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10 热力环流
展开1、重书本抓主干
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注重书中特别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
2、重原理抓过程
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平素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
4、多读图勤考虑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
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考点10 热力环流
考点热度 ★★★☆☆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应用
1.形成原因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eq \(――→,\s\up7( 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eq \(――→,\s\up7( 造成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eq \(――→,\s\up7( 导致 ))空气的水平运动eq \(――→,\s\up7( 形成 ))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b、c、d处所示)。
2.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
【答案】1.D 2.B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下图是m、n两地冷热不均引起的高空等压面状况,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b、m、n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的是
A.a>b>n>mB.b>a>m>nC.n>m>a>bD.m>n>b>a
2.图中a、b、m、n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a处B.b处C.n处D.m处
3.下列关于图中气流运动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a、b两处间盛行东北风B.m处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
C.m、n地之间可能盛行东南风D.n处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2018届广西桂林市、贺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左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图为天津市简图。据此完成4—5题。
4.左图中Ⅰ、Ⅱ、Ⅲ、Ⅳ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A.夏季、全年、春季、冬季B.夏季、春季、全年、冬季
C.冬季、全年、春季、夏季D.冬季、春季、全年、夏季
5.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2018届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圈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表示的。读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图(下图),完成6—7题。
6.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表明
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B.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C.城市热岛强度,夏季强于冬季D.22时至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强度大
7.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 ②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 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 ④道路铺设透水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18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某考察团队为了研究湖泊的局地气候效应,对我国某大型水库进行了湖陆风的观测。该人工水库三面环山,特殊的地形条件使水库附近还受到山谷风的叠加影响。下图为8月16日15时该水库附近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8—10题。
8.该考察区域
A.位于长白山的山麓B.西北部的海拔最低
C.西南部地势起伏小D.属于暖温带湿润区
9.图示时刻,P地的风向为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
10.考察发现,此时库区的局地风速北侧大于南侧,其主要原因是
A.水库北侧的气温差异较大B.水库南侧,陆风与山风方向相反
C.水库南侧的地表植被茂盛D.水库北侧,湖风与谷风方向一致
(2018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测试)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下图为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影响甲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太阳高度B.热力环流C.植物蒸腾D.大气环流
12.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
A.土壤水分条件较好B.气温日较差更大
C.降水量较多D.地形较平坦
13.甲、乙两地最可能位于
A.江苏省B.甘肃省C.山东省D.云南省
(2018届宁夏银川市高三4月高中教学质量检测)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15.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16.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A.不消耗能源B.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风力恒定D.风向恒定
(2015年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考点冲关
【答案】1.D 2.C 3.C
2.在近地面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所以图中气压m>n,气温n>m。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近地面气温大于高空。因此,图中a、b、m、n四处气温最高的是n处。故选C。
3.结合前面分析,高空气压b>a,风由b吹向a,北半球向右偏,a、b两处间盛行西北风,A错;m处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错;m、n地之间风由m吹向n,地转偏向力向右,可能盛行东南风,C对;n处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D错。故选C。
【答案】4.C 5.D
【解析】4.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由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取暖等)排放的废热远高于太阳辐射、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较弱,春季介于两者之间。故选C。
5.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故选D。
【答案】6.D 7.A
【解析】6.热岛强度应该是反映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图中热岛强度数值越大,表明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越大,城市热岛环流最强,图中数值不能反映市区温度的变化,只能反映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的变化,A错误;仔细阅读图示可以发现,在秋季,12时之后的热岛强度并不是持续上升,B错误;读图分析可知,热岛强度夏季小于冬季,C错误;应仔细读图可以发现,22时~次日7时,热岛强度数值较大,说明城市热岛环流最强,D正确。故选D。
7.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为城区绿化面积较小,交通网布局不合理,各类经济活动向环境中排放过多的废热所致。故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可考虑增加绿化面积、合理布局交通网等。北京地热资源不丰富,冬季用地热采暖不现实;道路铺设透水砖可增加雨水下渗,减轻城市内涝。故选A。
【答案】8.C 9.A 10.D
9.根据时间为下午3点,陆地和水库因比热容的差异,水库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周围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因此根据热力环流原理,P地应该吹东北风。故选A。
10.根据图示可以发现北侧存在山谷风,白天以谷风为主,与湖陆风向一致,D正确。气温差异较大,但是不能证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也不能成为风速大的理由,A错误;白天应该以谷风为主,B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南北侧植被是否茂盛,C错误。故选D。
【答案】11.B 12.A 13.D
【解析】11.读图可知甲北京时间8—20点(白天)降水较少,20—8点(夜晚)降水多,因为甲地应位于盆地(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地区夜晚降温慢,气温较高,谷底的暖空气被山坡下沉的冷空气抬升,形成降水;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谷底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因为山坡和山谷温度不同形成的大气运动为热力环流,所以甲地降水量的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根本原因是受热不均匀。故选B。
12.读图可知,甲地夜间降水多,夜间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下渗较多,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乙地白天降水多,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下渗较少,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A对、C错;因为甲地夜晚降水多乙地白天降水多,可以判断甲地位于谷地(盆地)、乙地位于山坡,乙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错误;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主要是对土壤的水分造成影响,和地形平坦无关,D错误。故选A。
13.根据材料甲乙两地相距20千米,由两地降水特点,可以判断甲地为谷地(盆地)乙地为山坡,说明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江苏省、山东省地势起伏较小,A、C错误;甘肃降水量小,B错误;云南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且降水丰富,D正确。故选D。
【答案】14.C 15.D 16.B
【解析】14.结合图示可知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不平整度和摩擦力,A错误;石质地面增加了下渗,B错;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C正确;增加石质地面是主要是为了增强“穿堂风”,不是为了降低夜晚时庭院的温度,D错误。故选C。
15.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A、C排除;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B排除;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故选D。
16.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在建筑物中流通通道中快速流动通过而形成的,因此其风向和风力不稳定,排除B、C;空调风不是自然风,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故选B。
直通高考
【答案】1.D 2.A
2.受热岛效应影响,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气流上升,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而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A正确;由于此时市区的气温较郊区高,所以降雪的可能性不如郊区大,B错误;市区与郊区冷热不均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市区上升气流将污染物带至郊区,而由郊区流向市区的气流可将燃烧秸秆产生的烟雾带至市区,C、D项错误。故选A。
最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02 地图的三要素: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讲义 考点02 地图的三要素,共10页。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3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学案)-(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 2.2.3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学案)-(新高考专用),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内容解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狭管效应,低纬度地区环流,中高纬度同理推测,思维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大气运动规律考点02热力环流学案: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大气运动规律考点02热力环流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真题探究,核心精要,变式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