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设计
展开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本课通过两个子目(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讲述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难点:工业革命在中西方的发展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1863年英国水压装甲板制造厂,右图是1880年英国的纺织工厂车间。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近代英国的什么现象?对!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当中的工厂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有何变化?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厂制度形成的背景、特点如何?有何影响?
自主学习
(一)背景:
1.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工厂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二)出现: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三)特点:
1. 时间:实行倒班制。
2. 规章: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3. 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4.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四)影响:
1. 对世界: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对中国: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图片情境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英国工业革命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英国工业化进程
材料 到1700年左右,英国发达的手工业和手工工场制度,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工人。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落后的手工工场最终被新兴的工业工厂所取代。19世纪初,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普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能往城市和工业区转移。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颁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以保障劳工的合法利益,稳定生产秩序。20世纪初,英国大力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和保健事业。此外,英国政府每年设立专款用于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待遇,无数法国、荷兰、普鲁士等国的熟巧工匠纷纷涌入英国,形成了蔚为一时的人才环境。
思考:(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工场”和“工厂”的异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英国工人队伍的变化?
提示:(1)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或采用雇佣方式。
不同:前者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较小,缺乏规章制度,管理较松散等;后者以机械生产为主,规模较大,有严格规章制度,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等。
(2)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工人队伍的壮大,而人力资源的集中(如劳动力的丰富和工人阶级为争取权利的斗争)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应该看到,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之一,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难以根本消弭。
探究二 手工工场与机器大工厂的区别
探究三 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
材料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不同:缺乏科技创新;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以救亡图存为目的。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升综合国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未能推动政治变革。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何变化?
自主学习
(一)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人口结构: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2.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交通方式: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2.社会流动: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三)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现代化水平提高: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眼界开阔:人们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走出,眼界开阔了。
(四)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五)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六)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如三大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四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课堂小结】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会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学习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