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广西崇左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 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现象的是( )
A. 阳光下的树影B. 地热喷泉
C. 钱江涌潮D. 在黑夜中飞行自如蝙蝠
【答案】A
【解析】
【详解】A.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地热喷泉属于研究热学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
C.钱江涌潮属于力学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
D.在黑夜中飞行自如的蝙蝠属于声学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某同学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cm( )
A. 普遍课本一张纸的厚度是8B.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125
C. 茶杯的高度是10D. 他自己的身高是15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的头发的直径在80μm左右,普通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80μ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物理书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5.2cm = 252mm左右,单位是mm,故B不符合题意;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家威杏 MXSJ663 每日最新,性比价最高C.中学生拳头宽度约8cm,茶杯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0cm左右,单位是cm,故C符合题意;
D.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某些个子小的中学生的身高在150cm = 15dm左右,单位是d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下列不是科学探究步骤的是( )
A. 猜想与假设B. 判断正误
C.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D. 交流与评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学探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与评价等步骤;判断正误不是科学探究步骤,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 如图是380mL的瓶装农夫山泉,小新想检验瓶里的实际装水量,他选用量筒时,最合适的量程是( )
A. 1000mLB. 500mLC. 100mLD. 250mL
【答案】B
【解析】
【详解】500mL的量筒能一次测量380mL的水,小新想检验380mL装的小瓶农夫山泉的实际装水量,选择500mL的量筒是比较合适的,1000mL太大,100mL、250mL太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 老师鼓励同学们上课要大声回答问题,这是提高声音的( )
A. 音调B. 频率C. 响度D. 音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大声回答问题,这是提高声音的响度。
故选C。
6. 要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像,应当使用 ( )
A. 平面镜B. 凸透镜C. 凹透镜D. 三种都可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要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像,即实像,而平面镜呈的是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要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像,物体在凸透镜两倍焦距处就可以成等大的实像,光屏可以承接,故B符合题意;
C.凹透镜成的是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从以上选项可以看出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 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B. 工人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 渔民利用声呐获得鱼群的信息
D. 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工人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渔民利用声呐获得鱼群的信息,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太空中传播速度最慢
B. 声音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C. 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
D. 教室里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大的,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光在太空中传播速度最快,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太空中无法传播,故B错误;
C.城市中由于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故C错误;
D.上课时,教室里每位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说明光线向各个方向都能传播,因此,黑板上的字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9. 如图所示,关于桂林日月双塔在水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B. 塔在水中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和塔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 水面越深,像离水面越远
D. 水中所成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日月双塔在水中所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D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B正确;
C.在该现象中,物距是日月双塔到水面的距离,像距是日月双塔所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二者始终相等,与水的深度无关,故C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做法是( )
A. 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B. 调低跳广场舞音响设备的音量
C. 在路口处安装噪声检测装置
D. 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调低跳广场舞音响设备的音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只能显示噪声的等级无减弱噪声的功效,故C不符合题意;
D.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下图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鹦鹉照镜
B. 日食
C. 叉鱼的下方
D. 海市蜃楼
【答案】B
【解析】
【详解】影子是光在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物体在其后方形成的暗区。
A.鹦鹉照镜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不符合题意;
B.日食是月球转到了太阳和地球中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处在阴影中的人就能看的日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叉鱼时向更深处投掷鱼叉,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变高了的虚像,所以叉鱼时应向更深处投掷鱼叉,其实质是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A. 放大的B. 缩小的C. 正立的D. 倒立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2f>20cm>f,得到20cm>f>10cm.蜡烛向透镜移动8cm,物距是20cm﹣8cm=12cm,20cm>f>10cm,物距和焦距关系有两种可能: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13. 人站在岸上看到水中的池底变浅了,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站在岸上看到水中的池底变浅了,光是由水射向空气中,在光的折射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A.图中光是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中光是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光是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14. 对于如图中刻度尺的使用错误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刻度尺没有紧贴待测物体B. 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待测物起始端
