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1页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2页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3页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4页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5页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6页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7页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植被与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林线高低,影响非地带性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查角度 整体性原理分析
    (2023·全国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
    2.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分析】试验点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
    野火发生条件:火源+可燃物+助燃物1.火源——自然火源,主要有雷击、泥炭自燃、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等;人为火源,主要有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和坏人放火等。2.可燃物——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都是可燃物。①植物体内含水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秋冬的枯树落叶更易燃烧);②林区林分结构与植被群落的特点(人工造的单纯林或同龄林区,抵御火灾能力更差,因为可能一个林区的树木都进入了高龄时期,枯木多发)。3.助燃物——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常见的是空气和氧气以及氯气和氯酸钾等氧化剂。
    【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分析】方案:由图可知,冬季采用机械,选择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减少易燃物;并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利于减轻干扰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这种方案减少了枯枝落叶,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放牧通过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所以说林下光照要充足;图中为亚热带地区季节明显,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地中海式气候降水有明显的的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林木群落较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业,需要充足的资金。
    总结该地能够推广的区位条件
    【答案】(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类答题思路
    ①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作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确定该自然地理要素的种类——分析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分析该要素的形成原因
    ②从因果关系角度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一果多因的推理: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思维推断因。一因多果的推理:在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要抓住因,并分析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分析描述。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如长江上游与下游之间相互影响的纽带就是泥沙,见下图),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
    判断自然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断“因”
    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要抓住“因”,丙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进行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应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考查角度 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5.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陡坡与缓坡的降水、温度差异小
    下渗的水分较多,径流较少
    地形要素及其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气温:海拔高,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大;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盆地地势低,不易散热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水系: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支流、长度
    水文:流量、流速、含沙量、水能
    高山植物区,植被的垂直变化
    山地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层浅薄
    山区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
    光照:地势高,光照充足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形影响宏观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形影响宏观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影响局部气温。海拔、坡向、地形类型→气温(高低、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阴坡和阳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空气干燥,易形成焚风效应。如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冬季风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气温高。地处盆地、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2)地形影响局部气候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坡向、海拔→降水(多少、变化)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③影响光照、温差、风。坡向、海拔、山脉走向等→光、温差、风力 地势高,光照充足,紫外线强;地势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②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③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④地形影响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型,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型。⑤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⑥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3.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坡度: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水土流失严重,很难发育成深厚和肥沃的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肥沃)。坡度小,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影响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坡向:阳坡温度状况较阴坡好,水分状况较阴坡差,发育的土壤也存在差别。(3)海拔: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4.地形对植被的影响(1)坡向:影响植被类型: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影响植被分布的海拔:同一山体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2)地势起伏——垂直分异规律(立体农业)
    6.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D.鼠类天敌多
    考查角度 生物与地理环境
    (2023·湖南卷)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润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错误。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
