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共6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瘦削、骤然”等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重点难点
重点: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5分钟)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25分钟)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在昏暗的夜,蒙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4.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搁 综 澄 萍 漾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1)偏旁识字:
左右结构:搁 综 澄 漾 瞬 凝 骤
掷 陡(左窄右宽)
削(左宽右窄)
上下结构:萍
(2)老师指导书写:
“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焰”右下边是“臼”,不要写成“白”;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5.学习生词。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幽雅 错综 荡漾 解散
融和 退缩 参差 瘦削 浮动 瞬间 骤然陡然 凌乱
膝髁 皱蹙 繁响 底子 欠身 泼剌奔迸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读音:“综”“藻”是平舌音,
“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
不要误读作xiā。
(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打桨:划桨。
繁响:繁密的响声。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6.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生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面。
生3: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
太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5分钟)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5分钟)
1.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文是鲁迅早期的作品,里面有很多的生僻字词。所以在学习生字词这个版块时,我是让同学们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进行理解,然后想一想在《少年闰土》这一课理解生字词的方法,在同学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然后对比较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让同学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难点: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复习旧知
巩固字词
(5分钟)
1.指名读词语,并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25分钟)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出示句子:“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明确: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弥漫,是“昏沉的夜”。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这既是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
(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蒙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描述的是他的梦。)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表现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3)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赏析:“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4)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了一个高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3.体会“好的故事”的深刻含义。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
(3)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4)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积累方法
指导写作
(5分钟)
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能使文章结构完整。本文就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文章开头写“早熏得灯罩很昏暗”“是昏沉的夜”,文章结尾写“只见昏暗的灯光”“在昏沉的夜”,这样写清楚地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全文
延伸拓展
(5分钟)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课后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再次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作者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引导学生在赏析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学生一种立体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学生在他的文字中构思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梳理难词,整体感知,聚焦梦境,感受美妙,借助资料,揭示象征,融入梦境,升华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