C. 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D. 刻度线没有和待测物平行
【答案】BC
【解析】
【详解】由图得,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待测物体的起始端;视线也没有正对刻度线;刻度线有和待测物平行;刻度尺有紧贴待测物体,故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15. 下列各种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弹吉他时,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 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用到了理想实验法
C. 在教室里没有产生回声,所以教室里我们听不到回声
D. 正常情况下,人耳听声的范围为
【答案】AB
【解析】
【详解】A.弹吉他时,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
B.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由于不能将瓶中的空气抽空,所以不能形成绝对的真空,故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所以采用的是理想实验法;B正确;
C.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短,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人的听觉范围在,D错误。
故选AB。
1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根长1m的竹竿竖直放置在高0.5m平面镜前,它在镜中的像高是0.5m
B.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此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C. 一条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是,则反射角是
D.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答案】BD
【解析】
【详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因此1m长的竹竿竖直放置在高0.5m平面镜前,它在镜中的像高是1m,故A错误;
B.雨后彩虹,实质是由于太阳光通过小水滴发生折射的缘故,此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故B正确;
C.条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是40度,即入射角是50度,故反射角是50度,故C错误;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D正确。
故选B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7.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___________mm,___________h。
【答案】 ①. ②. 0.05
【解析】
【详解】[1]根据单位换算可知
所以
[2]由单位换算可知
所以
18. 小刚在环境幽美、鸟语花香的青秀山散步,小刚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区分“鸟语”。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时,声速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①. 音色 ②. 变大
【解析】
【详解】[1]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听到“鸟语”能区分鸟的种类,是通过它们的音色不同进行辨别的。
[2]声速与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转播的速度,所以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时,声速将变大。
19.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
【答案】 ①. 光的直线传播 ②. 3×108
【解析】
【详解】[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发出的光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时,会形成倒立的实像。
[2]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为3×108m/s。
20.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三棱镜对各种单色光的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在各种不同色光中,属于三基色光的是___________(该空选填序号)。
①红光 ②绿光 ③蓝光 ④黄光
【答案】 ①. 折射 ②. ①②③
【解析】
【详解】[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故选①②③。
21. 小明在湖边游玩时,看到了一些光现象:
(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这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2)看到湖水中游动的“鱼”比其实际位置要___________(选填“深”或“浅”)一些。
【答案】 ①. 实 ②. 浅
【解析】
【详解】(1)[1]茂密的树下有一个个圆形的小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太阳的“实像”。
(2)[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进入人眼,此时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鱼经水面折射所成的虚像,且虚像在实际鱼的上方,所以从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鱼实际位置要浅一些。
22. 物理课上,老师在用激光器演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时,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应该向光传播的路径上喷______(选填“水蒸气”或“水雾”);同学们根据看到的光的传播径迹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这种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是______(选填“转换法”或“模型法”)。
【答案】 ①. 水雾 ②. 模型法
【解析】
【分析】
【详解】[1]向光传播的路径上喷水雾可利用光的反射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用带箭头的直线,即光线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简单直观,采用的是模型法。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3. 请在图中画出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对应的出射光线(F为透镜的焦点)。
【答案】
【解析】
【详解】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4. 按要求作图,如图所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为A′B′,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
【答案】
【解析】
【详解】分别过A'、B′作出关于平面镜的垂线,根据对称性找到物点A、B,用实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如图所示: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5. 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cm,圆形物体的直径___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s;
(2)如图丙所示的量筒分度值为___________mL,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将系了细线的矿石轻放入量筒,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0.1 ②. 1.20 ③. 104 ④. 2 ⑤. 8
【解析】
【详解】(1)[1][2]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20cm对齐,故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3]图乙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44s,因此停表读数为1min44s,即104s。
(2)[4][5]如图丙所示的量筒分度值为2mL,量筒读数,视线应该与量筒内凹液面的底部相平,由图乙所示量筒可知,测得矿石的体积
26. 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有以下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变化。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如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______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___;
(3)如图丙波形图中___________(选填“a”、“b”或“c”)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a、b两波形图中音调高的是___________(选填“a”或“b”)。
【答案】 ①. 振动 ②.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③. 频率 ④. 低 ⑤. c ⑥. b
【解析】