    8.(2021·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下图为世界海洋动物区系部分分区图。
    比较甲乙两区域,指出海洋动物种类较多的区域并简述其种类较多的原因。
    【详解】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大西洋,乙区域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由材料“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可知,依据板块构造理论,乙海域为泛大洋,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乙海域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海洋面积广阔,生物种类多;乙海域沿岸浅海面积大,生物丰富;太平洋上岛屿多,珊瑚礁众多,海洋动物栖息地丰富,生存环境多种多样。
    【答案】乙多,理由: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海域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海洋面积广阔;浅海面积大:岛屿多:珊瑚礁众多;生存环境多种多样。
    考向1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严重,导致土壤有机碳流失较多。研究表明,栖息在高寒草地的高原鼠兔的干扰(干扰方式主要有觅食、堆土、挖掘和穴居)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流失的影响较大。但也有学者认为,高原鼠兔适度的干扰可促进土壤中的碳循环,从而有利于有机碳的累积。下图为高原鼠兔对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秃斑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差B.植被覆盖低C.地表温度低D.风化作用强
    【解析】1.高原鼠兔采食、掘洞等行为会造成土壤裸斑,形成秃斑,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冻融风化作用强烈,导致秃斑进一步扩张,D正确;与水分、植被覆盖、地表温度无关,ABC错误。故选D。
    2.高原鼠兔适度的干扰可促进土壤中的碳循环,推测主要的干扰方式是( )①觅食 ②穴居 ③挖掘 ④堆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2.在高原鼠兔堆土过程中,采食、地面排泄活动会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促进土壤中的碳循环,①④正确;穴居、挖掘不会促进土壤中的碳循环,②③错误。故选B。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中部,河流下游汇入哈蒙—赫尔曼德湖、哈蒙—普扎克湖、哈蒙—萨巴里湖,形成了罕见的内陆淡水湖群,合称为哈蒙湿地,连接哈蒙湿地与盐沼的甲河为季节性河流。20世纪90年代哈蒙湿地开始萎缩。左图为哈蒙湿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赫尔曼德河源头逐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示意图。
    利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近年来哈蒙湿地的变化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
    【详解】连接哈蒙湿地与盐沼的甲河原为季节性河流,随着哈蒙湿地萎缩,甲河可能全年断流;湖水失去外泄径流方式,只能靠蒸发排泄水分,会导致湖泊盐度上升,湖泊可能成为咸水湖;哈蒙湿地萎缩,湖泊水量减少,调节气候功能减弱;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甲河可能(全年)干涸(或断流);湖泊盐度上升(或可能成为咸水湖);调节气候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考向2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地处中亚北部哈萨克斯坦气候干旱,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调查发现该地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科学家研究预测,即便是气温、降水无明显变化情况下,未来该地牧草分布状况可能发生改变。完成下面小题。
    4.相对于缓丘,河谷的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河谷( )A.降水较多 B.地下水多 C.温度较高D.蒸发较弱
    【解析】4.由题意可知该地位于中亚北部哈萨克斯坦,气候干旱,河谷和缓丘降水都较少,A错误;河谷相对于缓丘,地势较低,利于汇水,地下水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更好,B正确;河谷与缓丘的温度在白天为缓丘较高,夜晚河谷相对温度较高,一天当中温度会有变化,C错误;蒸发与温度和坡向有关,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B。
    5.推测未来该地牧草最近一次的变化( )A.缓丘稀疏,河谷稀疏 B.缓丘葱郁,河谷葱郁C.缓丘葱郁,河谷稀疏 D.缓丘稀疏,河谷葱郁
    【解析】5.由上题分析可知,河谷地区便于集水,推测未来由于河谷地区土壤中含水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透气性不足,使得河谷地区的牧草不适宜生长;而缓坡地区由于地形原因使得土壤结构较为稳定,缓丘上牧草葱郁,ABD错误,C正确。
    6.影响未来河谷牧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热量C.土壤D.光照
    【解析】6.由题干“科学家研究预测,即便是气温、降水无明显变化情况下,未来该地牧草分布状况可能发生改变”可知影响未来河谷牧草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热量,河谷水分不仅指的是河谷土壤的水分,也包含大气中的水分,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无明显变化,AB错误;该地气温和降水无明显变化,与之相关的光照变化也不明显,D错误;河谷地区由于地势较低,便于集水,使得河谷地区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含量的变化导致了未来河谷牧草的变化,C正确。
    考向3 生物与地理环境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海拔7556m。野生水鹿和家养牦牛是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常见动物,均以草为食。图示意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区水鹿和牦牛的活动率。完成下面小题。
    7.野生水鹿与家养牦牛活动率最高的区域主要植被为( )A.山地硬叶林B.山地针叶林C.山地针阔混交林 D.温带草原
    【解析】7.读图可知,野生水鹿与家养牦牛的活动区主要集中在落叶阔叶林和落叶灌丛林之间的①和②,根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①应为山地针阔混交林,②应为山地针叶林。野生水鹿与家养牦牛活动率最高的区域是①,主要植被是山地针阔混交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导致草甸区野生水鹿活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寒冷期长,生存条件恶劣B.草甸植被,缺少食物来源C.牦牛众多,觅食竞争太大D.海拔较高,大小碎石遍布
    【解析】8.读图可知,草甸区野生水鹿活动率为0。草甸所处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寒冷期长,生存条件恶劣,A正确;野生水鹿以草为食,草甸植被食物来源较为充足,B错误;草甸区家养牦牛活动率仅为4.43,活动率也较低,因此牦牛数量较少,C错误;大小碎石遍布的是流石滩,D错误。故选A。
    考查角度 植被分布及影响因素
    (2022·湖南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3.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逻辑推理: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强,使得在离河岸950 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草本植物根系较浅,在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在离河岸 950 米到 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
    逻辑推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南界会向高纬度退却;受北冰洋的限制,其北界不向高纬度发展。因此,亚欧大陆苔原带分布宽度进一步缩小,分布面积会缩小。
    5.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逻辑推理:祁连山纬度相对较低,在冰期时,基带气温较高,因此苔原带不会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附近扩展到祁连山基带,极地特有种灌木分布范围也不会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附近扩展到祁连山基带。气温升高时也不存在极地特有种灌木分布范围从山麓向海拔高处变迁的可能,所以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
    种群:在自然界,任何植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群落: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
    环境与种群数量、群落结构关系
    ①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
