎;②醉人不知道身边有老虎;③夜归人没看清自己打的是老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之后,“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吃。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腹泻、腹胀、胸闷,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适应了,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因此进山两年不挨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儿,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帖耳地走了。再试之其他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不知是商州,被巡哨的人抓住,孟德自己料想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是有道之人。”孟德详细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他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与畏惧交织心中,不一定会明显表露出来,但可以从颜色气度上看出来,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外物却感觉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怎么值得一提呢!
    材料二:
    子由把他写的《孟德传》寄了我,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先前我听说云安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推测老虎吃人,必定先用威势压倒他,而对此不害怕的人,威势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吧?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害怕。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假如不害怕,都像婴儿、喝醉的人和来不及知道它的时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没有什么值得怪异的。所以在结尾书写,来让人们相信子由的说法。
    (2024届广东省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参考答案】BCG
    【解析】句意: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
    11.
    【参考答案】A
    【解析】“意思相同”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意思是放逐。
    12.
    【参考答案】C
    【解析】“太宗认为李靖就像蒯通一样文武双全”错误,根据原文“卿平萧铣,诸将皆欲藉伪臣家以赏士卒,独卿不从,以谓蒯通不戮于汉”“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其卿之谓乎?”可知,太宗认为李靖文武双全,但并没有说“像蒯通一样”。
    13.
    【参考答案】
    (1)兵家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殊”“以”“推”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够成功的。(“加”“峻”“济”各1分,句意1分)
    14.
    【参考答案】①实施严峻的刑法需要以施加恩义为基础,否则很难成功;②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顺序不可颠倒;③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杀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在作战中,要使士卒在与敌人遭遇时,敢于奋勇前进而不敢后退,而对于畏敌后退一步的,必须用重刑加以惩处,这样就可以打胜仗。诚如《司马法》所说:“惩罚罪过要就地执行,绝不迁延姑息。”
    隋朝时期,大将杨素治军严整,他的部队如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即处斩,而绝不宽容。每当将要对敌交战之时,他就搜求犯有过失的士卒而立即杀掉,被杀的人多者一次上百人,少者也不下十数人。鲜血流遍帐前,而杨素却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到了与敌对阵交战之时,他先令三百人进击敌人,若能攻陷敌阵也就罢了,如果不能冲破敌阵而活着回来的,不论多少都全部杀掉。然后又派二三百人再去进攻,对于不能陷阵而生还者仍如旧法全部杀掉。将士们因此而震惧,人人抱定必死之志奋勇杀敌,所以每战都能获胜。
    材料二:
    太宗说:“严刑峻法使大家害怕我却不害怕敌人,我对此十分困惑。当初光武帝凭借一支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并没有刑法摆在士兵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靖说:“兵家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就像陈胜、吴广使秦国军队失败,难道陈胜、吴广能对秦施加刑法吗?光武的崛起,只不过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罢了,更何况加之王寻、王邑不懂得兵法,只不过是夸耀人多,所以从此败落。我探究《孙子》中所说的:‘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这句话说的是大多都要先用恩义结交兵士,然后才可以实施严峻的刑法。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够成功的。”
    太宗说:“《尚书》上说:‘威胜于爱,事情就可以成功;爱胜于威,事情就不可以成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李靖说:“爱要施于先,威要施于后,而不可与此相反。如果威施于前,爱施于后来补救,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好处了。《尚书》是用来告诫人们要终生谨慎戒备,并不是用来告诫人们要谋划于事情的开始。所以《孙子》所传授的方法永世不变。”
    太宗说:“你平定萧铣,各位将领都想登记前朝官员(财务)来赏赐士卒,只有你不愿这样做,由此可以解释蒯通不被汉杀戮的原因,不久江汉归顺。我因此想到古人有句话说:‘文能使大家依附,武能够威慑敌人。’大概说的就是你吧?”
    李靖说:“汉光武平定赤眉军,进入敌人军营探查他们的行踪,敌人说:‘萧王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怎么能不让别人忠诚)。’这大概就是预先料想到人情一定不是为恶的,怎么能不提前考虑呢!我不久前讨伐突厥,统领异族和汉族的兵众,出塞千里,不曾杀戮一扬千,斩杀一个商人,把赤诚的心交存给天下罢了。陛下误听,没有按照次序来提拔臣下,如果用文武双全(来评价我),怎么敢当呢?”
    学说
    理论局限
    归纳总结
    模仿说
    模仿实在世界并不是艺术的唯一特权
    表现说
    情感表现并非艺术的唯一特性
    形式说
    “有意味的形式”只是艺术的一个局部
    本源说
    “艺术”只是一个抽象的、不能涵盖复杂变动的、局部的概念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复习2月份全国Ⅰ卷模考题精选练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复习2月份全国Ⅰ卷模考题精选练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II,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各地模考精选好题练习(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Ⅱ)(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2月份新课标全国Ⅰ卷各地模考精选好题练习(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Ⅱ)(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名校10月模考试题练习(精选四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名校10月模考试题练习(精选四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