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46,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N:14 O:16 Na:23 S:32 Cl:35.5 K:39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2年10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梦天”实验舱送入预定轨道。该火箭用到大量铝合金材料,下列性质与铝合金材料的航天应用无关的是
A. 低密度B. 耐酸蚀C. 耐磨损D. 强韧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铝合金材料的航天应用利用了合金的低密度、耐磨损、强韧性,金属铝能与酸等物质反应,没有耐腐蚀性,故选:B。
2. 下列化学药品与其危险化学品图形标志不一致的一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烧碱属于强腐蚀性的碱,具有腐蚀性不是爆炸品,选项错误;
B、甲烷属于易燃的气体,和图形符合,选项正确;
C、酒精属属于易燃液体,和图形符合,选项正确;
D、白磷属于易燃的固体,和图形符合,选项正确;
故选:A
3.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IA族的所有元素都是碱金属元素
B. 同周期主族元素中,第ⅦA族元素原子半径最小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家威杏 MXSJ663 每日最新,性比价最高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是第ⅡA族元素
D.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8个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A、第IA族元素除氢元素外,其余元素都是碱金属元素,故A说法错误;
B、同周期主族元素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ⅦA族元素原子半径最小,故B说法正确;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不一定是第ⅡA族元素,如ⅡB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是2,故C说法错误;
D、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6个族,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4. 目前,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已被填满。2017年,科学家发现的第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有了中文名称。已知第113号元素与Al元素同主族,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下列预测或说法中合理的是
A. N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 M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七周期第ⅤB族
C. 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D. Og在元素周期表的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铝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具有两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增强,因此,是活泼金属,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强碱。故A错误。
B.118号元素位于零族,117号元素位于ⅦA族,116号元素位于ⅥA族,115号元素位于ⅤA族。故B错误。
C.根据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是非金属元素,是金属元素。故C正确。
D.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故D错误。
故选:C。
5.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4gMg在足量O2中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B. 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C. 标准状况下,2.24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D. 标准状况下,5.6LCO2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5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2.4gMg的物质的量n==0.1ml,燃烧生成氧化镁,镁由0价升到+2价,化合价升高2,转移的电子数的物质的量为0.2ml,电子数是0.2NA,故A错误;
B、重水的摩尔质量为20g/ml,故18g重水的物质的量为0.9ml,而重水中含10个质子,故0.9ml重水中含9ml质子即9NA个,选项错误;
C、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l,四氯化碳不是气体,2.24 LCCl4物质的量不是0.1ml,选项错误;
D、标准状况下,5.6LC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l,氧原子的数目为0.5NA,选项正确;
故选:D
6.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0.1ml‧L-1Na2SO4溶液:Cu2+、K+、C1-、
B. 0.1ml‧L-1FeCl3溶液:Al3+、、SCN-、I-
C. 0.1ml‧L-1KOH溶液:Na+,Mg2+、Br-、
D. 0.1ml‧L-1HNO3溶液;Fe2+、Ba2+、ClO-、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Na2SO4反应,可以共存,故A正确;
B、Fe3+与SCN-可以生成络合物,不能共存,故B错误;
C、KOH溶液中OH-与Mg2+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
D、HNO3溶液会解离出H+、,Fe2+、H+、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错误。
故选A。
7. 利用下列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观察金属钠的燃烧实验需在坩埚中进行,不符合题意;
B、新制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会使pH试纸褪色,不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所以用图中装置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是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符合题意;
D、用焰色试验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钾元素,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图示装置缺少蓝色钴玻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e>f>g>h
B. 与a形成简单化合物的稳定性:b>c>d
C. a、c、d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D. 用电子式表示e和h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a位于第一周期,为H元素;b、c、d位于第二周期,e、f、g、h位于第三周期,结合各元素的化合价可知,b为C元素,c为N元素,d为O元素,e为Na元素,f为Al元素,g为S元素,h为Cl元素。