    ②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地方,只有少数高等植物能够适应,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③植物群落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我国北部某些地区的半流动、半固定沙地逐渐固定,转化为固定沙地,其植物群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比如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草场的退化,植物群落的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发生荒漠化,草原退化成荒漠
    热带雨林:全年旺盛生长,发育最繁盛的植被类型;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群落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各月、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稍坚硬、叶表面光泽无毛,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常绿硬叶林: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有茸毛或者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乔木叶片呈纸质,宽而薄,秋冬落叶,也叫夏绿林
    亚寒带针叶林:以松、杉为主,树叶针状,抗寒抗旱
    热带草原: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为热带稀树草原
    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偶见矮小灌木
    荒漠: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叶面缩小、肉质茎叶、覆盖毛绒、根系发达
    苔原和冰原:喜阴冷、潮湿、抗风的环境,矮小匍匐于地表
    (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主要包括热量、降水、光照、风等。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茂盛,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如热带雨林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细分:热量、水分、光照等因素影响植被的分布①热量充足的地区、水分满足植物生长,降水丰富,降水量在400 mm以上,分布着森林植被;②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分布着草原植被;200~400 mm为草原;③热量充足的地区、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分布着荒漠植被,在200 mm以下为荒漠;④热量充足的地区:植被常绿;热量不足的地区:植被落叶或者针叶。垂直结构:气温越高,降水越多,植被高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复杂。上层一般为喜阳乔本和灌木作物;下层一般为喜阴的草本植物。
    风向:旗形树:迎风面(损伤),背风面一侧生长
    风力:山顶风力大,树木矮小匍匐地面(矮林)
    自然灾害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如寒潮、风沙等自然灾害影响植被长势和植被分布数量较少。
    地形的条件影响植物分布
    海拔:山区水热差异大,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坡向:阳坡热量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茂盛;反之植被稀疏
    背风坡焚风效应,出现干热河谷,非地带性
    地形坡度: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植被生长更茂盛
    土壤水分(阴坡大于阳坡):阴坡植被丰富;阳坡植被丰富(湿润区)
    热量(阳坡大于阴坡):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高于阴坡;阳坡自然带种类、数量多于阴坡
    光照(阳坡大于阴坡):阳坡多分布喜阳植被(马尾松等);阴坡多分布喜阴植被(冷杉等)
    其他:同一自然带,阴坡的生物多样性大于阳坡
    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高山植被稀疏
    湖陆(海陆)(山麓到山顶等)水分含量差异
    ①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
    ②坡顶风速大,加速蒸发,蒸发量大,蒸发强,土壤水分少;
    ③地下水和冻土: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森林无法延伸至此,如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没有森林
    ④坡度大,坡面径流速度快,水分流失多,水土流失严重,蒸发旺盛,土层浅薄,多分布草原和荒漠
    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生长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以及暖季短或雨季短的气候特点。
    经济效益:提供木材、提供林产品
    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条件,维护生物多样性
    树木能阻挡地表径流,增加下渗
    根系固定土壤,吸收水分
    减缓地表径流,减少雨水冲刷
    遮阴挡光,削弱太阳辐射,夏季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变小
    挡风(冬季风、台风)减少海浪侵蚀
    蒸腾作用增强,云雾增多,增加大气湿度
    防风固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轻噪音、保护农田减少城市内涝、维护生态平衡等
    热带雨林全球环境效益:调节全球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基因医学宝库
    环境适应性:红树林生长在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呼吸根凸出淤泥,有通气和储气构造,便于退潮时通气,涨潮时储气,保证植物体的持续呼吸。
    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和越冬的场所
    红树林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
    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
    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密集的支柱根可以防风消浪、缓解潮流对淤泥滩的冲刷,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发达的呼吸根具有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药用价值: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
    覆盖表土,防止水分蒸发
    调节地温,增加土壤活性
    减少表土流失,增加土壤活性
    碳氧失衡,CO2浓度增加,气候变暖
    水汽蒸发蒸腾减弱,降水减少,温差变大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
    径流量变率增大,调节径流能力下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大,旱涝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增加,河道淤积,洪涝威胁频繁;水质变差
    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海岸侵蚀加剧、海岸线退缩、土地减少
    生态失衡;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考查角度 植被演替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信息1: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
    推理1:草甸生长于过湿环境,说明该地地带性植被是森林
    信息2: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性接受沉积
    推理2:谷地地下水位变低,水分条件变差
    论证:植被应由草甸向当地地带性植被方向发展
    (2023·浙江1月卷)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A.翅碱蓬—芦苇—光滩B.翅碱蓬—光滩—芦苇C.光滩—芦苇—翅碱蓬D.光滩—翅碱蓬—芦苇
    【解析】7.阅读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从海洋向陆地,植被的变化为光滩—翅碱蓬—芦苇,随着泥沙淤积,潮滩向外拓展,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相同,为光滩—翅碱蓬—芦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解析】8.由题干信息可知,翅碱蓬的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因此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调控潮滩水体盐度,潮滩地区的盐度与河流径流量汇入有关,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是可行的,C正确;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都不能很好的调控潮滩湿地水体盐度,AB错误;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需要耗费人力财力,且未从根本上进行修复,D错误。故选C。
