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60 群落的结构
展开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
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 1 \* GB3 ①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 2 \* GB3 ②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 3 \* GB3 ③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 1 \* GB3 ①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 2 \* GB3 ②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 3 \* GB3 ③实施计划
a.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b.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c.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d.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e.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 4 \* GB3 ④得出结论
a.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考向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解题技巧
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
(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3)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
①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②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2.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参考答案】A
考向二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3.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参考答案】C
技法提炼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
(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
(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4.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分布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答案】A
考向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的分析
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小动物数量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目相关,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C正确;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实验结果才正确,D正确。
易错警示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6.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D
1.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群落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
2.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A.A B.B
C.C D.D
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4.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
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
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
5.某水池中有a和b两种生物,在某一时刻投放生物c,则生物a和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a和b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
B.生物b和c的种间关系一定为捕食
C.该池塘内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D.生物c的种群密度不可能呈“J”型增长
6.图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7.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
D.M、N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
8.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10.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1)泰山上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__。
(2)某同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甸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4)泰山部分地区由松柏、刺槐、橡树等组成的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林业部门对某次“拟松材线虫”(一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暴发和防治过程中的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在a点之前,“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_____;在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且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发生e→f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
11.(2018·海南卷)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12.(2018·全国Ⅲ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3.(2018·浙江卷)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14.(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群落
A
B
C
D
物种1
30
40
0
0
物种2
20
0
0
2
物种3
0
20
35
8
物种4
3
0
21
25
物种5
0
0
5
12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1.【答案】A
2.【答案】D
【解析】由图表可知,群落A由物种1、2、4组成,物种丰富度为3;群落B由物种1、3组成,物种丰富度为2;群落C由物种3、4、5组成,物种丰富度为3;群落D由物种2、3、4、5组成,物种丰富度为4。所以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D。
3.【答案】A
【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B错误;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D错误。
4.【答案】C
【解析】图A中S1的竞争力大于S2,但图B中S1的竞争力小于S2,所以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A正确;由于温度交替改变,所以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B正确;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不一定呈现“J”型增长,因为其数量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C错误;由于S2和S1具有竞争关系,所以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正确。
5.【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投放生物c之前,a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b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与b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其中b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投放生物c之后,b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a种群数量又不断增加,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生物c对生物b的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生物a和b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一定时间内生物c对生物b的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B错误;池塘中不同水层分布的生物有差异,即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J”型增长针对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而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正确。
6.【答案】B
7.【答案】C
【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b表示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越多;d可表示两物种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d越大,表明两个物种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少,竞争越不激烈。该曲线只表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可能在空间资源上存在竞争,A错误;b越大,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M与N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C正确;该图并未显示出两物种的数量关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8.【答案】A
【解析】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A项错误;B装置更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项正确;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C项正确;用B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项正确。
9.【答案】D
10.【答案】(1)生物群落 优势种
(2)随机取样 S5
(3)垂直
(4)增大 a、b、c、d 捕食 “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1)泰山上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S5。(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4)分析乙图可知,a点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a点之后,“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迅速降至经济阈值以下,说明a点首次使用了农药,且治虫效果非常显著;在随后的b、c、d三点,种群密度下降后又很快上升,并逐渐升至经济阈值以上,说明在b、c、d三点又重复使用了农药,但是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除了利用上述方法,还可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效果持久而稳定。由e点到f点,“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快速下降,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其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1.【答案】B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12.【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13.【答案】D
【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14.【答案】A
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88 生态工程: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88 生态工程,共13页。
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80 PCR技术: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80 PCR技术,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试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50 体温调节: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50 体温调节,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试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