【详解】A、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e、f、g、h代表的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S2->Cl->Na+>Al3+,即g > h >e > f,不符合题意;
B、b、c、d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其非金属性大小顺序为C<N<O,则与a形成简单化合物对应的稳定性大小顺序为CH4<NH3<H2O,即b<c<d,不符合题意;
C、a、c、d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离子化合物NH4NO3,NH4NO3含有离子键,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时,要标明电子的转移,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在下列各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气体,最终有沉淀产生的是
①饱和Na2CO3溶液 ②澄清石灰水 ③Ca(ClO)2溶液 ④CaCl2溶液 ⑤Na2SiO3溶液 ⑥NaAlO2溶液
A. 全部B. ②③⑤⑥C. ⑤⑥D. ①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CO2,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小于碳酸钠的溶解性,所以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后溶液中会产生碳酸氢钠沉淀,但沉淀不溶解,符合题意;
②向澄清石灰水中缓慢通入过量的 CO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白色沉淀溶解,不符合题意;
③向 Ca(ClO)2溶液中缓慢通入过量的 CO2,二氧化碳与次氯酸钙反应,开始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然后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白色沉淀溶解,不符合题意;
④向 CaCl2溶液通入过量的 CO2,由于碳酸酸性比盐酸弱,所以不反应,无现象,不符合题意;
⑤向 Na2SiO3溶液通入过量的 CO2,二氧化碳和 Na2SiO3 反应生成硅酸沉淀,继续通二氧化碳,硅酸沉淀不溶解,符合题意;
⑥向 NaAlO2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CO2,二氧化碳过量,偏铝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沉淀不溶解,符合题意;
①⑤⑥符合,故选:D
10. 已知:+I2+H2O=+2I-+2H+,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Na+、、Cu2+、K+、I-、、,且所含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均相等。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溶液呈无色。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肯定不含I-B. 可能含有Cu2+
C. 至少含有Na+、、K+中的两种D.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无色溶液,不含Cu2+离子;根据+I2+H2O=+2I- +2H+,还原性>I ,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溶液仍呈无色,一定有还原性的离子,可能有I-,所有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根据溶液电中性,即使Na+、 、K+全都有,也不可能有,若含有I-,则Na+、 、 K+ 全都有,若不含有I-,则Na+、、K+至少含有两种;
故选:C。
11. 向100mL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0.2ml/L的盐酸,产生CO2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0.2ml/L
B. 通入CO2的体积为448mL
C. 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OH):n(Na2CO3)=1:3
D. 所得溶液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HCO3):n(Na2CO3)=1:1
【答案】A
【解析】
【分析】氢氧化钠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当氢氧化钠和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水,由于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时,碳酸钠和盐酸先反应生成氯化钠、碳酸氢钠,待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后,碳酸氢钠才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而由图可知,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消耗的盐酸的体积比为25:75=1:3,则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为碳酸钠、碳酸氢钠。
【详解】A、由于加入100mL盐酸时,反应恰好完全,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而氯化钠中钠原子和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1,则消耗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和氯化氢的相同,由于消耗盐酸的体积为100mL,则HCl的物质的量为0.1L×0.2ml/L=0.02ml,则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该选项判断正确;
B、由图可知,和碳酸氢钠反应时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为100mL-25mL=75mL=0.075L,则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2ml/L×0.075L=0.015ml,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n,则
解得n=0.015ml
标况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0.015ml×22.4L/ml=0.336L=336mL,根据碳元素守恒,标况下通入二氧化碳的体积为336mL,且题中没有指明标况,则无法确定通入二氧化碳的体积,该选项判断不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得到的溶液的溶质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该选项判断不正确;
D、由于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消耗盐酸25mL,则说明碳酸钠共消耗盐酸50mL,碳酸氢钠共消耗盐酸50mL,又由于、,由于消耗的HCl为1:1,则说明所得溶液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HCO3):n(Na2CO3)=1:2,该选项判断不正确。
故选A。
12. 检验海带中的碘元素时,预处理时将干海带灼烧成灰,然后用蒸馏水溶解海带灰得到悬浊液,过滤,可取少量滤液进行处理,加入氯水或者过氧化氢氧化I-得到I2,再用淀粉溶液检验。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合理的是
A. 海带预处理,选用①、②和⑨B. 浸泡过滤,选用④、⑤和⑦
C. 处理滤液,选用④、⑥、⑦和⑩D. 检验碘,选用③、⑧和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海带灼烧灰化,应在坩埚中加热,用到的仪器有①、②和⑨,必要时还可用到三脚架或铁架台带铁圈,故 A正确;