    植被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通常被定义为“植物群落在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在裸地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气候变化: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
    动物: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
    内因动态演替: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
    群落演替过程一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
    土壤: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
    人为因素: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
    植被演替的本质:在自身或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生物在变化后的环境中竞争优势大,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特别强调: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之后,只是乔木占据了优势,但森林中各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从基础知识来看,随着土壤水分减少,植被会越来越稀疏,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乔木、灌木、草本、荒漠;但是土壤水分过多会发育草甸。随着热量减少,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8.(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土壤的构成和质地特征影响土壤水分循环的蒸发、下渗等环节,从而影响旱季与雨季的土壤水分状况。
    【答案】由于上部土层(表土层或白浆层)为砂质壤土,质地较粗,保水蓄水能力,水分蒸发快,淀积层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阻碍地下水对上部土层水分的及时补给,导致少雨季节土壤水分缺乏,雨季上部土层水分易下渗,受淀积层阻挡容易滞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多。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推理: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改变土层“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旱涝威胁,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信息1:培垄高于地面20cm
    信息3:沟底深翻30cm以上;白浆层深度15~40cm
    推理:增加了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利于作物扎根
    推理:有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有助于雨季排水
    【答案】培垄增加了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层“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少雨季易旱、多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有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助于排水,可以减少渍涝危害。
    含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特征: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P、Ca、Mg等),供植物吸收。作用: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有机质: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特征: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作用: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水分: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关系: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含量高低影响因素
    森林草原等植被生产力强,枯枝落叶多,生物和化学风化作用强
    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
    气温高分解速度快(多)
    气温低分解速度慢(少)
    流水侵蚀(降水多且集中的条件)
    风力侵蚀(风力大且集中条件)
    土壤水分多少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水分的变化=水分的收入量-水分的支出量。②水分的收入量(入渗量或下渗量):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植被截留、人工灌溉(灌溉方式:漫灌、喷灌、滴灌、根灌)、冻土融化、积雪融化、冰雪融化、地形(坡度)、土质状况(空隙大小、岩石状况)、凝结水。③水分的支出量
    土壤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①收入:表层主要是太阳辐射。②支出:地面辐射。③保温措施:覆盖、耕作、浇水、有机肥等。
    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它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影响岩石的风化的速度和强度(动力因素);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
    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含粉粒和黏粒较多,含砂砾较少
    含砂粒较多,含粉粒和黏粒较少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草类:根系发达且集中在地表
    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①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 、冻土 ②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③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④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2022·福建卷)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B.土壤C.洋流D.地形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气温,27°N--3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应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 表明气温大幅度下降,最后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
    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
    10.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120~150天B.150~180天C.210~240天D.310~340天
    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
    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
    11.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
    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
    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
    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与光照关系不大,C错误
    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
    季节冻土:冻土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融冻,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
    世界: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北半球冻土分布面积最大,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其中俄罗斯和加拿大是冻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我国:我国是第三大多年冻土国,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其中,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占我国多年冻土总面积的70%。
    概念:在高纬地区和高山、高原地区,形成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冻结土层,称为冻土。
    永久冻土,又叫多年冻土,指至少连续冻结两年以上的土层。多年冻土根据冻结情况,又可以分为活动层和永冻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活动层。夏季融水使土壤富含水分,植物是可以在上面生长的。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叫永冻层。多年冻土绝大部分是第四纪冰时的遗留物。
    ①纬度越高,冻土层越厚随着纬度越高,气温越来越低,永久冻土分布范围也更广。上层的活动层也逐渐变成永冻层,所以永冻层的厚度越来越大,深度逐渐变浅,向地表不断“生长”。