【详解】(1)[1][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因此图甲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可以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属于转换法的运用。
(2)[3]由图乙可知,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因此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4]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钢尺就越不容易振动,即振动频率越慢,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3)[5]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对比丙图中的abc三图,b图杂乱无章属于噪声。
[6]比较a、b两图,b图频率较快,音调较高。
27. 如图是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厚2mm、5mm),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铅笔,光屏。需要添加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
(2)小丽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3)为了更好地得出实验结论,小丽应选用厚度为___________mm的玻璃板;
(4)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小丽在玻璃板前观察到蜡烛A的像是由光的___________形成的;
(5)在玻璃板后移动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表明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__;
(6)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 ①. 刻度尺 ②.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③. 2 ④. 反射 ⑤. 未点燃 ⑥. 相等 ⑦. 虚
【解析】
【详解】(1)[1]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因此需要刻度尺。
(2)[2]玻璃板不但可以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像的位置,所以要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
(3)[3]厚玻璃板两个面都能反射光成像,形成重影,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实验中应选薄玻璃板,故应选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4)[4]小丽在玻璃板前观察到蜡烛A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5]如果点燃玻璃板后方的蜡烛B,B的烛焰的光线透过平面镜,干扰对A的烛焰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观察,难以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对实验造成影响,所以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6]实验中,用蜡烛B替代蜡烛A的像,使用了等效替代法,移动蜡烛B,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表明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6)[7]光屏上不能承接蜡烛的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28. 小明用凸透镜(焦距是10cm)、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
(2)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当蜡烛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小明在如图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他在凸透镜不动的情况下,让光屏上的实像变大些,小明应当把蜡烛向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同时把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移动;
(5)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原因是___________;
(6)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过程中,他们尝试用白纸挡住凸透镜的一半,发现在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形成烛焰完整的像。
【答案】 ①. 同一高度 ②. 缩小 ③. 靠近 ④. 远离 ⑤. 上 ⑥. 物距小于焦距或等于焦距,成虚像 ⑦. 仍能
【解析】
【详解】(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
(2)[2]当蜡烛距凸透镜25cm,此时物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4]要想让在光屏上的实像变大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小明应当把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同时把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4)[5]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上移动。
(5)[6]将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此时物距减小,当
不成像;当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6)[7]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用白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一半,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解答时要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得分。)
29. 用一个直径为1m的滚轮,沿一条椭圆形跑道滚动,滚轮滚动了150圈后,距出发点还有0.4 m,则跑道的全长有多少米?
【答案】471.4m
【解析】
【详解】解:滚轮的周长为
C=πd=3.14×1m=3.14m
滚轮滚动的距离
s=nC=150×3.14m=471m
操场的周长为
S=471m+0.4m=471.4m
答:跑道的全长是471.4米。
30. 小红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小明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若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1.4s,求长铁管的长度。(v铁=5100m/s,v声=340m/s)
【答案】510m
【解析】
【详解】解: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设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为t1,则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t2=t1+Δt
因为,且声音在铁管中和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相等,所以声音传播的距离
s=v1t1=v2(t1+Δt)
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
所以铁管的长度
s=v1t1=5100m/s×0.1s=510m
答:长铁管的长度为510m。
31. 声呐是声音的一种重要利用,声呐发出的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停在某海域中执行监控任务的我海军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敌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音调不变,求敌潜艇B与我潜艇A的距离是多少?(设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2)停在海水中的我潜艇A继续监控敌潜艇B的动向,突然接到敌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音调变低,且测出敌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敌我两潜艇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敌潜艇B与我潜艇A的距离是多少?
【答案】(1);(2)
【解析】
【详解】解:(1)由得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
因为信号音调不变,两艇相对不动,则敌艇B离我艇A的距离
(2)因为接收的声音音调变低,故敌艇在远离我艇,1min敌艇行驶的路程
经一分钟后敌潜艇B与我潜艇A的距离是
答:(1)敌潜艇B与我潜艇A的距离是7500m;
(2)经一分钟后敌潜艇B与我潜艇A的距离是8700m。
107,广西崇左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107,广西崇左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20页。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6页。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崇左市扶绥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