B、过滤时用到④烧杯、⑤漏斗和⑦玻璃棒,故B正确;
C、少量滤液进行处理,加入氯水或者过氧化氢氧化,不需要⑥容量瓶,故C错误
D、检验滤液中的碘,可取少量溶液在试管中进行,选用③、⑧和⑩,故 D正确;
故选:C
13. 在复杂的体系中,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有利于解决问题,下列化学反应先后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A. 在含等物质的量的、OH-、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OH-、
B. 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Br2、FeI2的溶液中,缓慢通入氯气:I-、Br-、Fe2+
C. 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锌粉:Fe3+、Cu2+、H+、Fe2+
D. 在含等物质的量的Ba(OH)2、KOH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O2:KOH、Ba(OH)2、K2CO3、BaC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若H+最先与反应,两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而氢氧化铝与溶液中OH-反应生成,故氢离子先与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故错误;
B、离子还原性I->Fe2+>Br-,氯气先与还原性强的反应,故氯气的氧化顺序是I-、Fe2+、Br-,故错误;
C、由于氧化性:Fe3+>Cu2+>H+>Fe2+,故加入锌粉时,被还原的顺序是Fe3+、Cu2+、H+、Fe2+,故正确。
D、氢氧化钡先发生反应,因为碳酸钾与氢氧化钡不能共存,故错误。
故选:C
14. 向200mLcml/LFeBr2溶液中逐渐通入Cl2,其中、随通入Cl2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0.30
B. 由图可判断反应可以发生
C. 当溶液中时,可能在之间
D. 时,总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还原性大于的还原性,n(FeBr2)=0.2Lcml/L=0.2cml,通入0.15mlCl2时,恰好完全反应,n()=2n(Cl2)=0.3ml,即0.2cml=0.3ml,c=1.5,不符合题意;
B、的还原性大于的还原性,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C、c=1.5,起始时n(FeBr2)=0.3ml,n()=0.3ml,c()=0.6ml,若溶液中()=c(),则部分反应,0.3ml反应时,消耗n(Cl2)=0.15ml,所以溶液中()=c()时,n(Cl2)>0.15ml,不符合题意;
D、n(Cl2)=0.30ml时,0.3ml反应完全,部分反应,根据电子守恒可得n()+n()=2n(Cl2),即0.3ml+ n()=0.6ml,()=0.3ml,():n(Cl2): ()=1:1:1,则反应为,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8分)
15. I.分类法有助于人们发现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在化学学习中,科学的分类方法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1)按要求对以下物质进行分类:①黄铜;②Na2CO3·10H2O;③NaOH溶液;④熔融NaCl;⑤酒精;⑥氨气;⑦HCl气体。上述物质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2)写出物质②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干燥的NaCl不能导电的原因是_____。
Ⅱ.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3)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离子氧化为,被还原为,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则n=___________,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若19.2g中含氧原子的个数为,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
【答案】15. ①. ①③④ ②. ②④⑦
16. ①. Na2CO3=2Na++ ②. 干燥的NaCl中的Na+和Cl-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17. ①. 2 ②. ③. 32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黄铜属于金属能导电,不属于电解质;②Na2CO3·10H2O该晶体不能导电,可以电离属于电解质;③NaOH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不属于电解质;④熔融NaCl能导电可以电离属于电解质;⑤酒精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不能导电,不能电离不属于电解质;⑥氨气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不能导电,不能电离不属于电解质;⑦HCl气体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不能导电,能电离属于电解质;故能导电的是:①③④;电解质是:②④⑦
【小问2详解】
碳酸钠电离是生成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故填:;
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能导电,干燥的NaCl中的Na+和Cl-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导电
【小问3详解】
该反应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2价+7价,失电子化合价升高,锰离子作还原剂;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R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即与M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1ml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是2ml×55=2ml,即R在反应中得到1个电子,因此反应前R的化合价是6+1=+7价,则n=2;
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得到R的相对相对原子质量为32。
16. A、B、C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1)若A是一种淡黄色单质固体,则B→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A是一种黑色单质固体,写出C的电子式____,鉴别C与SO2气体可选用___溶液,写出C与某种较活泼金属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
(3)若A是一种活泼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物质C的一个重要应用____。将C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将变成物质D,D的化学式为_____。现有D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10g,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剩余固体质量为9.38g,D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答案】16.