    ②海拔越高,冻土层越厚高山、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厚度主要受海拔控制。一般来说,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冻土层愈厚,永冻层顶面埋藏深度也较浅。
    ③坡向、坡度: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于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冻土厚度也不同。昆仑山在同一高度和同一深度的阴坡地温比阳坡地温要低2~3℃,阴坡冻土厚度大一些,冻土分布下界高度较阳坡低100m。坡向对冻土发育的影响随坡度减小而减弱,如大兴安岭当坡度为20~30°时,南北坡同一高度处的地温相差2~3℃,随着坡度减小,不同坡向的同一高度地温差减小,冻土厚度的差别小一些。
    ④植被、雪盖: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减小。大兴安岭落叶松、桦树林区和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地区,能使地表年温差比附近裸露地面降低4~5℃,永冻层顶面深度变浅,永冻层厚度相对增大,活动层厚度相对减小。
    ①气候: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育。
    ②岩性:砂土导热率较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的形成;黏土导热率较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
    ①多年冻土厚度从高纬到低纬逐渐减薄,以至消失:北极多年冻土厚达1000m以上,年平均地温为-15℃,永冻层顶面接近地面。向南,到连续冻土南界,多年冻土厚度减到100m以下,年平均地温为-3~~5℃,永冻层顶面埋藏加深。大致在北纬48°,是多年冻土的南界,年平均地温接近0℃,冻土厚度仅为1~2m。
    ②多年冻土从高纬到低纬不仅厚度变薄,而且由连续的冻土带过渡到不连续的冻土带。多年冻土不连续带是由许多分散的冻土块体组成,这些分散的冻土块体称为岛状冻土。
    ②地表下沉,影响地表交通和建筑等地面设施;土壤水分下渗,地表径流减少,植被退化。
    ④释放大量许多未知的病菌
    ③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厚度主要受海拔控制。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冻土层愈厚,永冻层顶面埋藏深度也较浅。
    ①土壤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释放到空气中,加剧全球变暖。
    ③对植被的影响:在活动层较浅的地区(例如环北极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导致的地下冰融化,会向地表补充大量水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在活动层较大的地区(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退化会导致更多的土壤水分下渗,地下冰融化对土壤水分补充的水分也难以被植物吸收,所以会导致植被退化;在纬度高的寒冷地区,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由于土壤结冻膨胀而升起,连带植物抬起。至春季解冻时,土壤下沉而植物留在原位造成植物根部裸露死亡。
    从冻土冻融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是地下有水,二是低温高温季节交替变化。所以治理措施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想办法减少地下水对路面的影响,比如抬高路面,使路面远高于两侧地面,再比如在冻土地带架设桥梁。二是对地下温度的控制,如使用片石通风路基、使用通风管路基、使用热棒等。
    考向1 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海拔2000~2500米)内分布着较多的灌木及少量草本植物。近30年来,随着草本植物向高海拔入侵,灌木出现了明显的斑块状分布。图示意目前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每平方米灌木、草本株数随海拔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被主要特征有( )①叶面宽大 ②种类较少 ③灌木植株矮小 ④垂直结构复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1.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海拔较高,分布着较多的灌木及少量草本植物,由于气候高寒,叶片窄小,种类稀少,植株矮小,垂直结构简单,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
    2.目前,该地带草本植物入侵最显著的高度是( )A.2000~2100米 B.2200~2300米 C.2300~2400米 D.2400~2500米
    【解析】2.读图可知,目前,2000~2100米处每平方的的草本株数超过了灌木株数,说明该地带草本植物入侵最显著,A正确;2200~2300米每平方的的草本株数与灌木株数相差不大,不是最显著,B错误;2300~2400米、2400~2500米每平方的的草本株数小于灌木株数,入侵不显著,CD错误。故选A。
    3.导致该地带草本植物入侵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人为干扰 C.土壤退化 D.火山喷发
    【解析】3.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热量条件改善,导致该地带草本植物入侵,A正确;该地带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B错误;土壤退化会导致植被退化,不会出现草本入侵现象,C错误;火山喷发会导致植被大量死亡,D错误。故选A。
    考向1 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
    齿稃草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为新疆北部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命植物。短命植物又称短营养期植物、短期生植物。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为( )A.叶片厚B.植株高C.根须细D.花期长
    【解析】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齿稃草为草本植物,加之其生长环境水肥不足,叶片不厚,植物无法积累大量有机质,植株不高,A、B错误;齿稃草需要在最短时间完成结籽,而且生长时水分就在地表浅表,因此根须较细,C正确;齿稃草生长期较短,花期也较短,D错误。故选C。
    5.相比新疆南部,新疆北部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较多 B.热量较高 C.温差较大D.风力较大
    【解析】5.根据所学可知,物种多样性和水分关系密切,且北疆水分条件优于南疆,A正确;热量丰富对植物多样性也具有较大影响,北疆纬度高,热量较南方不足,B错误;温差大不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形成,C错误;风力大不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故选A。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植物丰富。为了解植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变化规律,科学家选取了保护区内三个不同演替阶段的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人工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自然状况下,其演替方向是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森林的物种丰富度由物种的迁入和物种的灭绝两个过程决定。表为三个森林群落的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6.该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属于(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解析】6.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地带性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天然林属于常绿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 )A.物种多样性先增后降B.灭绝的物种多于迁入的物种C.乔木的优势不断增加D.草本植物的个体数不断增加
    7.根据“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顺序,结合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乔木的植物个体数不断增加,乔木的优势不断增加,C正确;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说明灭绝的物种少于迁入的物种,A、B错误;草本的植物个体数不断减少,D错误。故选C。
    8.推测该保护区内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 B.人类活动C.地貌变化 D.生物入侵
    【解析】8.根据“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顺序可知,该保护区曾经的自然植被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种上了人工林(马尾松林),随着保护区的建设,森林群落受到人类的干扰减弱,逐渐由人工林演替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B正确;气候短期变化不大,A错误;地貌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破坏,保护区内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与生物入侵无关,D错误,故选B。
