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全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般的研究都将血缘关系放在首要的地位,认为血缘是中国村落社会的本质关系,而地缘仅仅是由于传统中国农耕生产方式导致了农民流动性小,生活范围狭窄所造成的。实际上,我国除了华南地区较为普遍地存在通过血缘建构的单姓村落之外,其他地区的大多数村落是杂姓的。杂姓村一般都是通过地缘关系建构的,在这样的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关系不是血缘而是地缘。
地缘村落中的人情关系是后天建构的,呈现一种特殊的格局。人情是两个农户之间的关系,村内人情关系不具有传递性,每个农户在村落内部的人情对象,是相互独立地与该农户之间产生关系,比如张三和王五同样是李四的人情对象,而张三与王五之间关系的好坏并不会对他们分别与李四的人情关系造成影响。本文将这种结构称为“散射格局”,在这种结构中不存在一个完整的链条能将整个湾子的人整合起来,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基于个体的能动性而建构起来的,村落不能形成对个体的统合能力。
泉水村这样的地缘村落是通过人情建构互助关系的,因此,互助关系也呈现出“收射”格局。总的来看,以人情和互助为表现形态的村落社会关系呈现散射格局。在此结构中,每个村民在湾子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其关系对象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散射格局可以用图1表示,在图1中,黑色的实心点表示生活在湾子里的农户,点之间的线表示村民之间的关系。
与散射格局不国,在差序格局(图2)中,某个个体的关系对象之间存在横向的联系并且社会关承具有传递性,即张三与李四是亲属,李四与王五是亲属,那么张三和王五也可能是亲属,因此,“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费孝通)。
人情关系和互助关系是基于地缘确立的村落内那最为重要的两种社会关系,这种村落形成了一种与费老的“差序格局”具有显著差异的“收射格局”的社会结构形态。
(桂华、余彪《散射格局:地缘村落的构成与性质——基于一个移民湾子的考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以及单系家族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都是血缘关系。
B.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乡土社会对空间进行上下、左右、尊卑的区分,其背后的逻辑本质仍是血缘。
C. 在乡土社会中,“新客”“外边人”离乡后即使能设法在其它社区立足下来,也难以建立新的社群。
D. 我国华南地区以外的村落都基于地缘建立,人情关系和互助关系是村落内最重要的两种社会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口繁殖的无限性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由此推断,无论如何人口都会出现流动。
B. 虽然血缘社会也出现空间的分离,但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只是血缘的投影。
C. 地缘村落内的人情关系不具有传递性,因此一个村民在这种村落中的地位是其出生前就决定了的。
D. 在地缘村落中,人情和互助关系是后天建构的社会关系,其建立和断裂与村民的主动性有关。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乡土社会血缘认同的一项是( )
A. 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
B. 远亲不如近邻。
C.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D. 打断骨头连着筋。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散射格局”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运用材料一的观点,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现象进行简要评析。
据央广网《中国之声》报道,一些网友发现在地图软件上能看到台湾省很多县市的南京路、天津路,在一些街道上,还有山西刀削面馆。当时网友们用地图把台湾省搜了个遍,发现台北等县市有很多路名、地名源自大陆。这些熟悉的道路名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网友所言,“每一条路,都是回家的路”。而在大陆,许多城市也有着以台湾省各县市名称命名的街道。近日,武汉市的“台北路”和“台北派出所”引发了岛内讨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趴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抢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那一天,我们进入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可是总不开口。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轻风徐来,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仍是”“唯一”表达了“我”作为文工团的兵不受重视的抱怨和委屈。
B. 小义一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突然改称“叔叔”,称呼的改变,表现出小鲁因没有枪而受到孩子的质疑。
C. 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D. 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
7. 下列对“枪”在句子中的内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这里的“枪”是实指,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
B. “‘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小鲁虽然是一名军人,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C.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我”接过的枪是营长的那枝枪,这枝“枪”也意味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D. 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这是“我”想象的画面,旨在表达“我”相信小鲁终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枪。
8. 小说现实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学评论小组要以“诗化小说”为关键词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短评要点,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清代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材料二:
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曲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太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清代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B.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C.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D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指照、照亮,名词用作动词,与“渔樵于江诸之上”中的“樵”用法相同。
B. 戊申,指用干支纪日,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法相同。
C. 绝,指断绝、停止,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义不同。
D. 穷,指穷尽、到达,与《桃花源记》“欲穷其林”中“穷”意义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写作者自京城至泰安,“乘”“历”“穿”“越”“至于”一贯而下,既写旅途很辛,又表现登山的迫切心情。
B. 材料一第一段写登项所见之景,描绘了一幅泰山夕照图,景象逼真,动静相宜,意境开阔,画面充满生机和情趣。
C. 材料二第三段叙述历代名人游洞情况,交代三游洞得名缘由和自己游洞的原因,叙中有议,并引出下文的议论。
D. 两则材料都是山水游记,一写登山一写游洞。姚文抒情客观节制,融情于景;刘文则先叙后议,直白浅近。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
14. 两则材料第二段均以写景为主,但描写景物的角度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送别李少府、王少府两位遭贬谪的朋友,首联点题,直抒胸臆。
B. 颔联写送别见闻,视听结合,以“啼猿”“归雁”两个意象寄托浓重的感伤之情。
C. 颈联写秋高气爽的季节,青枫江上孤帆远去,白帝城边古木参天,境界开阔。
D. 全诗四联起承转合,尽显律诗章法布局之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16. 这首诗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又能给人温暖和力量,展现出诗人别样的境界和胸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怀与抱负。《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2)《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
(3)《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世界同他们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构筑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救”推上神坛,也不是 、“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____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___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18. 依次填在文中短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离群索居 倡导 炉火纯青 内涵
B. 闭门造车 倡议 熟能生巧 内涵
C. 离群索居 倡议 炉火纯青 内含
D. 闭门造车 倡导 熟能生巧 内含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和“听”同义,但“聆者,听之知微者也”,“聆”有侧耳细听的意味。汉代扬雄《法言·五百》有“聆听”连用,如“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英近于斯矣”。这里的“聆听”表示仔细倾听,带有敬幕和尊崇之意。“聆听”是一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表示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恭敬的感情色彩, ①_,也含有对说话者的崇敬之情,多用于书面语或者较为正式的场合。
无论听者和说者是何种关系,何种身份,“聆听”都含有听者用心认真听的意味,表示听者的谦逊和听者对说者的尊敬,往往在“聆听”前面有“亲自”“亲耳”“当面”“认真”“仔细”等表示恭敬的修饰语。“聆听” ② ,跟说者无关。从这个意义和用法上看,“谢谢聆听、感谢聆听、敬请聆听、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领导/专家的聆听”一类的说法是不怡当的, ③ ,不符合谦逊含蓄的文化传统。
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聆者,听之知微者也”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砖石”。
B.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
C.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开始,人们一直在探索学习之道。
D.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拟举行“创学习型社会,争做学习之星”颁奖活动。一生与书为伴的杨教授获得“终身学习奖”提名;每日走街串户辛苦奔波,仍挤时间准备自考的快递员小刘获得“学习达人奖”提名;喜欢科技发明,又酷爱古典诗词,兴趣广泛的小学生豆豆获得“学习新秀奖”提名;自学养蟹知识发家致富,并热心为乡人传经送宝的许大姐获得“学以致用奖”提名;母子一同考取名牌大学研究生的王阿姨一家获得“学习之家奖”提名……
读了以上文字,你是否有所触动?请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湖南省湘西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