17. ①. :O::C::O: ②. 品红 ③.
18. ①. 2Na2O2+2CO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②. Na2CO3 ③. 83.2%
【解析】
【小问1详解】
A是一种黄色单质固体,应为S,则B为SO2,C为SO3,SO2在催化剂条件下生成SO3,反应的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若A是一种黑色单质固体,则A是C,B是CO,C是CO2。
①C为CO2,则电子式为 :O::C::O:
②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但二氧化碳不能,所以可以用品红溶液鉴别;
③CO2可以与镁反应生成单质碳和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①A是一种活泼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A为Na,B为Na2O,C为Na2O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方程式为;
②将过氧化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最后将变成物质D,D的化学式为Na2CO3;
③加热时,固体减少的质量是二氧化碳和水,设碳酸钠的质量是x,则碳酸氢钠的质量是(10-x)g,
x=8.32g,则碳酸钠的质量分数×100%=83.2%
则D的质量分数为83.2%。
17. 硫酸铁铵可用作媒染剂和制药,其晶体化学式为(NH4)aFeb(SO4)c·dH2O。实验室模拟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Fe和少量的Al杂质)制取硫酸铁铵晶体并回收氧化铝,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1)步骤①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步骤④为灼烧,该过程在_____中进行(填仪器名称)。
(2)实验中需配制500 mL1.00ml·L-1的硫酸,则需要量取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1的浓硫酸________mL,配制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填字母)。除图中已有仪器外,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_。
(3)步骤②中加入足量H2O2的目的是氧化Fe2+,该步骤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
(4)硫酸铁铵晶体组成的测定
步骤1:准确称取质量为4.820g固体在酸性条件下溶于水配成100.00mL溶液A;
步骤2:取25.00mL溶液A,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过滤得1.165g沉淀;
步骤3:取25.00mL溶液A,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洗涤并灼烧得0.2g固体。
通过计算确定该晶体的化学式________。
【答案】17. ①. 2Al+2OH-+6H2O=2+3H2↑ ②. 坩埚
18. ①. 27.2 ②. A ③. 胶头滴管
19. 2Fe2++H2O2+2H+=2Fe3++2H2O
20.