    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相关性最弱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9.阅读图文材料,据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关系(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气温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小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小,故两者的相关性最弱的地区在低海拔区域,其中以春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小,相关性最弱;降水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大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小,两者的相关性最弱的地区在高海拔区域,其中也是以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较弱;因此土壤有机碳和气候相关性最弱的是春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考向3 土壤有机碳
    10.海拔大于1000米,夏季气温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的理由是( )A.降水多,土壤淋溶性强B.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C.气温高,矿物质风化快D.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
    【解析】10.气温越高,对有物质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碳也流失越快,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越少,呈现负相关,B正确;由图可知大于1000m降水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小,AD错误;有机碳与矿物质关系不大,相关性小,C错误。故选B。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下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图,其中①类型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山地。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B.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C.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D.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
    【解析】11.阅读①、②、③代表的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知,在不同土层深度中,①>②>③,宁夏南部山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森林、灌丛、草甸等,草甸草原相对于典型草原,土壤更为湿润,有机碳积累更多,①代表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植被稀疏,土壤有机碳最低,所以③代表荒漠草原,②代表典型草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与宁夏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的是( )A.气温B.水分C.海拔D.生物量
    【解析】12.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气温逐渐升高,水分逐渐减少、生物量逐渐减小,土壤处有机碳逐渐减小,其中与宁夏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的是气温,水分、生物量呈正相关,A正确,BD错误;海拔通过影响气温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C错误。故选A。
    考向4 冻土消融的影响
    黄河源区气候干旱,多年冻土层广布,植被多为高寒草甸。近年来,该区冻土地温不断升高,对高寒草甸植被生长有较大影响。图示意黄河源区某冻土区植被覆盖率分布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冻土区植被覆盖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土壤厚度 B.降水量 C.地形坡度 D.多年冻土埋深
    【解析】13.由材料可知,黄河源区气候干旱,多年冻土层广布,植被多为高寒草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甸生长区域土壤含水量高,结合图可知,高寒草甸分布的区域,多年冻土界线距离地表近,冻土阻止水分下渗,表层土壤含水量高,植被覆盖率高,故图示冻土区植被覆盖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多年冻土埋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近年来,黄河源区地温升高最可能导致( )A.土壤含水量增多 B.旱生植被增多C.湿生植被增多 D.植被覆盖率上升
    【解析】14.近年来,黄河源区地温升高,冻土大量融化,甚至冻土消失,加上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地温升高,蒸发量加大,土壤含水量下降,A错误;土壤水分少,适合旱生植物生长,旱生植被增多,湿生植被减少,B正确,C错误;因土壤水分含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D错误;故选B。
    考查角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选项正确。
    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选项错误,所以选D。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选项正确
    (2021·广东卷)据报道,北京时间2021年4月29日,包括我国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5号B等三枚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升空。三个发射场均位于海岸线附近。下表为三枚运载火箭发射的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从纬度地带性角度考虑,三个发射场所在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个数为( )A.0个B.1个 C.2个 D.3个
    我国海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库鲁地处5°14′N,位于热带,且由材料可知,发射场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较低,故其自然带不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卡纳维拉尔角地处28°29′N,80°35′W,由区域地理知识,可判断其位于美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三个发射场所在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的个数为1个,故选B。
    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植被
    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 → 草原带 → 荒漠带;④ 看主导因素:水分。
    考查角度 垂直地带性(雪线、林线)
    (2021·河北卷)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如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A.I-II-III B.I-II-IV C.II-IV-V D.IV-V-VI
    垂直带谱更替与纬度地带性具有相似性,从山脚到山顶热量条件变差,基带是热带雨林带的情况下,由山脚到山顶依次是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与草甸、高寒荒漠带、冰川积雪带
    而图中I-II-III,海拔较低的区域先出现了落叶林,即II季风常绿落叶林带,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A符合题意。
    5.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山地坡度大,土壤受雨水冲刷严重,土层浅薄,难以满足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的植被生长需求,②③正确;该地风速、蒸发对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小,①④错误。故选C。
    根据上题可知,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山地垂直带谱为I-II-III。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热带地区,属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多酸性红壤,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
    (2020·全国Ⅲ卷)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雪线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正确。
    由题干可知当地气候冷湿,水分充足,限制林线因素为热量(最热月均温不低于10摄氏度),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
