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任务,善用知识——九年级一轮复习 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基于情境任务,善用知识——九年级一轮复习 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育价值,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核心素养培育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2.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父母长辈良好沟通,践行家庭美德,增强对家庭的情感,做家庭的好成员。
3.能理性表达意见,学会处理与家庭的关系。
4.提升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与参与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也能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尚有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用知识。
二、教育价值
1.自我成长:养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2.我与他人的关系: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3.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能够主动承担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三、教学目标
1.感悟知识在理解情境和完成任务中的作用,善用知识解决问题。
2.提高依据不同类型任务要求准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增长生活智慧。
3.通过情境任务的更迭,增强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任务要求,善用知识。
2.教学难点:知行合一,坚定文化自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师生互动:“同学们觉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中考难不难?”
2.呈现复习内容:“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在情境中完成相应的任务,实现从懂知识到用知识的升华,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采用回应课题的方式,开门见山,呈现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点明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导入方式贴近学生中考心声,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
(二)话题交流
呈现新闻: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除了历史上长期受中国文化辐射的“儒家文化圈”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以各自的方式庆祝春节。
“作为初中生,我们已经具备对新闻和热点进行分析的能力,同学们能否尝试对这些报道进行解读?”
【设计意图】通过话题交流,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情境任务的呈现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感受知识与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用知识的意识。
(三)活动1:守护春节——学以致用
1.呈现调查数据:“你认为年味是变浓了还是变淡了”
2.展示情境:
某校开展了“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春节”活动,你也积极参与其中……
关于是否回老家过年,你的邻居小林父子产生了分歧:
父亲:我们一年没有回去了,趁这次回去看看家里的长辈们。
小林:我和长辈之间有代沟,聊不来,去拜年还不如宅家玩手游有意思。
父亲:回老家也可以体验一些不一样的春节习俗啊。
小林:很多春节习俗都已经无人问津了,而且这些习俗跟我也没太大关系,我只对抢红包和收压岁钱感兴趣。
父亲:……
任务一:请帮助父亲劝说小林回老家过年。
(1)学生根据水平评价方案,书写答案。
(2)选择学生答案对比展示,分析是否能够基于情境任务调用知识,解决问题。
(3)对照方案和答案样例(水平3),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改进和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下,通过完成任务、同伴互纠、自评改进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学好知识是有用的,初步树立针对任务灵活调用知识的意识。将水平评价方案前置,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任务二:在你的帮忙下,父亲终于说服小林回到老家过年。为了过一个更有意思、充满年味的春节,请你帮助小林设计一个有年味的家庭活动,并说明理由。(要求:简要阐明活动的时间、参与人员、内容和理由)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分组展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一初步感知知识的运用需要基于情境、针对具体的任务要求,同时要注意答案逻辑,表述规范,并能够将任务一中总结出的方法用于新的任务之中,强化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小结:我们要关注情境的内容,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同时要针对任务的具体要求,用准知识,最后,我们要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认真书写,提高知识呈现的质量,写好知识。
(四)活动2:传承春节——学以导行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年。今年春节期间,南京女孩黄晓娴的折纸千金龙在巴黎大皇宫艺术展展出,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关注中华文化。
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中华文化“出圈”全世界?(要求:列出2项即可,有理有据,科学易行)
【设计意图】通过一以贯之的情境,不断提升主体参与感,实现知行合一,坚定文化自信,并将这份自信融入到实际行动之中。
(五)总结本课。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从研讨到展示,也如它的情境一样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始于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终于正月结束前。非常幸运有这样一个机会让自己更快、更高效地进入新学年的备考状态,也非常感谢中心组第1小组老师们的陪伴与指导,一次次研讨、一遍遍修改,让这节课的设计得以优化,也感谢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初三(9)班的孩子们,让这节课的设计最终落地。本节课是核心素养测试要求下复习课的一次尝试、一次探索,留给我经验,也存在着不足:
1.本节课的情境是如何创设的?创设情境首先要选好素材,对于思政老师而言,就是要有善于发现生活话题、热点问题的心思,这些都是生动的素材。这节课最终呈现出来的大情境背景是“春节”,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农历新年被确立为联合国假日这一重要事件;二是春节期间,自己身边不少00后一代人对春节习俗的不关心与不重视的现象。有了素材之后,如何将其创设为情境?全球共度春节,国家重视春节,但是我们个人对文化使命的认同感与行动力可能还存在不足,在课标学业质量描述部分也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学段目标。基于此,本节课将春节相关素材不断重组,从个人生活情境的角度设计了“是否回老家过年之争”,从个人与国家、国际的角度设计了“让文化出圈全世界”,通过情境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春节体验与学科世界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基于情境调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真问题,同时不断完善情境语言,使其更好发挥本学科价值导向的功能。
2.本节课中学生的任务是如何编制的?核心素养测试下的任务是聚焦学生能做什么事,而不是能做一道题。在初稿设计中,我曾编制了“你如何看待小林所经历的‘变淡的年’和‘变味的年’?”这一问,很明显这是材料问答型的设问,并没有指向学生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不断修改后,编制了“帮助父亲劝说小林”“帮助小林设计年味活动”等具有实操性的任务,无论是“劝说”还是“设计活动”,都是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是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真任务,在完成这样的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悟知识的作用。其中,劝说的任务所依托的情境更为具体,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意图,需要引导学生在帮助小林父亲完成劝说任务的同时澄清自己原有的认知误区(因为情境中小林的误区也是很多同学的认知,这些在前测调查中得以证实)。而“设计年味活动”和“让中华文化‘出圈’”这两个任务主要紧抓具体要求,强化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以及准确把握要求的意识。
3.本节课的课堂评价是如何进行的?在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部分,第四学段学业质量描述提到了“能够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坚定文化自信(道德修养、政治认同)”。对应本节课的任务,在学习素养上,体现为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何为“劝说”,是否能够规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科素养上,体现为学生是否能够精准调用所学知识,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综合学习素养和学科素养,本节课设计了完成“劝说”任务的水平方案。考虑到是一轮复习,本节课将水平方案前置,提前对学生做了方法指导,告诉学生“应该到哪里去”,再对照自己想达到的水平要求,自主作答。完成后,由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作答样卷,找不足、寻改进,最后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水平3答案样例,学生进一步感受水平3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水平方案和答案样例修改、完善自己的作答。
虽然,这节课的设计经过了多次打磨,最终展示也算顺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成熟和亟待改进之处。在情境上,对年味是变淡了还是变浓了的调查资源挖的不够深,如果能够基于学生的真实困惑再组素材、设情境,那么任务二的情境也可以更加饱满,本节课情境的深度和真实感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在评价上做的还不够细致,给学生进行自主评定水平等级、互助实现水平进阶的有效指导和时间尚不足,部分同学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如何更好的完成任务。
热爱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坚守,希望向更多优秀的老师们学习,携手前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主观题复习——素养指导下的情境任务理解 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育价值,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