【解析】
【分析】废铁屑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Al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过滤,滤渣是铁、滤液是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用1ml/L的硫酸溶解铁粉得到硫酸亚铁溶液,用双氧水把硫酸亚铁氧化为硫酸铁,再加入硫酸铵溶液生成硫酸铁铵;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加热分解为氧化铝。
【小问1详解】
步骤①是废铁屑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Al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和氢气,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6H2O=2+3H2↑;步骤④为灼烧,灼烧固体物质在坩埚中进行;
【小问2详解】
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1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实验中需配制500mL1.00ml·L-1的硫酸,根据稀释前后硫酸物质的量不变,实验需要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配制过程中需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用烧杯、玻璃棒稀释浓硫酸,用500mL容量瓶定容,定容时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所以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托盘天平,选A;除图中已有仪器外,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胶头滴管;
【小问3详解】
步骤②中加入足量H2O2的目的是把Fe2+氧化为Fe3+,该步骤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小问4详解】
100.00 mL溶液A,由实验流程可知:
步骤2得到硫酸钡沉淀,则n()=×=0.02ml,步骤3将铁最终转化为氧化铁0.2g,则n(Fe3+)=×2×4=0.01ml;结合电荷守恒可知,n()=2n()-3n(Fe3+)=0.01ml,晶体中水的质量为4.820 g-0.02ml×96g/ml-0.01ml×56g/ml-0.01ml×18g/ml=2.16g,n(H2O)=0.12ml;故铵根离子、铁离子、硫酸根离子、水分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1:2:12,故为NH4Fe(SO4)2⋅12H2O。
18. 一氧化二氯(Cl2O)是国际公认的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其部分性质如下:现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少量Cl2O。
已知:常温下,Cl2O是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熔点:-120.6℃;沸点2.0℃。
(1)盛有浓盐酸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名称)。
(4)装置C中固体产物为NaCl和NaH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装置E中Cl2O的收率与装置C的温度和纯碱的含水量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猜想明显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
A.温度越高,Cl2O的收率越低
B.纯碱含水量越高,Cl2O的收率越高
C.随着纯碱含水量增大,Cl2O的收率先增大后减小
D.温度较低时,纯碱含水量越高,Cl2O的收率越高,温度较高时,纯碱含水量越高,Cl2O的收率越低
已知潮湿的碳酸钠中含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2ml,实验中得到Cl2O的质量为5.6g,计算该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若C中盛装含水碳酸钠(Na2CO3与水按照质量106:9调制而成)吸收氯气制备Cl2O。如果用Na2CO3·xH2O表示含水碳酸钠,则x为___________。
(7)请设计实验,检验G溶液中是否含有Cl-___________。
【答案】18. 分液漏斗
19.
20. 饱和食盐水 21.
22. ①. B ②. 64.4
23. 0.5 24. 取少量G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含有Cl-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浓盐酸放在分液漏斗中。
【小问2详解】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HCl、MnCl2能拆分,再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则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则氯气中混有HCl,而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HCl能溶于饱和食盐水中,则装置B中的试剂为饱和食盐水,目的为除去氯气中的HCl。
【小问4详解】
装置C中,氯气和碳酸钠、水反应生成氯化钠、碳酸氢钠和一氧化二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A、由表中内容可知,随着温度升高,一氧化二氯的收率降低,该选项猜想合理;
B、由表中内容可知,随着纯碱中的含水量的增大,一氧化二氯的收率先增大后减小,该选项猜想不合理;
C、随着纯碱中的含水量的增大,一氧化二氯的收率先增大后减小,该选项猜想合理;
D、由表中内容可知,温度为0~10℃时,纯碱含水量越高,一氧化二氯收率越大,但当温度为30~40℃时,纯碱含水量越高,一氧化二氯收率越小,该选项猜想合理。
故选B;
设0.2ml碳酸钠完全反应时生成的一氧化二氯的物质的量为n,且根据,可知
解得n=0.1ml
则生成的一氧化二氯的质量为0.1ml×(35.5×2+16)=8.7g,实验中得到Cl2O的质量为5.6g,则产率为。
小问6详解】
由于Na2CO3与水的质量比为106:9,则其中碳酸钠和水的微粒个数比为,则x=0.5。
【小问7详解】
氯离子和银离子能结合为氯化银沉淀,则若想鉴别G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方案为:取少量G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含有Cl-。A.烧碱
B.甲烷
C.酒精
D.白磷
A.观察钠的燃烧
B.测定新制氯水的pH
C.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D.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钾元素
温度/℃
纯碱含水量/%
Cl2O收率/%
0~10
5.44
67.85
0~10
7.88
89.26
10~20
8.00
64.24
30~40
10.25
52.63
30~40
12.50
30.3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34,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创新部),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的硫酸吸收三氧化硫, 下列变化的实质相似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79,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创新部),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的硫酸吸收三氧化硫,8L气体,【答案】H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63,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