    7.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
    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
    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
    8.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火山口附近的地温逐渐降低,永久性积雪冰川逐渐增加,向下发展,积雪冰川下限降低,两者发生显著变化,B符合题意。故选B。
    材料信息表明,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原先的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都被破坏,火山喷发若干年内,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将逐渐恢复,山地森林将逐渐向上恢复,森林上限升高;
    形成基础:水热状况。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影响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山麓到山顶)
    分异特点: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与山地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表现: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用于判断山体位置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基带的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和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山地海拔——同一纬度,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
    典型地区:低纬度高山地区变化最明显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③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注意:先考虑热量差异,如果两坡无明显热量差异,再考虑降水差异
    ①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高大山体内部受山体效应影响,雪线高。
    ②降水: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③地形: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④季节: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⑤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当森林出现下限,即低于该海拔就没有森林分布时,林线呈腰带状环绕在山地上,这种情况称为林线倒置。
    坡向:阳坡(高)、阴坡(低)
    纬度:信风或副高控制(低)
    坡向: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海陆位置:沿海(高)、内陆(低)
    纬度:纬度高,气温低,海拔低
    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
    当热量与水分冲突时 热量因素﹥降水因素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①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确定该地的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处位置。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②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③同类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度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④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大多在南边,则南坡获得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量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相反。
    ⑤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分布海拔低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
    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注意:非地带性分布重点强调“非”,研究不同于地带性自然带的成因;地方性分异规律重点强调“分异”,是尺度更小的分异规律。
    9.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考查角度 地方性分异
    信息1:山坡多生长森林
    推理1: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水分条件好
    信息2: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
    推理2:水分沿坡面汇集于谷地,谷地处沉积物含水量比山坡处大
    信息3: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
    推理3:草甸喜湿,说明谷地处沉积物含水量大
    论证: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
    (2022·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C.地形 D.岩性
    逻辑推理:受地形坡度及距溪流距离影响,小型盆地内土壤水分条件不同,从而产生了植被类型的分异;小型盆地内热量、降水和岩性差异不大,这些不是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归纳:小尺度区域的地域分异往往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如海拔、坡度、坡向等会影响局地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从而导致植被、土壤的地域差异。
    11.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逻辑推理:②土壤剖面与其他三个土壤剖面的显著差异是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丙处地势低洼且靠近溪流,地表常有积水,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流失,因此C项正确。
    (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13.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地形(山与谷的差异,山体阴坡与阳坡的差异)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应该是什么自然带
    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表现: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现象。
    ①温带湿润地区应该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单在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土壤水分),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林,灌木;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地下水埋藏太浅),生长着草甸;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②草原上的盐碱地: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盐碱地土壤和水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③在半湿润地区,山体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含水量不高,生长草原;山体阴坡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高,生长较耐旱的灌木或针叶林等。特别注意:植被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考向1 水平分异规律自然带判读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地形
    【解析】1.读图可知,针叶林、稀树草原、苔原的分布表现为纬度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热量条件导致的,A正确;水分导致经度地带分异规律,B错误;地形导致的海拔不同,形成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错误;土壤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A。
    2.图中稀树草原区域的特征是( )A.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多B.地表风化壳厚度较大C.树木的树干粗大两端较小D.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
    【解析】2.读图可知,稀树草原区域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土壤中微生物活动较弱,地表风化壳厚度较小,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少,AB错误、D正确;热带稀树草原地区的树木树干粗大两端较小,C错误。故选D。
    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是指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下图示意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喜马拉雅山和祁连山雪线海拔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B.降水C.纬度D.坡向
    【解析】3.与祁连山相比,喜马拉雅山的纬度较低,相同海拔处,气温较高,不容易形成冰川,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下限的海拔要低些,故海拔和纬度不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和祁连山雪线海拔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A、C错误;喜马拉雅山受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降水较多,冰川分布的海拔更低,而祁连山深居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较少,冰川分布的海拔较高,B正确;在绵延的山脉中,坡向对平均雪线高度的影响极小,在小尺度范围内,同一山峰不同坡向的雪线存在差异,D错误。故选B。
    4.祁连山冰川规模比喜马拉雅山小的主要原因是( )A.平均海拔较低B.年降水量较少C.年平均气温高D.相对高度较小
    【解析】4.冰川规模大小主要与雪线和山地海拔的高低有关,与祁连山相比,喜马拉雅山雪线低,峰顶海拔高,冰川规模大,A正确;降水的多少主要影响高山冰川分布下限的海拔高度,对其上限的海拔高度影响极小,B错误;祁连山纬度更高,年平均气温更低,C错误;只有雪线以上部分的相对高度才能影响冰川规模,D错误。故选A。
    图为我国某山脉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山脉是( )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
    【解析】5.由图可知,该山脉的南坡山麓为常绿林混交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坡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C正确;天山南坡山麓为荒漠,A错误;阴山、南岭海拔大约在2000米左右,没有那么高,BD错误,故选C。
    6.该山脉林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主要原因是南坡林线上方附近( )A.热量不足 B.水分条件差C.风力更大 D.人类活动多
    【解析】6.南坡为阳坡,热量比北坡更好,A错误;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但到山顶附近降水减少,南坡为阳坡,蒸发量大,水分条件差,不适合树木生长,北坡气温低,蒸发量小,水分条件优于南坡,B正确;山顶附近,两侧风力差异不大,C错误;3000多米的山上人类活动少,D错误;故选B。
    7.图示山脉落叶阔叶林带的面积南坡大于北坡,主要是因南坡该林带( )A.坡度更和缓B.树木更稀疏C.垂直高差大D.土壤更肥沃
    【解析】7.由图可知,南坡落叶阔叶林带的垂直高差小于北坡,C错误;虽然南坡的垂直高差小于北坡,但南坡坡度和缓,面积大,故森林面积大,A正确;南坡水热条件好,光照充足,树木更稠密,B错误;土壤肥沃程度对森林面积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考向4 垂直带谱判读
    某地理研学小组基于“植被和土壤”研学内容,在我国某山脉进行地理考察实践。该研学小组对该山脉1400米以下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观察记录。下面两幅图是学生绘制的土壤和植被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甲土壤、a植被分别为( )A.红壤,常绿阔叶林B.砖红壤,落叶阔叶林C.棕壤,常绿混交林D.红壤,热带季雨林
    【解析】8.根据垂直自然带谱可知,海拔800-1100米分布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可推测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甲土壤为红壤,A正确;棕壤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壤,砖红壤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壤,BCD错误,故选A。
    9.研学小组发现,海拔1000-1200米处树木不成林,多为稀疏灌木、灌草,局部还有针叶林分布。影响该海拔植被分布的因素是( )A.坡度B.人类活动 C.降水D.热量
    【解析】9.由第二幅图可知,该山脉海拔1000-1200米处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但该处树木不成林,多为稀疏灌木、灌草,局部还有针叶林分布,说明是一种非地带性分布,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大,当人类活动破坏当地植被后,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优势丧失,出现次生林(灌木、灌草),B正确;坡度一般不会影响植被的地带性分布,A错误;当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和热量丰富,不是影响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
    考向5 地方性分异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最上界的海拔高度。一般情况下森林在同一海拔高度范围内生长的树木类型应一致,但受局部小环境影响也会出现差异。如图为华北地区某山地的自然带分布图,据研究,受板块的挤压作用,该山地的海拔高度在持续抬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图示柏树和油松分布的主要自然要素是( )A.热量B.水分C.岩性D.光照
    【解析】10.结合图示可知,油松和柏树分布的海拔位置大致一致,但岩石性质却不同,油松多长在酸性的花岗岩风化的山坡,柏树多长在石灰岩风化的碱性风化山坡,岩性不一致导致同一海拔森林类型出现差异,C正确;油松和柏树对水分的要求不高,均具有较强的耐旱性,根据图中柏树在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均有分布,可知水分不是影响图中柏树和油松分布的主要原因,B错误;由图可知此山脉为南北走向的山脉,山体东侧和西侧的热量和光照条件相差不大,AD错误。故选C。
    11.与柏树和油松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的地理现象为( )A.地中海的亚热带硬叶林 B.秦岭南麓的亚热带生态系统C.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景观 D.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分布区
    【解析】11.柏树和油松在同一海拔分布的差异主要受岩性的影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地中海的亚热带硬叶林、秦岭南麓的亚热带生态系统和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景观都属于地带性分异规律,ABC错误;东非高原因海拔较高,气温低,大气的对流作用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故选D。
    下图示意新西兰某地沿海小尺度范围内沙丘地带随着向陆地距离的增加而出现的不同植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景观在新西兰的主要分布位置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东海岸,洋流性质B.东海岸,盛行风向C.西海岸,洋流性质D.西海岸,盛行风向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地处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大,其西海岸为迎风坡,东海岸为背风坡,而位于背风坡的东海岸降水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图中的沙丘,故B正确,D错误;新西兰西海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而东海岸受洋流影响不明显,故洋流不是影响该地区自然景观形成的因素,AC错误。故选B。
    13.该景观( )A.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森林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D.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13.该景观主要体现了随着向陆地距离的增加,其植被类型出现小尺度的分异,尺度小,受局地地形、土壤、水分等微观条件影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而生物对该地景观影响程度不大,D正确,C错误;图示区域纬度差异小,热量差异不大,A错误;由于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气候,森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误。故选D。

    相关课件

    专题05 地质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5 地质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研析·规律探寻,考查角度板块运动,核心提炼·考向探究,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4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水循环及应用,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水循环,水循环的应用,题型特训·命题预测,河流补给方式,河流水文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大气受热过程,考查角度逆温,题型特训·命题预测,大气运动与降水,大气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